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2023年关于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和覆盖面途径研究(精选文档)

时间:2023-05-11 14:10:08  阅读:

.b1{white-space-collapsing:preserve;}.b2{margin:1.4569445in1.0236111in1.3777778in1.1020833in;}.s1{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关于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和覆盖面途径研究(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3年关于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和覆盖面途径研究(精选文档)

突如其来的全球新冠疫情,令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虽然中国是疫情暴发以来全球唯一的正增长经济体,但大变局的加速演变使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挑战重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也更加的激烈和复杂。当代中国正处在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之中,青年学生的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日益明显,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在百年大变局中,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正面临着严峻考验。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是做好青年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战场,守好并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是高校必须深入思考并坚决贯彻落实的要求。随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大思政工作格局”构建和“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改革推进,对大学生意识形形态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要求更明确,实践思路更清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覆盖面也更具辐射力和延展性。

一、目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党的十九大以来,高校普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围绕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具体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学校人才培养的意识形态导向,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了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深化了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意识和服务意识。主要经验做法,一是从组织机构和制度层面更明确了党委班子对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同时基层党委、党总支建立也同步确立二级单位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制。二是意识形态的工作导向更具体,围绕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的高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内涵要求,以意识形态工作为引领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三是意识形态的工作落实更深化,高校普遍通过加强课堂教学主阵地建设、发挥网络空间的正能量影响、筑牢制度引领的重点防线、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宣讲团的积极引导作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等方面构建起更立体深入的工作体系。

二、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主要不足

(一)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形式单一,吸引力不够

高校目前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召开专题会议、座谈研讨等形式进行,虽然日常理论学习能稳定按时开展,但宣传效果不佳,形式不丰富、内容吸引力不够,理论思想指导实践工作开展的针对性不强,即使穿插赴红色文化基地考察、革命博物馆参观等外出实地学习的活动,学习感染力可以提升、即时感悟较多,但持续性效果不佳。

(二)制度建设尚不全面,执行标准不细

目前学校的意识形态制度的四梁八柱已基本构建,但还存在着一些制度的空白点、制度落实执行不力、执行标准不细化等问题。如多部门协同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联动制度尚未建立,存在一定的“散而不聚”的问题,部门间缺少配合。另外,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借助新兴媒体,传播方式网络化、辐射化,蝴蝶效应明显,不可预见性大大增强,对传统的工作方式提出了严峻挑战。

(三)多元文化冲击下,青年学生思想缺乏社会格局和家国情怀

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加速了多元文化的交织,由此所带来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功利主义等问题对青年学生思想造成冲击和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对政治敏感节点并不关注甚至不太了解,对时事政治信息的接受也仅限于课堂教学,学生们不太关注国家、社会、民生、人文发展,更多的精力聚焦在个人学业生活。同时,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让大量多元文化交织中不断冲击着学生的思想价值,社交平台和自媒体平台以兴趣爱好进行“算法”推送,让青年人在“信息茧房”中看似获取内容庞杂,实则更趋于思维单一性,大学生很容易不知不觉中失去思想文化的堤防,逐渐被“抖音”式的快餐文化局限了思想高度。

(四)意识形态阵地根基已扎稳,但还未扎准

高校思想阵地在发挥思想引领方面效果参差不齐,活用阵地抓牢青年学生人的吸引力还不够。思政课主阵地方面,学生对思想理论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教学思想消化效率较低。网络新媒体阵地方面,更多处于“被动回应”的状态,还未抓准青年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规则,主动出击和提前回应的能力不足,引导和调控网络舆论的专业性有待加强。网络舆情监控方面,往往舆情问题出现时已处于信息发散期,前导预判能力不足,导致工作重心停留在处理问题而不是避免问题方面。讲座论坛等学术阵地方面,在相关的审核审查制度出台后得到规范和严格把控,竖起了屏障,但高校讲座论坛在类型上与专业结合较为密切,人文社科类、思想教育类的较少,内容上技术与能力传授较多,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较少。学生社团阵地方面,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目前学校社团以文体类和专业类为主,具有较明显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特征的社团凤毛麟角,且学生社团意识形态教育主体缺位、学生社团骨干思想政治觉悟不高、学生社团活动娱乐化倾向依然存在。

(五)意识形态工作队伍专业能力不足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体队伍人员之间方式不一、力度不同,风格各异,导致工作效果参差不齐,在岗位能力培训中缺乏统一、规范、科学的意识形态工作专业能力培训。同样,宣传部门工作人员对宣传口径、宣传方式、信息传播技术、平台合理化运用也缺乏专业性培训,舆情监管队伍人员对舆情原生周期、舆情发散规律、舆情调控手段、舆情信息也缺乏专业分析预判能力。

三、提升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和覆盖面的途径

(一)加强校院二级理论学习的实效性

1.党委学习领方向。全景式地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通过学校理论中心组、主题党课、报告会等多种方式领好学习方向和拎出学习重点,党委要将意识形态建设融入到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谋划学校发展蓝图、实施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师资队伍建设的全过程,铸牢学校的思想价值基础。

2.二级院系学习求实效。结合各类主题教育活动的经验,将学习浓厚氛围在基层党组织得到持续性营造,把意识形态工作专题列入二级学院常态化学习议题,强化二级学院师生员工对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注重学习内容的系统性设置和与基层工作实际的相结合,采取定期培训、交流学习、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做好宣传思想领域干部和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二)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制度执行,务求意识形态工作的系统性

1.完善制度建设、强化责任和执行实效。着重是针对问题补完制度空白,加大已有制度的执行力度和督查力度,严格意识形态工作例会制度,强化部门联动。学校党委和基层党组织要定期召开工作例会,专题研究、部署校园意识形态工作。实行意识形态工作“一票否决制”,在干部提拔晋升、任前考察、教职员工年度考核、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和各类评先评优中,对意识形态工作失职的人选予以否决,对工作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严肃追责,凸显意识形态工作的导向性。

2.强化部门联动,务求意识形态工作的系统性。成立由宣传、组织、学工、团委等党口部门牵头辐射基层各部门的意识形态工作联动小组,借鉴新闻传播领域的“中央厨房式”理念,推行“汇聚信息、集中研判、多元联动、及时互馈”的“上下往复”的闭环式工作模式。该模式首先是自上而下的思政内容的官方整合输送,其特点是信息的统一口径和清晰的下达路径,通过联动小组的运行将内容及时、准确传输到教育对象。其次是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和舆情研判,形成定期的基层意识形动态研判报送制度和突发及重大舆情直报制度,一般和常规思想动态信息由宣传部门汇总分析,作为常态工作指导参考,特殊舆情直报联动小组,及时启动部门意识形态问题应急联动,多部门共同研判,统一部署,形成合力。联动小组主要就是畅通部门间信息共享,成为基层信息反馈中枢,形成学校整体意识形态信息传输部署和舆情事件处理多元联动的闭环模式。

(三)以教学为抓手、文化为引领,提升学生思想境界和家国情怀

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加强对思政队伍、教师队伍的思想淬炼和政治历练,要将对思想宣传工作者的意识形态工作要求全覆盖到对全体任课教师中。构建起专业教学和校园文化、主流文化相融合的育人机制,加强文化载体建设,发挥主流文化价值引导、规范、激励等功能,教师在指导学生专业教学时加大主旋律主题的设置引导,在教学实践中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大学生们的家国情怀,通过机制运行和文化引领,切实把意识形态工作落到实处,真正体现党对于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的内涵要求,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热爱祖国、关注社会、注重人文的情怀格局。

(四)筑牢阵地建设,全方位凸显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

1.夯实思政课程主阵地,推行“课程思政”建设工程,把意识形态工作融入学生培养全过程。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积极转变,其中公共基础课程着眼于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的新阐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打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思想融通壁垒。思政课程对照教育部文件,严格执行课程标准,以教学互动方式的革新和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艺术课程、文史课程着重于开阔眼界与事业,将学生领入世界叙事格局,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就创业课程、计算机、英语课程着力于培养技能,提升学生社会自适性和专业延展力;心理健康课程、体育课程着意于培养健康阳光的青年人形象。以“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改革转变为契机,在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基础上,探索实践课程思政改革全覆盖,在所有教学环节和教育活动,以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价值引领和思想提升元素,形成各类课程协同效应,实现主流价值观对教学的全覆盖,构建起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将思政教育渗透、贯穿高校育人全过程。同时,课堂之外的思想引导及核心价值观的传输要覆盖全角落,成为校园学生学业、教职工工作、师生生活、活动管理环节中的植入环节。

2.抢占网络阵地,增强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有效性。在抢占网络阵地开展意识形态思想宣传时,需要从文化生活的基础地位出发,实现思政教育内容的宏观叙事与师生个体生活的相衬相融。意识形态教育要灵活的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内容要传播得鲜活、生动、有现实参照意义,既要符合当下发展、根植精神世界,更要融入现实需要、引领主流价值。同时,网络阵地建设工作要细致、聚力,组织思政工作者多形式参与学生微博、微信圈和QQ群,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推动各类宣传力量向网上聚集、在网上发声,充分发挥网络的正面引导作用,不断放大正能量。还要不断完善网上舆论监控、联动和快速处置机制,牢牢掌握网上舆论工作主动权,切实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通过积极开展意识形态谈心谈话,及时、准确地把握党员、群众思想动态和相关教学领域舆情动态。

3.学术阵地加大监管力度和价值引导。借力讲座论坛,丰富意识形态教育形式。对已有的讲座论坛审核报备制度要切实执行到位,学校宣传部门继续加强对事前讲座论坛主题、内容、演讲人身份的审核力度。讲座论坛主办单位要配合宣传部加强主讲人背景调查、过程录音、全程跟听等,加强全过程管控,对可能形成的突发情况要有应急机制和处理规范。其次,加大主流意识形态学术论坛的引入和对专业学术论坛核心价值观思想融入的引导,为学者提供一个基于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平台。

4.加强学生社团意识形态教育引导。首先,建立学生社团指导教师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社团指导教师要遴选政治立场坚定的教师,并参与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常规培训,明确社团指导教师意识形态工作职责和要求,并纳入在社团考核和意识形态工作督查中。其次,加强学生社团骨干队伍的选拔和培养,在干事创业中挖掘和树立社团骨干典型,并在学生中进行宣传教育,让榜样的力量指引正确的方向和激发青年的活力。再次,要培植思想境界提升类的社团和增加各社团中核心价值观的植入和输出,让青年学生们用自己的视角和语言特征将主旋律、正能量、传统文化内容实现“接地气”的转化,在现代青年人语境中潜移默化增强信仰追求和理想信念。

(五)打造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性强的意识形态教育和管理队伍

一是加强主体队伍建设。要把学校党政领导、各二级学院党政领导、思想政治理课教师、辅导员、宣传处、学工处等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队伍,在人员选拔、绩效考核、各类培训中不断强化意识形态的基本知识和要求。尤其对于面向学生在意识形态工作开展最前沿的辅导员队伍要重点强化专业培训,引导辅导员在工作中研究掌握意识形态教育的过程和内在规律、结合其他思政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在课程教学、主题班会、党团工作等方面,切实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通过辅导员技能大赛等形式开展高校意识形态案例分析,深刻把握主流意识形态内涵意义,使辅导员们敢管、会管、善管。二是充分挖掘和调动思政理论宣讲资源,建立校内外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师、研究人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师资资源库,把能讲、会讲、懂讲、善讲的教师组织起来,聚焦突出问题,形成工作合力,提高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质量。三是全员参与意识形态监管。在意识形态工作大格局和联动机制建设下,要进一步树立意识形态监管的全员意识,思政工作者、管理工作者、每位教职工都要树立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意识,在全员参与的视域下,确保意识形态工作的无死角、全覆盖。

结语

综上所述,国内高校普遍越来越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也探索构建起责任明确、思路清晰的工作体系。但在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和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复杂外部环境背景下,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重心应转向切实将机制有效运行,提升工作的实效性和覆盖面。通过理论学习的观念方式转变、工作系统性和联动性机制构建、青年人思想格局和家国情怀提升、扎牢扎准阵地建设、提升思政和意识形态教育队伍专业性等有针对性的对策,让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效率和效果切实提升,从集体主观意识上夯实高校意识形态根基。

相关热词搜索: 覆盖面 意识形态 实效性 关于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和覆盖面途径研究

版权所有:求精文档网 2018-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求精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求精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180158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