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分析报告
目录
一、前言概述..................................................................................................2二、开展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国际合作交流
....................................3三、借鉴国际经验,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
....................................5四、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对外合作................五、报告结语..................................................................................................1/1一、前言概述
声明:本文内容信息来源于公开渠道,对文中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或可靠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相关领域的建议和依据。
城乡融合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促进城乡区域间资源要素流动和均衡配置,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和城乡要素互通有无,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还包括构建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体系和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和区域协调发展规划体系,加强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城乡社会文化一体化发展,打造多元化、多样化的区域发展模式。
为实现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还需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评价监测体系,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及时监测和评估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进展情况,为政策调整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明确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是综合发展优先、公平公正、可持续发展。只有在坚持这些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才能推动城
2/1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更好的成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开展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国际合作交流
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是当前中国面临的重要发展任务,而国际合作交流则为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合作交流不仅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还可以加强国际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促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全球影响力。因此,开展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国际合作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经验交流,促进城乡融合
1、建立国际城乡融合发展研究机制
在国际合作交流中,可以建立国际城乡融合发展研究机制,通过学术交流、专家讲座等形式,分享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政策和实践经验,促进各国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的共同进步。
2、举办国际城乡融合发展论坛和研讨会
组织国际城乡融合发展论坛和研讨会,邀请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企业代表就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进行深入交流,共同探讨推动城乡融合的路径和模式。
3、开展城乡融合发展案例对比研究
3/1通过案例研究方法,将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城乡融合发展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和教训,为各国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1、建立国际区域发展合作机制
设立国际区域发展合作机制,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区域规划和发展战略对接,共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2、推动跨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加强国际间的基础设施合作,推动跨境铁路、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为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3、促进跨国产业合作与人才流动
鼓励跨国企业开展产业合作,推动产业链、价值链的跨国整合,同时促进人才流动与交流,实现优势资源的跨国共享和利用。
(三)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可持续发展
1、积极参与国际组织与合作项目
加强与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项目,为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更多
4/1支持和资源。
2、推动可持续发展议程落实
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落实,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与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全球性挑战,构建更加和谐的国际发展环境。
3、建立国际交流平台,推广中国经验
建立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国际交流平台,向世界展示中国在城乡融合发展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和学习的机会。
在开展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国际合作交流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的作用,主动融入全球发展体系,积极推动国际间的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合作,为实现全球共同繁荣与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三、借鉴国际经验,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
在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借鉴国际经验对于中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其他国家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可以为我国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益启示,促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1、城乡融合发展路径
5/1在借鉴国际经验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到不同国家在城乡融合发展路径上的成功案例。例如,欧洲一些国家在城乡融合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城市与农村的互联互通,打破二元结构。这些国家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公共服务配置、推动产业升级等措施,有效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城乡共同繁荣。
2、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另外,国际经验也可以为我国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提供借鉴。一些国家通过建立跨地区协调机制、制定区域规划政策、加强协同发展等方式,有效推动了各地区间的协调发展。这种机制可以促使资源优化配置,增强区域间互补性,实现全国各地区协调发展,避免资源过度集中或者过度分散的问题。
3、农村振兴与城市发展互动
在国际经验中,也可以学习到农村振兴与城市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一些国家通过促进城市与农村的互动合作,实现城乡共赢。例如,一些国家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推动农产品品牌化、引导城市居民参与农村经济等方式,促进了城乡经济的互动发展,拉近了城乡差距,实现了城乡融合。
4、可持续发展理念
6/1此外,借鉴国际经验也可以帮助更好地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一些国家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效率、社会公平等方面的平衡,倡导绿色发展、循环经济等理念,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借鉴国际经验对于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学习他国成功的做法和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可以更好地制定政策举措,促进城乡融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对外合作
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而对外开放则被视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扩大对外开放对于促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外合作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产业布局优化和市场拓展,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因此,深入研究和分析扩大对外开放对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对外合作实现这一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
(一)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农村发展与城市对接
1、打通农产品流通渠道,促进农村产业对外贸易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国农产品出口市场逐渐扩大,通过
7/1加强国际合作,可以拓展农产品出口渠道,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从而带动农村产业发展,促进城乡融合。
2、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农业产值
开放农业领域合作,引进先进的农业科技和管理经验,可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对接。
(二)推动城市产业向农村延伸,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1、拓展对外投资,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对外合作,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使得农村产业更好地融入全球产业链,实现与城市产业的融合发展。
2、建立跨境产业合作区,促进城乡产业融合
在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建立跨境产业合作区,为城市企业和农村企业搭建合作平台,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城乡经济协同发展。
(三)拓展市场空间,促进城乡消费融合
1、加强农产品出口,拓展农村市场空间
通过开放农产品市场,促进农产品出口,拓展农村市场空间,使得农村消费品与国际市场接轨,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促进城乡消费融合。
8/12、促进农村电商与国际市场对接
利用对外开放的机遇,促进农村电商平台与国际市场对接,拓展农产品的国际销售渠道,推动农村电商与国际市场的深度融合。
扩大对外开放对于促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农村发展与城市对接,推动城市产业向农村延伸,拓展市场空间等方面的努力,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市场的有机连接,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因此,加强对外合作,积极拓展对外开放,是实现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五、报告结语
加大资金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交通、水利、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加大对东部欠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确定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既是为了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也是为了推动城乡一体化、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在实现这一总体目标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投入和制度创新等多方面的努力,加强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和政策保障,以实现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期目标。
9/1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长期以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涉及到城乡关系、区域协调、资源配置等方面。为了实现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必须明确一些基本原则,以指导实践探索和政策制定。
10/10
JournalofChizhouUniversityDOI:10.13420/j.cnki.jczu.2020.05.0052020年10月第34卷第5期Oct.2020Vol.34No.5国内外城乡融合发展的文献综述与展望杨萍a,尚正永b(苏州科技大学a.图书馆;b.地理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江苏苏州215009)[摘要]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是乡村振兴的首要路径,多年来城乡关系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本文在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从城乡融合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研究、城乡联系与城乡发展的评价研究、城乡融合的格局与过程研究、城乡融合的影响因素与驱动机制研究、城乡融合发展的调控策略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文献回顾与研究综述,对城乡融合发展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关键词]城乡关系,城乡融合进展,文献综述,研究展望[中图分类号]F2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102(2020)05-0022-06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以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从本质上看,城乡融合发展就是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基础上的城乡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可见城乡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加强城乡融合发展研究,不仅是地理学、城乡规划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理论创新的需求,也是更好地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需要。本文基于CNKI数据库,利用城乡关系、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等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与文献分析,梳理评述城乡关系研究热点与进展,进而提出城乡融合发展研究的重点内容,可为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1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1.1概念界定概念界定是学术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国内有学者认为,所谓城乡融合发展,就是要把城市与乡村、三次产业以及城乡居民等,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和整体推进,通过城乡空间优化以及相关制度建设,推动城市与乡村在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全面融合,以实现城乡多维均衡发展,城乡居民生活品质相当[1]。也有学者结合十九大文件精神诠释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概念,强调城市收稿日期:2020-08-23与乡村的互动发展与共同发展,通过推动城乡之间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与平等交换,以实现要素回报趋同,进而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和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2]。为了防止出现认识误区,有学者进一步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既不是要消除城乡界限以实现乡村城镇化,也不是城乡功能、景观同化或是城乡发展均质化,而是实现城乡等值化发展与空间均衡化[3]。因此,从理论上讲,城乡融合发展就是要彻底打破传统的二元结构,从实践上看,城乡融合发展就是要形成城市与乡村竞相繁荣兴旺的新格局[4]。1.2城乡融合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研究多年来,城乡关系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城乡一体化、城乡互动、城乡统筹、城乡联系、城镇化、城乡融合等一直都是热度比较高关键词,说明相关主题在城乡关系研究中的重要性[5]。城乡融合的思想最早由恩格斯提出,认为城乡融合是城乡关系发展的最后阶段。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6]、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7]都蕴含着城市和乡村融合发展的思想。城乡融合理论[8]、区域网络模型理论[9]、城乡连续体理论[10]和城乡动力学理论[11]等城乡关系理论都涉及到城乡融合的问题。国内城乡融合的研究始见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12-13],研究认为城乡融合是城乡关系发展的一个阶段[14],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根基[15],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石[16]。城乡融合具有城乡功能互补、差距缩小、生活方式趋同,城乡职能兼有等特点[17]。学者们构建了城市空间融合的理论框架并进行了实证研究[18-19],分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1171);苏州市乡村振兴软科学研究项目(391940003)。作者简介:杨萍(1974—),女,甘肃兰州人,苏州科技大学图书馆馆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伦理与图情服务;尚正永(1968—),男,江苏淮阴人,苏州科技大学地理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城乡发展与城乡规划。
第5期杨萍,尚正永:国内外城乡融合发展的文献综述与展望23析了从城乡分割到城乡融合的发展道路[20],提出了城乡融合型城镇化战略[21]和城乡融合的五种模式[22]。党的十九大以后,国内学者分析了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并进行了理论探讨与机理阐释[1],提出了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研究的重点内容与前沿领域[23],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城乡融合的逻辑、关键与路径[24],对中国西部地区城乡融合的分化进行了分析[25]。总体来看,关于城乡融合思想形成与发展研究的成果众多,且多以宏观尺度的综合分析为主,基于实证研究的理论探讨与格局过程分析、机理解释与优化调控机制探讨等还需要继续加强。1.3城乡联系与城乡发展的评价研究城乡联系十分普遍,包括城乡物质联系、经济联系、人口迁移联系、社会联系、服务供应联系以及政治和行政联系等方面,Tacoli提出城乡联系包括人、商品、资本和其他社会交易[10],城乡联系是城乡发展的基础。如何测度与评价城乡联系,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国内有学者构建了城乡一体化进程[26]、城乡互动发展水平[27]、城乡协调度[28]、城乡统筹水平[29]等指数,利用综合指数法、因子分析、数据包络分析、格兰杰因果分析、锡尔系数等方法,对城乡关联度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度与等级划分。国内学者还采用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30]、城乡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31]、城乡基础设施与一体化关联指标体系[32],定量评价城乡统筹发展的水平,并分析不同区域城乡发展的格局与过程特征[33-34]。在国家实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双重战略的背景下,已有学者构建了以城乡空间、经济、社会及城乡主体功能四个基本要素为准则层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从乡村振兴视角下县域尺度城乡融合发展评价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案[35]。还有学者基于数理模型方法,评价了全国273个地级市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并进行时空特征分析[2]。总体而言,上述研究成果能够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模型选择提供参考。但是,由于现有成果专注于理想城乡关系的研究,重视探讨“城市偏好”下单一要素的单向流动与静态流动,对乡村振兴语境下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等值回报基础上的城乡联系与城乡融合发展缺乏系统研究。1.4城乡融合的格局与过程研究McGee于1994年提出了亚洲城乡土地利用相互混杂的地域组织结构[36]。在国内,也有学者提出了农业和非农活动并存、城乡融合的地域结构[37],分析了城乡一体化组织模式及其空间结构的多样化特征[37],探讨了城乡关系的蝴蝶结理论模型[39],并从农民市民化、信息化和新型城镇化等方面分析了城乡空间组织及其模式的变化[40]。许多学者利用遥感影像提取多期土地利用数据,或利用城乡建设用地数据,来分析城乡空间格局及其演变过程特征[41-48]。1998年,卡斯特(CastellsM)提出了“流空间”(SpaceofFlow)理论[49]。“流空间”具有时间-过程性、空间-格局性、综合-地方性等地理空间属性,具有关联、集聚、扩散和分异等空间作用机制[50],以作为真实的关系数据反映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关研究的重点从城市空间形态、区域核心-边缘结构、区域城镇等级体系,逐渐转向到城市网络的结构、功能和连接关系[51]。近年来,国内学者构建了流动性分析框架[52],探讨了要素流动与城乡发展的关系[53-54],以“流”数据为基础,对区域城镇体系、区域空间结构、城市腹地以及淘宝村的地理空间问题等展开研究[55-60]。在这个高度“流动性”的社会形态下,从“流空间”的视角对区域空间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对城乡空间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还需要借助“流空间”分析框架,在城乡互动的格局与过程中去探讨其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及调控策略。1.5城乡融合的影响因素与驱动机制研究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是城乡融合的重要推手,城镇化和工业化能引起乡村社会经济结构的重新塑造[61],城镇化和工业化在推动城市空间扩展与形态演变的同时,也导致了农村社会经济形态和地域空间格局的重构[62],从而导致了城乡空间格局的演变。对于影响城乡发展的动力因素,有学者认为市场是城乡发展的驱动力,另有学者则认为权力行为是主要因素[63-67]。学者们分析了居民流动性[68]、资金流[69]、通讯流[50]、知识流动[70]、土地市场[2]等要素对城乡空间网络与城乡融合的影响。城乡发展的各利益方为了追求效用最大化而形成的动力因素、动力源和动力机制一起组成动力系统[71],城乡发展的动力机制是各种动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理[72],可以归纳为三种基本模式:“自上而下型”模式强调中心城市和地方政府的决定性作用,提出以“城”为主体推动城乡发展[73-74]。“自下而上型”强调小城镇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75]。“结合型”认为城乡转型发展的主要动力机制包括“自下而上的集聚力机制”“自上而下的扩散力机制”以及“对外开放的外力机制”[76]。上述关于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的研究能为城乡融合发展的机制研究提供借鉴,但还需要“流”
24池州学院学报第34卷从概念模型构建与数理机理解析的角度进一步深化。1.6城乡融合发展的调控策略研究城乡融合发展需要调控机制进行干预,通过优化调控,能够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能够优化城乡空间组织,建立起新型工农关系与城乡关系[77]。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的结构与布局,通过土地流转、相对集中和规模经营,通过调整村镇布局和产业布局,对传统乡村进行合理改造,进而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和农业现代化,调整城乡空间格局,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78-81]。关于城乡融合发展优化调控模式,国外学者提出了四种代表性的城乡发展模式:包括城乡相互封闭式发展模式、城市优先发展模式、城乡同质化发展模式和城乡差别化协调发展模式[82]。国内学者提出了全域综合发展型、现代农业驱动型、电子商务推动型和信息服务驱动型的城乡发展模式[83],探讨了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与政策思路[84],包括制度创新驱动城乡关系发展[85-86]、城乡经济互动推动城乡融合[87]、推进城乡文化信息交流[88]、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89-90]、构建城乡和谐共生的新型关系[91]等策略相继被提出。相关研究构建了乡村空间治理与城乡融合发展互动分析框架,并探讨了乡村空间治理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内在关系及研究趋势[92]。有学者以徽州模式为例,提出推动特色小镇治理以实现乡村振兴发展[93]。目前,还需要针对不同的城乡融合空间类型,提出如何促进城乡要素流动、优化城乡空间融合、协同城乡发展的调控机制,以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2城乡融合发展的研究述评与展望根据文献检索与文献分析,城乡关系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学界从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和城乡融合等角度展开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是进一步开展城乡融合发展研究的重要基础,对照理论发展与现实需要,还存在一些领域需要深入探讨。2.1研究述评2.1.1要素合理流动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城乡融合发展,其本质是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等价流动、公平与共享基础上的城乡协调发展,城乡生产要素的自由等价流动和优化配置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基于“流空间”理论,从我国城乡互动发展现状与需求出发,如何探索“流空间”框架下城乡融合发展的相关理论,分析城乡生产要素的结构与流动的空间类型,建立要素流动与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关联,是对城乡关系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拓展。2.1.2城乡融合具有多尺度的时空场景城市融合发展在镇域、县域、市域乃至区域尺度水平上具有不同的时空特征,从“流空间”的视角,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格局、过程与机制研究的多尺度综合分析框架,从“流空间”的时间-过程性、格局-空间性与综合-地方性等方面,分析城乡融合发展的格局与过程特征,从要素流动的关联、集聚、扩散和分异机制等角度考察城乡融合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2.1.3多源数据为城乡融合研究提供了可能借助网络数据、遥感数据、统计数据、调查数据等,对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格局与过程特征、影响因素与驱动机制进行分析,能够创新城乡融合发展研究的数据收集与数据处理的方法,进一步综合集成城乡融合发展格局与过程分析的技术方法,进而为新型城乡关系研究提供理论指导与方法支撑。2.1.4机制体制研究是面向实践的重大需求在实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双战略的背景下,需要学界重新认识与发现城乡之间的平等地位和城乡之间的动态关系,通过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需要机制体制创新。实践政策层面的需要呼唤理论研究,迫切需要开展城乡融合发展的机制体制研究,目前对城乡融合发展的驱动机制与调控机制的研究,还需要通过典型案例的实证研究进行总结提炼。2.2研究展望2.2.1要素流动性分析与城乡融合度评价梳理城乡流动性要素的结构,借助部门统计数据、社会调查数据、运营商和网络大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S-dimension指数、服务路径属性网络(SPAN)等方法,分析人口、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性特征。通过引入耦合协调度数学模型及计算方法,分析城乡流动性要素的关联程度、耦合关系与耦合特征。分析城乡要素流动所形成的节点、通道与网络等流空间类型,分析要素集聚对产业集聚与城镇扩张的影响,分析要素扩散对产业转移、乡村发展的影响。从人口、土地、资本等要素流动性(要素规模、要素流向、要素流速、流动频率、市场规模、市场范围等)、要素集聚与扩散的产业形态(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业集聚、产业转移等)、要素集聚与扩散的空间形态(城镇数量、城乡人口、城乡道路、城乡建设用地等)等方面,构建城乡融合度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城乡融合度测量工具,以县、区为评价对象,利用多源数据,测度县、区城乡融合度指数。2.2.2城乡融合的空间格局与过程特征在县、区或
第5期杨萍,尚正永:国内外城乡融合发展的文献综述与展望25市域空间尺度上,从节点、通道与网络等方面解析城乡融合“流空间”的形态类型。从结构、功能、连接关系等方面,分析城乡融合“流空间”的格局特征。利用城乡建设用地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分析城乡融合空间的格局特征,划分空间类型。利用县、区城乡融合度评价的结果,在ArcGIS和Geode等软件的支持下,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技术或空间自相关模型,对不同时期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分布状态、空间组合关系与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分析。利用不同时期县、区城乡融合度的评价结果,采用标准差指数、变异系数和锡尔系数等方法,对城乡融合的过程特征进行比较分析与综合分析。分析城乡要素融合、产业融合与空间融合的阶段特征。2.2.3城乡融合的影响因素与驱动机制从要素融合、产业融合、空间融合与制度政策等方面,解析影响城乡融合的因素类型,分析不同因素的内在关联及其对城乡融合的影响。运用演化经济学、系统动力学、协同发展等相关理论,分析要素融合、产业融合、空间融合以及制度政策等对城乡融合的驱动机制,建立概念模型。利用数理统计模型、地理探测器、地理加权回归、多元回归或结构方程模型等数理分析方法,分析影响因素对城乡融合的作用机理。2.2.4城乡融合发展的调控机制研究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借助质性分析方法,研究不同空间主体在城乡融合过程中的权能价值体系、探讨不同主体对要素流动与城乡融合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利益实现路径,建立要素流动与城乡融合更加规范有序的利益调节机制。分析城市与乡村两个主体,结合生产要素流动性,寻求要素高效率空间配置方式,以创新驱动实现城乡融合水平的提升。从城乡空间协同优化的角度,分析城乡空间融合的优化机制,促进要素流动与城乡融合内部机制的优化与外在功能的强化。在城乡协同发展前提下,探索城乡融合过程中要素融合、产业融合与空间融合的思路;分析城乡融合过程中的要素市场、产业联系与空间关系,构建协同发展的城乡合作机制。参考文献:[1]何仁伟.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理论探讨、机理阐释与实现路径[J].地理研究,2018(11):2127-2140.[2]陈坤秋,龙花楼.中国土地市场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19(2):221-235.[3]YansuiLiu,YuhengLi.Revitalizetheworld’scountryside[J].Nature,2017(7667):275-277.[4]张锐.城乡融合是带动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N].中国财经报,2018-02-13(07).[5]刘春芳,张志英.从城乡一体化到城乡融合:新型城乡关系的思考[J].地理科学,2018(10):1624-1633.[6]EbenezerHoward.GardenCitiesofTomorrow[M].London:S.Sonnenschein&Co.,Ltd.1902.[7]ElielSaarinen.Thecity.Itsgrowth,itsdecay,itsfuture[M].NewYork,ReinholdPublishingCorporation,1943.[8]McGeeTG.“TheemergenceofDepakoteregionsinAsia:expandingahypothesis”[M].//GinsburgN,KoppelB,McGeeTG.theextendedmetropolis:settlementtransitioninAsia[M].Honolulu:UniversityofHawaiiPress,1991:3-25.[9]DouglassM.Aregionalnetworkstrategyforreciprocalruralurbanlinkages:anagendaforpolicyresearchwithreferencetoIndo-nesia[J].ThirdWorldPlanningReview,1998,20(1):1-33.[10]TacoliC.Rural-urbaninteractions:Aguidetotheliterature[J].Environment&Urbanization,1998(1):147-166.[11]LynchK.Rural-urbaninteractioninthedevelopingworld[M].RoutledgePerspectiveonDevelopment,2005:13-16.[12]汪巽人.初探马克思主义的城乡融合学说[J].福建论坛,1983(3):46-50.[13]韩理.要注意城乡融合的动向[J].瞭望周刊,1984(8):21-22.[14]赵树枫,陈光庭,张强.北京郊区城市化探索[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6.[15]罗新阳.城乡融合:和谐社会的根基——从生态视角审视[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4):59-62.[16]徐杰舜.城乡融合: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石[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61-67.[17]魏清泉.城乡融合发展的动态过程——经济结构与城乡关系的改变[J].现代城市研究,1998(2):22-25.[18]黄瑛,张伟.大都市地区县域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J].现代城市研究,2010(10):74-79.[19]王振亮.城乡空间融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20]李红玉.城乡融合型城镇化——中国新型城镇战略模式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3(9):98-102.[21]李文宇.城乡分割会走向城乡融合吗——基于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15(6):71-83.[22]陈艳清.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兼谈城乡融合的五种模式[J].中国农垦,2015(9):30-32.[23]刘彦随.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地理学报,2018(4):637-650.[24]陈丹,张越.乡村振兴战略下城乡融合的逻辑、关键与路径[J].宏观经济管理,2019(1):57-64.[25]郭磊磊,郭剑雄.城乡融合:中国西部地区的分化[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9(1):62-68.[26]修春亮,许大明,祝翔凌.东北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评估[J].地理科学,2004(3):320-325.[27]文余源,段娟,孙久文.中国城乡互动发展区域差异变动与收敛性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4-10.[28]杨娜曼,肖地楚,黄静波.城乡统筹发展视角下湖南省城乡协调发展评价[J].经济地理,2014(3):58-64[29]吴先华,王志燕,雷刚.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评价——以山东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0(4):596-601.[30]杨荣南.城乡一体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城市研究,26池州学院学报第34卷1997(2):20-24.[31]曾磊,雷军,鲁奇.我国城乡关联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区域比较分析[J].地理研究,2002(6):763-771.[32]蔡龙,章波,黄贤金,等.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综合评价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4(4):50-54.[33]漆莉莉.中部地区城乡融合度的综合评价与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4):10-13.[34]张立生.基于市级尺度的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空间演化[J].地理科学,2016(8):1165-1171.[35]曾雯,张小林,李智.乡村振兴视角下县域尺度城乡融合发展评价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18(3):1-5.[36]McGeeTG.Laborforcechangeandmobilityintheextend-edmetropolitanregionsofAsia[C]//RolandFuchs.Mega-citygrowthandthefuture.UN:UniversityPress,1994:62-102.[37]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395-399.[38]黄伟雄.珠江三角洲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与格局的探讨[J].经济地理,2002(3):335-338.[39]林聚任,王忠武.论新型城乡关系的目标与新型城镇化的道路选择[J].山东社会科学,2012(9):48-53.[40]贺艳华,李民,宾津佑,等.近10年来中国城乡一体化空间组织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7(2):219-230.[41]LiG,ChehataN,MalletC,etal.RelevanceofairborneLI-DARandmultispectralimagedataforurbansceneclassificationus-ingRandomForests[J].ISPRSJournalofPhotogrammetry&Re-moteSensing,2011(1):56-66.[42]DurieuxL,LagabrielleE,NelsonA.Amethodformonitor-ingbuildingconstructioninurbansprawlareasusingobject-basedanalysisofSpot5imagesandexistingGISdata[J].IsprsJournalofPhotogrammetry&RemoteSensing,2008(4):399-408.[43]HeroldM,GoldsteinNC,ClarkeKC.Thespatiotemporalformofurbangrowth:measurement,analysisandmodeling[J].Re-moteSensingofEnvironment,2003(3):286-302.[44]冯健.杭州城市形态和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演化[J].地理学报,2003(3):343-353.[45]马荣华,顾朝林,蒲英霞,等.苏南沿江城镇扩展的空间模式及其测度[J].地理学报,2007(10):1011-1022.[46]车冰清,陆玉麒,王毅.江苏省城乡空间融合的形态演化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7(7):1022-1031.[47]尚正永,张小林,周晓钟.基于RS/GIS的城市空间扩展与外部形态演变研究——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28):64-70.[48]马晓冬,李全林,沈一.江苏省乡村聚落的形态分异及地域类型[J].地理学报,2012(4):516-525.[49]CastellsM.Theinformationalcity:Informationtechnology,economicrestructuringandtheurban-regionalprocess[M].Oxford:Blackwell,1989.[50]董超“流空间”.的地理学属性及其区域发展效应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2):5-8.[51]BattenDF.NetworkCities:CreativeUrbanAgglomerationsforthe21stCentury[J].UrbanStudies,1995(2):313-327.[52]甄峰,秦萧,席广亮.信息时代的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创新[J].地理科学,2015(1):11-18.[53]张泓,柳秋红,肖怡然.基于要素流动的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新思路[J].经济体制改革,2007(6):100-103.[54]贺艳华,周国华,唐承丽,等.城市群地区城乡一体化空间组织理论初探[J].地理研究,2017(2):241-252.[55]甄峰,王波,陈映雪.基于网络社会空间的中国城市网络特征——以新浪微博为例[J].地理学报,2012(8):1031-1043.[56]高鑫,修春亮,魏冶.城市地理学的“流空间”视角及其中国化研究[J].人文地理,2012(4):32-37.[57]赵渺希,魏冀明,吴康.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联系及其复杂网络演化[J].城市规划学刊,2014(1):46-52.[58]修春亮,魏冶“流空间”.视角的城市与区域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59]吴康,方创琳,赵渺希.中国城市网络的空间组织及其复杂性结构特征[J].地理研究,2015(4):711-728.[60]王林申,运迎霞,倪剑波.淘宝村的空间透视——一个基于流空间视角的理论框架[J].城市规划,2017(6):27-34.[61]WoodsM.Rural[M].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2011.[62]龙花楼,邹健,李婷婷,等.乡村转型发展特征评价及地域类型划分[J].地理研究,2012(3):495-506.[63]LabbeD,MusilC.PeriurbanlandredevelopmentinViet-namundermarketsocialism[J].UrbanStudies,2013(6):1146-1161.[64]BryantCR.Theroleoflocalactorsintransformingtheur-banfringe[J].JournalofRuralStudies,1995(3):255-267.[65]SimmondsD,CoombeD.Transporteffectsofurbanlandusechange[J].TrafficEngineering&Control,1997(12):660-665.[66]BittneC,SoferM.Landusechangesintherural-urbanfringe:anIsraelicasestudy[J].LandUsePolicy,2013(4):11-19.[67]罗媞,刘耀林,孔雪松.武汉市城乡建设用地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基于城乡统筹视角[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4):461-467.[68]席广亮,甄峰,沈丽珍,等.南京市居民流动性评价及流空间特征研究[J].地理科学,2013(9):1051-1057.[69]陈晨,修春亮.流空间视角的东北地区城市网络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4):82-89.[70]马海涛.基于知识流动的中国城市网络研究进展与展望[J].经济地理,2016(11):207-213.[71]胡金林.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2009(12):30-33.[72]吴丽娟,刘玉亭,程慧.城乡统筹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关键内容研究述评[J].经济地理,2012(2):113-118.[73]段进军.健康城镇化是推动统筹城乡发展的动力[J].改革,2009(5):124-130.[74]石忆邵.中国新型城镇化与小城镇发展[J].经济地理,20137):47-52.[75]刘志伟.发展小城市是消除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新创造[J].湘潭大学学报,1997(5):86-89.[76]刘君德,彭再德,徐前勇.上海郊区乡村——城市转型与协调发展[J].城市规划,1997(5):44-46.[77]刘彦随,刘玉,翟荣新.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J].地理学报,2009(10):1193-1202.[78]张小林.助推城乡统筹重构乡村空间[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06-25(07).(((第5期杨萍,尚正永:国内外城乡融合发展的文献综述与展望学刊,2016(6):22-30.27[79]顾朝林,阿琳.从解决“三农问题”入手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J].经济地理,2013(1):138-141.[80]刘沛林.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田园城市”构想[J].中国乡村发现,2011(2):76-80.[81]樊杰.主体功能区战略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54-67.[82]仇保兴.新型城镇化:从概念到行动[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11-18.[83]郭美荣,李瑾,冯献,等.基于“互联网+”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探究[J].中国软科学,2017(9):10-17.[84]宋迎昌.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与政策思路——基于文献研究的视角[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31-136.[85]杨玉珍.城乡一体化下人地挂钩的制度创新与运行模式[J].经济地理,2014(7):143-149.[86]赵民,陈晨,周晔,等.论城乡关系的历史演进及我国先发地区的政策选择——对苏州城乡一体化实践的研究[J].城市规划[87]钱进.北京城乡和谐发展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88]卢文.我国城乡关系的新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1996(11):29-31.[89]张婧,李诚固.中国转型期中心城市城乡关系演变[J].地理学报,2012(7):15-24.[90]魏后凯.新常态下中国城乡一体化格局及推进战略[J].中国农村经济,2016(1):2-15.[91]陈肖飞,姚士谋,张落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城乡统筹的理论与实践问题[J].地理科学,2016(2):188-195.[92]戈大专,龙花楼.论乡村空间治理与城乡融合发展[J].地理学报,2020(6):1272-1286.[93]耿磊磊.推动特色小镇善治实现乡村振兴发展——以徽州模式为例[J].池州学院学报,2020(2):72-75.[责任编辑:余义兵]LiteratureReviewandProspectofUrbanRuralIntegrationDevelopmentatHomeandAbroadYangPinga,ShangZhengyongb(a.LibraryofSuzhou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b.SchoolofGeographicScienceandGeomaticsEngineering,Suzhou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uzhou,Jiangsu215009)Abstract:Rebuildingtherelationshipbetweenurbanandruralareasandtakingtheroadofurban-ruralintegra?tionanddevelopmentistheprimarypathofRuralRevitalization.Formanyyears,thestudyofurban-ruralrela?tionshiphasbeenpaidattentionbyscholarsathomeandabroad.Basedonthedefinitionoftheconcept,thispa?perreviewsandsummarizestheliteratureontheformationanddevelopmentofurban-ruralintegration,theevalu?ationofurban-ruralconnectionandurban-ruraldevelopment,thepatternandprocessofurban-ruralintegration,theinfluencingfactorsanddrivingmechanismofurban-ruralintegration,andtheregulationstrategiesofurban-ruralintegration,atlast.Finally,theresearchprospectisputforward.Keywords:UrbanRuralRelationship;Urban-RuralIntegrationProgress:LiteratureReview;ResearchProspect
新时代下城乡融合的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城乡融合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热点话题。新时代下,城乡融合不仅仅是一种趋势,更是一种必然。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不仅是为了解决城市发展瓶颈和农村留守问题,更是为了实现全国一体化发展、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和谐的目标。城乡融合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各地也积极响应,积极推动城乡融合的发展。
一、城乡融合的背景与意义
城乡融合是指城市和农村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管理等方面融合发展的过程。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趋势。城市化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城市的发展瓶颈逐渐显现,人口密集、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农村地区的留守问题、农村经济发展困难等也成为制约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问题。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既可以解决城市发展的困境,也可以解决农村发展的难题,符合全国一体化发展的需要,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
城乡融合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城乡融合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城乡融合可以实现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市场一体化,消除了传统城乡之间的经济割裂局面,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城乡融合可以带动社会发展。城乡融合可以实现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社会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消除了传统城乡之间的社会差距,促进了全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城乡融合可以推动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创新,促进全国文化的多元发展。城乡融合是符合时代需要和全国利益的大事,已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
二、城乡融合的现状与问题
城乡融合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一方面,城乡融合发展不平衡。城乡融合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和群体之间。区域之间的城乡融合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和西部内陆地区的农村,东部城市和西部农村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行业之间的城乡融合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居低,第三产业发展受挫影响了城乡融合的全面发展;群体之间的城乡融合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机会不足,城市精英人才短缺等问题。
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薄弱。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薄弱,主要表现在生态环境、交通设施和公共服务三方面。生态环境薄弱,主要表现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生态空间重复和失衡,城市的污染和农村的废弃物问题依然严重;交通设施薄弱,主要表现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交通不便,城市的拥堵和农村的孤岛问题依然突出;公共服务薄弱,主要表现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城市的医疗资源缺乏和农村的基础设施不完善问题依然突出。
三、城乡融合的路径与措施
为了实现城乡融合的全面发展,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路径和措施。一方面,城乡融合需要实现政策的整合。城乡融合需要实现资源的整合,市场的整合,政府的整合。资源的整合,主要是指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资源共享和转移,通过市场化的机制实现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资源平衡。市场的整合,主要是指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市场体系和经济结构的整合,通过市场化的机制实现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经济平衡。政府的整合,主要是指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归口管理和政策支持,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推动实现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政策平衡。城乡融合需要实现产业的转移。城乡融合需要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需求,通过科技创新和区域合作实现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产业平衡。城乡融合需要实现资源的流动,特别是人才的流动,通过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实现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人才平衡。再一方面,城乡融合需要实现生态的保护。城乡融合需要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通过生态补偿和生态文明实现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生态平衡。城乡融合需要实现资源的节约,通过节约型城市和节约型社会实现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资源平衡。
四、城乡融合的展望与建议
城乡融合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和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城乡融合的未来发展有着巨大的展望和潜力,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困难。城乡融合的未来展望,主要表现在政策支持、产业升级、生态环保和社会和谐等方面。政策支持,主要是指国家战略和地方政策之间的沟通衔接和整体规划,通过体制机制和政治制度实现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制度平衡。产业升级,主要是指城乡融合发展的产业结构和经济模式,通过改革开放和市场化的机制实现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产业平衡。生态环保,主要是指城乡融合发展的环境资源和生活空间,通过生态文明和科技创新实现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生态平衡。社会和谐,主要是指城乡融合发展的民生福祉和社区文化,通过公民教育和社会治理实现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社会平衡。
面对城乡融合的发展,我们有着一系列的建议。一方面,加强政策扶持。政府应该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政策,加大对城乡融合发展的资金支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整合和资源配置。加强产业升级。各地应该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引导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产业合作和共享发展。再一方面,加强生态环保。全社会应该共同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生态素质。再一方面,加强社会和谐。各界应该加强社会和公民教育,提高社区的文化氛围和精神文明,促进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社会和谐。
城乡融合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和国家战略的一部分。面对城乡融合发展的问题和挑战,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加强城乡融合的路径和措施,实现城乡融合的全面发展。相信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城乡融合会迎来更美好的未来。
相关热词搜索: 城乡融合发展在国外的研究现状 在国外 城乡 融合版权所有:求精文档网 2018-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求精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求精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180158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