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我家风故事优秀征文(14篇)

时间:2022-11-23 11:30:06  阅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家风故事优秀征文(14篇),供大家参考。

我家风故事优秀征文(14篇)

篇一:我的家风故事优秀征文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家风,是一个家庭经过一代甚至几代人长期形成、世代相传的精神符号,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家风不仅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更以点滴汇聚之势影响着社会稳定和国家兴盛。

每个家庭的家风都有不同的具体内容,我将我家的家风总结为“勤、俭、诚、孝、廉”五个字。勤指勤奋进取,俭指勤俭节约,诚指诚实守信,孝指孝老爱亲,廉指廉洁奉公。从小父母就教育我在学习上要勤奋进取,在生活中要勤俭节约,做人要诚实守信,父母的言传身教帮助我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形成了做人的基本原则。在学生时代,父母就要求我当日事当日毕,这为我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奠定了坚实基础。开始工作之后,父母也没有放松对我的教导,常常提醒我要眼里有工作,要及时高质量完成每一项工作,同时要不断从工作中进行总结,提升工作能力。日常生活中,父母对长辈的敬爱也为我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和睦融洽的家庭氛围让我于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孝老爱亲的习惯。成为一名机关干部之后,父母则常常告诫我要有规矩意识、底线意识,心怀敬畏,正确处理公和私、义和利、是和非、正和邪、苦和乐的关系,自觉在纪律和规矩约束下干事,常思贪欲之害,常怀敬畏之心。

良好家风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积淀与熏陶。作为党员干部,更应将家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加强对自身和家庭的全方位监督管理,重视家风建设、培育良好家风,让良好家风代代相传,让初心使命永葆青春。一是要营造重视家风建设的良好家庭氛围。良好的家风既是砥砺品行的“磨刀石”,也是抵御贪腐的“防火墙”。党员干部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风培育,让良好家风成为每个家庭成员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二是要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中汲取营养。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一直非常注重家风的传承和发展,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等家规家训,都从修身处世、治家教子等方面对后辈作出严格规范。在党的历史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家风建设方面也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例如,毛泽东同志在家风上坚持“三不”原则,周恩来同志为家人立下“十条家规”,从他们的家教、家风中体现出勤俭朴素、廉洁奉公的共产党员本色。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家风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宝贵精神财富,应从中汲取力量,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三是要做好传与带。作为个人,要牢记党员身份和干部责任,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树立规矩意识,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为家人树标杆,在群众中立形象;作为父母,要教育子女了解党和国家的光辉历程,敬仰革命先烈,捍卫英雄尊严,树立起和平年代的爱国情怀,做党的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的传承人;作为子女,要正视父母的养育之恩,关爱不溺爱、善待不纵容,教育家人守德守纪守法,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坚决纠正。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是无言的教诲,直接影响着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为人处世的方式,唯有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培育起良好的家风,才能汇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精神力量,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

篇二:我的家风故事优秀征文

传统中国重家风。家风琳琳琅琅,概括起来,不外乎家国天下、耕读传家、积德行善、仁孝清廉等几个关键词。扬州个园有两副楹联:“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唯俭与勤”“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就体现了这一点。家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近年来却很少被提起。

有人讲,家风向来是大户人家事,与一般百姓关系不大。这是一种误解,文人重家风,但家风并不只是文人事。许多人家,虽然没有专门家训,但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自己的家风,由此也构成了特色的家教文化。

有人讲,现在家族意识不断消减,此时谈家风不合时宜。家庭单元的缩小化是一个趋势,但再小也有家庭,也有家风存在的意义。这些年来,有关富而不贵,以及“富不过三代”的话题,为有些人焦虑为有些人乐道。这同样可以从家风上寻找一定原因。富是指物质、钱财,而贵是指素质、教养。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第一课堂,一个人的成长有没有受到好的家风熏陶,是完全不一样的。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财富观。对于不少人来说,家风的好坏甚至影响和决定人的一生。

有人讲,现在更应该讲政风社风,而不能退而求次家风。“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四风”很重要,休戚相关、互相影响,还可以在中间加上“家风”。虽然不能无限扩大家风的重要性,“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可能有些绝对。但换一个角度看,从家风开始,推动党风政风、社风民风改善,这在方向和策略上却是正确的。有用的东西最重要的是拾起来,最腻味的是先争论大用小用,最怕的是在争论中不用。

今天有必要重提家风。家风的形成,无关贫富,无关文化,只关德行。家风是潜移默化发挥的,作用更是潜力无穷。家风这个源头清澈了,有利于涵养好的党风、政风与社风、民风。好家风就像肥沃的土壤,土壤里的营养滋润着我们茁壮成长;好家风就像一汪清泉,清澈我们的心灵;好家风就像花朵的馥郁芳香,让我们心旷神怡积极向上。一个好的家风,是一个家必不可少的成分,向上、积极的能量汇聚成最美的家风。

而对于家风我想写写我的爷爷,但是搜索脑海里关于爷爷的记忆,只觉得他是一位寡言少语的老人,记忆中爷爷最喜欢待在书房看书写字,每天有规律的生活,他爱抽烟但是奶奶不允许他抽,他在楼道的各个角落藏了烟和火柴。信箱、窗户边、拐角杂物里,我和弟弟有一次仔细搜索了爷爷经过的每个地方几乎很不起眼的地方都有藏烟,后来我才知道爷爷年轻时是一位出色的地下工作者,爷爷的事迹我都是零星从长辈口里听说的,爷爷自己从来没有提及过,爷爷的家境很好有机会接触了先进思想成为了地下工作者,后来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闹革命,从传递革命情报慢慢做到了作战参谋,一路跟随革命队伍从河北来到西安,刚到西安正值建国初期爷爷被安排在公安系统工作,也是因为他有很丰富的反间谍反侦察能力,我有时猜想那时候的爷爷一定很累,很辛苦,也很危险,那时候的社会中各种鱼龙混杂,要保证社会正常运转都是很难的事情。他那时候到底经历了什么?我很想知道,但是爷爷一次也没有提及过,甚至爸爸也知道的很少,爸爸那时只觉得自己的父亲非常忙。爷爷给我留下了什么样的家风?我想是低调,奉献,认真做事。爷爷的一生恪守着对党的忠诚对革命事业的奉献,我想这就是我们要继承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祝寿信中这样写道:“学父亲的俭朴生活,父亲的节俭几近苛刻。我们从小就是在父亲的这种教育下,养成勤俭持家习惯的。这是一个堪称楷模的老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人的家风,这样的好家风应世代相传。”在培育良好家风方面,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作出了榜样。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要做到廉以修身、廉以持家,培育良好家风,教育督促亲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走正道。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使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篇三:我的家风故事优秀征文

有句话讲,人可以选择自己将要走的路,但是无法选择自己来时的路,我出生在八零年代的西北农村,小时候的记忆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我记得小时候住的土坯房,家庭条件很差,父母务农,每到农忙时节都是我和妹妹要帮忙脱粒小麦,那个时候我就在想,怎么这么多麦子,好辛苦呀,要是有机会能脱离这样的环境多好。我是这么想的,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所以一直在学习上还算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上了大学,读了研究生,直到找到一份还算稳定的工作,但是,仔细回想起来,在自己成长的路上,很多潜移默化的家风影响了我,甚至是我的性格也深深的打上了农家子弟的烙印。

小时候,父母很容易吵架,吵架的原因很简单,经济条件差,很多矛盾无法解决,母亲埋怨父亲的无能,父亲回敬母亲的繁琐,但是每当做好饭时,虽然他们依然在生气,母亲总是会让我去喊父亲吃饭,有时甚至让我给父亲端过去,那时候我虽然很小,但是依然能感受到,母亲的大度,以及对家庭的付出。这样的一幕不止一次出现,而是十几年的场景,每当我回想起来,我的记忆里不会留下他们争吵的任何只言片语,反而只有我母亲让我端饭的急切语气。从那时起,我的观念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有了很大变化,我意识到人不能只看表面,不能仅看对方的言语,而是应该以对方的行为来判断。这样的习惯贯穿了我的整个求学生涯和这几年的工作生涯,我很喜欢和那些具有合作意识的同事相处,更喜欢自己也是这样的人,不管工作上有多大的分歧,但是不因为分歧或者简单的口舌轻易影响我们之间的工作。这也使得我的心胸变得很宽广,能够容纳不同的声音,也慢慢的成熟起来,我想这也是孔子说的,君子和而不同。但是在我的观察中,中国人,或者说大部分人是无法做到的这也导致存在很多内耗,明明很简单的问题,总是会有人为障碍,导致整个单位的行政效能下降,或许我不能改变这样的大环境,但是我还是会尽自己所能,影响身边的人,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小时候我家很贫困,总是因为钱的问题发愁,母亲没有办法,自己外出打工供我上学,我家在村中的地位很低,幸好有母亲的勤劳,才慢慢的改变了整个家庭的经济状况。那时候的日子很艰难,但是母亲很能干,这样的榜样力量是很大的,我也学会了要尽可能自力更生,不给他人添负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可以获得处境的改变,获得他人的认可。在求学生涯上我很少给父母添加负担,除了基本的学费,我几乎能自己解决的问题都自己解决,大学期间我每个暑假都勤工俭学,外出打工,两个月解决自己的基本生活费,上学期间还兼职家教,这样在经济上减轻了父母很大的压力,也使得自己慢慢懂得,人不只有索取,更重要的是要有付出,只有有能力付出的人才是真正的社会支柱。工作这几年,我在解决自己生活问题后,也慢慢尝试着承担起整个家庭的重担,让父母放心,我体会到成为一个社会中坚力量的感觉,这样的感觉让我很踏实,也很稳重。生活的磨砺有时候是一笔财富,当我在学校时遇到了困难,小时候的苦难经历给了我力量,当我在工作上遇到了困难,小时候的韧性给了我底气,我具备了化解人生路上困难的品格和智慧,而这一切都是小时候的家风带给我的。

人总会慢慢长大,也会慢慢变化,不光是外形的变化,心智也会成长,但是有些人总是会在不断地变化中保持一颗真心,保持自己的小时候的初心,保持一个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奉献的本心。家风就像种子最初的DNA,它能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的行为,所以整个社会应该大力弘扬良好家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

篇四:我的家风故事优秀征文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只要家家兴旺、户户安宁,国家定会繁荣昌盛,而家庭的发展离不开良好家风的传承。家风,如同一个人有气质、一个国家有性格一样。在长期的家庭延续过程中,也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习和风貌,这样一种看不见的精神风貌,摸不着的风尚习气,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出这样一种习性,这就是家风。通俗地说,可以把家规看作是教化家人的教科书,而家风则是经由长期教化后的结果。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说在磨练自身品德的基础上,更要治家,让家庭和家族也像人一样,逐步积累属于自己的美德。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无数的传统美德,其中就有很多是以“家风”的形式代代相传的,如尊老爱幼、谦恭孝顺、善良礼让……这些美德通过代代传承,在现代社会积淀、传承和弘扬,形成一个家庭的价值共识,也形成了全民共识。

我认为,首先良好的家风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口头上说的大道理为什么孩子听不进去,反而是家长身上的习惯学的很快?我觉得这就是家风潜移默化的体现。更多的来源于家庭长辈的言传身教,而不是纸上规矩,从幼儿时期开始,我们更多是从父母和长辈的点滴行为中学习的。

我的家族非常和睦,对长辈孝,对晚辈慈,兄弟姐妹相近相亲,总是对人报以善意,从无害人之心,而这一切,都来源于我的长辈的传承。我的父亲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年轻时曾入伍参军,为国家奉献了整个青春,母亲独自在家虽苦虽累,却始终理解和支持父亲,通过自学育儿知识,将姐姐和我培养成人,而且非常孝顺老人。后来,父亲转业回家后,经常会见到他和外公开玩笑,偷偷给外公零花钱,关系非常融洽。父母的相敬如宾和无言付出,教会了我什么是家庭、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孝道,我想这就是家风言传身教的具体体现。

在我的家族中,大姑待人和善,为我们的家族尽心尽力,深受家族晚辈的爱戴,关心呵护我和姐姐从小长大,现在又为我们的下一代尽心关怀,她对家族历史和长辈如数家珍,是我们家族人人爱戴的长者和家族文化的传承者;我的二伯是家族中非常有才干的人,只是时运不济。加上年轻时家里困难,为了家族牺牲、奉献了很多,以至于囿于一隅、志不得舒,我们尊敬他、爱戴他,遇到困难时会想到,如果是二伯会怎么办?会去寻求他的指点和帮助,而他也很乐于帮助我们成长,会教导我们家族的文化,这些文化有些来源于长辈的传承,有些来源于他的总结提炼和补充,这就是我想说的第二点,良好的家风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在传承发扬的过程中,要不断的适应新时代,在家族成员的生活中,吸纳总结出新的、契合家族长期已有家风的新篇章。

一个家族的兴盛都是从一点一滴积累的,时代的发展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机会,以往先辈代代多是农民的家族,近代却可能经商、参军、从政、从事教育、科技、金融等多种行业,这势必为家风传承补充新的内容。为商者,讲究诚信;从政者,不忘初心;育人者,胸怀大爱,这些精神和品德,势必对家族的发展带来影响。

最后,我理解中家风的第三个方面是,家风来源于家族中的每一个人,既有优秀者的成功经验和优良品格,也有失败者的沉痛教训和深刻反思。在建党一百周年来临之际,我想家风也要像党的百年历程一样,不断坚持实事求是,能够自我革新,时刻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只有这样才能长久传承、历久弥新。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无论时代怎样变迁、生活怎样改变,重视家庭、重视家教、重视家风始终是不变的,如今,我也已为人父,在教育下一代的问题上,也能够感受到对下一代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为了下一代的发展,为了家庭的兴旺发展,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我们要坚持传承和发展良好家风,为家兴国强的美好目标奋发努力!

篇五:我的家风故事优秀征文

我的老家在伏牛山区的卢氏县,爷爷那辈是被人贩子从外地卖到这里的。经过一百多年的繁衍,现在已经有一百三十多口人了。父亲生前常说,一家人要想在世上站得住脚,一定要有一个好的“门风”。父亲说的“门风”其实就是“家风”,在父亲的身体力行下,我们家和邻里乡亲几十年和睦相处,相携相助,从未发生过不愉快的事。

后来哥哥成家了,娶进一房媳妇,就是我的嫂子。嫂子是乡里的妇女主任,管着乡村里几百户人家的琐琐事事,整天为村里的女人孩子们忙活,她跑村下乡,大事小事都操心。嫂子文化程度不高但她的眼界却令全家人佩服。见到她拿出自己不多的薪水给村里的新生儿和孤寡老人买鸡蛋买奶粉,家里人有些不解,她对我们说,咱们家固然不富裕,可是有些人家更困难,咱只是起一个带头作用,大家要是都能互相帮助,不论多大的困难,都会挨过去。嫂子还说,只有大家好了,村里乡里才会更和谐,咱们家党员团员多,可要带头呀!嫂子几十年如一日,亲家敬业,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受到了乡亲们的好评,也得到全家人的爱戴。

1992年55岁的嫂子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但她依然闲不住,她只要有时间就会去看望以前的那些上了年纪的孤寡老人,看到村里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她会到乡政府去反映,一如既往地帮助乡亲们解决困难。

在我们家,嫂子应该是德高望重啦,全家族的后生们都很敬重她,这缘于嫂子十分重视对后辈人的培养和教育。她时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就是:人品重于本领。家族里但凡有上学的工作的后生,她都会去谆谆教导一番,什么要好好学习啦,为国为民啦,诚信立身啦,清廉做人啦……晚辈们都会定期向她汇报工作和学习情况,嫂子就像人生路上的警察,监督检视着家里每一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上世纪末,我们家族里有人提议编写家谱,嫂子知道后,亲自和编写者一起制定了家规族约,毕竟是几十年的工作积累和经验,家谱里写的有板有眼,对男女老少都做了行为规范和要求,同时还在家谱里增设了光荣榜,对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家庭成员进行上榜表彰。截至2010年,上榜人数已经10多人,他们中有在军队中立功受奖的人,有省级三八红旗手,有受到省级表彰的贤妻良母,有在本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有抗洪救灾的先进模范人物,还有生活在基层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仔细想想,我们家族里这些人的成长,无不与嫂子的严格要求和家庭熏陶有关系。

这里我想说一件令我最为难忘的事。2007年7月30日,我们老家发生了一次百年不遇的洪灾,因河水倒灌导致整个村子被洪水淹没,倒塌民房千余间,死亡十多人,因道路和山体崩塌,外面的救援人员进不去,人们只能进行自救。当年已是70岁的嫂子,顾不上自家的损失,顾不上自己年事已高,而是奔波在村里村外和邻里之间,去安慰帮助别人。家族里在外工作的后生也急家乡之急,纷纷解囊相助。在新疆打拼的侄女彭晓红一家不顾自己困难,借钱汇往家乡的救灾指挥部,在深圳安家的侄子彭文斌也及时给乡政府汇款救灾。当时的我正在西安的一家医院里住院治病,得知情况后我赶紧提前出院到单位募集了善款,并赶回家乡看望众乡亲,亲手将善款交给了县里有关部门,为此县里还专门做了采访报道。灾后政府给灾民每家每户补贴,按照损失情况,我们家应补贴15000多元。可是在嫂子的坚持下我们家一分未收。经办人员深受感动,周围邻居也纷纷仿效,如实申报,表示绝不多领政府的救灾款。此次救灾,我们家共捐款10万多元,这笔钱相当于我县当年农民人均收入的44。6倍,外加募捐来的衣物1000多件(套),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乡政府的救灾压力。

我深深地感觉到,家庭是组成社会的最小细胞,细胞健康了,人体才能无恙,小家好了,整个社会才能和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风,对我们的社会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说“家庭教育最主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我们将从孩子教育入手,继承传统,发扬光大,为进一步构建良好家风和建设和谐社会添砖增瓦。

篇六:我的家风故事优秀征文

我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家里虽然没有代代传承的家训,但父母亲却在日常生活中言传身教地让我们感受到“孝敬为首、节俭光荣、精勤从业”的家风。

我的老家位于户县一个偏僻的农村,当时家里有爷爷、父母亲,还有我们兄妹三个,是一个六口之家,父亲一人在外工作,但家境并不宽裕。父亲是一个孝顺的儿子,给我做了很好的榜样,爷爷一生经历比较坎坷,但爷爷自幼磨砺的胆识才智,处事接物的宽阔胸怀、开朗和善的性格给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是我们子孙后代的榜样。1996年父亲调回户县水务局工作后,购置了商品房,将爷爷和子女接到县城一起生活,无论是从饮食起居、生病住院、还是卧床期间,父母以身作则,对爷爷悉心照料。一次爷爷不慎摔伤,住院期间,父亲带头留守在爷爷病床前三天三夜,接下来半个月住院时间里,我们兄妹自觉轮流值守,母亲天天变着花样做些好消化、爷爷喜欢的饭食,送到病床前,父亲稍做休息,就赶到医院陪爷爷说话聊天解闷;在爷爷卧床的两年多时间里,父母亲更是寸步不离,没黑没明的守护着爷爷,母亲每天早早帮爷爷洗漱好,换上干净的衣服,按照爷爷的饮食习惯,单独做好爷爷喜欢的饭食,从来不嫌麻烦;父亲带着我的堂兄和弟弟,孙女女婿经常给爷爷擦拭身子、洗头、洗脚、刮脸,一直让爷爷保持着干净的面貌;天气晴好时,背着爷爷在阳台、楼下晒晒太阳;父亲还经常给爷爷拉二胡,放秦腔曲目,给他解闷。从父母身上,我学习到了孝敬的真谛,百善孝为先,乌鸦反哺,羔羊跪乳,一个懂得孝敬感恩的人,才能更好的弘扬正能量,报效国家。

父亲还用自己的言行教导我们要勤俭节约。那是34年前的一件小事,令我终生难忘,1987年夏天,我被西安市农业学校录取,在乡镇担任党委书记的父亲听到消息后十分高兴,周末晚上让母亲准备了几个菜进行庆贺,一家人围在餐桌前,喜气洋洋,爷爷和父母亲边吃边说,非常开心,无意间,父亲不小心将几粒花生米洒在了地上,他顺势弯腰捡起了花生米就往外走,我迅速跟了出去,父亲已经走到压水井旁边,我立刻明白了父亲的心意,赶快帮他压水,冲干净了花生米,他拿着花生米回到座位上,边吃边说:“一粒米不容易,不管你们几个孩子将来考上啥学校,将来干什么,都要保持节俭光荣的作风。”我从小耳濡目染,深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虽然现在条件优越了,但我从不讲排场、摆阔气、铺张浪费,也和祖辈、父辈一样养成了节约的良好习惯,把淘米水、淘菜水、洗了衣服的水用来冲厕所、拖地、浇花。是他们用实际行动将“节俭光荣”的种子种在了我的心田。

1991年6月20日,我参加工作的第一天,父亲送我一本粉色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着“精勤从业”四个大字,从此,我就将它作为座右铭时刻遵守着。三十年间,我一直坚持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先后取得了农业技术推广大专学历、法律、农学本科学历,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工作中心系农民、情系农业,在大风降温、持续降雪、倒春寒等自然灾害发生的时机,自己坚持最早赶到现场指导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力争把群众的损失降到最低。2008年,我还在户县农业局工作时,元月持续降雪导致大棚西瓜嫁接苗成活率下降,全县西瓜苗缺口达30万株。当我下乡来到祖庵镇城角村查看灾情时,一位50多岁的中年妇女委屈的说:“政府号召我们种大棚,现在雪下得这么大,同兴、王坊等村瓜苗都不够了,原先预定的瓜苗没有了,让群众给大棚栽啥呀”,我当时的心情十分复杂,我赶忙拉住了大婶的手,表态说:“我现在就联系乡镇农办主任统计各家各户瓜苗缺口数量,尽快联系相关人员去山东调苗,保证让咱城角大棚户有苗栽”,听到我拨通了祖庵镇农办主任老梁的电话时,这位大棚户才放心的说,“娃,这下婶就放心了”。离开城角村后,我和11个大棚西瓜种植乡镇农办主任通话下午对全县瓜苗缺口进行逐户统计,并与面积集中的大户、村干部一一通话联系,当天晚上10点多了,我赶到同兴瓜菜协会会长温来宏家里,商谈赴山东调运西瓜苗一事,当我们将瓜苗调运工作细节讨论结束时已是第二天凌晨2点钟了,从山东寿光调回优质瓜苗32万株,让每户大棚户都栽上了优质瓜苗。家风就像一盏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父母的言传身教就如春雨,润物细无声。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传承家风、传递家风,我们要让良好的家风深深铭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成为对后起之辈的鞭策和期望,让我们的国家在良好家风的传承中更加和谐、富强、昌盛!

篇七:我的家风故事优秀征文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家风的解释是门风。我想了想,娘快七十岁了,她这一辈子就是对我家家风的最好诠释,她节俭、干净、坚韧、有爱。

娘出生在五十年代初,家里姊妹多,条件不好,从小就省吃俭用,过日子更是精打细算,过年都舍不得买件像样的衣服。我和妹妹参加工作后,时常给娘买衣服、买鞋,没有一次不唠叨的,理由只有一条——她个子高,我们买的她穿不上。其实,我们都知道,娘是怕花钱。2009年,我结婚买房子,娘小心翼翼地从大衣柜里拿出存折放在我手里说:“买个大点的房,我和你爸怎么都过得去。”那一刻我才知道,娘不是怕花钱,娘是怕乱花钱。

娘爱干净,在整个家属院里是出了名的“勤快人”,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打扫卫生,院里院外,一尘不染,一年到头,娘有干不完的活,啥时候都可以看到她忙碌的身影。进入腊月,更是一刻不得闲,扫舍、备年货、蒸年馍……娘的腰要疼一个月,累了、疼了,休息一会继续干。我很不解,问道:“过年不打扫房子又能怎么样?”娘说:“老祖宗留下的传统不能丢,做任何事我们都不能忘了本呀!”

我毕业工作后,娘给我说的最多的就是:“儿啊!咱们做事要干干净净,不要拿公家的东西,不能贪小便宜。”直到现在,我每每回家,但凡要聊起工作的事,娘都还是那些老话“给公家干事,一定不能贪小便宜……”我现在越来越喜欢听娘说话,我明白娘的良苦用心,我更希望娘就这么一直给我唠叨下去。

从我记事起,娘的身体就不好。年轻的时候时常胃疼,这一疼就是十几年,老了老了,又是高血压、冠心病、腰间盘突出……在我的记忆里,娘经常都在跟各个医院和各式各样的药片、药丸打交道,吃药成了每天的“必修课”。但是,娘从来不会把生病的事情告诉儿女,就连02年做脑膜瘤手术,她都没让父亲告诉在外培训的我和即将参加毕业考试的妹妹,我知道,娘是为了让我们安心干好自己的事,娘是怕我们分心。当我走进病房,看到剃了头发的娘和她发黄、发青的脸,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我强忍着泪水,走到床边紧紧地抱着娘,那天我终究没有流泪,我不想看着娘伤心。

小时候,父亲由于工作原因,经常在外出差,生活的担子全都压在娘一个人身上,娘要上班、管家,还要照顾我和妹妹,忙前忙后,就连去省城看病都不得不带着我和妹妹,可是娘从来没抱怨过一句。长大后,我多年在外从军,跟很多人一样,上军校是我第一次离开家,军校为了克服我们的“想家关”,规定学员不允许随便给家里打电话。我清楚地记得上军校后的第一通电话,娘在电话里嚎啕大哭,“我这会正在你房间看照片呢,你啥时候回来呀?妈想你了!……”还没等娘把话说完电话那头的我早已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娘从来没有对生活艰辛低过头,却为儿女思念服了软。

现如今,我转业回地方工作了,但凡有空,我都会带着爱人、孩子回家看娘,娘能分辨出汽车喇叭声,每到节假日,娘就在家等着,只要听到我的车喇叭声,立马小跑出门迎接,打开车门,一准儿给孙子一个大大的拥抱“我娃回来啦!”推门进屋,吃的、喝的摆满了桌子,就连桌上的水果都是娘提前削完皮、切成块的,“让你爸带娃买玩具去,你俩歇着,我给咱做饭。”娘一边忙,一边笑……

娘老了,身体也远不如从前了,干活也变得笨手笨脚了,但娘给我们树立的家风,就像头顶的星星一样,即使我走在漆黑的夜晚,带着些许害怕、些许委屈,但只要我抬头望去,满天星辰将会带着我一路前行、无所畏惧。

篇八:我的家风故事优秀征文

我从小生长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中,父亲是政府工作人员,母亲是一名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始终是母亲的座右铭。懂事以来我就在校园里伴随着朗朗书声成长,父母的言传身教始终感染着我、影响着我、激励着我。多少年来,我一直以他们爱岗敬业、公而忘私、勤俭持家的生活态度来规范着我的工作和生活,使我受益,促我成长。

家庭美德,需代代相传

每当回到家里,映入眼帘的便是母亲画的画和父亲写的字,虽然她们都退休了,但母亲总是通过网络学习国画,父亲习字,与字画相伴相随,他们相继出版画册,不断的陶冶情操。女儿也耳濡目染的考取了水彩画、素描等多项等级证书及相应奖项。父母相亲相爱、相敬如宾了一辈子,我甚至没有见到过他们争吵,父亲在职工作时很忙,记得父亲打趣的说:“老伴辛苦了一辈子,等他退休了就让她休息,他承包所有的家务事”,当时觉得不过一句玩笑话,然而,现已退休20年的父亲正如他所说的一般,承担了所有的家务,母亲总在一旁幸福的笑着,父亲总能在细微处、眉宇间体现出那份淋漓尽致的疼爱。小的时候,因父亲早年参军入伍,守卫边疆,而后转业地方工作,以父亲秉性和他在部队养成的风格,因工作性质的特点,很难或很少顾家,母亲照顾半身不遂的姥爷,带着年幼的我们兄妹在学校里生活、工作。母亲总是不辞辛苦的伺候老人,照顾子女,放弃了自己所有的生活。“三尺小讲堂粉墨一生,桃李满天下恩情似海”,这是母亲一生的真实写照。我看在眼里,记在心中,母亲经常把自己的学生带回家,不仅在学业上给予指引,也在生活上给予照顾,她的学生常常同我们一起吃住,多年来桃李满天下,学有所成者不计其数,母亲虽已退休多年,但时有学生来家里看望她,他们的那份感激,那份感恩,那份喜悦,那份师生情愫,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师当年辛勤耕耘所获得的回报。姥爷病重10年,母亲在坚持工作的同时,一直照顾病重的老人,多年如一日,含辛茹苦的照顾姥爷饮食起居,从无抱怨,她的一言一行一直影响着我。比尔盖茨说过,人生有最不能等的三件事,即“孝、爱、善”。现在我已到不惑之年,也耳濡目染的感染着自己的女儿。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当看到一位母亲奋不顾身把孩子保护在自己身下的场景,我的眼泪不由自主流淌时,旁边的女儿蹒跚的走过来用小手抹去我的泪水,依偎在我的怀里,我知道她清楚那意味着什么。还有那次,家人都争着给做饭的父亲让座位时,女儿默默的把自己的小板凳放在了父亲的身后,我明白她懂得了感恩。当然对于如何孝敬老人,如何做好人,她有时不解,但坚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会如我一般了解这一切的意义所在。

父母亲一生的善举,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弘扬的是好家训,传承的是好家风。

倾心付出,筑和睦之家

相爱容易相处难,和睦的家庭关系至关重要,所谓“家和万事兴。”从我成家时起,长辈们就告诉我要对家庭负责,要相互包容,真诚相待换位思考,我们努力着,共同经营这个家庭,结婚20载,早已由爱情变成了亲情,谁都离不开谁,我们都秉承着“爱”“真”“诚”的想法经营着婚姻,巩固着基石,也如老辈人那般,肩负着社会的寄望,家庭的责任,孩子的希望,也在重复着他们的脚步,负重前行。百善孝为先,还记得那年正值流感盛行期,我们一家相继都感染了流感病毒,特别是父亲在感染病毒的同时突发心脏病,当时情况非常紧急,呼叫120将他送到了医院进行急救,我当时正在医院住院,听到这一消息后,心急如焚,想都没想拔掉输液管,拖着疲惫的身体,帮老人办理住院手续,日夜陪护在老人身边。而此时,母亲和爱人也在病中,哥哥因工作原因无法抽身照顾老人,当时也觉得力不从心,发着高烧的我第一次感受到了一种无助、无奈,也曾偷偷的流过眼泪,但一颗孝心鼓舞着我,强忍病痛照顾好老人,直至痊愈出院。

我的爱人是一名从事特种设备管理的一线工作者,很多业务属于高风险的工作,因为处置氨气爆炸事故,半年不能按时回家,那时,公公癌症晚期躺在医院,女儿生病住院,他只能放下家事,投入到处理事故的工作中,每每提起,他总是觉得愧对父亲,愧对孩子和我,我总心疼的说:“不要紧,还有我呢!”还记得那次排查油库运油偷油案件,整整5天在冰天雪地里蹲守,突击检查油车,辛苦不言而喻,但他却无怨无悔。他不说,但我知道那是一种信念的支撑,是责任和担当。

我一直都知道培养孩子的优秀品德是多么的重要,我的母亲从小就严厉的管教着我和哥哥,使我们兄妹养成了严格要求自己的良好习惯。对于女儿的教育,我们常常告诫,对于学习知识,我们常用龙应台说过的一段话鞭策女儿:“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长期的指导教育孩子及大人们的言传身教,使她逐渐理解了这段话的涵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一直非常优异。女儿聪明伶俐,从小酷爱看书、画画,是一个文静的孩子。从小在珠算、绘画上获得多项奖项,在学校中多次获得作文比赛二、三等奖、三好学生称号,并通过自身努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高中部进行学习,但这都是人生的基础,一切才刚刚开始,一切都还需努力。

其善为先,从小事做起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爆发,对每个人乃至全世界都是致命一击,每每看到抗疫一线传来的视频,我和家人都为之感动。还记得元宵晚会,看似无情却是有情,看似无爱却是大爱,满满的情意,处处都寄托着全国人民的牵挂,全屏的感动,都在为抗疫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从自身做起,从教育身边人做起,按时消毒、积极参与排查,家里每一个人都在关注着、践行着,每一个人都想为抗疫一线的人做出贡献。每天疫情发展的数据是我们家庭成员必看的内容,连女儿一睁眼问的第一句话就是:“今天感染多少了?”“哪里能捐款啊?”一家老小大到85岁的老父亲,小到15岁的女儿都在密切关注着疫情发展,全家通过各种平台共捐款2000元,爱人24小时参与抗疫排查2个月,家不能回,觉不能睡,冒着生命危险坚守在抗疫第一线,都为抗疫做着默默的贡献。

廉洁自律,怀敬畏之心

一心为民,从不私用,从不让家人沾权力的光,不用公权为家人换取任何好处,这对领导干部来说是尤为可贵的。作为从政一生的父亲、我和我的爱人来说,一直都秉承着廉洁自律的信念,时刻告诫自已谨言慎行。在工作中以老一辈人的工作作风要求自己,做到自身硬、作风正,要求自己做到的也监督家人做到,不该伸手的不伸,不该说的话不说,正是有着敬畏之心,有着老一辈的谆谆教诲,从未有过任何违纪违法以及不廉洁的行为。父亲在部队获得两次个人三等功、先进工作者,母亲也被评为高级教师,爱人连续三年荣获个人三等功,自己也获得了全市首届“国土好青年称号”,多次获得全局系统奖励和个人三等功。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睦的家庭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构建好、经营好家庭是每个家庭成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用真诚、担当、善良和孝心对待每一个家庭成员,用心去体会亲情的快乐,用行动去诠释文明和谐家庭的涵义。

篇九:我的家风故事优秀征文

古语说,“没有规矩就没有方圆”。从大的方面来看就是每一个国家有法律法规去约束每一位公民的行为准则,从小的方面来讲,就是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规,去引导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在思想与灵魂上给人以最深处的鼓励与潜移默化般的转变与进化。

户县是中华文学重要的宗周之地,周礼之乡,周秦文化三千年的传承是给予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我记忆中,爷爷奶奶是非常勤劳节约,也许,勤劳节俭是他们那一辈人的家风。他们都70多岁了,但爷爷还在老家自己种田种地,奶奶喂鸡养鸭,什么事情都自己做。爷爷奶奶也常常教育我,不要浪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些浅显的道理也时刻影响着我的言行。作业本写完了,就用来打草稿,衣服穿着不跟别人攀比,选择适合自己的。

尊老爱幼是我们家的家风之一。孟子曾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的母亲从小教育我要关心老人,我的外婆离我们村子很近,每有周末的时候,母亲便带着我去看望外婆,虽然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了,但是也许一些新的问题暴露出来,“空巢老人”“失孤”的词语已经经常暴露在大众的眼里。到后来,我们母亲又给我舅爷抱去小狗,以减少他们的孤独。直到外婆去世,刚好照顾了十年的时间。妈妈说,外婆这一生很辛苦,有一子四女,经历太多苦难、饥荒、战乱等等,但是外婆对子女从来没有少过一丝一毫。我母亲对长辈都很尊敬孝顺,平时外出上班的时候,也经常打电话回老家,问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只要放假有时间就接他们出来玩,陪他们聊天,做好吃的给他们吃。他们的行为也深深影响着我,平时我也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孝顺长辈们。我年少时,也许对于这些东西懂得很片面,到后来,看到孟郊的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才觉得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有必要把尊老爱幼继承下去,这就是我们的根,需要我们去薪火相传。

尊敬老师也是我们家的家风之一。上了初中后,家风便由这种亲人间的孝道转变成浓浓的师生情。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这是我听到最多的言语,每天早上我和弟弟背上书包出门时,妈妈总是不忘记提醒我们在校要听老师的话,不要和同学吵架,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爸爸常说,“与人为善,要尊重别人,宽容别人”所以,无论是在校还是在家时候,我和弟弟都能做到以礼相待,这都是爸爸妈妈以身作则传承的结果。

乐于助人,也是我们家的家风之一。我妈妈经常跟我说的一句话:帮助别人就等于帮助自己!记得读高中的时候,那年汶川大地震,当时学校组织捐款,妈妈知道后,立即发动亲戚和身边的朋友,为汶川地震捐款,甚至妈妈的朋友都受到妈妈行为的感动,发动他们公司募捐。到了现在,我对妈妈所说的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平时,只要有同学或路人需要帮助,我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正因为我的这种乐于助人的性格,让我的人缘关系特别好,也时常会得到朋友们对我的帮助。

爱岗敬业是我们家最美的家风。大学毕业再次回来西安,我的心情是难以平复,这片土地承载着太多的故事,潼关一隘,拒日寇七年,后有八百愣娃跳黄河,这片土地是不缺英烈的!而我有幸在市局旅警支队工作,继续去完成自己早已注定的使命,继续去守护这片土地,我觉得只要恪尽职守就是最美的风景,而我要将这种行为变成我的家风。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爱岗敬业,那么我们都是最美的人,都有最美的故事,都是最美的家风。每个人的工作方式不同,但最终的价值体现是相同的,正如那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般,我们都是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这就是我们家的家风故事,正是这种优良的美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前行。

篇十:我的家风故事优秀征文

伏案工作的间隙,一抬眼看见窗外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耳旁似乎忽地响起了“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那是约莫三十年前。也是初夏时节。每天下午,紧接着播音员悦耳的“北京时间十八点整”,大喇叭里荡气回肠的歌声准时响起,回荡在家门口的田野上。那歌声给人的感觉,说雄壮有力,气势恢宏;说豪情万丈,势不可挡……似乎都还不够。歌声里,那一贯冷峻挺拔重峦叠嶂的远山仿佛一下子缩起了身子,小了很多;那落日即使已快完全隐没在大山身后了,却也一挺一挺地,努力将最后一丝光亮洒向我们脚下的田地;而那满地金灿灿的阳光也跟着荡啊荡的;似乎地面上一切纷纷扰扰的意念都刹那间被暂停,连花草树木也一瞬间都在磅礴的旋律中凝神倾听着,窸窸窣窣地颤抖着。

我们那儿是山区。我站在门口的自留地里,几百上千米之外就是对面的山脚。那远山总是苍苍茫茫的一片,遮挡住人的视线,阻拦着人的脚步,久而久之那铜墙铁壁一样的黑灰色便在小孩子心里种下了好奇、渴望的种子,伴着酸涩的无奈和苍白的无力感。山脚的窝窝里住着几户人家,发白的土坯房总是被稀稀疏疏的树木笼罩着,似乎亘古不变,如同无人问津的不知名的古画或是老龟一样,安安静静地存在着。再近点,洛河从山谷间蜿蜒着过来,在前方打着旋涡转了个90度的弯儿,随着高高耸立的灰白黑相间的山崖流向了东边的山谷。一条大路傍着洛河,从城镇来,在我的身后爬一个缓缓的小坡也朝东隐没在另一个小坡下。我们管那条不足两米宽的大路叫官路,听父辈人讲,这条其貌不扬的土路如同茶马古道一样,曾有着辉煌的过去,那时过往驮运货物的骡马成群结队,他们脖子上的铃声、铁掌触地的蹄声及客商的吆喝声曾久远的飘荡在时间的长河中。到我们这年代,路上走过一匹骡子都是极稀罕的事了,从来没见过马。常见的是高高大大的自行车和“突突突”喷着黑烟的拖拉机。黄土路面上的坑坑洼洼随雨后的车辙、脚印变化而时时变化着。路两旁的野草长得一尺多高,青里泛白的长叶子上积着些灰尘,总是疲惫而顽强地耷拉着。路的这边就是我们村的田地。

歌声中,父母在地头挑着水浇菜苗或是浇菜,间或与路上来往赶集归来的人打着招呼。我和哥哥是等到他们都收拾好了,来跟着打下手拔菜苗的。蹲下身子,轻轻拨开绿云一样的嫩叶,伸下手捏住靠近根部的茎,小心翼翼地上提,拔出,稍稍抖一抖——根上要带着点泥土但不能太多,毕竟后座两边架着两个笼的加重自行车是仅有的运输工具;也不能太少,太少不能保证菜苗移栽成活。然后二十棵一把或是十棵一把用浸泡柔软的干马兰草叶子捆起来。过不了半个小时,我们一定会嚷嚷起膝盖酸腿疼来,站起身甩腿跺脚,再直一下腰,舒服地站一会儿。如此几次后,看看一旁蹲着岿然不动,手上一刻不停的父母,就好奇地问:“爸,你不累吗?”父亲常一声不吭地忙活着,有时会轻声说“不苦哪来的甜!就这一阵,换过是苗,长在地里是草。”又问:“妈,你咋不站起来歇会儿啊?”母亲会笑着说:“好娃哩,你没看天都快黑了,明天一早去拿啥呀,还敢歇!栽菜苗就这几天,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再坚持一下,天黑了,回去做饭吃”我重新蹲下来,可一蹲下来就如同打开了电源开关一样,酸痛的电流一下子就在大腿和小腿上到处流动、延伸,并逐渐汇集到膝盖处。尽管如此,在嘹亮的歌声中,我激情满怀地调动起周身所有力量,然后用调动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意志,来克服满身的难受,让酸痛的腿继续蹲下来干活,于是仿佛这接着干也算不上什么难事。

暮色越来越浓,大喇叭也歇了下来,四周忽然空旷起来,裹着些许冷意的潮湿气息伴着极细微又极宏大、远远近近此起彼伏的虫鸣声忽地一齐迎面涌来。一棵棵菜苗捏在手心只有模模糊糊的影子,怎么也数不清到底是多少棵,我们便收工了。我一下子跌坐在地头,让麻木的双腿慢慢恢复知觉,整个人顿时瘫了一样,是轻松还是难受,还真不好分辨。无论如何,总算能长舒一口气了。安安静静地坐着,暮色和虫鸣如同一张温柔的大网笼罩着大地;让人觉得沉浸其中,安享静谧而幽远未尝不是一种难得的享受;让人觉得仿佛可以俯身触摸到大地母亲温热的肌肤和有力的心跳。可是,父母亲并没有坐下来休息,他们把用水打湿的包菜苗的包片在大笼里铺平,将各处摆着的捆好的菜苗整齐地放进去。于是,我憋一口气,手撑一下地站起来。腿上的酸、困和麻立刻一齐奔涌而来,仿佛自上而下、自下而上随着血液一下子流动到了全身。抬脚用力在地上跺一下,提腿用劲挪一下,便仿佛又恢复了知觉和力气。虽然两条腿像灌满了铅,挪起来有些费劲,但还是可以正常走路的,于是就跟着收起来。这感觉,即便是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依然记忆犹新。

阳光下闪着亮光的红旗在柔和的风中猎猎摆动着,我不禁忆起歌声中的田间地头——那是我终生难忘的课堂。

篇十一:我的家风故事优秀征文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向来都很重视道德建设,重视家庭教育,久而久之,取其精华便成为了一个家庭的精神支柱,它如细雨般,一点一滴地进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形成家训家风。我家的家风是什么呢?

以“勤俭”为美

爷爷、奶奶出生在烽烟四起、时局动荡的20世纪20年代,父亲、母亲经历过物资匮乏的建国初期和“三年自然灾害”,曾经那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让他们刻骨铭心,也正因为如此,他们都懂得了只有勤劳、节俭,生活就一定能改善。后来,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他们勤劳的双手,的确让家里发生了很大变化,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但依然要求全家人吃饭、穿衣,处处都要节俭。小时候,我和妹妹好几次剩饭,准备倒掉时,被爷爷看见了,没有严厉的批评,只是端起碗都吃进自己嘴里,然后低声说,“我们都种过庄稼,看见浪费粮食心里就难受,而且我小时候经常没啥吃,饿的人没力气,有这碗白米饭简直是过年呢!”就这样,我们小辈们吃饭再也没有剩饭了。再后来,学校也教了我们北宋司马光身居高位,仍然坚持“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更理解了长辈们。

现如今,勤俭养德成为新风尚,用餐光盘、随手关灯、废水利用同我们已经“如影随形”,日常生活中这样的言传身教也将影响着我的女儿,让她知道勤俭节约不是吝啬,而是一种优良品德!

以“和孝”为本

在我很小的时候,总听到周围人说我有一个好奶奶,当时心里总嘀咕,我的奶奶跟别人家的奶奶一样啊,每天都是围着锅台转,字都不认识几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意识到,虽然我的奶奶没上过学,但她的言行中却渗透着儒家思想的大智慧——以和为贵,与人为善!

她一直把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看得很重。在家中任劳任怨,对一大家子人有操不完的心,80多岁了还自己做家务;在外面遇事也从不跟人争执,“邻里之间不要伤了和气”“咱家开着吃亏的门,也没见吃多大的亏”“能帮忙就帮一把”成了她的口头禅。正是奶奶平日里所作所为影响着家里的每一个成员,所以,父亲、母亲、姑姑、姑父们都对爷爷奶奶十分孝顺,大事小事从没红过脸,特别是奶奶去世前的那段时间,全家人轮流24小时不间断的照顾,只为了让她老人家再少一些病痛的折磨,尽到最后的孝心。

如今,我也结婚为人妻、为人母,总会将我家的故事讲给女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着她,女儿也不止一次地说,“妈妈,你对爷爷奶奶真好,总是让他们很开心。”我只是看着她,淡淡一笑。

以“勤恳”为贵

爷爷年轻时,先是警校教员,后来回村当了大队会计,听奶奶说起爷爷曾经的故事,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在学校任课时对待教学工作从不马虎,教学记录本就像印刷的一样;担任大队会计将每一笔账目都记录的清晰、明了,特别是那时整个大队的人一起干农活、记工分,虽然繁琐,但是爷爷总会对家里人说,不管干什么,都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越是小事越不能粗心,这牵扯到别人一年的口粮。听奶奶说的次数多了,爷爷做事认真的态度也就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直到我工作之后,父亲特意叮嘱我,“你爷爷要是活到今天,看着你到档案馆上班,心里肯定特别高兴。要记住,档案中的一张纸,记载着一段历史,可能都有特殊的含义,你平时工作中一定要踏实、认真、负责!”虽然父亲说得不多,但他的话我牢记在心,特别是近几年网络和数字资源技术的不断发展,加快了档案信息化步伐的同时,我肩上的担子也重了,维护好功能健全的业务系统、管理好上千万的档案数据成了我的日常工作,除了新知识的不断学习,爷爷、父亲对待工作勤奋、负责的态度也一直影响着我,才使我在工作上取得成绩,不断进步。在以后的日子中,我也将秉承这样的人生态度,继续自己的档案事业!

家风,不是拘泥于文字形式的格言、警句,而是长辈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为我们指引方向的无形力量。他们的生活态度、处事习惯,是经岁月沉淀的精神之光,时常会比那些干巴巴的文字更能影响、陪伴下一代人。我的成长是父辈生命的延续,更是他们道德品行的延续,愿这样的家风继续传承下去!

篇十二:我的家风故事优秀征文

排行老三的父亲是兄弟里第一个结婚的。当年父亲下公社工作时认识了母亲,父亲说之所以他的婚事顺利是因为母亲不嫌弃当时家里的一穷二白。姥姥家早年是地主,因为家庭成分不好,母亲自小看遍了来自各方的冷眼。好强的母亲就不信没有家里的厚底子靠自已双手就不能过上好日子。16岁的母亲拿个包袱就嫁过来了。从此开始了日复一日的操劳。

那时候父亲工作没有固定时间,下公社、修水渠,一走就是几个月,家中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白天生产队的出工,晚上油灯下一家老小的穿戴,打磨子(磨面粉)上碾,纺线、织布,母亲的日常没有丝毫的时间休息。母亲最忙乱、最劳累的日子就是父亲兄弟要结婚了、结婚了要分家盖房子了,村里来帮忙干活的乡邻一天三顿饭常常让母亲一整天一整天呆在厨房忙碌。在那个吃了上顿找下顿的年代,每办一次喜事、盖一次房子家里总会被倒腾个精光,面对家里一次又一次的颗粒不剩,母亲和父亲总是默默齐心地操持着,没有皱过眉头,没有抱怨过。

记忆里每每青黄不接的时候父亲总会和爷爷肩上搭上布袋子去舅舅、姑妈家赊粮。借到粮食回来的父亲和母亲一起招呼我们凑在一起能吃一顿饱一点的饭。饭做好了母亲第一碗铁定盛给爷爷,爷爷一身粗布衣袄总是被母亲浆洗得干净展平,爷爷失禁换下来的衣服母亲总是天刚蒙蒙亮就去泉上清洗,绝不会隔夜,不会让爷爷穿有味道的衣服。

上有80多岁的爷爷要赡养,下有我们兄妹四人待哺,母亲坐月子就没有超过一个月,月子里最有营养的食物是仅有的、大姨托人捎过来的几把挂面,也常常是顾了老人顾小的,吃到自己嘴里就没有多少了。

母亲就是这般任劳任怨,不仅敬老哺幼,经管自己的日子,还和父亲一道帮衬着父亲的弟兄一起成了家立了业。父亲每个月有限工资要养活爷爷、我们兄妹四人还有年幼未成家的六叔,当时家里常常是入不敷出,即便如此家里从来没有因为弟兄成家接济钱粮、分家分房子财物不均而起纷争、吵闹。母亲用自己的淳厚善良、默默付出为家里弟兄、妯娌和睦撑起稳固大后方。一大家子的齐心祥和是远近闻名的模范、美谈。后来在外招工工作的四叔、七叔回到老家哪里也不去必是先来看母亲找三嫂。长嫂如母,母亲实至名归。

依靠着父亲每个月9元钱的工资,母亲用自己一双手辛勤劳作,让我们在饥荒年代的日子虽然紧紧巴巴,倒也和风细雨。那些留在记忆深处关于大年初一续上新袖口的棉袄、父亲用节省的粮票换回来的混合面粉包的饺子,点点滴滴都成了童年记忆里珍贵的甜蜜往事。同时根植于心的还有父亲和母亲一起齐心协力面对生活困苦时所拥有的坚强、乐观品质。

母亲大半辈子辛劳的日子简朴、平凡却透着浓浓的爱,传递给我们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朴实、坚强的传统美德、为我们兄妹树立了榜样。

现在,母亲依然是闲不住,自己擀面条,蒸馍,还捎给在西安工作的我和二哥。常常叮咛我们工作要认真,待人要实诚。珍惜现在的好日子,不浪费粮食。如果我学得了谦虚、为人和善、如果我取得了一点成绩还能依然自省、如果我面对困难能够不退步不畏缩……所有的点点滴滴,都源自母亲的言传身教,一言一行谨记母亲嘱托,丝毫不敢懈怠。自己身体力行,再一代一代传下去。

篇十三:我的家风故事优秀征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诗人满腔的情愫绘就的大漠黄沙壮美景色。“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这是旅者敏锐的触觉体味到的戈壁荒滩恶劣环境。这儿是遥远的新疆,这儿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这儿是楼兰古国的遗存。对于这个地方,有人可能不屑一顾,有人可能谈之色变,但这里却让我魂牵梦绕,因为我生于斯,长于斯——这里就是中国核试验基地。

父亲是这里的一名军人,为铸国防核盾驻守茫茫戈壁。母亲是这里的一名教师,为育荒漠桃李耕耘三尺讲台。小时候,一家人同在一地却是聚少离多,我就成了基地大院里的“假小子”,在快乐的童年里“野蛮”生长。父母工作很忙,但在百忙之中格外关注我的成长,学习成绩自不必说,那永远是他们关注的焦点,而比成绩更为重要的就是让我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在这件事上,他们总是步调一致,绝无分歧,且乐此不疲,诲人不倦。

1996年7月,对于上初中的我而言,这个七月和以往一样,又是一个让人欢欣鼓舞的快乐暑假,父亲早早对我说,月底有个重要的活动要带我去核试验场区,坦白讲,对于在基地长大的我而言,总有机会去几次场区,父亲的这个预告并没有什么吸引力,加之从其他同学那儿得知有不少人也接到了同样的“预告”,并非我独享的“殊荣”,更是过眼云烟、抛之脑后了。

7月29日天没亮,还在酣睡的我就被父亲叫醒,我不敢懈怠,打个哈欠,起床,穿衣……从大院到场区有两三个小时的车程,窗外除了戈壁就是烈日,百无聊赖的我只有在途经哨所时才能打起些许精神,毕竟在哨所还能看到房屋、哨兵,偶尔还有狂吠的狼狗追逐着我们乘坐的车辆,只有这时我才会起身趴在车窗上看着狼狗渐行渐远的身影变成黑点儿。父亲说这里的战士,一年四季守卫着核试验场区,没有电视,没有电影,甚至没有军装以外的绿色,狼狗就是他们最好的伙伴,十天半个月一来的补给车就是他们的节日,而他自己也曾经是其中的一员。望着那些比我年长五六岁的战士,我不禁觉得自己有些黯然。

从父亲和同事们的谈话中,我才知道那一天进行的是中国最后一次核试验——地下核爆,基地是在反复请示上级后才允许部分官兵和家属去现场观看。现在回想起来,我是在那么不经意间见证了彪炳史册的一刻。

到了地方,我们被带到一个有不少战士警戒的小山包上,这就是所谓的“观摩区”,问了半天,才搞清楚我们要看的就是山坡对面的那座大山。山坡下不远处车辆在简易公路边整齐列队,穿着防护服的人们在车旁等候着,很多军人跑前跑后的忙碌着,空中的直升机盘旋着、轰鸣着,这大概是我见过戈壁滩上最热闹的场景。随着最后倒计时,戈壁滩上除了直升机和汽车发动机有节奏的轰鸣,就只剩下紧张、屏息、等待。一声闷响,地动山摇久久不停,山上碎石四下滚落,目光所及烟尘四起,像极了《西游记》里的天宫盛景。车队载着那些身穿防护服的人们在烟尘中急速冲向大山,山坡下很多将军和白发苍苍的老者凝望着大山……

那天,在那个让我终生难忘的小山坡上,在那个烟尘滚滚的戈壁滩上,父亲对我讲了很多很多。父亲说,为了中国的核事业,这些老将军老前辈,默默扎根戈壁,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以他们的学识、能力和地位,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能声名鹊起、生活优越,甚至可能成为像杨振宁、李政道一样的学界泰斗。父亲说,这些战士和技术人员几年、十几年只干一件事,他们也有妻儿老小,他们也向往都市繁华。然而,在这里他们所有人都远离城市,远离亲人,甚至远离了时代,终日与仪器设备为伴,与孤灯寂寞为伍。“举杯邀月恕儿郎无情无义无孝,献身国防为祖国尽职尽责尽忠”就是他们最真实的写照,是他们铸就了咱们国家的核盾,是他们挺起了咱们民族的脊梁。我们现在无忧无虑的日子,繁华都市的霓虹……都离不开他们的默默付出,他们才是国家最耀眼的明星。你一定要知道为什么学习,学什么报国。“每个人能力有高有低,但是为国家、为民族的情怀却不分高低贵贱,希望你以后能成为像他们一样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长大后,我如家人所愿也穿上了军装。我知道了基地有集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八一”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改革先锋”奖章、感动中国人物等诸多荣誉于一身的程开甲院士,当年山坡下的烟尘里有全军挂像英模、“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的林俊德院士,还有很多、很多。很遗憾,我没能成为像他们一样优秀的人。

现如今,虽然时间已过去25年,但父亲的质朴话语却时刻萦绕耳畔;虽然我的工作发生了变化,但父亲的谆谆教导还在激励前行。我将传承基地红色基因,赓续基地红色血脉,继续保持基地人的好传统、好精神、好作风,为工作为事业执着坚守、默默付出,重整行装再出发,做一个像父亲那样坚定的人。

篇十四:我的家风故事优秀征文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情怀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血脉,家风家教也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从“养不教,父之过”,到“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从《朱子家训》到《傅雷家书》,无不体现家风家教的重要性。

而我的家风,既不是显赫家族的家训,也不是流芳百世的名言警句,只有长辈父母的言传身教。他们把善良宽厚、正直朴实的品格融入行动里,潜移默化中指引我不断前行。

我的爷爷年轻时是名村支书,同时也是一名老党员,自我记事起,爷爷总是以家规来教导哥哥和我,从言行举止到待人接物。爷爷总是说,在人事交往中,倘若说某人的家教好,那可是极高的评价。人活到世上,必须勤劳,得吃苦。绝不能因自身利益去伤害他人,这是我们普通老百姓最朴实最简单的家训。家训是一个家族代代沿袭,能够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的珍贵的家族文化。

2008年汶川发生大地震时,到处都在捐款捐物时,爷爷这个全村公认的“老抠”却把他攒了好几个月的老龄金全部捐了,那个时候的爷爷一点也不抠。

我曾开玩笑问爷爷,“你把钱都捐了,没有零花钱了怎么办呢?”

老头子笑眯眯地说,“不是还有你们了吗?”说罢他沉默了片刻,感叹道,“唉,现在是你们年轻人的天下了,我老了,没有能力再为社会做出什么贡献了,只能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祖国建设尽尽忠了。”

雨果说过“人民不能没有面包而生活,人民也不能没有祖国而生活”,人活一世,最先要学会的就是忠心爱国。而这,就是家风教会我的“忠”。

犹记得我小时候,爷爷总是骑着“二八大杠”驮我进城逛,吃羊肉泡馍、买玩具。那时候我总给爷爷许愿“说我长大工作赚钱了,给你也买好吃的。”在爷爷地细心呵护与不厌其烦地教导下,我逐渐长大成人,而爷爷,却老了。

平日里我在西安工作,爷爷住在咸阳老家,每逢周末我定要回家陪陪爷爷。总会买些爷爷喜欢吃的腊牛肉、油茶,在我临出门时总是给爷爷枕头下放500元零花钱。

晴朗的日子里,爸爸总会扶着年迈的爷爷坐在家中的小院儿里,帮他理理发、修剪修剪指甲,妈妈也会趁着天气好把爷爷的被褥洗的干干净净,晒得暖暖呼呼。每年寒冬,爸妈总会给爷爷炖汤,做一些软糯的食物,得空时总会带着爷爷去周边转转,陪着一起去听秦腔,坐地铁,甚至带着爷爷坐短途高铁去旅游。爷爷享年96岁,爷爷走时,是那么的安详,也许是他老人家没有遗憾,爷爷的高寿,离不开爸妈的精心照料。

父母用他们对爷爷的敬爱教会了我“尊老”,这也是为人之孝;爷爷用他对我的疼爱教会了我“爱幼”,这是孝悌人伦。

转眼之间,爷爷已经去世快三年了。每逢佳节,我们大家庭聚会时,爸爸和姑姑总会怀着崇敬的心情怀念着我的爷爷,总会给我们这些晚辈讲关于爷爷的故事。现在还是能记起。

爷爷的品格留给我们无尽的精神财富,而父母的言传身教更是教育着我们,家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根,而家风则是在家庭的温情中传递、熏染,影响着家族每一代人的成长。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向善,国家向上,每一个家庭都要树家风,立家训。

相关热词搜索: 家风 征文 优秀 我家风故事优秀征文(14篇) 我的家风故事优秀征文(精选14篇) 我的家风故事的征文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求精文档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求精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求精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180158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