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从郑板桥画竹之论中领悟写作之道(全文完整)

时间:2024-01-12 19:57:01  阅读:

近日读书,读到《郑板桥集》中的《题画》一文: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从郑板桥画竹之论中领悟写作之道(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从郑板桥画竹之论中领悟写作之道(全文完整)

近日读书,读到《郑板桥集》中的《题画》一文: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我自幼学画,素描、水彩、国画都学过。其中,学得久一些、画得多一些的是国画,画到了大学二三年级。后来,随着精力转移到专业学习、社会工作和文稿写作上,画笔就被搁置了,但因为过去有那么一段“画缘”,欣赏画作、学习画论的爱好并没有彻底丢荒。然而,也许是因为心心念念的缘故,这些年我天天与文字打交道,常常眼中看的是画论,心里想的、领悟到却是写文章的心法技法。这倒不是因为我有什么特殊的天赋,而是像郑板桥所说的那样,“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题竹兰诗》)。大道相通,相通的不止是画法书法,文法亦然。

前面所引的郑板桥画论,讲的是从竹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启示、激发画意,经过“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进而借助笔墨,挥洒成“手中之竹”,也就是“画中之竹”。后人解读这段精辟的画论,有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分别对应理解为自然物象、审美意象、艺术形象的,也有对应理解为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表现的。这样的理解,都很有道理,也让我深受启发。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习惯使然,读到上面这段画论的时候,我的理解和领悟,仍然聚焦在机关文稿写作上。在我看来,郑板桥所观所画所论之竹,具有广泛的象征意义、指代意义,我们完全可以把它理解和替换为所看所写所论之文。在写作实践中,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我们不仅可以从形貌和过程上有所区分,更应准确把握其机变之方。

——善于洞察“眼中之竹”,从“具象”到“抽象”。我在这里所说的“眼中之竹”,指的是作为例文范本来学习的文稿。我们提高机关文稿写作能力,学习借鉴是最有效的方法,平时要多找一些高水平的文稿来研读、分析、揣摩,从中领悟为文之道。

立身百行,以学为基。很多“考公”入门的机关新人,进了单位,首先面临的问题不是环境适应,而是学习适应——既要适应全新的学习内容,又要适应迥异于学校时期的学习方法。在学校,教材都是现成的;所学的东西,老师会主动讲、认真教,不懂还可以随时问。但到了机关单位,每个人手上都有自己的工作,越是能干的往往越忙,越是水平高的往往离新人越远,不可能像老师教学生那样,手把手地教,不厌其烦地讲。这就需要新人摆脱有问题找老师的依赖心理,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成长。

自主学习,首先要解决好教材的问题,把从学校“领教材”“买教材”变为自己“找教材”“编教材”。机关单位“盛产”文稿,我们要充分利用这样的便利条件,把合适的文稿收入资料库,逐步开发成“活教材”。在我们的资料库里,应当有不同文体文种的样稿,有具备典型意义的初稿、过程稿、花脸稿、返工稿、对照稿,并紧跟时代、紧跟实践,不断丰富库存,做到“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但这样一些稿子,只是学习写作的素材,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教材。只有从“教”和“学”的角度,进行适当开发,才能真正成为教材。

在这样的教材开发过程中,对典型案例、典型素材,我们既要善于收集和筛选,又要善于分析和研究。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收入资料库的文稿,最大的价值不在于体式,也不在于文字,而在于其中的门道——写作思路及其背后的规律、方法。从字里行间挖掘出最有价值的东西,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具象的文稿中迅速抽象出作者的思维、思路和思考,以至于还原写作构思的心路历程。

我经常说,研读文稿就如同与作者进行神交。当你能够跳出文稿的“形”,准确领会作者贯穿其中的“意”、赋予文稿的“神”、妙笔生花的“道”,就达到了心领神会的效果。这是我们观察“眼中之竹”的要旨所在。

——精心构思“胸中之竹”,从“意旨”到“意象”。善于洞察“眼中之竹”,是学习、借鉴和自我训练的要求。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我们要善于运用所学的东西,在需要的时候,迅速构思好自己的“胸中之竹”。

写作构思的过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打腹稿、拟提纲的过程,是一个在头脑中逐步清晰成像、在笔下呈现为设计图的过程。这样的设计图,是写作意图的具体化、写作意旨的具象化。把无形的意图意旨有形化,使其了然于胸、如有成竹,就是写作构思要完成的任务。

——精准呈现“手中之竹”,从“心到”到“笔到”。梅兰竹菊,号称“花中四君子”,素为文人墨客赋诗作画的常用题材。宋代的大才子苏轼自诩为“竹痴”,既爱写竹,也爱画竹,经常以竹子为话题,与他的表兄文同进行交流。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中,苏轼也写到了画竹之法,指出“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还说这个方法是文同教给他的,可惜的是,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很好地做到,“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苏轼所说的“心手不相应”的现象,不仅作画时存在,写文章的时候也同样存在。解决这个问题,既要多用心揣摩,又要多上手练习,切实提高得心应手的能力。

我们写文章的时候,如果胸有成竹,却不能快速精准地呈现出来,说明功夫还没练到家。真正的写作好手,一定是随心所欲、心到笔到,甚至笔下呈现的“手中之竹”,还要比“胸中之竹”更多几分“妙手偶得之”(宋·陆游《文章》)的意趣。如果及时总结、善于总结,把“偶得”的体会变成可以复制、确保“常得”的经验,假以时日,必成高手。

公文写作门户网站,请认准柠檬文苑

相关热词搜索: 之道 胸中 领悟 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 手中之竹——从郑板桥画竹之论中领悟写作之道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求精文档网 2018-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求精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求精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180158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