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大学生如何坚定跟党走创建美好未来?(3篇)

时间:2024-09-01 14:00:07  阅读:

篇一:大学生如何坚定跟党走创建美好未来?

  

  当代大学生如何从党奋斗中汲取奋斗的力量1000字

  一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以生命熔铸信仰写就的不朽史诗。1921年7月,伴随着有力而铿锵的誓言,红船清波里泛起撼动乾坤的巨浪。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便将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未动摇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始终在其引领下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一代代共产党人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淬炼出顽强的政治灵魂,甘愿为了信仰的事业牺牲一切:从方志敏“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到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从张思德“为人民利益而死”,到杨善洲“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在中国共产党人眼中,信仰值得用全部生命去追求。新时代青年学习党史,首先要学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至死不渝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广大青年在党史学习中要以史润心,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厚植爱党之情,听党话、跟党走,坚定奉献祖国、奉献人民的决心,坚决筑牢信仰之基、把稳思想之舵、补足精神之钙。

  二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重温这部伟大历史能够受到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育。回顾历史,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在一个世纪的风雨征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构筑起包括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在内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这些伟大精神承载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凝聚了无数先烈的奋斗和牺牲。中国共产党正是凭借这些伟大精神感召和团结了最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战胜艰难险阻,取得了一次又一次伟大历史性胜利。

  如今,站在新征程新起点上,面对国内改革发展重任,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因此,新时代中国青年重温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的历史,必须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青年在学习党史的过程中,应当学会自觉继承弘扬红色精神,以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凝聚力量,在英雄模范人物的伟大精神激励下砥砺奋进,将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做到在艰难险阻面前勇挑重担,在挫折困境中百折不挠,坚定初心使命把党的事业继承好、发展好。

  三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百年党史波澜壮阔,写满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以鲜血和生命谱写的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中国共产党历经千难万险,在极度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付出了巨大牺牲,才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新时代中国青年应在党史的深入学习与不断领悟中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找准自身的责任与担当,自觉把个人前途同国家命运相结合,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毛泽东同志曾寄语青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篇二:大学生如何坚定跟党走创建美好未来?

  

  大学生如何坚定践行4个自信_4个自信内容

  大学生如何坚定践行4个自信

  四个意识是指大局意识,政治意识,看齐意识,核心意识。

  四个自信是指要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文化自信,坚持制度自信,坚持理论自信。

  理论基础。

  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是国家事业发展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在实践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思想,实际有针对性有重点的用来指导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实际问题。

  思想实践。

  牢记四个意识是党员的信仰理论的基石坚定理想信念是党和干部心中永恒的灯塔。坚持四意识才能忠诚的为人民服务,坚定不移的跟党走。

  积极行动。

  四个自信是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这就要求我们结合自身工作,深入学习和发扬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理论积极付诸到行动中去。

  敢于创新。

  在工作中要敢于尝试一些新的理念,做到坚持,敢为人先。能够闯出一条勇于进取的心路。

  模范作用。

  党员和干部应该在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的理论基础上起模范带头作用。

  使我党和我国保持思想理论和实践的先进性。实现我国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著作权属归原创者所有。我们本着想要分享的目的与大众交流,如有侵权,请在后台留言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删除,谢谢!

篇三:大学生如何坚定跟党走创建美好未来?

  

  推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建设

  爱党爱国,立身做人。这是大学生立身成人的前提,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党的主张、国家意志和人民的意愿统一起来,把政治与伦理、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的要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也就没有今天我们的美好生活。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崇高的道德价值观念。爱国应该是当代大学生基本道德价值选择,爱党应当是当代大学生基本政治价值追求。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爱国就是要爱社会主义中国。当代大学生要把爱党爱国作为最高的信仰和行动,把爱党爱国与立身做人统一起来,自觉接受和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理想信念,永远跟党走,把爱党爱国作为立身做人的根本,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在社会深刻变迁,思想文化及价值观念多元冲突交汇的时代,当代大学生更要加强自身修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循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

  勤学善思,立志成才。这是大学生的职责与任务,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目标所要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目标就是团结和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勤学善思是立志成才的基础,成才是勤学善思的目的,立志是成才的前提。大学生应当具有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强国之才,把个人的价值追求融入民族振兴、国家发展和党的执政使命之中。大学生必须勤奋学习,善于思考,养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学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历史、中共党史,了解和掌握世情、国情、党情和云南省情;而且要在学习中加强对现实问题思考,在思考中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立志把自己锻造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

  历练本领,立业为民。知识转化成能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要求。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当代大学生既要刻苦学习书本上

  的知识,又要善于向实践学习,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去,特别是到艰苦、复杂的环境中去历练,向群众学习,向专家学习,向一切有经验的人学习,求得真知、增长才能、锻造本领、提高素质,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要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自觉培育适应创新要求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努力培养求是创新的品质和才干。一个人只有为社会、为国家、为人民承担责任、做出贡献,他的价值才能获得社会、国家、人民的承认。当代大学生要牢固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思想,倾听群众呼声,实现群众利益,维护群众利益,发展群众利益,在立业为民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合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涵,针对高职学生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尊重他人与得到他人尊重、无私奉献与先己后公、学习与就业等方面进行了调查问卷。本次调查时间为2010年7月,方式为自愿、不记名调查,主要针对大一和大二两个年级学生。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0份,回收率90%,调查结果的信度和效度较好。统计结果采取分类统计法,分别以年级、生源地、性别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根据回收统计结果显示,这次调查反馈大一新生略多于大二学生,占比57%;女生相对较多,占比54%;农村生源,占比64%。总体看来调查人群的比例比较合理,较好地体现了年龄以及性别的比例,也较好地反映了当代高等教育职业院校学生生源构成的现状,因此这次调查的结果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1.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统计结果显示,面对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男女生、新老生以及城区和农村学生都有类似的选择,96%的学生认为“个人应该要服从集体,但集体也应该尊重个人”,体现了新时代青年注重集体主义观念的同时强调自我意识的特点。

  在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一栏则呈现出较大的不同:各选项没有呈现两级化现象,而是相对地均衡递减或递增。认为“社会价值的实现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基础”占61%;认为“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可以同时实现”占69%;而认为“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矛盾”的竟占70%,这也凸显了当代大学生心理状况与价值

  观导向的偏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价值的实现应该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基础(大环境不好,怎能实现个人价值),然而数据显示,这种想法只较多地存在于农村生源中间。

  至于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与得到他人尊重”这一项,所有类别的统计数据显示,“渴望别人尊重自己,也能尊重别人”仍是高居榜首,占96%;而“别人尊不尊重无所谓,自己也不会尊重别人”只占7%。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对人际交往的认知还是健康的。

  此项目中最后一项关于“无私奉献和先己后公”的调查结果则令人大跌眼镜,社会主义宣扬的“无私奉献”精神似乎荡然无存。选择“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一项的在城市生源和农村生源里均占了相当的比例。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和深刻反思。

  2.人生理想和理想人生

  面对“为个人成才,成家而奋斗”还是“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或是“无所谓,走一步看一步”,“出国”,大部分学生都将个人成才、成家立业排在了首位,没有人希望碌碌无为,这也体现了当代高职学生追求成功、渴望成功的集体特质。那么怎样才算是实现了人生价值,如何创造出自己的人生价值呢?在这个层面,学生们也有较清晰的认识。92%的学生认为“才能”、“加强个人专业的学习是实现以及检测自己人生价值的最佳标杆”。

  3.学习与就业

  温家宝曾与大学生对话“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对未来人生的憧憬总是要回归到现实中来,在面对目前的学习和不久后的就业,学生们也均表现出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以及对就业的正确认识和积极态度。占99%的学生认为“学习可以提高社会地位”,占92%的学生认为“学习也有助于就业”。(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值得庆幸的是,81%的学生均认为“学习是他们的兴趣”。“学习是他们打发时间”的只占18%。但学习和就业本身关系到底有多大呢?大二学生对于“学习为了更好地就业”的认识较之大一新生而言感悟更深,对于学习的理解也更为清晰,有6%的增幅。两个年级分别有37%或38%的学生认为“学习和就业关系不大”。

  这也折射了目前就业市场与高等教育的矛盾之处。

  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多维度分析,可以看出在校的大一、大二学生,即90后一代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总体态势:他们尊重集体的利益,但更推崇优先满足个人的利益。他们渴望成才、成功,追求个人理想的实现,但对社会现实缺乏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他们在人生价值观的取向上存在着认识的偏差。深入学生的调查结果,反思我们的德育教育,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不仅关系到青年学生的成长,也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持续发展。

  三

  教育对策

  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在价值取向中提高认知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而核心价值观的多元化、功利化,以及认知和行为的脱节将直接导致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出现价值认知模糊、价值认同失衡、价值观念错位。因此,急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让高职大学生对这个体系的科学内容普遍接受、真正认同、自觉践行,即“人脑人心,自觉践行”。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和实践做出实效,必须找准科学的抓手。

  1.创新教育思路,教育入微软着陆

  “教”的创新和“学”的创新将硬邦邦、条框框的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化、生活化。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突破能够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和外化的无缝结合。以人为本,尊重差异,坚定学生的价值观取向。

  从教师层面来讲,为了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同时,增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设立“班导师”制度,由思政专干或教师担任,细化工作职责,教师在课堂教学以及学术研究上有的放矢。

  从学生层面来讲,由于授课老师有了更为清晰的侧重点,驾驭庞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能力有所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更为透彻和深入。其次,根据不同的授课需要,开展教改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开展思想道德行为专题讨论、思想道德修养演讲比赛、参观红色军事博物馆,举办红色歌曲比赛等。

  2.扩大教育覆盖面,营造和谐校园文化

  魏书生在介绍自己办学经验时曾说,学校的操场就是世界地图,每天学生做操时就站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学校的围墙就是历史长廊,每天学生都徜徉在

  历史的长河里,让学生怎么对地理生疏、对历史茫然。这些知识早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耳濡目染,润物无声。课堂内外的教育实践可以高屋建瓴,在教学互动中使教育教化“入耳”、“入脑”,但要做到“入心”,必须将点铺开,大面积覆盖整个校园,融入各社团建设之中,才能走进学生生活,深入学生内心。

  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一样,学生仅仅“接收”还不够,还要“接受”。“接受”的一个重要途径即为“去陌生化”。通过在校园内张贴相关政策理论的宣传画、评选先进个人并进行事迹介绍、组织学生讲坛、校园志愿者日、系部或社团服务日等活动,发扬学生自身的力量,大面积、广结合,与其他各项校园文化活动共同传播“创先争优”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风尚。引入优秀企业文化,通过就业需求等直观要求来提升他们对价值观的认知水平,并进而转化为自我内化的动力,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形成特色高职文化。

  3.树立教育典型,延续核心动力

  校园文化需要创建,也重在传承,核心价值观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要形成气候也需要大力发扬和传承,这不但需要课堂内外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和创新,需要各组织、各部门大力配合的宣传和教化,更需要发掘其内在的原动力,使其源远流长,历久弥新。

  宣传教育先进典型,形成校园文化传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院各社团、各系部、宣传部门均可通过广播、校园电视、校刊、橱窗等媒介宣传优秀教师、优秀学生和优秀团体,对其先进事迹进行正面报道。并将此类活动搞活搞长,作为校园文化特色,深挖其积极内涵,丰富其承载实体。

  开展丰富的企业实习、创业实践、专业大赛活动,以职业需求和职业发展将学校和企业紧密连接起来,共同联手调动学生的潜能。以企业能手、技术标兵的事迹感染在校学生,加强学生对于市场和职场的感知能力,强化其技能学习,助其自我成长,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

  结束语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尧学曾说:“高职教育要把坚持职业道德教育放在第一位”,只有本着“德育为首”的原则,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人文素养和科技素养,才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性,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实用人才。

相关热词搜索: 大学生如何坚定跟党走创建美好未来? 美好未来 坚定 创建

版权所有:求精文档网 2018-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求精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求精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180158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