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振兴蓝图。广袤农村正向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出彩中奋力迈进。
让山里的“人”有干事创业的劲头。基层党员干部是乡村振兴工作中的“红色引擎”,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把乡村振兴的重大使命真正扛起来,把乡村振兴的鲜明旗帜竖起来,担当起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与村民积极探索产业化脱贫路径,不惜一切代价下大力气在家门口引进企业,扎实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并在立足当地实际的基础上,在“家门口”的土地上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让山里人实现“人人有活干,家家有钱赚,户户是股东”的致富梦想。实现家门口就业,留住乡愁,留住亲情,也留住人才,激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内生动力”。
让山里的“景”有山清水秀的看头。如果说乡村振兴是一场“大会战”,那么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就是一场“攻坚战”。通过开展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等实现村容村貌整体改观。同时,村集体通过合理资金分配,将部分获利资金用于投资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和环境治理,既能维护美丽宜居山村形象,更能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在传承和保护当地文化的同时更多地吸引游客、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美丽山村是诗意的栖居地,是承载乡愁最好的寄托,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景色,能吸引更多游客来山村旅游“寻到乡愁”“记住乡愁”。
让山里的“产”有增收致富的盼头。“产业兴旺”是实现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路径,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没有产业发展这个根本和基石,乡村振兴难以持续。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科学精准,才能找准产业发展的资源禀赋,木耳火了,黄花火了,越来越多的特色产业火了,扶贫产业之火也随之烧旺了。成立专业合作社、采取土地入股分红等形式,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和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特色“农旅融合”优势产业,不断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让更多产业开出“致富花”,铺就山村“幸福路”。
农民更有劲头,农村更有看头,农业更有奔头。可以期待,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入实施,未来,农村会让城里人更向往。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事实上,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有计划地选派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培养历练,既可以整合干部资源向乡村倾斜,改变基层人才力量缺乏的面貌,又能进一步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全面提升干部的思想觉悟、专业素养和能力作风,加快成长成才的步伐。
选才用人贵在人岗相适。在乡村振兴一线锤炼干部,首先要解决好“选什么人”的问题。关键是结合乡村振兴工作岗位特点,结合干部的风格类型,让最合适的干部到最需要的岗位上去,提高锻炼培养的精准性。从一些纪检监察机关通报、媒体和群众反映看,有些部门单位的少数干部身上,还存在对乡村振兴工作政治领悟力不强、专业素养不高以及对基层群众利益诉求不重视的问题,影响了推动乡村振兴的质效,降低了干部队伍的形象。必须结合乡村振兴的具体领域和岗位要求,明确干部能力素质培养提升的重点方向,让干部在一线补短板、强弱项。比如,乡村组织振兴的政策性、原则性较强,要选择讲政治、觉悟高,且对乡村振兴战略有正确政治认识、政治判断力强的干部,在一线重点强化干部服从命令、听从指挥、顾全大局的能力。又如,乡村产业振兴专业性强,对干部市场意识有较高要求,在选派干部上要注重选择有专业背景和产业发展经验丰富的干部,在一线专业对口的岗位上持续提高干部专业能力,持续拓展干部的工作视野,延伸做好群众工作,锤炼实干苦干的过硬作风,以一流业绩赢得群众的拥护支持。这样,才能让奔赴乡村振兴一线的干部做到知所从来、明其所往,避免走弯路、入歧途。
乡村振兴一线,新理念、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是群众首创精神体现最鲜明的“强磁场”,也是干部提升创新能力的“试验场”。当今世界,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干部在乡村振兴一线,全天候、近距离研究掌握“三农”工作新规律,能及时学习掌握前沿知识和技术,持续优化知识结构,提升技术素养,做到与时俱进不落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乡村振兴一线,集聚农业科技创新的专家学者、身怀各类实用技能“田秀才”和凝聚力亲和力强的基层治理人才等,他们的思想境界、工匠精神、敬业情怀、群众观念等都是领导干部学习看齐的重要内容。经常性组织干部实地交流、对标学习、座谈调研和结对帮带等,可以加深交流、增进了解,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创业氛围,提升基层干部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凝聚推动乡村振兴的共识与合力。
乡村振兴一线条件苦、任务重,情况也比较复杂。只有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才能让干部在基层心无旁骛干事业。干部考核是“指挥棒”是重要的“风向标”。量身为乡镇振兴一线的干部制定考核体系,优化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牵头、群众充分参与、第三方机构客观评估的考核体系,可以帮助一线干部明责践诺,提高履职尽责的积极性和准确度,督促干部创新作为,强化爱岗敬业的精神和争创一流的能力。科学设计工作载体也是激发干部创业激情的重要途径。常态化组织领导干部到村里住一住,开展访民情、听民意、解民忧活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能够引导干部深入掌握实际情况、听到真话实话,变联系服务基层的过程为接受群众监督教育的过程。此外,持续开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整治,完善乡村振兴一线干部谈心谈话、容错纠错和诬告澄清机制,在为干部营造大胆谋事放心干事有利氛围的同时,也能强化干部的风险意识、底线思维,涵养宽厚大气、从容不迫的品行作风,更好地驾驭基层工作,赢得组织和群众的信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字字振奋人心,句句磅礴澎湃。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新时代青年干部应承担起振兴乡村的重担,脚踏实地完成“三步走”,助力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一步”有理想,做“乡村振兴”扎根人。乡村振兴战略是时代的召唤,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青年干部应该将人生梦想汇入时代潮流,把理想种到土地上,让蓬勃青春与美丽乡村建设共振,争做“乡村振兴”扎根人。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廖俊波为官一方,脚下有泥土、心中有真情,将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群众去;秦玥飞放弃海外优渥待遇 ,心系群众、扎根乡村,奋战在脱贫一线……一批批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优秀代表,都是青年干部学习的榜样,我们要锤炼坚强意志、胸怀远大理想抱负,将责任握在手中,把担当放在心上,用赤诚热血浇灌美丽乡村。
“二步”强本领,做“乡村振兴”建设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要求青年干部有过硬的政治素养和不怕啃硬骨头的本领,争做“乡村振兴”建设人。青年干部要心怀祖国、心系人民,争取更多的学习机会充盈自己,将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在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同时,要积极将各项政策贯彻落实到位。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青年干部要多在基层跑跑腿、串串门,带领广大群众齐心协力谋发展,稳扎稳打向前进;要带头发扬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面对荆棘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挺身而出,时刻走在乡村振兴事业的最前列,勇于担负重任、练就过硬本领,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大展拳脚。
“三步”求创新,做“乡村振兴”领路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青年干部要敢于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大胆发散思维,锐意进取,争做“乡村振兴”领路人。我们要深入基层,在实践中汲取智慧,创新工作机制,完善工作方法,在革故鼎新中破除积弊,在乡村振兴中诊出新方子、想出金点子、迈出新步子。乡村振兴要发展,寻求突破是关键,青年干部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新潮思想,因地制宜为乡村制定发展规划,创新乡村治理方法、加强移风易俗和法制宣传、提升为民服务水平,切实将乡村振兴落到实处。
乡村振兴如星星之火,点亮未来。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挥洒汗水、绽放梦想,乡村美丽,国家才能美丽,只要我们每个人都矢志不渝地稳步前行,尽己之力,乡村振兴的春天就会姹紫嫣红、风光无限。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陈希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按照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和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要求,着力建强县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激励广大干部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此为方向,争做乡村振兴“牛”干部,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真抓实干,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一己“牛”力。
做“躬耕俯首谁挥汗,交语扬鞭我向阳”的“孺子牛”,找准为民服务切入点。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是乡村振兴不振兴的“阅卷人”。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在基层工作中温润初心、涵养初心,自觉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行动上深入群众。特别是乡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要主动深入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听取民意,了解民生,拜群众为师,甘当“小学生”,俯贴大地倾听庄稼扎根的声音,行走田野品闻乡土气息,走进百姓家里去、走进群众心里去,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主动将脱贫巩固和乡村振兴的责任牢牢地扛在肩上,自觉把为民情怀贯穿于行使权力的全过程和各项工作的始终,努力让乡村振兴路上“不落一人”,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谋发展谋振兴。
做“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的“拓荒牛”,收获拓荒别样风景。“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要写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必然离不开党员干部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担当作为。面对千头万绪的基层工作,党员干部不能被尘封老旧的思想所蒙蔽、不敢创新的思想所阻碍,要矢志奋斗、创新思维,用“基层创新”来落实“顶层设计”。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坚持凡事“想在前”“冲在前”“干在前”,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干劲拼劲和韧劲,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以争创一流的豪迈志气、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敢于“跳起来摘桃子”“五个手指弹钢琴”,做到“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谋其责”,在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中勇于啃最硬的“骨头”,敢于挑最重的“担子”,在攻坚克难、革故鼎新中持续推进工作落实,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做“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老黄牛”,耕好乡村“责任田”。乡村振兴的实施,不在高处,而在基层,这就需要我们扎根在基层一线的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才能让各项惠民政策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要多“迈开腿”走入群众中间,多“张开嘴”问寻群众冷暖,多“敞开心”密切群众感情,以群众的所想所急所盼为工作的“方向标”,以“钉钉子”的精神和“滴水穿石”的韧劲,一个难题一个难题去破解,一项工作一项工作去推进,积小胜为大胜。要克服一切消极等待和急躁冒进情绪,有着“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和境界,为事业而忘我、为“大我”而弃“小我”,甘做栽树人、甘当铺路石、甘为老黄牛,一个目标干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步一个脚印推动乡村振兴行稳致远。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陈希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各级组织部门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2020年我们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目标,出色地完成了乡村“接力赛”的上半场,2021年我们进入了“比赛”的下半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新发展阶段,只有写好“三色”文章,才能答好乡村振兴的答卷,构建出生态美、百姓富、乡风淳的美丽蓝图。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写好“绿色文章”,答好生态宜居答卷。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的底色,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推进,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遭到了破坏,如果无法守住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又从何谈起?所以答好生态宜居答卷必须加大农村环境保护,转变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贯穿到生产的各个环节,把保护环境的意识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弥补历史遗留问题,切实解决最基础的民生难题,推动落实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绿色生产与生态环保的良性互动,描绘一幅有田园风光的美丽图景,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
建强人才制度引擎,写好“金色文章”,答好人才振兴答卷。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让乡村振兴的“快车”跑起来,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人才是一把关键钥匙。青年人才回乡干事创业能有效提高乡村人才总体发展水平,是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支撑。脱贫攻坚取得胜利离不开各地政府派强兵能将到定点扶贫县挂职、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因此要想建强乡村人才制度引擎,需要将“引才”和“育才”结合。如今,“互联网+农业”的应用层出不穷,这需要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为乡村发展补齐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短板。打破人才流动的藩篱,破解人才管理瓶颈,让“千里马”竞相奔腾是“引才”的有效方式。此外要想达到人尽其才的效果,就需要结合乡村发展实际培养“新农人”,培育懂得经营、懂技术的人才,形成人才竞争机制,搭建大有可为的平台。只有让人才引得来、育得出,才会实现“引得百花开,捧出盛景来”的美好场面。
打造特色文旅文化,写好“红色文章”,答好乡风文明答卷。近期,“走进红色美丽村庄”主题采访活动受到好评,昭苏县县长在冰雪皑皑的草原策马奔腾为家乡“拉风”,这让我们看到了“红色”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新支点,也为我们发展乡村文旅新文化提供了思路。要想让乡村提“颜值”,需要我们根据乡村本身特点、文化特色、风俗风情,精准施策,真正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同时“留住乡愁”。要深挖乡村的潜力与魅力,探索每个乡村的特色,发现独特“发光点”。只有结合乡村山水田园优势,“玩”出新花样,打造特色新业态,提高乡村文化资源利用效率,才能让乡村特色旅游“红”得更足。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多方位、多维度、多元化、多渠道推进乡村振兴走深走实走出高质量,绘就“色彩斑斓”的乡村美景图。
多方位建强组织堡垒,释放“红色”动能。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基层党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一方面,要以加强农村基层党建为主线,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领头雁”,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成为引领农村发展的“红色引擎”。另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深挖本地红色资源,用带“烟火气”的语言、“接地气”的方式,讲老百姓身边的红色故事,让红色血脉根植百姓心底、代代相传,切实把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好、使用好,为推动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多维度守护生态底线,走好“绿色”路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环境好不好,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要从老百姓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着手,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大垃圾处理、饮用水治理和保护力度,加快推进改水、改厨、改厕、改圈等工作,实施“硬化”“绿化”“亮化”工程,全力疏通人居环境、空气质量、黑臭水体等生态环境堵点,切实打赢蓝天保卫战、污染防治攻坚战。要加大群众宣传力度,通过开展“美丽乡村”“清洁庭院”评选活动,提升老百姓参与生态环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根本上筑牢乡村振兴的生态本底和绿色根基。
多元化强化人才支撑,焕发“橙色”活力。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振兴,要以农村需求为导向,着力打通人才队伍“引、育、用、留”全链条,破解乡村人才数量不多、质量不优、作用不大的堵点、痛点、难点,让人才在广阔农村舞台上焕发如阳光般的“橙色”活力。在政策激励、经费支持、环境优化等方面出实招,通过公开招聘、定向选派、柔性引才等方式,吸引一批懂农业、爱农村、有技术的专业人才“落户”乡村。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培育机制,通过开展技能培训、经营培训等,让本土人才提能增值,本领过硬。搭建人才发展平台,为医疗人才、科技人才、法律人才等下乡牵线搭桥,与乡村进行一对一结亲帮扶,最大程度发挥人才作用。同时,进一步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优秀乡村人才的奖励、表彰力度,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让乡村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多渠道谋划产业发展,积蓄“金色”实力。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老百姓收入才能稳定增长。只有做大做强做优乡村产业,才能保持乡村经济发展的旺盛活力,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要依托乡村产业基础、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等本土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走出“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产业发展路子。加快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在产销对接、利益联盟上下功夫,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度加工、生态休闲游、规模化种养殖等新兴产业。加大财政优先保障、金融优先服务农业产业的力度,推动农村合作社、集体经济的壮大,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等方式,将小农户融入农业产业链,构建农企双赢格局,让农民分享更多的产业增值“金色”收益,让他们的钱包鼓起来、笑容多起来。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陈希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按照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和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要求,着力建强县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激励广大干部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此为方向,争做乡村振兴“牛”干部,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真抓实干,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一己“牛”力。
做“躬耕俯首谁挥汗,交语扬鞭我向阳”的“孺子牛”,找准为民服务切入点。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是乡村振兴不振兴的“阅卷人”。党员干部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在基层工作中温润初心、涵养初心,自觉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行动上深入群众。特别是乡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要主动深入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听取民意,了解民生,拜群众为师,甘当“小学生”,俯贴大地倾听庄稼扎根的声音,行走田野品闻乡土气息,走进百姓家里去、走进群众心里去,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主动将脱贫巩固和乡村振兴的责任牢牢地扛在肩上,自觉把为民情怀贯穿于行使权力的全过程和各项工作的始终,努力让乡村振兴路上“不落一人”,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谋发展谋振兴。
做“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的“拓荒牛”,收获拓荒别样风景。“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要写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必然离不开党员干部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担当作为。面对千头万绪的基层工作,党员干部不能被尘封老旧的思想所蒙蔽、不敢创新的思想所阻碍,要矢志奋斗、创新思维,用“基层创新”来落实“顶层设计”。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坚持凡事“想在前”“冲在前”“干在前”,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干劲拼劲和韧劲,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以争创一流的豪迈志气、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敢于“跳起来摘桃子”“五个手指弹钢琴”,做到“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谋其责”,在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中勇于啃最硬的“骨头”,敢于挑最重的“担子”,在攻坚克难、革故鼎新中持续推进工作落实,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做“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老黄牛”,耕好乡村“责任田”。乡村振兴的实施,不在高处,而在基层,这就需要我们扎根在基层一线的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才能让各项惠民政策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要多“迈开腿”走入群众中间,多“张开嘴”问寻群众冷暖,多“敞开心”密切群众感情,以群众的所想所急所盼为工作的“方向标”,以“钉钉子”的精神和“滴水穿石”的韧劲,一个难题一个难题去破解,一项工作一项工作去推进,积小胜为大胜。要克服一切消极等待和急躁冒进情绪,有着“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和境界,为事业而忘我、为“大我”而弃“小我”,甘做栽树人、甘当铺路石、甘为老黄牛,一个目标干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步一个脚印推动乡村振兴行稳致远。
时下,乡村振兴已全面开启。我们精神抖擞,再上征程。如何以产业为杠杆,以人才为动力,撬动乡村事业蓬勃发展,是完成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关键。我们应立足实际,积极构建乡村振兴的“杠杆系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助力。
定好产业方向,有效减少“阻力”。我们都知道杠杆系统中,阻力越大越费力。只有科学减少阻力,才能提升杠杆的机械效率。所有事业发展的根本原则是降低成本,农业产业也是如此。我们要深刻懂得农业的主战场在农村,瞄准农业、发力农业,才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根本途径。农村发展问题归根结底是产业问题,一方面我们要结合实际选好产业,在起点上选择与自身发展相匹配的方向。另一方面要积极制定发展规划,为实现农村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尤其要聚焦产业布局、区划等成长性部分,使现在和未来成为有机整体。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减少成本消耗,提升资源利用率。
做好人产结合,主动找准“支点”。只有找准支点,才能有效控制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度,进而决定阻力端的抬升高度。对于农业来讲,没有特色必然没有利润空间。所以相关人才除了自身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科学的预判能力,更要具备“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本领。要发挥自身特长,更要激发挖掘乡村的“潜在特长”。这样“长”“长”联合,同频共振,定能取得良好效果。不但可以加速乡村的发展,更能够在一次次“战术胜利”中积累勇气和斗志。在工作推进过程中人才和产业可以相互校正、相互适应,从而寻找到最佳“支点位置”,为实现最大输出,筑牢结构性基石。
不忘初心使命,全面提升“动力”。杠杆结构再完美,若没有动力支撑也必然毫无用处。而我们必须明白动力源自何处,到任何时候都不能忘本,基层群众就是我们的动力源泉。乡村振兴的最终落脚点是让农民有更多的幸福感、满足感,所以“以民为本”才是关键。振兴的目标已立,我们唯有在具体实践中,以农民的视角出发来考虑问题、寻求路径,才能牢记使命,守住初心。投身于造福农民的事业,就要让父老乡亲感受到党的温暖。人才除了是乡村振兴的“推动者”,还应成为广大农民的“贴心人”。所以我们要练就“深情”的本领,如此事业才能长久,才有温度,才能动力不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字字振奋人心,句句磅礴澎湃。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新时代青年干部应承担起振兴乡村的重担,脚踏实地完成“三步走”,助力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一步”有理想,做“乡村振兴”扎根人。乡村振兴战略是时代的召唤,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青年干部应该将人生梦想汇入时代潮流,把理想种到土地上,让蓬勃青春与美丽乡村建设共振,争做“乡村振兴”扎根人。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廖俊波为官一方,脚下有泥土、心中有真情,将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群众去;秦玥飞放弃海外优渥待遇 ,心系群众、扎根乡村,奋战在脱贫一线……一批批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优秀代表,都是青年干部学习的榜样,我们要锤炼坚强意志、胸怀远大理想抱负,将责任握在手中,把担当放在心上,用赤诚热血浇灌美丽乡村。
“二步”强本领,做“乡村振兴”建设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要求青年干部有过硬的政治素养和不怕啃硬骨头的本领,争做“乡村振兴”建设人。青年干部要心怀祖国、心系人民,争取更多的学习机会充盈自己,将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在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同时,要积极将各项政策贯彻落实到位。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青年干部要多在基层跑跑腿、串串门,带领广大群众齐心协力谋发展,稳扎稳打向前进;要带头发扬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面对荆棘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挺身而出,时刻走在乡村振兴事业的最前列,勇于担负重任、练就过硬本领,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大展拳脚。
“三步”求创新,做“乡村振兴”领路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青年干部要敢于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大胆发散思维,锐意进取,争做“乡村振兴”领路人。我们要深入基层,在实践中汲取智慧,创新工作机制,完善工作方法,在革故鼎新中破除积弊,在乡村振兴中诊出新方子、想出金点子、迈出新步子。乡村振兴要发展,寻求突破是关键,青年干部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新潮思想,因地制宜为乡村制定发展规划,创新乡村治理方法、加强移风易俗和法制宣传、提升为民服务水平,切实将乡村振兴落到实处。
乡村振兴如星星之火,点亮未来。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挥洒汗水、绽放梦想,乡村美丽,国家才能美丽,只要我们每个人都矢志不渝地稳步前行,尽己之力,乡村振兴的春天就会姹紫嫣红、风光无限。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振兴蓝图。广袤农村正向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出彩中奋力迈进。
让山里的“人”有干事创业的劲头。基层党员干部是乡村振兴工作中的“红色引擎”,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把乡村振兴的重大使命真正扛起来,把乡村振兴的鲜明旗帜竖起来,担当起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与村民积极探索产业化脱贫路径,不惜一切代价下大力气在家门口引进企业,扎实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并在立足当地实际的基础上,在“家门口”的土地上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让山里人实现“人人有活干,家家有钱赚,户户是股东”的致富梦想。实现家门口就业,留住乡愁,留住亲情,也留住人才,激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内生动力”。
让山里的“景”有山清水秀的看头。如果说乡村振兴是一场“大会战”,那么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就是一场“攻坚战”。通过开展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等实现村容村貌整体改观。同时,村集体通过合理资金分配,将部分获利资金用于投资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和环境治理,既能维护美丽宜居山村形象,更能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在传承和保护当地文化的同时更多地吸引游客、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美丽山村是诗意的栖居地,是承载乡愁最好的寄托,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景色,能吸引更多游客来山村旅游“寻到乡愁”“记住乡愁”。
让山里的“产”有增收致富的盼头。“产业兴旺”是实现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路径,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没有产业发展这个根本和基石,乡村振兴难以持续。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科学精准,才能找准产业发展的资源禀赋,木耳火了,黄花火了,越来越多的特色产业火了,扶贫产业之火也随之烧旺了。成立专业合作社、采取土地入股分红等形式,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和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特色“农旅融合”优势产业,不断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让更多产业开出“致富花”,铺就山村“幸福路”。
农民更有劲头,农村更有看头,农业更有奔头。可以期待,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入实施,未来,农村会让城里人更向往。
相关热词搜索: 心得体会 民族团结 振兴 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心得1500 民族团结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民族要复兴 乡村必振兴心得体会 村干部关于民族团结心得体会 实现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乡村振兴的体会 民族振兴和乡村振兴 怎么谈民族要复兴乡村要振兴 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 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的关系版权所有:求精文档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求精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求精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180158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