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2022年度初二上册语文教案3篇

时间:2022-11-14 15:10:07  阅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初二上册语文教案3篇,供大家参考。

2022年度初二上册语文教案3篇

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3篇《初二上册语文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小编给您的好友哦。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篇一

一、重点

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难点

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指名学生上黑板写生字和拼音,重点注意下列字。

唧(jī)杼(zhù)可汗(kèhán)

鞯(jiān)辔(pèi)啾(jiū)溅溅(jiān)

燕(yān)山柝(tuò)朔(shuò)气

十二转(zhuǎn)帖(tiē)花黄著(zhuó)我旧时裳

2、指明3-5名学生朗读诗歌。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目标展示】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新知研习】

一、创设情景

1、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学生欣赏。

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2、介绍作品。《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在听中提出应注意的字音。

《木兰诗》复习材料

文学常识《木兰诗》是一首著名的北朝民歌,又名《木兰辞》选自南朝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木兰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文言词汇①、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通“贴”,粘贴)

②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策勋十二转”中的“策”原是名词,指记事的册子,这里用作动词,“登记”的意思。

2、动词用作名词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中的“骑”原是动词,这里用作名词,“战马”的意思。

③一词多义

市:1.东市买骏马(名词,集市) 2.愿为市鞍马(动词,买)

将:1.将军百战死(名词,高级将领) 2.出郭相扶将(动词,扶持)

帖:1.昨夜见军帖(名词,文书,告示) 2.对镜帖花黄(动词,通“贴”,粘上)

机:1.不闻机杼声(名词,织布机) 2.万里赴戎机(名词,重要的事务)

④古今异义

卷卷有爷名(古义:指父亲。今义: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双兔傍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古义:只,副词。今义:常用作转折连词。)

出郭相扶将(古义:外城。今义:仅用作姓氏。)

理解性默写1.《木兰诗》中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是的诗句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木兰诗》中面对可汗大点兵,木兰作出的决定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3、《木兰诗》中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准备的句子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木兰诗》中写木兰奔赴前线思念亲人的句子是: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5、《木兰诗》中的“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诗,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十年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

6、《木兰诗》中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7、《木兰诗》中从“归来见天子”一段里你揣摩一下木兰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8、《木兰诗》中概括木兰十年征战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9、出自《木兰诗》的成语“扑朔迷离”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清真相,其原话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0、《木兰诗》中描写边塞军营夜景,借星夜哨兵为战场上的木兰做了一幅剪影式勾勒的诗句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11、《木兰诗》中描写木兰万里迢迢,奔赴战场的诗句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12、《木兰诗》中与成语“扑朔迷离”有关且用生动而通俗的比喻,道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3、《木兰诗》中说明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且概括了木兰多年征战经历的名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4、《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凯旋而归后的强烈愿望诗句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2-3]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这一句写木兰停机叹息,设置了悬念,使读者产生疑问,自然引出下文。“不闻”“惟闻”两句对偶。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反复写“无所思”、“无所忆”,反映了木兰从军前复杂的心理活动及严肃认真的态度。“女亦”两句是复沓句。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女亦”两句,以及“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节八句,也是复沓。

3、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一方面写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大刀阔斧地表现出出征健儿的豪迈气概;一方面以宿营地的空寂荒凉的夜景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细针密线地刻画年轻女子的细腻情怀,从而揭示出生活的骤然变化在木兰性格中引起的特殊矛盾。这两句写出了儿女情深和英雄气概。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这句话紧承第三自然段,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形象的概括,表明

驰抵战场。也把行文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上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5、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

猪羊。

此六句写了家人的不同举动,符合每个人的身份、性格、年龄特点,描写出家中的欢乐气氛,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

重点段落

对最后一自然段的理解

最后一自然段是个生动的比喻,以此比喻表现木兰的机智聪慧,和伙伴们的惊讶;也是吟唱者对木兰的赞颂之词。此外,以雄兔雌兔比喻人之男女,恰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

疑难解惑

2、作者为什么对《木兰诗》进行这样的繁简处理?

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木兰诗》教学反思

1、教学观念突破传统,适时创新

这堂课不在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是孤立于课程之外,而是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的信息交流属于互动性和互惠性,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实现教学相长的愿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特别是对木兰勤劳、爱国、孝顺等传统美德的宏扬,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如在“百度”搜寻译文时关键字的指导。并且在学生学习方式上改变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对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赞赏学生独特和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2、教学环节设计新颖时尚,符合学生心理

孙老师这堂网络课的导入非常自然,说是带来一款网络游戏《木兰诗》,然后、请学生输入网址,这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大部分都是网络游戏高手,没想到今天语文课也能在玩中学课文。五个板块的设计是围绕主人公木兰设置的,而且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体现了一个学生认知的梯度规律。“读木兰”是初读课文,“译木兰”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评木兰”是深入理解课文基础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聊木兰”是思考质疑阶段,“写木兰”则是课文的拓展延伸。对于课文的重点,诗词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教师采用观看flash、找相关语句的方式突破。五次密码的设置,也别巨匠心,体现了课堂的主题:我爱花木兰。而每次进入的一把金钥匙也增加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

3、教师教态亲切自然,处理问题较灵活

在教学过程中,孙老师始终对学生进行赏识教学,鼓励教学,而且教态亲切自然,遇到教师电脑出状况也能灵活处理。

二、不足之处

1、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没有很好兼顾

这堂课对人文性比较重视,但是忽略了工具性。教学重点中“诗词的艺术特点”、“字词的锤炼”、“背诵课文”基本没有提及,虽然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因素放在了突出地位,但是感觉就像一堂历史课或者思想品德教育课,尤其是“译木兰”这个环节,只是选取了三句重点句子让学生翻译,而“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互文没有强调。查找译文也没有花时间让学生浏览或齐读,学生在对课文内容还比较生疏的情况下就进行“评木兰了”。

2、倡导对话,但有些远离根本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但是有几个环节与文本似乎关系不大,只是泛泛而谈。

3、学生提问时应该进行引导,学生的提问价值不大。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苏轼,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把握豪放派词的特点。

2、思想目标

用文学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让学生体会艺术美的感染力;

教育学生正确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与挫折,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3、能力目标

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能力;

培养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景物与情感的自然结合

【媒体运用】多媒体

【教学方式】合作、探究

【教学思路】复习知识——诵读全词——讨论鉴赏——对比阅读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引入课题。(板书)

二。复习知识,了解背景

出示幻灯:本词是他被贬黄州时,游览黄州赤壁联想到了历史上的古战场赤壁而作的。

三。诵读全词,感知意境

配乐范读——全班齐读 (教师点评)通过反复的诵读来体品词的意境。

(提问:读完这首词的感受是什么?)

四。课文分析,讨论鉴赏

(一)分析上阕

1、(出示幻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提问:把“大江”改为“江水”,“千古”改为“无数”好不好,为什么?)

2、(展示赤壁风光图片)体会景与情的自然结合。

①讨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最有表现力?

②展开联想与想象,写一段文字描绘赤壁美景。

③用词语概括赤壁景色的特点。

3、分析“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提问:这句话在本词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4、教师小结,总结上阕。

(二)分析下阕

5、(出示幻灯)周瑜图片和周瑜生平简介。

(提问讨论:为什么要写周瑜,本词从哪些角度刻画这个人物形象的?)

板书:小乔初嫁了——年轻有为、潇洒风姿(柔)

雄姿英发——英勇顽强、刚毅果决。(刚)

羽扇纶巾——从容闲雅、儒将风度(文)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镇定自若、用兵如神(武)

6、播放“赤壁之战”视频,感受作者非凡的语言功力。

7、师生共同讨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④ 词的结尾,作者为何会生发那样的感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词人从自己与周瑜的对比中,看到了自己的悲哀。

(出示幻灯提问:这句有两种解释,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比较达观,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

项目周瑜苏轼

年龄24岁47岁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职业东吴都督团练副使

际遇功成名就功业未就

基调豪壮感伤

8、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五。拓展练习,巩固知识

A级基础题(选择题)

B级提高题(问答题)

六。学生质疑,布置作业

“强虏”有的版本作“樯橹”,你同意哪种说法?请写成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来探讨。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篇三

学习目标:

1、注重朗读,在朗读中梳理文章脉络,品味哲理式句子的深意。

2、理解文章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现抽象意义的巧妙构思。

3、依据课文,延伸阅读,培养珍惜时间、珍爱生命的思想意识。

学习过程:

一、明确目标(自读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方向,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前热身(充分利用提前学习学案的时间,对课文进行预习,感知。)

(一)背景说明及人物介绍(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摘录到书上)

冯骥才(1942~),当代作家。任天津市文联主席。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神鞭》,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南帆本名张帆,现任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文学研究所所长。同时为福建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帆主要从事现当代中国文学和文学理论研究,目前已出版了《理解与感悟》、《冲突的文学》等学术著作。他写作和出版了《文明七巧板》、《星空与植物》、《追问往昔》等多部散文著作。

(二)自读课文,做好预习批注。

1、标示文章的自然段。

2、自读课文,标出读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工具书解决并掌握)

冯骥才( )平庸( )纯粹( )嵌入( )载体( )

了无痕迹( )倒行逆施( )黯淡无光( )刻骨铭心( )

了无:侥幸:

倒行逆施:

个案:致力:

3、感情朗读,整体感知。

(1)本文的标题是“日历”,但文章显然不仅仅是写日历,那么文章究竟是写什么?想告诉人们什么?

(2)请引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题。

相关热词搜索: 上册 语文教案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3篇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初二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

版权所有:求精文档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求精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求精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180158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