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基层反映了高职院校招生突出难题和建议(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高职院校实施扩大,给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带来契机,也给高职院校招生、教育资源、教育质量、教师队伍等带来严峻挑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扩大带来的问题,职扩大政策。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基层反映了高职院校招生的突出难题和建议,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职院校扩大200万人,是党和政府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大力推进高等教育,促进我国人才优质化发展的重要措施,但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高职院校资源配置不足、招生体制不完善、部分学校和部门违规扩大现象、学生选校专业困难等问题,需要重视解决。
一是高职院校资源配置不足。落实高职院校扩建政策,要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的硬件设施、师资力量和管理水平。目前江苏、广东、河南、山东、安徽、湖南等少数省区在高职教育资源承载能力方面有一定的基础,可承担扩大主体责任,但新疆、海南、宁夏、青海、西藏等偏远省区本身存在承载能力不足的问题,规模扩大,难以继续的教师能力方面,目前全国高职学校教师人数约49万人,开展200多万人的扩大,需要补充大量的专职教师。否则,教学质量无法保障。除此之外,招生规模的需要高职院校管理团队思考,大部分学校的招生管理人员不仅需要扩大,还需要增加政策。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管理层面对百万扩张的认识产生严重偏差,不能适应实际工作开展的需求,实际工作开展存在多方面的问题。这不仅影响员工实际工作开展的效率,还影响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是招生体制不完善。传统高职院校招生工作的开展与普通高职院校同步开展,根据高考分数开展各项工作,具有相对统一的工作标准,但在百万扩大招生推广的背景下,招生对象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限制在普通高职院校招生范围内,而是涵盖了退役军人、失业者、农民工、中职学生等具有高职学习需求的社会群体。对于相关的高职院校来说,这不仅在招生规模上发生了简单的变化,在招生体制上也有着深刻意义的变化。首先,对原来的招聘工作流程有一定的影响,由于招聘人数增加导致的招聘批次增加等情况,专职招聘办公人员不再以秋招为主,增加了相关人员的工作量。其次,在招生质量控制上,对招生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不能以高考分数为标准的评分方式下,如何适应百万扩大的需求,建立更完善的考生评分体系,是招生人员面前的现实问题。最后,如何以百万扩张为契机,建立比较完善的招生体制。百万扩张的推广不是独立运行的政策,而是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为了确保高职教育水平的提升,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措施,如何顺应这一发展需求,对于招生管理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三是部分学校和单位存在违法扩张现象。高职扩招的主要群体有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退伍军人和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6种群体,其中退役军人和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4种群体因年龄、生活压力等问题基本不能全日制在学校上课,同时高职扩招给高职院校的学习条件带来了巨大挑战,现行主要教学模式普遍采用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个性化教学方式,主要利用周末、节假日、暑假、农闲时间、晚上等时间进行教学,集中教学和社区的教学模式,另一部分学生在A学校受到严重影响的学校就读研究生对于高职业院校的学习机构,受到部分学习机构的专业扩招生的特殊学习年龄,或者在校的学校的学习机构都没有任何时候都会受到高职业扩招生的影响,而且受到部分学校的学习机构的培训机构的学习培训机构的学员都会,而且对于学校的学员都是学校的特殊学校的学校的学员都是受到学习,这种特殊情况下岗位都是在校的学习,而且学校的学校的学习机构,所招收到的学员都会,所招生的学校的学习条件都是一部分学校的学校的学员都会,这种特殊情况下,学校的学校的学员都是受到的学员都是受到的学校的学校的学员都会,这种情况下,所以及时候都是一些特殊学校的学校的学员都是受到严重的培训机构,这些学校的学校的培训机构,这种情况下,学员都是受到的学员都会,学员都是受到的学校的学校的学员都会,学员都是在校的学校的学员都是受到的培训机构,都是学校的培训机构,学员都会,学员都会,学员都会,学员都是一些现实情况下,跨省招生问题,一名学员参加多省招生考试,重复录取的问题大量存在,严重影响高职招生政策的有效实施,需要进一步规范。以2019年为例,内蒙古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抚顺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高职院校发生了非法扩张事件。随着招聘人数的进一步增加,如果没有相关政策,违规现象可能会越来越激烈。
对此基础的建议:一是提高软件教学资源的投入和利用效率。软硬件教学资源的培养和建设需要一定的周期,进一步加大教学设施、教师资源的投入,在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同时,提高现有资源的运行效率,开展线上教学等教学方式,确保教学质量。二是改变传统的招生体制工作模式。加快改变传统管理规则等不适应环节,进一步加大招生管理投入,加强信息化技术在招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力度,提高招生管理工作效率。三是严格管理学校资格和审批。制定相关政策,从源头解决部分违规扩张现象,严格审查专业资格,坚决取缔非专业高职院校办学资格。全面加强考生资格审核,避免违规行为,重点打击买卖货源机构和个人,堵住申请漏洞。严格收费标准,加强政策宣传,确保扩大政策落实。
李克强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更多应届高校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参加考试,今年规模扩大100万人。这一重大战略决策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地位,承担着实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比重的重要任务。同时,本次高职扩招也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挑战,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管理制度、师资团队建设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和发展。
一、高职扩招的重要意义
(1)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缓解就业压力。
高职扩招主要面向往届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下岗职工和新农民,以上人员基础知识差,学习能力弱,但就业压力大,对自身技能提升需求强等特点,因此实施目标技能培训,实现再就业对缓解当前巨大就业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也迫在眉睫。据人社部数据显示,我国技术工人数约为1.65亿人,但只有1791万高技能人才占6.3%。根据这些数据,中国面临着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局面,这次扩大有机会再次进入大学学习,取得技术证书。这对于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二)推进高职院校改革,提高培养质量。
高职扩招后,高职院校不仅面临着学生激增的硬件设施、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和新农民在知识背景和学习能力和应届高中(中职)的毕业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我们必须面对一系列问题,如何招聘、教育、管理和就业。这意味着要在招生管理、人力资源培养、学员管理和就业渠道等多个方面大胆改革,以此为契机,加强学校软件、硬件建设,加强学校企业合作、学校合作,提高人力资源培养质量。
二、高职院校拓展工作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1)招生方式。
据教育部统计,2018年全国高职院校1418所,每所学校招收700多人才能完成招生任务。2019年遇到的问题更严重,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招聘指标,保证招聘质量?在招生政策还没有完全明确的情况下,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一大挑战。
(2)培养模式。
新生源在年龄、学历、学习能力、培养要求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显然不能通过传统的培养方式进行培养。如何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于高职院校的培养质量至关重要。
(3)管理制度。
大量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和农民工在成长经验、社会角色等方面与以往正常招生的大学生存在差异,他们共同生活和学习,给学校的教育管理、学生管理、物流服务等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4)师资力量。
高职扩招后学员数量和质量发生变化,所有院校都要面对谁来教的问题。面对新生,学校不仅要解决师资问题,还要解决师资力量如何与多元化、差异化的学生匹配的问题。
(五)办学条件。
从全国平均水平来看,高等学校的办学条件大幅度改善,但仍有一些较弱的高等学校。尤其是西部贫困地区的院校与师生比、生均行政教育用房、生均教育科研设备等通过有很大差距。大规模扩张后,这种现象进一步扩大,学生可能面临宿舍不住、教室不上课、食堂不吃饭、设备不实训等一系列问题。这将大大测试高职院校原有的办学基础、规划能力和适应能力。
(6)就业问题。
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和培养模式的突变给高职院校带来了很大的就业挑战。如果学校仍然遵守传统的就业模式,学生毕业后会有缓刑甚至不就业的现象。
三、应对措施
(1)加强招生宣传,改革招生模式。
现阶段社会对高职扩招有关政策不了解,高职院校要加大对有关政策的宣传力度。通过合作的中等职业学校和企业,宣传学校师资配置情况、教学环境、教学质量、专业特色和学校特点等,扩大学校影响力,吸引学员积极报考。
在招生形式上,从传统高考和分类招生模式思维中释放出来,对于过去的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和新型农民工,分别采用不同的招生评选方式:对于过去的普通高中毕业生,采用文化测试和职业测试的中职毕业生,可采用文化测试和技能测试的方式录取;
对于下岗职工、退役军人和新型农民,可采用文化测试加工经验的方式。这样可以通过设置科学的竞争规则和选拔条件来解决学生不平衡造成的招生不公平现象。
(2)加强专业建设,制定培养方案。
专业建设是高校的核心任务,人才培养必须与地区劳动力需求紧密匹配,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起点。因此,高职院校应根据新生源的特点,结合当地相关企业的人才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尤其是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互联网化、智能化已经成为新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新技术、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和新模式层出不穷。在这一背景下,高职院校务必针对学员的转变和技术发展趋势,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重新设计,加强技能培训和思政教学,培养具备德技兼修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的优秀学员。在培养方式上,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一体化的基本原则。扩招后,由于学员的年龄结构、基础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存在较大差异,进行学分制度改革,通过开设职业资格证书班、周末班、网络班等方式,为学员提供多种课程选择,达到边工边学的状态。加强校企合作,推进现代学徒制,采取新的教学方式,让学员在初中、学校工作,让学员毕业后无缝衔接企业岗位,提高学员就业质量。
(三)改革管理制度,完善育人机制。
扩招后,过去传统的学员管理制度无法适应当前的新形势。因此,高职院校应建立新的管理体制,满足现阶段扩张后的管理需求。新管理制度要以创新为基础,推动新工作体系科学运行的学员为基础,必须考虑新源头的现状和诉求。例如,在可以扩招的学员中配备专业型辅导员,在学习上,老师要积极沟通,克服学业问题的性格培养,与学员进行心理沟通,解决生活上的烦恼和问题。除此之外,在扩大招生之后,学生的格局也会从原来的同龄人变成年龄差异较大、经验和身份多样化的学生,同时在学校学习,在教学管理、学生办公管理等各方面都要采取新的措施和手段。例如,可以对退役军人班实施军事化管理,快速适应新的校园生活。总之,学员管理制度改革要尊重学员的主体意识,为学员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培养学员的个性,提供间和机会。
(四)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资本队伍的专业性和高素质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双师型教师培养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扩大后的新培养模式,教师不仅要有深刻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能力。利用假期将理论型教师送到企业,提升其专业技能水平,了解专业新技术、新设备、新技术,了解企业对员工技能操作水平的要求,熟练掌握技术流程和操作规范。为了及时把握企业的使用者需求、管理模式和生产技术流程等,研究技能教育的新方法、新方法,将企业顶尖学到的新知识、技能应用于教育实践。另外,学校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的招聘方式,可以向有关企业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师傅到兼职教师队伍中来,为实训教学提供保障。
(五)加强硬件建设,提高办学条件
高职扩招后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学校资源配置不足,包括宿舍、食堂、实训室、学生活动场所和后勤管理服务能力等都将面临严峻挑战。学校首先应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在可能的情况下修建新的学生宿舍、食堂等以满足学生的基本生活保障。在无法扩容的情况下可采取网上学习、分季节性学习或走读班等新的方式。高职院校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摸索和改革管理模式,有针对性地把不同年龄、不同阅历、不同需求的学生管理好、服务好。
(六)加强校企合作,拓展就业渠道
校企合作是企业、学校、学生乃至社会共赢的重要举措,是解决学生就业,提高就业率,搭建良好就业创业平台的重要途径之一。高职扩招后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通过现代学徒制或“订单班”招生和培养模式,从机制上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变革,并且要将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养成贯穿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全过程,使学生毕业后无缝衔接企业的工作岗位,真正做到招生即招工,解决学生的后顧之忧。另外,还可对退役军人、新型农民等实行针对性培养,如乡村医生、现场医生、农业指导员等,让他们毕业后回到农村、服务农村、反哺农村建设。学校还要加强创业指导,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扩大就业出口选择,实现人才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刚.对高职院校百万扩招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9(4):1-2.
[2]王寿斌.百万扩招高职如何面对[N].中国教育报,2019-03-12.
[3]毕树沙.高职迅速扩招的现实挑战与应对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0):15-20.
[4]任聪敏,石伟平.扩招100万背景下的高职教育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0):21-24.
根据最新统计资料,2018年我国高职院校共有1 418所,招生368.83万人,比2017年增加5.16%;2019年招生468.74万人,比2018年增加27%以上①。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应改革我国高职招生制度,吸引更多的农村务工人员、下岗的城镇职工、退役回乡军人和应往届高中毕业生报读,并在2019年实施高职院校扩招百万。这是从扩大就业和稳定就业的角度出发把高职扩招作为社会治理的政策工具,是国家重要战略的精准部署,将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产生极大影响。因此,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推动高职院校扩招,体现国家对发展高职教育的肯定,也期望我国高职扩招政策能够落地落实,切实解决扩招带来的问题,使这项政策能够行稳致远[1]。
一、高职扩招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招生面临诸多困难
我国现有高职院校1 418所,多数省份可供高职扩招的生源并不多。而多数高职院校长期以来习惯于按计划统招模式,如遇到没人报考就会形成生源不足,扩招后每所高职院校每年平均要增加招生705人。
1.传统生源逐年下降,完成招生计划难度大
传统高职院校生源集中于高中毕业生和少量中职中技应往届毕业生,近年来我国人口出生率逐渐下降使高职教育适龄人口数量自然减少。如2018年四川航天职院原计划招收4 800人,但只有4 321人报到;四川德阳科贸职院原计划招收2 200人,但只有258人报到。此种现象在其他省份也有出现。
2.社会人员报读率亟待提高
如广东省目前可增加12万个高职学位,江苏省可增加12万~18万个高职学位。但新增的高职学位是针对农村务工人员、城镇下岗职工和退役回乡军人等社会人员而设,针对他们的专业及课程设置、考核及录取方式、教育及教学方法和就业情况将成为报考人员最为关注的问题,他们能否积极报考有待检验。
3.高职招生宣传难度加大
高职扩招后将招生方式多样化和生源多元化,以及宣传范围扩大化和宣传全年化,又因农村务工人员、城镇下岗职工和退役回乡军人等生源相对分散,招生所投人的人财物力将大大增加,甚至会出现宣传不到位招不到学生的问题。
(二)教学资源投入不足
1.高职教育管理资源投入严重不足
高职扩招的主要目标是提供产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但扩招后实训基地建设、新建学生宿舍则需要较多经费和较长时间,政府配套的财政拨款需通过年度预算难以及时到位,使高职院校教育管理资源投入面临诸多困难。
2.高职扩招生源学习投入不足
由于高职扩招生源主要是城镇下岗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和退役回乡军人,要求具有本省户籍或在该省务工6个月以上及高中阶段学历或同等学力的条件。但他们大多数已经建立家庭,必须用许多精力和时间去应对诸多事务而影响学习。
(三)人才培养面临困境
高职扩招的基本要求和前提条件是规模要上但质量不降,而高职当前却面临着教学改革及模式创新、稳定推进及资源保障、实训基地建设及实验条件改善和师资配套等巨大压力,并将在学校运行机制创新、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等方面面临更大压力,特别面对城镇下岗人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退役回乡军人等特殊群体,培养模式和理念转型存在许多困难。
1.学生管理难度增大
高职扩招后生源的多样化和背景复杂化,使人才培养难度增大。同时,扩招后的非传统学生与传统学生进行统一管理与教育,但校园的日常生活与教育教学管理却难以统一,增大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难度。
2.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
目前,高职院校针对传统生源已有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但对于非传统生源因其基础知识掌握差距大和生源个体发展方向差异大,难以制定全校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计划。而且要实现人才的高质量和个性化培养,就需实施一对一培养方案,这是当前高职院校难以做到的。同时,高职院校现有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对非传统生源的人才培养可能完全不适应,这也是高职扩招后面临的一大难题。
3.就业指导面临困难
高职院校现有的就业指导完全针对传统生源,而扩招后由于非传统生源的多样性和就業方向的差异性,高职院校现有的就业指导体系将要进行较大调整,要针对非传统生源的就业背景方向、生源多样化特点实施特定的或一对一的就业指导,这也是当前高职扩招后面临的另一大难题。
(四)师资缺乏
高职扩招后,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教师不足,特别是教辅和管理人员严重缺乏。
第一,教师数量缺口大。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教师与学生比例不能超过1∶18的标准,高职扩招百万后全国必须增加6万名高职教师,相应的教辅和管理人员更是严重缺乏,这个巨大缺口最少需5~10年的对口培养才能补齐。
第二,教师质量不高。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教师质量有下降趋势,所采用的教育教学模式与社会发展需求严重脱节。当大量的非传统生源群体进入高职院校后,针对这一特殊群体特点进行高质量培养,高职院校教师也不知所措。
第三,教师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在年龄、职称、学历和专业等结构上均存在诸多问题,他们习惯于普通传统生源的教学,面对非传统生源群体,高职院校教师在专业技能提升、知识类型更新和心理适应准备等方面还没有到位。 二、实现高职扩招的策略选择
针对上述问题,扩招后需要高职院校进行积极探索,针对生源的多样性特点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分类编制,并根据不同年龄段生源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同时,要针对不同生源的学习基础和从业经历实施分类教学管理,通过推进弹性学制和学分银行,对培养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并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一)推进招生配套措施建设并强化非传统群体招生宣传
高职扩招面对的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城镇下岗工人和退伍回乡军人等非传统生源群体。因此,要对非传统生源对象进行结构优化,并配套适用区别化的招生措施。
1.增加“中职+高职”衔接的招生指标
针对中职(含中技)与应届高中毕业生,适当调整高职录取方式与标准,适当增加“中职+高职”相衔接的招生指标,扩大高职的生源。
2.实行退役军人入读高职的支持措施
实行支持退役军人入读高职的措施,并将其纳入军人转业退役的政策规定,对退役军人入读高职院校接受教育的进行物质奖励,或在毕业后由政府优先安排工作,也可设立退役军人教育培训联盟,免试推荐退役军人入读高职院校,实现退役、教育和就业的有机衔接,促进退役军人的创业与就业。
3.制定农民工入读高职鼓励计划
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由于学历低和缺少技能培训,其就业能力低而难以高质量就业。因此,以高职扩招为契机、以培养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和实用人才为中心,在农业类高职院校増设农产品加工与营销、农村经济管理、农村电子商务和农村行政管理等涉农专业,对口定向招收高中(或同等)学历以上的农民工培养新型农村职业农民;对于已在农村创业或者有一定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经验的年青劳动力,可适当降低入学的学历(初中毕业)和年龄(35岁以内)条件要求,让其能入读高职深造,扩大高职生源,也可有效支持乡村振兴。
4.建立系统性招生配套支持政策
加强对非传统生源特殊人群的入学帮扶,通过提供奖学金或助学金、生活补助费和减免学杂费或住宿费,解决他们因入读高职带来的经济压力。建立针对非传统生源入读高职的灵活性和特殊性学习制度,利用互联网实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全日制与校外定点集中相结合的理论授课或技能培训多样化方式。其中,理论授课可在报读人数较多的校外定点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由高职教师讲授,技能培训则定期在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训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集中进行,充分调动这些特殊人群报读高职的积极性。
(二)对接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并分区域分类型推进扩招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但同时出现人才培养结构与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需求相脱节的问题,导致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因此,面对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高职院校必须对接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分区域分类型推进扩招。
1.建立中央、地方的两级政府统筹制度
一是强化省级高职扩招计划统筹制度。加强对本省的各部门、各行业的职业教育指导,推动建立本省的财政、人社、教育、行业和国资委等部门协调配合的高职扩招工作机制。探索本省高职院校与对应省内区域的龙头品牌企业和行业部门的对接机制,实现省内各地市高职招生计划及就业安排、招生指标及市际投放调剂、省高职教育财政预算及各地市经费投入比例、市际专业错位设置及学科设计等事项的省级第一层统筹。二是在省级首层统筹制度建立后由中央政府对全国各省的职业教育规划实施全国统筹机制,建立国务院的财政、人社、教育、行业和国资委等部门协调配合的高职扩招工作机制。探索各省高职院校与对应省际区域的龙头品牌企业和行业部门的对接机制,实现全国高职扩招的各省招生计划、招生指标的省际调剂、全国高职教育财政预算及各省经费投入比例、省际专业错位设置协调等事项的中央政府第二层统筹。
2.建立高职扩招对接区域产业发展规划
由于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发展趋势明显,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等发达经济圈。因此,高职扩招要对接区域现代产业的发展需求,实现扩招生源和设置专业与区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等相关产业相衔接,设置社会发展所需的旅游休闲、养老健康、家政服务等专业,吸引相关人员报读,既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又扩大招生生源。
3.分区域分类型推进扩招
由于高职扩招主要针对非传统生源特殊群体,因此,要根据各地经济发展实际分区域分类型进行。
(1)针对经济发达区域多投放招生指标和设置区域特色专业。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和山东半岛等发达经济圈大量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基本上都是初高中文化程度,他们缺乏操作技术技能而难以高质量就业。针这些群体可在其工作地的高职院校设置培养操作技能型专业,如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空调制冷、工业机械维修和数控机床操作等企业急需的对口专业,并借助校企合作机制订立校企合作协议,采用业余脱产学习方式进行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配合国家的扶持政策吸引学员报读。
(2)对经济落后区域针对性投放招生指标和设置地方特色专业。目前,我国经济落后区域主要分布在老少边穷等地区,由于这些区域经济不发达而造成大量青壮年劳動力流失。因此,对这些区域应有针对性地投放招生指标和设置地方特色专业,投放招生指标不宜太多,招生指标应重点针对农村的村委会青年“两委”、乡村农业产业创业者、农村电商经营者和农业技术员等进行投放,并设置农村经济管理、农产品加工技术和农村电子商务等地方特色专业。采用定期脱产院校集中与网络远程相结合方式进行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配合国家的扶持政策吸引学员报读。
(3)针对深度贫困地区多投放定向招生指标和设置区域特殊专业。目前,国家层面的深度贫困地区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的藏族居住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南疆地区和西藏藏族自治区等三个省级区域,还有云南省的怒江自治州、四川省的凉山自治州和甘肃省的临夏自治州等三个地级州。这些地区虽然经济落后和自然条件恶劣,但拥有大量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而形成丰富的旅游资源。因此,对这些地区应有针对性地投放招生指标和设置地方特色专业,投放招生指标不宜太多,招生指标应重点针对旅游服务行业的相关工作人员和特色畜牧业管理人员,设置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民族文化开发与传承、非遗项目与旅游开发、畜牧经济开发与管理等地方特色专业。采用定期脱产院校集中与网络远程相结合方式进行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配合国家的扶持政策吸引人们报读。 4.实施分类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增强高职教育对非传统生源的吸引力
招收传统高中生入读高职,宜用“学业水平考试+职业适应性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考试方式;针对中职(中技)学校毕业生的招收宜采用“职业能力测试+综合素质评价+职业技能证书”的招生考试方式;对于农村进城民工、城镇下岗职工、退役回乡军人等非传统生源的招生宜采用“工作经验技能考核+基本文化素质测试+单位或行业推荐”的注册入学制或申请制入学制。
(三)增加财力投入推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
高职扩招将给高职院校的实训实验基地、教师和辅导员队伍、教学教育资源和校舍基础设施等建设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实现高职高质量扩招需要社会各行各业的资金、地方政府财政和中央政府财政持续加大投入[2]。
1.推进高职扩招经费投入机制改革
要建立与高职办学的规模、成本与质量相对应的政府财政投入机制,实现地方和中央政府财政的同步增加。完善高职扩招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自愿进入高职教育领域进行投资推动高职扩招。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加大高职扩招经費的统筹力度和投入比倒,把新增教育经费投向高职招生多、办学规模大和高职院校数量多的区域。
2.加强高职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的产业实践经验缺乏、注重高学历而不重视实践技能、聘任机制缺乏灵活性及缺编等突出现象,支持高职院校根据专业和学科设置实际自行聘任有相关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制定高职院校专职教师挂职锻炼制度,强制性要求高职院校专职教师定期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把挂职锻炼时间长短和实践技能提升考核结果与职称评定挂钩,并聘用企业高技能人才担任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训指导教师,实现高职院校教学的“双导师制”。
3.健全高职培训标准体系
建议中央和各省教育主管部门对全国和各省高职院校现有的办学基础资源、教师及管理人员、教材、信息技术建设状况、实训基地及实验室设置人数比、学生安全设施配套等资源条件进行梳理,加大对薄弱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投入,健全高职院校的培训标准体系,提高职业技能培训水平。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以不同群体生源进行分类开发,实施高职“1+N”人才培养计划
由于高职扩招在于走向招生多元化,一份人才培养计划一统到底的高职教育时代即将成为过去,具有迫切性和针对性的“私人定制”人才培养计划将成为新时代高职教育的主题。因此,高职院校可以传统生源人才培养计划为基础,以不同教育对象的基础教育程度、技能技术工作经历与就业方向与需求,开发“1+N”的多版本人才培养计划,并针对生源群体的多元化和年龄层次性的特征进行教学模式研究,开发多样化的教育项目设计、学习任务清单和教学方案模式。
2.实施线上线下双层教学
由于高职扩招生源群体的基础教育程度、年龄层次、工作经历、学习能力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全日制学习的统一人才培养模式将逐步淘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双层教学和学习模式将成为未来高职教育的新模式。例如,对于城镇下岗职工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群体,可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实施定期集中时间的校内理论教学和实训的线下学习模式与不定期和不集中的校外视频教学的线上学习模式相结合,使高职教学的形式方法和时间地点更具多样化与个性化。
3.实施弹性学制与完全学分制
可在现有高职院校中选择部分教育教学质量稳定、教育管理需求多元和教育技术资源丰富的院校实施弹性学制与完全学分制,顺应不同生源终身学习和工作的需要,建立学生成长终身电子档案袋的学籍管理制度,配套建立学历文凭或技能证书差异化管理制度。还可建立国家学分银行制度,借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经验,建立对先前学科学习考试成果(科目合格证)的认定制度,设立全国范围内通用的网络学分库和学分积累终身有效及可转换制度,打通国家学分与技能等级、职业资格和学历文凭三种证书之间的转换通道。
4.建立“三全合一”的高职学生职业生涯指导体系
高职扩招使我国高职教育由“单一供给”模式向“多元选择”模式转变,重点环节是让学员学会未来职业生涯的自我设计。因此,应建立“三全(全面、全员、全程)合一”的高职学生职业生涯指导体系、职业生涯咨询体系与职业生涯课程选修指导体系,推动对高职学生的技能等级证书选择、职业生涯课程选择和职业生涯设计进行指导。
(五)建立在职与职后高职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
要根据校企合作原则精准实施现代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制定与其对应的人才培养标准与专业教学方案,深化高职教育的理论教学、实验实训、考核评价标准、学生管理和毕业条件的系统改革,推进招工、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培养方案的整体设计,推动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流程的重塑、教学管理体系的重构和考核评价标准的重建,建立在职与职后高职教育一体化的发展机制。
1.建立在职与职后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协同培养体制
由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城镇下岗职工和退役回乡军人三类非传统人员多数不是18~23岁的传统高职教育学龄段,他们绝大多数已有一定的社会工作阅历,因此,对他们的在职与职后高职教育,应推进招工、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培养方案的整体设计,坚持以技能培养为导向和理实结合原则,重点提升专业实践技能培养,实行“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递进迭代训练模式。高职院校也可把学堂搬到工厂,派出专职教师到企业去授课,或通过引企入校把工厂搬到学校实现联合办学。
2.建立产教融合协同培养体系
通过推进课证融通建立高职教育1+X证书制度,整合优化高职专业课程的内容和体系,制定综合职业技能的训练培养和评价考核标准,将高职教育中的传统专业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进行有效的对接和置换。同时,探索将学员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按等级折算成为毕业学分的制度,只要学员达到毕业规定学分就应准予毕业,这对于三类非传统生源很有吸引力。
3.打通职业教育上升通道
建议建立“技能型高职专科教育+应用型职业本科教育+研究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职业教育延伸制度,使入读高职的学生通过努力可逐步升入职业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深造。在高职专科升职业本科的招生中放宽录取比例限制,让更多优秀的高职专科生能够顺利进入职业本科教育。
注释:
①数据来自2019年1月30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2018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统计快报数据》。
参考文献:
[1]马树超,郭文富.高职院校百万扩招的战略意义与实现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9(5):88-91.
[2]景安磊,周海涛.高质量实现高职院校扩招100万的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9(8):19-21.
相关热词搜索: 高职 基层 难题 基层反映了高职院校招生突出难题和建议 基层反映了高职院校招生的突出难题和建议 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版权所有:求精文档网 2018-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求精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求精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180158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