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年创新驱动发展情况汇报材料1206

时间:2022-05-31 10:05:02  阅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年创新驱动发展情况汇报材料1206,供大家参考。

年创新驱动发展情况汇报材料1206

XX市2021年创新驱动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近年来,市科技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力推进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兰白科技改革试验区建设,充分释放创新潜力,提升创新能力,推动XX产业转型升级。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创新驱动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X中X会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创新平台、创新主体、创新人才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厚植创新生态发展根基,积极营造创新发展环境,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XX特色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新路子,推动XX科技创新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创业环境全面优化。坚持将创新作为引领全市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扶持。相继制定出台了《******XX市委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新时代XX高质量发展的决定》《******XX市委关于全面加强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XX市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措施》《在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产学研工作联席会议制度》《XX市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2018-2020)》等政策和文件。特别是2017年《XX市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措施》出台后,已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扶持资金5.94亿元,为企业申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及减免技术转让等税收金额14.36亿元。为支持高校院所转化科技成果、科研人员投身创新创业、各类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全力打造创新示范高地,试验示范水平持续增强。坚持把建设兰白自创区和兰白试验区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平台,按照“省统筹、市建设、区域协同、部门协作”的要求,印发了《******XX市委、XX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XX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出台了XX自创区“1+4+7”创新政策和措施,初步形成了系统完备、集成高效、相互衔接的自创区政策体系。实施“六个一百”技术创新工程,累计开发新产品458个,完成重大科技成果772项,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57家,新增创新平台455个,培育和引进创新团队915个。2020年XX新区、高新区、经济区全社会研发投入保持增长态势,获批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国家科技服务业试点等国家级牌子13个,XX高新区综合排名位列全国第65名,较上年提升5位,XX经济区综合发展水平在全国排名第138位,较上年度提升38位。XX自创区已初步成为甘肃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集中示范区。

(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创业活力竞相迸发。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提升创新体系效能,激发创新活力。从2017年起,连续四年实施了“十大科技项目”和“十大科技创新项目”,分别给予每项100万元和每项70万元的经费支持,其中遴选支持的“基于湿法凹凸棒石高值利用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和“心脏瓣膜外科创新技术及产品的建立和应用”项目分别荣获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个项目荣获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组织的“2018城轨科技进步奖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二等奖;支持的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技术开发与工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建成了全国首个规模化液态太阳燃料合成工业化示范工程,入选了“中国科学院2020年度成果转化亮点项目”。2019年,按照“四棒接力”的模式,重新构建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发展产业为目标的全创新链的科技计划体系。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们走在全国前列、打破常规、特事特办,首次单独就一个方面进行科技项目征集,并开通“绿色通道”,简化推荐立项程序,放宽申报单位和人员条件限制,大力支持疫情防控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攻关,为提升我市疫情防控和临床救治能力,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步伐提供了科技支撑。

(四)推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创业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市科技局坚持纵横联动和机制创新双管齐下,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发挥公共服务职能,大力提升创新创业服务能力。积极发挥XX科技大市场功能,建成1100平方米的科技创新服务大厅,建设技术转移中心6个,搭建功能服务平台8个,汇集、发布、推介科技成果6.57万项,技术需求1118项,促成了527项科技成果在甘肃转移转化,技术合同认定登记4921项,累计发放科技创新券1.97亿元,兑现创新券7129.56万元。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45家(其中国家级11家),建成众创空间118家(其中国家备案25家),建成全省唯一一家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兰石集团能源装备专业化众创空间)。截至目前,在企业建成研发机构49家,在高校院所建成科技成果转化基地83家。从2016年起,连续举办五届XX科技成果博览会,累计有46个境外国家和地区代表团参展参会,展出科技成果3448项,展品4454件,签订成果转移转化与技术交易项目1004项、签约金额74.6亿元,签订科技产业投资项目25个、投资金额46.71亿元,举办论坛31场次,开展创新活动27个。连续承办了四届中国创新挑战赛(XX)现场赛,对接成功技术需求157项,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1.5亿元。组织开展重点人才项目重大技术攻关专项“揭榜挂帅”活动,面向全社会发布了8项技术需求,共征集到来30个单位的揭榜方案,经论证评审,最终有6项技术需求达成合作意向,涉及“榜单”金额1219万元。

(五)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企业创新发展不断突破。坚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截止2020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了657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达到了48家,评价入库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了419家。强化项目支撑、持续运用普惠性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优化研发资助和后补助项目比例,2016年以来,累计支持科技计划项目和人才创新创业项目1556项、申报专利814件、开发新产品574件、推广新技术1211项、新增销售收入47.15亿元,已运用后补助方式支持企业120余家,支持资金3989万元;组建XX科技创新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科技产业发展投资基金、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累计完成项目投资24笔、投资金额达8.27亿元。2019年,全社会R&D经费投入为63.92亿元,投入强度达为2.25%。

(六)加大急需紧缺人才和实用人才引进力度,人才队伍持续壮大。坚持“大XX、大科技、大创新”的工作理念和“培育和引进并举、创新和创业并进、个人和团队并重”“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工作原则,积极探索建立柔性引才体制机制,加大本土人才开发和急需紧缺人才的引进力度。连续7年设立“XX市人才创新创业专项”,累计投入资金2.6亿元,立项支持项目800余项,项目平均支持强度近30万元,个别重点项目支持额度达到200万元;2018年开始,我们改革传统项目组织方式,成功举办了三届XX市“活力金城”人才创新创业大赛,通过“现场路演+专家评议+现场打分”的模式和“以奖代补”的方式,为45个优胜团队发放研发补助资金2420万元。同时,积极探索建立柔性引才体制机制,共吸引博士后20人,博士518人,硕士116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3人,“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4人,引进外来人才147名(其中外省籍101名、外国籍16人)。

(七)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科技项目效益日益凸显。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深入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着力研发的中空纤维纳滤膜等项目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重离子加速器治疗肿瘤等技术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突破了非洲猪瘟疫苗技术、口蹄疫疫苗占全国市场份额达60%,完成了“五肽全库”建设,建成国内唯一的PDC抗癌创新平台,研制的月球样品密封封装子系统、月球样品解封分装操作台等技术为探月新征程保驾护航。XX榆中生态创新城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00多亿元,5平方公里核心示范区交通基础骨架基本形成。投资60亿元的XX科技创新园已经开园运行,签约引进以网易(XX)联合创新中心、中软国际XX数字经济创新基地为核心的企业50多家。甘肃鲲鹏生态创新中心构建了技术合作、测试认证等五大平台,正在加速构建西部地区有影响力、有特色的鲲鹏计算产业园。

(八)深化科技协同创新,科技交流与合作不断突破。坚持“走出去、引进来”,不断扩大对外科技交流合作,科技合作的空间日益广阔。先后与南宁、武汉、青岛、西宁、广州签订了科技交流合作框架协议,在美国建成了XX科技创新(硅谷)工作站,建立了美国硅谷XX籍、甘肃籍专家库,与俄罗斯亚洲工业企业家联合会签订了筹建XX科技创新(莫斯科)工作站备忘录。认定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10家和示范单位12家,建成外国专家书屋5个,组织实施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人才项目64个,引进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专家178人(次),组织实施出国(境)培训项目26个,参训165人(次),组织北美、俄罗斯企业围绕物联网、环境科技、医疗健康等领域进行了14项目路演活动,为促进企业协同创新,推动区域产业互补和共赢发展建立了新机制。

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市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全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预计达到78%,较“十二五”末增长16.5个百分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预计达到60.4%,较“十二五”末增长7.3个百分点,我市成为全国15个创新策源地城市之一。创新引领示范作用逐步凸显,XX自创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和上市公司均占了全省的三分之一,2020年XX新区、高新区、经济区生产总值占到了全市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已在企业建成研发机构45家、在高校院所建成科技成果转化基地71家,2020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了81.5亿元,占全省总额的35%。科技研发投入大幅增长,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25%,首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增速达到了22%,创近10年历史新高。创新主体快速壮大,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五年翻了两番多,占全省总数的53%;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评价入库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占到了全省的46%、35%;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达到72.61%,较“十二五”末增长了14个百分点;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分别占到了全省总数的47%、48%。创新环境明显改善,重新构建了全创新链的科技计划体系,推进了“三评改革”等制度落地实施,构建了科研诚信体系,出台了一系列科技管理办法,XX科博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承办的中国创新挑战赛(XX)现场赛成为了全国的样板赛事。XX市先后获批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XX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8年,世界著名期刊《自然》杂志发布的全球科研城市200强榜单中XX排名第91位、国内排名第19位。2019年,XX市成功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在72个国家创新型城市中XX市排名第37,在参与排名的27个省会城市中位列第19。

近三年,市科技局先后荣获了“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全省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市级文明单位”“平安XX建设先进单位”等多项国家、省市荣誉称号。局领导班子已连续三年在市委考核中获评为“优秀”等次。

二、创新驱动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与先进省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与省、市各级领导的期望还和要求还存在差距,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科技创新投入等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XX市的科技创新优势主要体现在基础研究方面,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低。

(一)科技创新政策落地成效不明显。国家和省市、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落实不到位、成效不明显,没有用足用好政策。通过开展企业调研发现,公号:办公室秘书材料范文大部分企业对国家、省市出台的科技创新政策一知半解,学习研究不深不透,甚至知之甚少。主要原因是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与政府各部门之间沟通、联系不够,有的企业对政府部门的门户网站几乎不浏览。在省、市科技项目申报中,多数企业没能详细阅读,对申报指南理解不准确,存在不少问题,申报所需材料缺失、相关资质资格不够、申报项目预期产出效益不足等,直接影响企业的项目申报。

(二)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还不突出。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我市大中型企业少,多为中小微企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总体比较薄弱。截止2020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为65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19家,数量和质量都同发达城市有差距。大多中小微企业缺少长远发展战略眼光,积极进行自主创新以实现技术储备的危机感不强,产品科技含量较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不多。大部分企业不同程度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一方面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对科技创新认识不足,追求近期利益,对一些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科技成果难以持续性投入和转化。另一方面是创新人才不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市场供给不对等。富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稀缺,技术性工人缺乏,本地人才流失严重,对企业正常经营造成影响。另外,不少企业反映,自身研发能力不足,核心技术掌握不够。技术受制于人对企业发展极为不利,直接导致在市场的变动中处于被动地位,在整个产业链中处于低端环节、企业收益低,难以实现转型升级。

(三)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效率不高。一是科技创新成果与我市创新驱动发展的产业方向关联度不高。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高等院校的重点学科建设与地方现有支柱产业和重点培育的产业之间联系不紧密,以中科院、XX大学等为代表的科研院所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多,应用开发研究的少;关注国家目标和行业发展需求的多,关注XX地方经济发展的少。二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科技创新成果推广、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研发成果难以被市场接受,出于认证资质和风险因素的考虑,在生产中需求方往往会选择传统技术和产品,排斥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机构的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不能精准对接,研发活动过于封闭,科研成果脱离了企业实际需求,无法产生经济效益;研发机构和需求企业合作不紧密,产学研链条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三是产学研结合的形式比较松散。一般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往往行为短期化、形式化,缺乏满足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保障机制,难以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科研人员通过成果转化实现自身收益的政策兑现不到位,导致贻误技术转移或产品开发、转化的良机,无法实现实质意义上的技术转移和规模化、产业化开发。四是企业承接、转化大项目能力较弱。我市龙头企业少,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低、规模小,产业链没有形成,承接项目能力不强。我市企业在具体项目承载力较弱,而且转化速度慢,因此有许多好的成果转化到了省外。

(四)创新投入和科技金融发展还不完善。XX金融市场滞后,中小企业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短缺在绝大部分企业普遍存在。这既有外因,也有内因,外部原因主要是地方财税支持力度不够。内部原因体现在:资金在生产、经营、销售环节滞留,长期收不回来;在前期项目研发中投入了大量资金,企业本身轻资产、无抵押,融资渠道受阻;省市设立的投资发展基金,对企业门槛过高,融资难度非常大;部分初创企业、小微企业完全依靠政府项目补贴搞技术研发。资金短缺已经成为掣肘企业技术创新与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资金短板制约创新主体快速发展。资金短缺造成部分产业化项目融资困难。二是财政科技创新投入偏少。南京2020年创新名城科技专项资金,共下达12.53亿元(市级资金),2020年的R&D预计是3.38%;合肥市2016、2017、2018、2019年科技财政投入占GDP比重(%)分别是3.1、3.24、2.98、3.1,2020年科技财政投入163.3亿;近三年来,XX市地方财政科技支出20.95亿元,市本级支出5.94亿元;从以上数据来看,我市科技创新投入处于末尾位次,财政科技投入因城市GDP总量偏小与南京、合肥市差距较大。

(五)科技创新环境还需优化。一是受自然环境、区域位置等短板弱项制约,我市科技人才流动逆差明显,企业结构性短缺和引才难、留才难现象较为突出;另外,由于发展环境吸引力不够、产业承接能力不强等因素,致使全市范围内招商引资难度大,引领创新的龙头企业、规上企业、国内外500强企业数量少,参与国际化和全球竞争能力的企业比较少甚至缺失。二是科技服务要素不健全。科技资源整合力度小,科研仪器设备、信息、人才等共享程度低。面向全社会服务的中试基地、试验平台、开放性实验室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程缓慢。科技中介、生产力中心、技术市场等发育程度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中介服务机构联动协作的机制尚未形成。三是产业孵育体系还不完善。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及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助推器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其数量和质量尚不能满足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与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对企业的服务未能从物业、政策为主的基础性常规服务向创业企业成长为核心的孵化服务提升。

(六)科技创新人才短缺、流失严重。通过调研发现,我市人才总量、结构和素质难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高端创新人才缺乏。一是人才总量偏少。我市虽然聚集了全省大部分科研机构和科研力量,但大多数科研机构为央属、省属,与地方科技创新结合度不高,不能有效盘活利用。二是人才分布不均。全市人才资源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占人才总量的52.08%。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占比少,总量小,高层次人才和实用人才紧缺。人才力量过于集中在教育、卫生等传统领域,新兴产业、高新产业人才紧缺。人才资源过于集中在经济基础较好的主城区,城乡人才二元分割的问题比较突出。三是人才引进困难加大。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制定了一系列的人才引进政策,在人才落户、创业、住房、保障等提供了一系列定向扶持政策,周边成都、西安、宁夏大力抢人,人才对于优惠政策的期待更高。我市虽然也提供了创业资金和人才公寓,但资金扶持力度低,公寓数量少且环境简陋,加之市内企业人才吸附能力差,人才招引困难重重。四是人才流失相对严重。从数据分析来看,XX市人才总量呈增长态势,但仍存在高层次人才流失现象。职称岗位制度不尽合理,高级职称岗位紧缺,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上升空间而走向能解决高级职称的单位和地区;部分单位性质转变为企业,高层次人才归属感降低,致使一些人才流失到其他性质单位;大力招引外来人才,使本土人才竞争压力加大,一些人才向外寻求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高层次人才干事创业和施展才华的平台不够多,致使人才流失。

三、下一步建设思路

下一步,XX市将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二中、三中、四中、五中、X中X会精神为指引,抢抓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兰西城市群发展等重大机遇,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全力打造国家重要的区域创新中心。

(一)抢抓发展机遇,积极打造高位科技创新平台。坚持和完善“一心两翼多点”城市发展布局,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加快推进XX自创区、试验区、榆中生态创新城建设,依托XX大学、中科院在兰院所、510所等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争取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重大平台和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在XX布局建设。

(二)支持企业创新转型,大力增强创新主体动力。优化延展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实施“三化”改造、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规上企业培育,开展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创新型企业以及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品牌建设、项目建设及招商引资等工作,重振“XX制造”,强化与实体经济融合,将努力打造全国一流的集产业研发、孵化、交易及产业化全链条为一体的科技创新高地。

(三)加快成果转移转化,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优势。积极探索构建共商共建、互惠互利、开放开发、协同协作的“大XX”“大科技”“大创新”工作格局,深化与上海张江、北京中关村及“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科技交流合作,继续办好XX科技成果博览会、中国创新挑战赛(甘肃)XX现场赛等活动,畅通供需对接渠道,最大限度把各类创新要素和人才资源调动好、利用活。

(四)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完善科技人才引进培育机制。组织实施XX市创新创业人才专项,依托重大科技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建立院士工作站、专家服务站、大师工作室,柔性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加快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基地和示范单位建设,加大海外人才引进力度。

(五)围绕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发现和培育新的产业爆发点和增长点,谋划国家级先进材料产业集群建设工程、西北新能源汽车基地建设工程、数字经济提升工程、丝绸之路信息港大数据中心建设工程,提升传统和主导产业竞争力。组织开展重大技术攻关“揭榜挂帅”活动,力争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开发一批新产品,着力打造西北地区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策源地。

(六)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释放创新创业活力。创新科研投入方式,认真落实“三评制度改革部署,按照优势突出领域“必保”、核心关键方向“必争”、高端前沿布局“必跟”的思路,推进科技资源配置方式改革,着力构建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的良好创新生态系统。

免责声明:文稿来源网络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相关热词搜索: 情况汇报 驱动 创新 2021年创新驱动发展情况汇报材料20211206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创新方面 2021年政府报告在创新方面

版权所有:求精文档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求精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求精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180158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