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新课程标准感悟7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篇一:2022新课程标准感悟
2022年,新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正式颁布,我个人感觉新课标内容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以及“教到什么程度”,而且解释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这次修订还提出以发展核心素养为育人目标,从侧面也体现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也体现出我们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以下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此次的学习心得。
一、情景贯穿——提高课堂质量
课标里显示的六个课程要素之一“主题”,想告诉我们的是英语课程学习不是单一碎片化的学习。语言学习必须在一个主题里开展学习,才是有逻辑地学习。在平日的课堂上,我们学习的NewMagic教材我们都是以情景式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语言,感知语言。
比如在学习1BUnit1Icansing单元中,学习描述行为动词:sing,fly,skip,draw,drive等,运用Canyou……?句型来了解他人会做哪些事。在这个单元里我设计了以NewMagicSchool的社团日来了,MissTickle来了解学生会做和不会做哪些事,你来帮助MissTickle来做做调查。我们通过设计了情境,孩子们就可以通过信息沟来学习感知语言,最后帮助MissTickle梳理每个孩子的会做和不会做哪些事。语言知识的学习之后学生可以根据每个人物的能力帮他推荐对应的社团。给予他人建议,是一个更高的学习要求,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学生们长此以往以这种情景式学习,又带思维的训练,孩子们的语言能力和内在思考能力都能大大提升。
二、巧用主情景图——搭建底层逻辑
目前我们很多孩子学的是散装英语,因为他们还不懂得如何把学到的对应句式和主题糅合起来进行表达。所以在我们的课堂上,应该帮助孩子把散碎的点放在一起,提炼出来,把不同句子糅合在一起让学生去描述。
英语口语直白地说就是让学生把看到的说出来,把听到的说出来,把想到的说出来,再用主题去串联起来就是有意义的语篇输出。在我们平日的课堂中充分利用好课本的主情境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把看到的说出来。
比如NewMagic的1BUnit2FruitDay的主情境图,MissTickle和孩子们在制作水果沙拉。那么我们可以引导孩子通过读图形式把我们看到的说出来。第一步:描述人,他们是谁?多大?会做什么?ThisisMissTickle。Shecancook。ThisisWitchy。Sheis6。Shecandraw。ThisisDidi。Heis6。Hecanswim。第二步描述人在做什么?Theyaremakingfruitsalad。第三步描述看到的水果及其颜色。本单元句型:Thereare8apples。Theyarered。Thereare4oranges。Theyareorange。Thereare……第四步描述人对物的态度,描述你你喜欢哪种水果,Ilikemangoes。
把第一步到第四步的内容串联起来读图描述,就是完整的口语表达,既串联第一单元的动作描述,也结合了第二单元的Therebe……句型。这个就是主题的融合,逻辑搭建。帮助孩子把不同句式,通过一个主题把他们糅合在一起。这就是巧用主情境图搭建底层逻辑的方式。这和新课标提及的由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六个要素构成课程内容相契合。强调以单元形式组织和呈现内容,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融入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的学习要求,要求综合发展,避免碎片化的语言知识学习和机械性的语言技能的发展。
这次课标修订对于老师来说,既是给了我们明确指标,也是提醒我们要以终为始,帮助学生如何去学而非“教”。所以我们要在实践育人上多下功夫,让实践要求更实,克服只学不做的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项目实践、动手操作、经历体验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特别是要在劳动实践中增进与劳动人民的感情。
篇二:2022新课程标准感悟
最近,大家讨论得最火的教育话题肯定是2022年新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正好借着五一假期,我研读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此次学习使我受益匪浅,对小学英语教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认识和明确了接下来的教育方向。
总的来说,《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有以下四方面变化:
1、新增核心素养内涵,分为四个方面: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2。新增课程内容,分为:内容要求、教学提示两个部分,其中“内容要求”从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及学习策略六个要素的学习范围和学习要求按照三个基本级别进行描述;3。新增学业质量,从学业质量内涵、学业质量描述两部分编写,其中“学业质量描述”从一级、二级、三级描述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4。“附录”新增核心素养学段特征,删除功能意念项目表、话题项目表、评价方法与案例、技能教学参考建议及课堂用语。
其中,我对课堂评价有了较深刻的体会: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根据学生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综述观点、自评互评、随堂检测等环节的具体表现,以口头、书面和肢体语言等反馈方式和量表等评价工具,评价学生对课堂任务的兴趣和投入程度、对任务的适应和完成程度、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能力和情感发展水平等,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鼓励、指导或建议,并基于学生在具体任务中的学业表现调整下一阶段的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课堂评价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可理解输入的一部分,同时也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语言输出。《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中的课堂评价案例充分体现了教师在课堂上要发挥教学机智,一方面针对内容做出反馈,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用英语输出更多自己的想法。我仔细反思了自己的日常教学,并希望自己能继续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1、多使用积极评价语言并启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如果说教师提问是以认知目标为主的话,教师反馈的重点之一就是情感目标,这对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积极作用。善于采用正面积极的课堂评价用语,在激励学生的同时达到启发学生的效果是最好的。在平常的教学中,我发现简单积极的反馈如good,great等对学生刺激度不大,而且对学生语言学习的影响也不大。因此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后再提出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拓展学生的思维。以我所教的一年级为例,在一年级新魔法1B的Unit2复习课中,询问学生“Howmanyapplesarethere?”当孩子回答正确的数量后,除了肯定他的表现,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Doyoulikeapples?Why?”
2、尊重学生个体。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应给予适当中肯的表扬,即使回答错误,也应该尽量多给予鼓励,对其所犯的错误表示理解,合理使用纠错性评价语言。注意评价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特点,注意用词和语气,尽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让学生产生不良情绪,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在一年级新魔法1B的Unit2中,孩子们会经常混淆句型“Thereare……”和“Theyare……”的发音,在耐心帮助孩子们纠音的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然拼读法掌握发音要领。
3、言语与非言语形式并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表情、眼神、动作、手势等态势语言,增进与学生的肢体交流,在适当的时机给予肯定性的反馈,以提高学习者的动机,产生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4、经常反思课堂行为,培养课堂智慧。我坚持每天至少用半小时来反思自己的课堂行为,从而积累自己的课堂经验,锻炼自己的随机应变能力。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新课标中的很多新变化、新理念。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努力打造高效课堂,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篇三:2022新课程标准感悟
通过学习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使我学习到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不断的进行自省,获得新的认知。下面,我将简单淡淡自己的心得体会。
1、细心解读新课标,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学习中,深刻地认识到教师首先必须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认识,认真钻研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内涵。注重学生的语音,词汇和听力能力的教学,听说读写的教与学以及综合语言运用交际能力方面的培养,树立立德树人的学科教育理念,注重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这对我今后的教学有促进作用,在提高教学能力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2、不断钻研英语评价方法,坚持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在小学英语的平常教学中,教师应该重点放在测评学生的英语整体运用能力,而不是具体的语法知识,单方面的阅读能力以及听说能力的培养,而是应该注重提高培养的综合能力。评价学生的主要目标不是为了选拔少数优秀学生,不是为了区分学生的成绩高低,而是为了挖掘每个学生的综合学科潜质,改进学生学习英语的观念,多方面刺激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为教师提供有效的反馈。在双减政策的指引下,教师在关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学生的特色作业设计以及英语核心素养的评价。
3、巧用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融合,为学生搭建多种学习英语的平台。
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特别阐释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倡导一线教师要积极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应用领域的发展和进步,努力营造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基于互联网平台开发和利用丰富的、个性化的优质课程资源,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平台。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去制作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功能,去收集和发掘各式各样的教学资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课后鼓励学生收看英语频道,绘本故事,电影动画配音等,进一步拓展并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
4、学习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内涵,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教师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相关的能力的提高。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同时,教师还必须学习新的知识,发展新的教学策略,研究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文化知识,通过小学英语课程的学科综合教学,促进学生积极的、正面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
通过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并要求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做到立德树人,不断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的能力,将课程标准的理念、方法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多尝试,多改变,使学生能在先进的、高效的课堂中提高英语学科的综合能力,发展成有理想、有信念、有价值的创新人才。
篇四:2022新课程标准感悟
听了贾老师和王老师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解读,让我对小学课程开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小学与幼儿园有效衔接是学好课程的基础,小学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信地想、大胆地说,彻底改变以往的生硬传统教学,转变成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活起来,把过去以为主的一言堂变为学生积极参与的多言堂。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正如杜威所言:教师,一个引导者,他撑船,学生们用力地用桨把船划向前。在组织课堂教学的中,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创造宽松自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中进行心灵深处的碰撞,实现情感的交融,在自主与互动之间敢于想己之所想,言己之所言,在自主感悟,主动探究的基础上进发出创造的火花,从而塑造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现师生的共同创造共同进步。
篇五:2022新课程标准感悟
今天学习的是主要变化中的第一部分——关于课程方案。
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双减”政策要求,在保持义务教育阶段九年9522总课时数不变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将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整合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将劳动、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
这个需要学习吗?
我想是需要的。我有个习惯,就是喜欢在学习总结的时候,问自己一个为什么。
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以前的教育教学目标不完善吗?
我想经过一系列的事情,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们从前的教育教学目标有一定的瑕疵。这种瑕疵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经过社会的发展之后,所呈现出来的。
我们发现,香港的那一段时间有很多是青年人,也有学生。有的是被雇佣的,也有的是无知的。不论是哪一种,都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我们教育在学生培养上有了漏洞。这样的事,是为我们的民族复兴埋下了隐患。
教育的漏洞,就是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可以完善。
那么,我们再回头看一看“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这句话当中,民族复兴是一个目标,民族复兴需要什么样的人呢?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在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这样说道:“展望未来,我国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这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这句话是对青年人的希望,那么什么是理想呢?
还是在这一次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表达青年一代人的理想——“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也是广大青年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
那么,我们青年人的理想是不是应该和国家同频同振呢?在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
我想,我们现在的教育应该是有颜色的,这种颜色必须是红色。我们教育是培养青年一代的,我们的学生如果不能和我们的国家同频同振,那么我们的青年人又应该怎样与国家同向同行呢?
所以,青年人的理想应该和国家的理想相一致,将我们的理想融入到国家的理想之内。有理想就是让自己的小理想和家国的大理想相互渗透。
有本领,什么是本领,有什么样的本领。本领就是能力,就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而且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本领也是一种心理特征。我们的孩子应该拥有什么样的本领呢?我想能够阅读,学会感恩,可以乐观向上,可以直面挫折;能够自我保护,拥有梦想;学会沟通,正确认识自我;学会理财的能力和自我独立能力。这些能力看似弱小其实很强大。
有担当,担当什么?自然就是担当家国未来。
优化了课程设置。在2022年新的《课程方案》当中,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双减”政策要求,在保持义务教育阶段九年9522总课时数不变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在这其中,又一次提及了“双减”。“双减”到底是减什么呢?只是减少作业和课外辅导吗?不是的,“双减”是减轻的孩子们额外负担,这种负担不仅仅是外在的学业压力,还有内心的压力。增的是什么呢?增加的是孩子们的积极性、创新性和家国情。
在下文中,将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整合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一体化设计。
看似只是更改了名字,但是其中的含义也是深刻的。这一次的改变是依据2011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2016版《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进行整合的。同时,道德与法治的教材更加切合中小学学生生活的逻辑、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求、青少年生命成长阶段的任务和教育的引领和指导。另外,这一次的整合也是不断改进教学评价方式,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治素养和法治实践纳入学生考核评价中的一次尝试。
但是,我们一定要改变背后的一些其他的因素,如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等等。
我们的教育终极目标一定是一种“美”,没有“美”的呈现,我们的教育就缺少一种表达。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综合型人才的出现,这种综合并不是每一项都是平均值,而是对更多学科的认识,还有一种就是对国学文化的认识。所以,在改革艺术课程中,有了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
更为详细的便是:1-2年级,学习任务为“模拟表演”,对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人、动物、植物进行模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概括能力,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表情、身体、语言进行表演;3-7年级,学习任务为“戏剧游戏”“课本剧表演”,运用音乐、语文、外语等教材中的教学材料进行创编表演,观看传统戏曲表演,培养学生的舞台意识和对表演活动进行评价能力;8-9年级,学习任务为“演出舞台剧目”“编演故事脚本”“记录观剧心得”和“策划戏剧活动”。
我们发现艺术类课程,在总量上已经超越了英语。这种超越是实质性的。
我们都清楚艺术类课程,始终坚持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在授课的过程中重视艺术体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在日后的竞争中,我们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重不重要呢?答案是肯定的。马克思认为,如果一个人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他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通过这样的一句话,我们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重要性了。
这一改变也是我们对主要矛盾认识。习近平同志在大会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论断。所以,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做出相应的改变。
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这两样变化,也是基于孩子们核心素养的发展而进行的调整。这一调整是对孩子们终身发展侧重,也是“双减”的要求。
一个“提前”、一个“分离”,如果说体育比例增加是误读,那么结合之前的多次政策可以发现,国家对于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养,是奔着越来越精细化的程度跑了。
伴随着科学课程在一年级开设的还有一个消息就是,奥数的冷却。现在在社会上,我们发现很多重点高中都在特招一些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学生等等。
将劳动、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也是有原因的。
比如说:劳动课程以劳动精神为引领,围绕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进一步强调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砺意志。数学课程提出“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通过学科实践实现其独特育人价值。
劳动课程内容共设置十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
劳动课程的的独立,也是对教育方针的回应。另外,这种变化也是对课外、校外劳动实践体验的有效拓展,也可以统筹和利用好社会、家庭和学校的现有资源,还可以多方优化和开发劳动教育资源。
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我们的劳动教育更应该回归生活。我们可以设置农耕展馆参观:认识农具及其用途、传承农耕文化;还可以设立农耕体验:学习基本耕种知识,实地体验锄地、栽苗、浇水等;还可以开设蔬菜种植区采摘蔬菜采摘:了解蔬菜文化、蔬菜知识,收获蔬菜种植技能,体验劳动的快乐,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劳动的深刻认识,锻炼劳动能力;也可以开拓生活体验:提高孩子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孩子坚持不懈的毅力。这也可以看成是研学的一种实践。
细化了实施要求,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
我们的孩子们使用的课本不论是部编版的教材,还是我们的省级教材,更或者是我们的地方教材、校本教材,我们都应该十分谨慎。教材本该是传承科学知识的载体,教材与一般出版物性质不同,教材上的知识是用来“打地基”的,对孩子的影响非同一般,准确严谨应是教材的生命。
篇六:2022新课程标准感悟
《新课程标准》要进行修订,怎样修订呢?
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给出答案:一是坚持目标导向,二是坚持问题导向,三是坚持创新导向。其中问题导向是最直接和最实际的。
坚持问题导向的内容:“全面梳理课程改革的困难与问题,明确修订重点和任务,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和系统性。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减负提质。细化育人目标,明确实施要求,增强课程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课程改革当中有哪些困难与问题呢?比方说,怎样认识义务教育是全面性和差异性、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怎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怎样自主安排课程,怎样落实学生培养与人才选拔,怎样探索“分层走班教学”,怎样深化评价改革,怎样将初中小学有机地衔接到一起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要解决的,但是怎样解决,不仅仅需要方法,更需要的是方向。
所以,我们《新课程标准》修订的重点和任务,就是纲领性的角度,给予我们一线教学的老师们一个方向性的指导和任务的执行方案,所以这一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提出了“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有效回应是有效果、有效力的回答,并指出具体的做法。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衔接,提升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那什么是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呢?我想,如果用一个词来回答的话,那就是循序渐进。如果用一句话来回答的话,那就是“该干什么干什么”。其实这是很简单的,而且每一位家长和老师都很清楚。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很多行为,都超越了孩子们的认识。比方说“辅导班”,有很多家长给孩子们报班,我们可以理解,也做出深深地检讨,但是有很多家长给孩子报预科班或者是提前班。也有家长在寒暑假咨询我,想让我给出意见,我一般的答案:一是在家亲子共读;二是如果非要报班,那就报温习班或者是复习班,我不提倡让孩子提前学习。
另外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很大程度上是对学生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而不是让孩子们疯狂地刷题。现在提倡幼小衔接,很多家长就让孩子们在幼儿园开始学习一年级的知识,这是不合理的。国家提倡幼小衔接的原因就是,因为长期以来存在的幼儿园和小学教育分离、衔接意识薄弱、过度重视知识准备、衔接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所以,我们提前给孩子们储备不适合他这个年龄的知识,是对孩子们有害的。幼小衔接对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意义不是为了早点掌握知识,这一错误的观念就是“不输在起跑线上”的后续。幼小衔接的最大障碍就是不注重幼儿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社会技能等方面衔接。所以,盲目的报班影响的不仅是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的程序,还影响孩子的心理。所以幼小衔接更多的是在时间安排、人际交流、标准的识别、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衔接和生活经验的积累等方面。
现在有很多九年一贯制学校,这样的学校分别有初中部和小学部。按道理而言,这是十分有利于孩子们学习的,但是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小学和初中的知识不衔接,小学和初中的管理不衔接等等。从外表看这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但是进入内部后你会发现,这就是初中和小学,只是没有分开,初中和小学有明显的区别和不融洽。这是一所被组合到一起的学校,只有名字上的关联,剩下的就是不融洽。
在社会上,还有另外一样的九年一贯制管理,那就是初中怎么管理小学就怎么管理,初三怎么样,初二和五六年级就怎么样。这样学校出现了生搬硬套的教育管理和无视学生身心规律的教育衔接,这也是不合理的。
我们都清楚小学三个学段,每一个学段有每一个学段的特点,我们不能将一二年级的上课方法全部应用到五六年级,我们也不能讲初中三年级的应用方法,使用到六年级。这是违背教育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的。我在一次教师培训会议上,给老师说道——如果你教你曾教过的知识,但是现在的你面临的是义教阶段,你需要重新学习适合你和孩子们的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学习义教阶段的教育理念。这样的管理已经很糟糕了,更糟糕的是知识的复制。小学六年级接触到了一些最简单的议论文,那么老师就开始在六年级讲解议论文的知识;在五年级遇到了说明文,老师就开始讲解说文明的一系列中考知识。只是这种教学方法,会不会让我们的孩子疲惫起来呢?等到真正需要孩子们“发力”的时候,我们的孩子们会不会有心无力呢?所以,我们的教育是一种逐步启发循序渐进的过程。
我们的一体化设置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这里不仅仅是硬件设备的一体化设置,还有很多是软件方面的一体化设置。我们教学方法和教学的深度都有一些不同,不能因为小学出现了《西游记》我们就一定要让孩子们去阅读《西游记》的原文。我们的孩子们,在阅读上也是有一些不同的。包括小学的课堂是四十分钟,中学的课堂是四十五分钟等。我们一定要在教学理念和教学管理上做好衔接,而不是复制。对于孩子们的伤害一旦产生,就很难恢复。这就像信任一样,一旦不信任了,再信任就会很难。
所以我们教育的一切都应该谨慎,都应该谋定而后动。比如说幼小衔接,21年开始试点,22年秋季全面展开等等。学段的衔接就是这样,看似内容相同,但是方法和含义解释不同的。正是因为着一点不同,所以孩子们的视野也就不同。也正是因为孩子们身心发展的不同,所以才有了我们教育实践的不同。
我们的课程也是一样的,同样的社团或者是校本课程,但是在不同的年级是不能相同的。比如说,我们在小学四年级的乒乓球社团和八年级的乒乓球的教学内容是不同的。小学四年级是一些兴趣的引导,但是八年级就应该是一些战术战技的培训。小学三年级的一些诗词和八年级的诗词,哪怕是同一首,也在讲解上也是不一样的。我们还可以列举课本内的例子,我们初中和小学很多诗词的解释,都是基于表面的但是再仔细的分析,那肯定是不一样的。“明月何时照我还”,“明月”真的只是明月吗?“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中的“归去”是去哪里,“琼楼玉宇”又是哪里,“高处不胜寒”又是担心什么?这些句子在初中的解释就是表面的,但是到了高中还会是这样的解释吗?
还有我们的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有很多是相通的,但是为什么在初中讲过的,还要在初中再仔细的讲呢?那就是因为我们的讲解的内容和深度,更重要的是学科思维的培养是不同的。还有我们的小学英语和初中英语也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同的,但是小学需要思念去学习,初中则是将近一年。怎么办?如果按照小学的教学,初中只有三年,这怎么教学。初中的英语课课时和小学的英语课课时,也在安排上是不同的,所以如果一切相同,那么我们的教学就会给孩子们带来很多不必要的影响。小学的英语教学应该充满趣味和情感,但是如果我们的小学英语按照初中的英语教学模式开展,在小学的时候英语成绩肯定会很好,但是到了初中怎么办,难办了。
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价值的课程,减负提质。我们的课程安排一定要考虑到孩子们的终身发展,如果我们在这一方面的考虑不周到,那么眼前的孩子成绩好,过去之后呢,孩子们是否还会将好的学习成绩保持下去呢?
尤其是在高中阶段,有很多孩子在刚刚进入高中的时候,成绩非常棒,但是到了高中一年级快结束的时候,成绩就很差了。为什么那就是因为小学和初中,并没有将孩子的学习习惯养成,导致孩子们到了高中控制不住自己。同样的,小学和初中也有不一样的。小学受到老师和家长的全面呵护,到了初中老师多了受到的关注少了,家长也没有时间了,孩子自己就会很快产生一系列的情绪。
所以,我们在哪一个阶段就应该做哪一个阶段的事,我们的教师也应该在自己的教学阶段,让自己的教学更加适合孩子。“终身发展”发展在孩子身上,终身受益,但是能否让孩子终身发展需要我们教师有一个更加长远的理念。另外,我们的学校、教师也应该为孩子们准备和提供一些对终身发展有帮助的课程。比方说小学要开全开足课程,还要准备好适当的地方和校本课程,课程的内容也应该是更加具体和有效的。不能因为有了课程就要增加负担“减负提质”是一种大智慧,也是对课堂的真实回归。“减负”在面临各个学段的时候,并不能一刀切,应该有一些灵活性。如果一刀切,那么孩子们会感觉很迷茫。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三四五六也不留吗?但是要注意时间。
“细化育人目标,明确实施要求,增强课程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这里提到的是细化育人目标。为什么要细化育人目标呢?
因为现在在育人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大批的“一刀切”,和一模一样的育人标准,有一种教育变身加工厂的感觉。所以针对现行教育实践中的育人目标,动作比较笼统,在教育实践中育人要求不详细等情况;我们国家才又重新制定了育人目标。在制定过程中,我们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详细化,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升,在充分借鉴国内外课程标准修订经验,和具体的教育实践经验,结合具体实际和我国国情,以及学科特点,为凝练出具体的课程特色育人为目标的学生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什么是细化?我认为一是更加详细,二是更加个性,三是更加丰富。
我们在学生的培养上,我们应该将各个目标和标准更加仔细地划分,只有划分仔细,才可以让我们的量化更加具体,评价更加有效。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分层育人,也可以划分更多角度等等。
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的育人标准应该更加个性。在共性的育人基础上,让个性化的性格也得到发展。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个性,所以我们对学生的培养不是平均培养,而是在一定基础上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基于这一点,我们就有了更加丰富的标准。现在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仅是智育,还有其他的,劳动的也应该有。
细化育人目标就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评价功能,让孩子们的每一次成长都可以更加优秀。
问题导向是针对现实中的问题而产生的一系列的修正原则,这是最实际的也是在现实的。
篇七:2022新课程标准感悟
桌案前准时聆听温儒敏教授对于新课标的解读讲座,不时暂停,赶紧记录下只言片语,零碎的内容消化甚有难度。好在短时间内,获取到了本次讲座的文字梳理。教授专业的解读,静心嚼了数遍,稍有小解,提取片段,算作感悟。
温教授讲到,遵循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这三个方面是彼此连带的。这也是我们语文老师目前一阶段要面对思考和探究的一个比较共同的话题。
新课标提出了立德树人。站位更高了,视野更开阔了,尤其是语文课,它担负了文化积淀,文化传承的任务。
语文学科,旧版2011年版和现在2022年版的课标,它基本的东西没有变,各个学段对语文基本知识能力的要求没有变。我们老师应该按照统编教材体系架构,分学年逐步的推进,就能够达到目标的基本要求。在原有的基础上去改良,尽可能的往课标的目标去改进。
与现行课标相比,新课标明确了‘核心素养’的地位和内容,体现了课标与时俱进,紧贴教学实际。这为广大一线教师的学科教学实践工作指出了方向和路径。作为一线教师,要紧紧围绕这一导向,将语文学科独特育人价值落地于学科实践中。
尊重教学实际。面对这种国情,这种学情,要实事求是,要尽可能既要我们的学生考得好,又不把他脑子搞死。结合教学实际,用好课标,用好我们手中的教材。对一些议论,包括某些专家的解读,我们不一定能够完全理解,也不一定同意,不要去认死理,要朝积极的方面去理解。
新课标的改良,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开展高质量日常教研和实践专题,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深入研究教材、教学、学生。发挥教学评价的积极导向作用,助力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念,走出“教材、考试、分数”的小天地。
走在语文教学路上,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守正创新,用好教材,实事求是,尊重教学的规律,课改之行少走弯路。
相关热词搜索: 感悟 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感悟7篇 2023新课程标准感悟 2023新课程标准感悟语文版权所有:求精文档网 2018-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求精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求精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180158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