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教案六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4篇,供大家参考。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小编为您带来了4篇《教案六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沙尘暴时风沙肆虐,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治理就会导致更大的灾难。《青山不老》这篇课文就向我们讲述了一位老人将荒山变成青山的故事。
二、初步感知,朗读课文
1、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通读课文,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
3、思考下列问题:
(1)这片土地上都有些什么景色?
(2)这片土地在美改造之前是什么样子?改造之后又是什么样子?
(3)老人为什么绿化这片山地,如果不绿化行不行?
(4)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后果会怎样?
4、提出不懂的问题。
5、全班汇报,检查学习情况
三、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老人既然这么辛苦为什么不去城里的女儿家享福?
2、为什么老人说“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3、“青山是不会老的。”你是如何看待这句话的?
四、写一写
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五、作业
1、会写本课的4个生字
2、写一写你对青山的感受。
课时教学要求
1、学习写景部分(第2至第5自然段),领略林海的美。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3、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按照作者刚进森林、深入林中和看到林场的顺序理清了课文层次,并且学习了第1段。请大家回忆一下,第1段写了什么内容?
2、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2到第5小节,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作者深入林中看到的景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呢?(板书:岭、花、林)
二、学习第2小节(“岭”)
1、指句读第2小节,引导思考:大兴安岭的“岭”有什么特点?
2、在学生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岭”的特点。(板书:多温柔)
3、抓住重点词语,初步体会“岭”的特点。
师:你们是从哪里看出“岭”多?又从哪里知道“岭”温柔的呢?
(1)学生读写“岭”多的句子。
理解“疾驰”“看不完”等词语的含义:突出岭多,而且绵延数千里,面积很广,这正照应了课题中的“海”字。
(2)学生读写“温柔”的句子。
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等词语,体会岭“柔”的特点。
4、指导朗读,在读中深入体会“岭”的特点。
师:我们来读这一段。你们看,怎样才能把“岭”多和温柔的特点读出来呢?
出示幻灯片: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师:读一读这句话,从“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这些词语中,你们能明白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写出“岭”姿态很多,各不相同。
师:怎样才能把“岭”的“姿态多”读出来昵?
(1)师生共同讨论,达成共识:要读出“姿态多”,应该通过朗读把“岭”的各种姿态表现出来:“高点儿的”声音稍高一些,“矮点儿的”声音稍低一些,“长点儿的”拉一点儿长音,“短点儿的”要读得急促一些。 这样借语调低长短的变化来表现“岭”的千姿百态。
(2)反复试读,范读,指导学生读出“岭”多的特点。
师:你们再读一读,从“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这些词语中,还能明白什么?
出示幻灯片: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的,矮的,长的,短的……”
学生读这两句话,通过对比,进一步理解:“高点儿的,矮点儿的”等词语中的“点儿”说明“岭”与“岭”之间差别都不大,毫无孤峰兀立之感。那里山势平缓,线条柔美,给人一种“柔”的感觉。
师:我们再来读这句话,怎样才能的把“岭”的温柔也读出来呢?
指导读好“点儿”,要读出温柔、亲切的感受。
再读“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一句。
师:你们试读一下,怎样读才是“温柔”?——怎样读又是“那么温柔”呢?
5、明白作者表达的方法。
抓住“云横秦岭”这一词语,理解作者拿秦岭的“险”来作对比,突出大兴安岭的“柔”。
6、总结学习方法。
(1)读这一段,找出“岭”的特点。(找特点)
(2)读这一段,读出“岭”的特点。(读特点)
(3)了解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明写法)
三、学习第3、第4小节(“林”)
运用上述学习这一部分。
1、自由读第3、第4小节,思考:“林”的什么特点?
2、师生讨论概括“林”的特点。(板书:广 绿)
3、抓住重点词句,初步体会“林”的特点 。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落叶松的海洋”等词句写出了“林”广;“多少种绿颜色呀”“只有画家才能描出那么多的绿颜色呢”等语句写了“林”绿。这些词句突出了林的浩瀚与茂盛。
4、指导朗读,深入体会“林”广和绿的特点。
师:我们来读这一段,谁能把这一大片森林读成绿色的海洋,把大家带到林海里去看一看呢?
(1)指导朗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一句。
“目之所及”怎么理解?——读这句话,把“林”的广读出来!——你现在相象自己就站在大兴安岭,你的面前就是“波浪起伏”、浩瀚无边的林海,这就是“目之所及”吧!读!
(2)指导朗读第4小节。
师逐一追问:林海中的浪花指什么?——白桦的树干“泛着”……是什么意思?(翻腾、涌动)——白桦树真的是在涌动吗?(不是)——白桦树是静止的,可作者为什么说它的树干像白色的浪花呢?
出示幻灯片:
“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学生联系上文,反复研读,仔细揣摩、体会,来读懂这句话。
学生的理解有两个层次:
①抓住关键词语“在阳光下”“闪动”理解:白桦的树干是白色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闪,远远望去,像粼粼的波花,所以作者说它像浪花。
师:仅仅是白桦的树干在阳光下闪动就像浪花吗?你们再读一读,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②抓住“大片青松的边沿”,学生对此有了新的理解:青松在岭上,像大海;白桦在山下,树干银光闪闪。在青松的陪衬下,白桦的树干像泛着的浪花。
师:谁能用生动的语言把这一段写的美景描绘出来呢?
学生组织语言,描述美景。
师: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把林海读“活”,好吗?
四、学习第5小节(“花”)
此段仍运用上述学法,学生自学并交流体会。
1、默读,概括“花”的特点。(板书:多 美)
2、读课文,读出“花”多和美的特点。
师生讨论交流学习体会:
(1)抓住“河岸上”“松影下”等词语理解:“河岸上”说明山下有“花”,“松影下”说明山上有“花”。从山下到山上,漫山遍野都是“花”,“花”非常多。
(2)“不缺乏色彩”“招来小蝴蝶”等词语说明“花”香、“花”美。
(3)“两山之间往往流动着清可见底的小河”这句话,是写什么呢?为什么要写这句话?
引导联系上文理解:大光安岭的“岭”多,因此两山之间的河也多,河岸上“花”也多。这句间接写“花”多。
(4)师读“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一句,学生闭目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①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大兴安岭比作一位美丽少女,表达了喜爱之情。
②山上青松,山下白桦
一、教材解读:
课文采用倒叙的手法,先写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为大瀑布主持葬礼;接着写了大瀑布发生变化前后的不同景象,大瀑布被葬送的原因以及人们为它举行葬礼的情形;最后,又回到课文开头的场景,写菲格雷特总统在葬礼中号召人们保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先写结果,后写起因与经过。这样从一开始就把读者的心紧紧地抓住,这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此外,本课还采用对比的手法,把昔日瀑布的雄伟壮观与如今奄奄一息的情景作对比,把昔日游客流连忘返的热闹场面跟如今乘兴而来、失望而去的痛心结局对比,强烈地反映出葬礼的“特殊”与必要,震撼着每一个读者的心。
教学重、难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瀑布给人们带来的骄傲、惊叹和它的消亡带给人们的惋惜、无奈、震惊以及大瀑布前后景象的对比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想想我们该为此做些什么?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有一条雄伟壮观的大瀑布即将离我们远去,巴西总统菲格雷特还专门为此举行了一次大瀑布的葬礼。就让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2、板书课题:《大瀑布的葬礼》
3、齐读课题。
4、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些什么?
5、生汇报。
6、师:同学们通过预习懂得了这么多东西,老师发现大家真会读书!那么菲格雷特总统在这次葬礼上会说些什么呢?想不想知道?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得方式读最后一段。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最后一段。
2、通过读书,你能猜测到菲格雷特总统在葬礼上会说些什么吗?
3、生汇报。(预设)
生:演讲辞的内容可能会写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给巴西人民带来的欢乐和骄傲,以及那个时候很壮观的情景和塞特凯达斯瀑布快要毁灭的时候的情景。
师:也就是说,演讲的内容可能会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你认为是哪两个方面?
生:一个是塞特凯达斯瀑布壮观的一面,一个是塞特凯达斯瀑布即将枯竭的一面。
师:(板书:昔日 如今 )也就是说演讲辞中会讲到昔日的塞特凯达斯瀑布,也会讲到现在的塞特凯达斯瀑布。还会讲到什么?
生:他会叫巴西人民保护自然生态,爱护他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使悲剧不再重演。
师:对!他会呼吁巴西人民保护自然生态,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4、老师也很像知道菲格雷特总统在葬礼上会说些什么?不过很可惜,老师找了很多地方也没有找到,怎么办呢?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写菲格雷特总统的这篇演讲辞。有信心吗?
三、学习课文。
(一)昔日的大瀑布
1、 师:菲格雷特总统在回忆大瀑布给巴西和其他国家人民带来骄傲和欢乐时,具体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4.5自然段。
2、学生自读课文,
3、感受到了什么?
4、汇报感受。
5、大家感受得都很深刻,你能通过读把你得感受读出来吗?
6、生练读。
7、指名读。评价。
8、 想不想看看塞特凯达斯达瀑布,让我们一起欣赏。(出示课件)看着塞特凯达斯的样子,你想说些什么?(太壮观了………)
9、是呀!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啊!看了瀑布,我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这段话读得更好!
(出示课件,打上文字:“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汹涌的河水紧贴悬崖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尤其是每年汛期,大瀑布的气势更是雄伟壮观,每秒钟有一万立方米的水从几十米的高处飞流直下,落地撞开万朵莲花,溅起的水雾飘飘洒洒,水声震耳欲聋。据说在30公里外,瀑布的巨响还清晰可闻。)
7、背诵积累:这么美得瀑布,愿意把它记在脑海中吗?让我们边看录像边试着把它背下来吧!
8、过渡:昔日如此雄伟壮观得大瀑布,现在怎么样了呢?
(二)如今的大瀑布
1、默读第8自然段。
2、现在的塞特凯达斯瀑布怎么样呢?谁能用一个词语概括一下。(逐渐枯竭)
3、让我们来看看现在的大瀑布吧。(出示课件:现在瀑布的图片。)此时此刻,你得心情如何?
4、同学们,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齐读第8段。
(三)葬送的原因
1、昔日雄伟壮观的瀑布现在却奄奄一息,这到底为什么?(出示昔日和现在的瀑布对比图,下面写上大大的红字:为什么?)
2、默读课文第7段,找到葬送的原因。
3、生汇报,师总结。。报÷刻比读。齐读。 4.
(四)完成演讲辞
1、此时此刻,同学们一定会有许多话想说,把自己当作菲格雷特总统借助这个演讲辞得格式,把自己想说的都倾诉进自己的演讲辞里。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怀着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_。
昔日的塞特凯达斯瀑布___________,如今的塞特凯达斯瀑布_________。
应该清醒了,热爱大自然的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开始同桌两人练习说演讲辞。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读。
四、拓展延伸
1、同学们,菲格雷特总统在演讲的最后说,愿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悲剧不再重演!但我们看到在实现这美好愿望得过程中,还有一些不尽人意得地方。
2、你都知道哪些破坏环境的事?
3、 听了这些消息,你想说些什么?你想呼吁什么?谁来说一句最精辟的话,最有诗意的话来做一则环境保护方面的公益广告语?
五、板书设计:
大瀑布的葬礼
昔日 雄伟壮观
如今 奄奄一息
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自己的家园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
2、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积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如概括情节,评价人物等。
教学重点:
借助工具书读懂古文,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教学难点:
分析计策成功施展的原因,理解展示人物之间较量的作用;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思路:
通过阅读-复述-练习-讨论-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读、思、说、做的能力,在动脑、动口、动手的乐趣中感受名著的魅力
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与电教相结合。
学法—自主阅读感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条理,复述故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生奇导入
听一听:欣赏词曲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生: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也是小说的卷首
记一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师;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遂悠远,但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耳畔,我的思绪总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三国—空城计。一睹诸葛的过人智慧和超人胆略。
二、初读识字、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懿氅纶笑容可掬遁蜂拥隐匿(大惊)失色旁若无人无不骇然
2、弄清文中出场人物
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物,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介绍《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梗概。
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揣摩文意,概括要点
思考: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话(小标题)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四个阶段可以概括为:
起因-兵临西城;发展-临危施计;
高潮-司马中计;结果-孔明释计。
四、合作探究、研读文本
1、思考:课文中主要刻画了哪两个人物的形象?
(孔明、司马懿)
2、借助多媒体资料介绍人物。
诸葛亮字孔明,称“卧龙先生”,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他隐居在隆中(今湖北襄阳西)时,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门,成为刘备的军师。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的主张。在赤壁之战中,他联合孙权,大破曹兵。后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刘备称帝后,他担任丞相。刘禅继承王位后,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诸葛亮曾六出祈山伐魏。最后病死在五丈原军中。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贤相忠臣的代表,也是驱者智慧的化身。
司马懿字仲达,魏国的名将,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曹魏大都督,权臣。足智多变,文武双全。虽然为魏国立下不少汗马功劳,心却想毁灭魏国,建立自己的王国,以便统一三国,建立新王朝。
3、教师出示要求,小组合作研读文本。
同学们,文中为我们塑造了孔明和司马懿怎样的形象,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划也描写人物语言、外貌、神态、动作的语句。)
师: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外貌、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进行品读感受人物形象。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故事的记叙顺序。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了课文对孔明和司马懿这两个人物形象塑造。下节课我们再通过集体的交流深入领会作者笔下的形象。
六、布置作业
1、练写文中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小练笔: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之:(1)助词;(2)代词,代替人或事物;(3)代词,虚指;(4)文言代词,这,这个;(5)往,到。
1、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
2、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3、司马懿乃魏之名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通过对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等重点语句的品读,体会人物形象。
2、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总结全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空城计》选自《三国演义》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蜀国丞相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设下空城计,使魏国名将司马懿引兵退去)
教师:很显然,故事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就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了解作者笔下刻画的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形象。
二、品读体会、评析人物
1、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看,这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孔明。文中是怎么描述画中的孔明的?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2、指名反馈,出示语句
“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3、教师指名说说“笑容可掬”的意思。
(形容满脸堆笑的样子。)
4、孔明的笑在此是一个细节描写。文中多次写到孔明的笑,请同学们找一找,然后和同学交流:每次都因何而笑?他可能在想什么?
5、集体交流
(1)“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笑容可掬:这是大兵压境时的笑,孔明故作镇定自若。为的是迷惑对方,让对方上当。他可能在想:“你会上我的当吗?”
(2)“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抚掌而笑:这是魏军退兵时的笑,司马懿中计了,他觉得如释重负,可能在想:“你果然中吾计矣!”)
(3)教师:一次是计前笑容可掬,一次是计后的抚掌而笑。通过这两笑,再联系整个故事,你们觉得孔明是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依据。
6、评析孔明
学生1:足智多谋,因为他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
学生2:处乱不惊,因为他没有像文武百官吓得不知所措,他“于城上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
学生3:神机妙算,因为他料到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借他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得以成功。
学生4:临危不惧,因为“众官尽皆失色”,他却敢于在司马懿的敌军面前,镇定自若,面对敌人“笑容可掬,焚香操琴”设了一道空城计,以少胜多
(板书:孔明: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老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各抒已见,有理有据。那司马懿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7、评析司马懿
学生1:疑心病重,因为“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他认为孔明想暗算他。
学生2;老谋深算,因为他把孔明想得过于复杂,自认为孔明做事谨慎,“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结果中了孔明的计谋。
学生3:我不同意第二个同学的观点,我觉得司马懿并不是老谋深算,如果他老谋深算,为什么还会在智谋上输给孔明呢?我倒是觉得他狡诈多端,因为他认为“知已知彼,百战不殆”,“亮生平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结果还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中了孔明的“空城计”。
老师:两位同学的争论非常好!到底司马懿有没有老谋深算呢,我想要联系《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空城计”之前,司马懿刚打了胜仗,占了街亭,可见在街亭一仗中,司马懿是深思熟虑。在《空城计》这个文章里,提到司马懿料孔明“平生谨慎,不曾用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可见司马懿还是老谋深算的。还有没有同学有不同的见解,请举手!
学生4:多疑自负,因为他自负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骂儿子“汝辈岂知?”,结果被孔明的“空城计”吓退。
(板书: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三、研读归纳、塑人手法
思考: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如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城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惊。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和多疑自负。第四部分司马军尽去,众官“无不骇然”而孔明“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全文写司马懿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文中二次写到诸葛亮的“笑”一是写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鞠”,焚香操琴。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二是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大笑”,这是如释重负,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
四、拓展训练、计成原因
1、分析完了两个主人公的形象,你们明白空城计成功的原因了吗?
所谓“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正是因为孔明深深了解司马懿,知道司马懿对自己的了解有限,他只知道孔明生平不曾弄险,自以为深深了解孔明,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不知道置死地而后生的道理。另外,孔明知道司马懿刚愎自用,必然不会听从别人的意见,所以在关键时刻,孔明敢于“弄险”,并且一举成功。
2、将课文改写成小话剧,以小组为单位,在班上表演
五、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这篇课文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语言表达具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独特风格,充分体现出我国传统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同学们要以利用课余时间读一读这本名著《三国演义》。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文中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句子。
3、认真阅读名著《国演义》。
七、板书设计
空城计
兵临城下临危施计司马中计孔明释计
诸葛亮:足智多谋、处乱不惊、神机妙算、临危不惧
司马懿:疑心病重、老谋深算、狡诈多端、多疑自负
八、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古文,全文通过逼计、施计、中计、释计这一脉络生动描述了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运用计谋,终于使魏国名将司马懿引兵退去精彩场面。教学时教师必需充分利用文中的注释加之课外搜集的三国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然后从审题质疑出发,抓住课文脉络,了解诸葛亮为什么要摆空城计,怎样摆空城计和空城计成功的原因;最后通过人物性格的对比,体会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4篇《教案六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相关热词搜索: 上册 人教版 教案 教案六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4篇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版权所有:求精文档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求精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求精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180158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