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一年,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我们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吉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省委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砥砺奋进,负重前行,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进度符合预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新的重要进展。
——经济企稳回升。积极应对中美经贸摩擦影响和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克服国内汽车市场28年以来首次下滑和连续18个月负增长等诸多困难,经济运行在低位开局、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从10月份开始回暖复苏,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负转正,增长3%以上。先行指标不断好转。全社会用电量增长4%。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97.7%,是近10年最高水平。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10.2%、9.2%,分别提高9.9个、3.1个百分点;
存贷款新增量同比提升速度均居全国第1位。减税降费322亿元。地方级财政收入、税收收入同口径分别增长2.1%、2.5%。
——新动能不断集聚。红旗品牌汽车产量10.4万辆、销量10.02万辆,分别是上年的3.1倍、3倍,这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是上年的4倍、3.4倍。长客公司时速400公里高速动车组即将下线,服务北京冬奥会的两列京张智能高铁正式上线运行。“吉林一号”卫星在轨运行15颗,当年发射5颗,对外承制发射卫星2颗。大数据、人工智能、通用航空等加快发展。寒地冰雪经济、避暑休闲产业成为新增长点。万科松花湖、北大湖、长白山滑雪场接待人次居全国前3位。全域旅游持续火爆,旅游业接待人次和总收入分别增长12.5%、17.1%。长白山池北区、敦化市入选第一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粮食生产喜获丰收。抗御春旱、台风等极端天气灾害,粮食总产量达到775.6亿斤,增产49亿斤,净增量居全国第1位,占全国总增量的41.26%,连续7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粮食单产每亩达到916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0.1%。秸秆还田覆盖保护性耕作面积突破1000万亩。
——开放合作成果丰硕。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快速向吉林集聚,恒大、万达、宝能、福佳、联创、阿里巴巴、华为、浪潮、科大讯飞、中兴通讯、神州数码等知名企业纷至沓来、投资布局,一批百亿级、千亿级项目签约或开工。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488.5亿元,增长20.2%,其中当年新签约有资金到位项目834个,到位资金1684.7亿元,增长41.4%。人民银行支付清算业务系统显示,从省外净流入资金2640.1亿元,增长112.9%。长春龙嘉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增长7.4%,增速居东北四大机场第2位。延吉空港国际旅客占比43%,比重居全国支线机场首位。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重要讲话中,充分肯定吉林省改善营商环境工作。省市县各级100个高频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工程建设项目总体审批时间从200个工作日以上压缩到81个工作日以内。市场主体登记注册实现当日办结。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获全国综合评比第2名。率先实现东北三省小微企业应收账款线上融资“零”的突破,融资成本平均降低30%,融资时间缩短40%—50%。
——民生福祉加快改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分别增长7.1%、8.6%。城镇新增就业37.5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11%。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等级优130天、良189天,优良天数比例89.3%。长春市在全国169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综合评估中居第1位。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一年来,我们着力抓了以下工作。
一是千方百计稳定经济增长。我们及时出台稳增长22条、落实“六稳”等一批政策举措,接续开展“三抓”“三早”“早见效、稳增长”和工业服务、消费供给、投资增长、招商引资、营商环境建设“五项攻坚”行动,建立县市双周重点工作调度例会和全省重点工作交流会制度,全力破解重点难点痛点问题。着力稳定工业增长。重点实施1170个工业转型升级项目,开复工率达到87.6%。双停企业复工复产327户。一汽产值增速由负转正,增长1.5%,市场占有率从12.3%提升到13.6%。着力扩大有效投资。谋划亿元以上重大项目2099个,实施5000万元以上项目1828个。交通领域投资增长16.1%,新改建“四好农村路”1590公里,提前完成1.1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规模居全国第2位。沈阳至白河高速铁路项目正式获批。着力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电商交易额、农村网络零售额增速连续第三年超过30%,跨境电商出口额增长5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5%左右。着力稳外贸稳外资。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增长13.2%。实际利用外资额增长21.2%,增速高于全国18.6个百分点。对外直接投资增长125.5%,增速居全国第1位。
二是加大力度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进展。全面完成政府机构改革任务。贯彻实施《吉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放管服”和“最多跑一次”改革持续深化。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吉林祥云”平台一期工程、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成运行,省级90%以上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可办。深入实施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30条等一系列举措。减税降费使市场主体活力明显增强,总量达到243万户,增长8%。大力推进拖欠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账款清偿专项行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昊融集团、通钢集团等成功实施市场化法治化重组。酒精集团重组后效益明显提升。省国资委监管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分别增长11%、25%。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深入开展。国有林区林场改革加快推进。开放合作取得新突破。出台扩大开放100项等一系列政策,深入开展全方位对口合作、多层次战略合作、紧密型专业合作、前瞻性共建合作、开放性国际合作。隆重举办第十二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发来贺信,首届东北亚地方合作圆桌会议达成《长春共识》。建设吉浙数字经济产业园,合作设立规模为100亿元的新旧动能转换基金,引进浙江项目176个,到位资金317.8亿元。长春与天津对口合作、延边与宁波对口扶贫协作取得新成效。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对接实现全覆盖,与9个省(区、市)“1+n+x”合作常态化机制化。成功举办第四届全球吉商大会、首届长春航空展、第四届雪博会、中国网红吉林行、深交所上交所上市公司走进吉林等30多场经贸活动。中国(珲春)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获国务院批复。积极推进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和珲春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报批工作。与德国、法国、日本、韩国、芬兰等国家开展经贸合作对接,达成合作意向15个。
三是多措并举优化布局调整结构。发挥优势特色,注重创新引领,努力育动能、优结构、增活力。狠抓布局优化。深入推进“三个五”发展战略、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中东西“三大板块”建设。全面实施“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发布“1+13”专项规划、247项配套政策,1334个重点项目、256个重大平台建设进入实施阶段。狠抓产业转型。延边国泰年产1万辆新能源汽车等17个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或投产。推进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建设。通用航空产业加快发展,6家企业获通航运营资质。狠抓业态升级。滚动推进100个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建成快递园区6个,会展企业主体达到85家。松原市入选全国首批30个城乡高效配送试点城市。“夜经济”加快发展,“这有山”“欧亚汇集”等新业态消费旺盛。我省6处景区被评为全国十大最佳冰雪休闲目的地,长白山景区排名第一。“国家森林风景道”首个示范项目落地长白山。“长春冰雪大世界”开园,提升了我省冰雪产业的层次和水平。通化市高句丽文物古迹旅游景区跻身国家5a级景区。狠抓创新驱动。组织开展“百名院士进吉林”“中科院院所进吉林”等活动。新增院士2名,新建院士工作站7家。启动实施6个重大科技专项。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6项,为2000年以来之最。科技活动产出指数居全国第12位,上升3位。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00户、科技小巨人企业358户,分别增长89%、92%。我省高新技术企业中盈利企业比重居全国第2位,户均净利润居全国第3位。
四是坚定不移打好三大攻坚战。持续开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非法集资陈案化解率84%,小贷行业风险出清率62.5%,均居全国第1位。强化政府债务管理,风险总体可控。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河湖劣五类断面比例下降12.5个百分点,优良水体比例上升8.3个百分点。辽河流域劣五类断面从4个降至1个。出台查干湖治理保护和生态旅游规划,建成生态围塘等16项重点工程。长春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辽源市、四平市入选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白城市作为全国首批、东北首个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通过国家验收。长白县连续3年蝉联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榜首。扎实开展违建别墅清查整治。全面完成“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任务。持续推进脱贫攻坚战,全部整改完成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和国家考核反馈的88个问题。针对脱贫攻坚薄弱环节,尽锐出战、持续发力,农村贫困人口减少67610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07%,148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9个贫困县正在履行摘帽程序。13万多名结对帮扶干部、驻村干部、乡村干部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杨松峰、卢昌范、董东等多名干部献出了宝贵生命。在此,我谨代表省委、省政府,对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广大干部,表示亲切的慰问和崇高的敬意!
五是下大气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国家级和省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分别增长15%、9%,休闲农业收入增长10%以上。出台稳定生猪生产14条措施,保供稳价取得积极成效,非洲猪瘟得到有效防控。推广农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取得实效。东北黑土地保护高端论坛在长春成功举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三清一改一建”全面推进,创建美丽乡村100个。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支持农民创业创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启动创建首批55个特色产业小镇。县域经济稳步发展。长吉接合片区入选东北地区唯一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通化市、梅河口市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集安市被命名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延边州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授予2019“中国优秀魅力城市”称号。
六是用心用力保障改善民生。完成36项民生实事,改造完成农村户用卫生厕所16.4万户。为1.8万户企业发放稳岗补贴10亿元,帮助146万职工稳定就业岗位。为参加社会保险企业和个人减负83亿元。大病保险报销比例提高到60%以上。城乡低保平均保障标准分别提高3.5%和4.6%。解决7.39万户城乡家庭住房困难,累计解决79.25万户“无籍房”问题。解决123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一县一案”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提前一年完成国家目标任务。筹建4所高职院校。“双一流”“双特色”高校建设步伐加快。全省成功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吉林彩车在京精彩亮相。省老干部活动中心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新增养老服务机构110个,同比增长8%。在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上取得第8名的历史最好成绩。获得国际雪联越野滑雪赛等12项世界冠军。吉林艺术学院创作的“雪容融”被确定为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吉祥物。承办“筑梦冰雪·相约冬奥”首届全国学校冰雪运动竞赛暨冰雪嘉年华活动。电影《黄大年》等4部作品获“五个一工程”奖,京剧《杨靖宇》获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提名,民族管弦乐《高粱红了》、舞剧《人·参》等多次参加国家级展演活动。所有城市社区和90%的行政村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省市县乡四级远程医疗服务实现全覆盖,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1.34%。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连续46个月未发生重特大事故。连续39年无重大森林火灾。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积极成果。治安防控、打击犯罪等工作成效明显。信访积案化解率97.4%,信访总量下降23.4%。军民融合深入推进,双拥共建取得新成效。构建了五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对城乡低保和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考上大学本科的所有考生给予慈善救助。老龄、残疾人、地方志、中医药、红十字、妇女儿童、志愿服务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外事侨务、港澳台、民族宗教、人防、地震、气象、援疆、援藏等工作扎实推进。
七是锲而不舍提高政府自身建设水平。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定不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省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等各方面意见。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5部,制定政府规章3部。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58件、政协提案440件。出台《吉林省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规范决策行为。四平市推行政务服务改革和吉林市发展冰雪经济的经验做法受到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全面加强政府监管,“1+50”监管体系不断完善。切实转变政风,加大“四不两直”、蹲点调研力度,建立抓落实工作体系,基层减负年成效显著。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具体规定,大力纠正“四风”,整治了一批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政府系统廉政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
各位代表!
回望过去的一年,我们迎难而上,振奋精神,跨越了险阻,经受了考验。取得的成绩,实属不易,难能可贵。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筹帷幄、坚强领导的结果,是省委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解放军驻吉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向中直驻吉各单位,向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广大侨胞,以及所有关心、支持吉林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各位代表!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当前国内外环境变数明显增多,面临不少风险挑战;
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加,转型升级、动能转换任务繁重,结构调整任重道远;
市场化、法治化程度有待提高,人口人才集聚能力亟待加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仍需加大力度;
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就业、物价等民生保障压力加大;
有的干部思想不解放、思路不开阔,主动担当不够,工作落实不力,等等。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下定更大决心,强化更实举措,扎扎实实加以解决。
二、2022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这既是决胜期,又是攻坚期。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我们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委部署要求,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深入实施“三个五”发展战略,统筹推进中东西“三大板块”建设,扎实推进“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2022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基本同步,城镇新增就业21万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3.5%左右,实现单位gdp能耗下降目标,在实际工作中力争更好结果。
做好今年工作,主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坚定不移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必须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始终,时时牢记、处处对标、事事引领,解决发展中各种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打造吉林“双创”升级版,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
补齐城乡、区域、产业短板,推进高水平协调发展;
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吉林;
厚植沿边开放优势,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
坚持共建共享,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二是坚定不移落实重大战略举措。贯彻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东北地区深化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措施,利用好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完成好国家赋予吉林各项重大任务。紧密结合吉林实际,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完善规划体系,搞好战略支撑,加强政策统筹,谋划重大项目,为“十四五”时期实现突破奠定基础。三是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第一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诚信吉林”建设,把企业招来、把资金引来、把项目谈来、把人才聚来。把深化改革作为第一动力,大胆闯、大胆试、大胆干,破解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等障碍,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把扩大开放作为第一路径,发挥区位、资源、产业优势,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举,拓展发展潜力空间,让开放的吉林更富活力、更具引力、更添动力。四是坚定不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一体化发展、差异化定位,合理优化省内区域空间发展布局,增强城市群承载能力和集聚效应。进一步扩权强县,进一步激发各类开发区活力,培育更多带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五是坚定不移保障改善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围绕民生大事难事急事,精准发力,补上短板,确保关键时点、困难人群的基本生活有保障。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性,提高民生改善质量,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紧扣稳定经济增长,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扎实做好“六稳”工作,继续实施“五项攻坚”行动,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是切实增强工业经济支撑能力。深入实施工业服务专项攻坚,坚持引增量、盘存量、遏减量、调变量、扩总量一起抓。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力争增长5%以上。支持重点企业稳定发展。落实好支持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政策,促进汽车产业创新驱动,既外延式增长,又内涵式发展,推动汽车产能回归、排产回归、配套回归,省属口径汽车产业产值力争增加200亿元,红旗品牌汽车产销力争达到20万辆。支持长客公司开拓海内外轨道交通市场,拓展轨道装备全生命周期服务业务。支持吉化公司加快技术改造,稳定吉林油田产量。推动15户重点玉米深加工企业扩大生产能力。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努力焕发新的发展活力。继续组织“万人助万企行动”,坚持每年召开全省服务企业发展大会,设立“企业家日”,开展“服务企业周”活动,帮助企业解难题、配资源、减负荷、降成本。引导企业对接国内电商平台和各行业、各区域大宗采购项目,拓展销售渠道。推广工业用地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和弹性年期供应方式,降低物流和用电用能成本。鼓励银行为重点企业制定专门信贷计划,不得对企业盲目抽贷、断贷,切实解决好企业发展资金的顺畅接续问题。
二是促进消费提质扩容。适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深入实施消费供给专项攻坚,挖掘潜力,培育热点,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左右。大力发展生产性、生活性和文化性服务业,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增长5%-6%。抓住政策机遇,稳住汽车、油品、家电等大宗消费。激发文化旅游消费,突出“吃住行游购娱”整业态策划、全链条打造、各环节升级,做到四季精彩纷呈,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加快发展网络零售、网红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形成消费增量。利用新媒体、拓宽新渠道、延长新供应链、建设新基础设施,激活县以下消费市场。丰富消费业态,改造提升8条省级步行街、40个“夜经济”载体,打造长春红旗街等重点商圈。支持发展社区养老、托育、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启动实施品牌提升计划,着力培育吉林产品和服务品牌。继续实施“放心消费在吉林”创建工程,打造良好消费环境。
三是狠抓项目建设不松劲。继续开展“三抓”“三早”行动,深入实施投资增长专项攻坚,扩大有效投资规模,实施5000万元以上项目2667个、10亿元以上项目463个,力争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7%左右。抓产业类项目蓄积动能。突出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医药健康等重点领域,实施900个转型升级重大项目,加快长春丰越12万辆产能提升、恒大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白城梅花30万吨谷氨酸钠等一批项目建设。开工总投资400亿元的吉化公司80万吨乙烯改扩建及配套工程等项目。抓基础设施类项目补齐短板。全面推进铁路、公路、机场、水利、能源等重大项目。开工总投资722.9亿元的沈阳至白河高速铁路,加快敦白铁路以及九台至双阳、双辽至洮南等6条高速公路建设,建成松原至通榆等5条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新增通车里程718公里、总里程达到4300公里。建设长春7个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全面完成吉林西部供水工程建设任务。推进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工程一期完工并具备通水条件、二期加快建设。启动谋划全省河湖互济、纵横交错、丰枯调蓄、全域统筹水网工程。开工白城向阳500千伏电网工程等11个新建电力项目,继续抓好通榆百万千瓦风电等29个新能源项目、开工15个新建项目。利用俄气过境优势,深入实施“气化吉林”工程,谋划建设长岭天然气化工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搞好长春龙嘉国际机场三期、延吉机场迁建、四平机场新建等项目前期工作,抓好长白山机场扩建工程。开工建设长春新会展中心。抓平台类项目集聚引资。依托重点产业园区、开发区,布局项目、投资增资。发挥长春新区的示范引领作用。打造重点企业和科研院所产业园,加快推进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产业园、长春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嘉吉生物化工高科技产业园、吉澳中医药健康产业合作区、通化国家医药高新区等园区建设,开工精密仪器与装备创新创业产业园。抓生态环保类项目保护底色。围绕大气污染防治、水体治理和生态修复等领域,着力推进588个劣五类水体治理项目,加快辽河流域、饮马河、查干湖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400个项目建设,继续抓好松原山鹰100万吨环保造纸等一批重点项目。抓科技创新类项目提升层次。立足新兴产业,深化与重点企业合作,抢占高端市场。加快建设浪潮数据产业基地、长春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示范区、神州数码“中国物联网之都”项目,并促进产业生态系统企业一并落户长春。推进“吉林一号”通讯卫星参与国家低轨互联网星座组网。抓重大民生类项目造福百姓。围绕群众关心的供水、供电、供气、道路、管网等设施,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省文化活动中心、省美术馆、省近现代史展览馆。改造建设一批城市停车场设施。切实加强项目服务,发挥省市县三级项目中心作用,全过程全链条协调解决问题。充分利用国家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继续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降低部分基础设施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等政策,逐个项目抓好落实。研究运用好保险资金上项目。落实好土地指标国家统筹、省内调剂,提高用地审批效率,保障项目用地需求。
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深入实施招商引资专项攻坚,让企业接踵而来、项目接二连三、资金持续涌入、人才千军万马。围绕主导产业,注重产业招商、以商招商,系统化谋划、产业链对接,吸引关联企业生态化聚集。支持各类开发区再次创业、转型升级,增强承载能力。跟踪抓好恒大文旅、万达影视文创、红星美凯龙“梦吉林”、宝能系列产业化等一批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开工。组织好“央企、民企、各省工商联企业”吉林行等招商引资活动,开展好赴国内各大战略合作区域和欧美日韩等境外重点区域经贸对接活动,引进更多更好投资项目落地。办好中国(吉林)全球投资峰会、第二届全球(长春)制造业服务外包峰会、中德汽车大会、中芬经贸合作对接会等经贸活动。办好第五届全球吉商大会等活动,吸引更多吉人回乡创业、合作发展。省级层面包装500个重大招商项目、推进500个重点洽谈项目。推行“五个一”专班机制,进一步提高项目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15%左右。实际利用外资额增长10%左右。
五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良好的营商环境是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要对标浙江、上海等发达省份,深入实施营商环境建设专项攻坚,坚决把“放管服”改革推到底,把减税降费落到地,把“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做到位,重塑环境、重振雄风,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以优化政务服务为突破口,推进流程革命性再造,让事项减量、审批简化、证明减少、环节压缩,创造“吉林速度”。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线上线下无缝对接,实现掌上能办、网上可办、一网通办,推动政务服务事项规范化,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在线审批,完成“吉林祥云”二期工程,努力让吉林“数字政府”建设进入全国“第一方阵”。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聚焦企业感受度、活跃度、满意度,建立反映和解决问题的“绿色通道”,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全程在线、全程透明、全程监管,让服务更到位、服务更优质、服务更舒心。以系统施策、加大改革力度为关键,在要素配置、环境优化、产业升级等政策精准供给上下更大功夫,对接落实赋予省级以下政府更多自主权政策,加快形成一整套更加务实管用的政策体系,放大政策集成效应,确保项目建设有空间、企业发展有依托、创新创业有保障。
(二)紧扣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设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坚决补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领域短板,发挥好“三农”压舱石作用,加快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步伐,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夯实农业基础。坚决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实施高标准农田300万亩以上,确保粮食总产量保持在700亿斤以上水平。扎实抓好黑土地保护,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大力实施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1800万亩以上。坚决执行好秸秆禁烧与限烧规定,禁止无序露天焚烧。落实生猪生产扶持政策,加大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力度,加快恢复产能和补栏出栏。启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工程。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通农业产业链、增值链,培育良好的农业产业生态。探索开展产粮大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特殊政策试点,对重点产粮大县农产品加工增值税省级分成增量给予返还支持。出台实施农村产业用电补贴措施。完善设施园艺特色产业发展政策,休闲农业收入增长10%以上。支持建设一批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返乡创业用地。深化农村改革创新。搭建承包地经营权流转平台,实施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和家庭农场培育计划。探索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国整省试点任务。深化国有林区林场、供销社、农垦改革。统筹抓好乡村建设。创建14个乡村振兴战略试验区。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补短板项目建设。完成90%以上行政村生活垃圾治理。推进114个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成15万户农村卫生厕所改造。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继续向18个扩权强县改革县(市)放权。发展特色产业小镇,积极推进北汽—皓月生态小镇等一批特色产业小镇建设,及时启动查干湖生态小镇等第二批创建工作。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长吉接合片区先行先试,引导城乡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平等交换、合理配置。支持梅河口市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
(三)紧扣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补上体制机制短板。持续用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优化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加大政策扶持,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转股”。深化“银政企保”合作,发挥银行、创业投资、股权和债券等融资渠道作用,充分发挥信贷周转基金、企业纾困基金作用,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出台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解决办法。对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企业实施缴费返还或补贴等支持政策。对无分歧的拖欠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账款必须做到应偿尽偿、应清尽清。表彰奖励优秀民营企业家和民营企业。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营造尊重企业家、关心企业家、善待企业家的机制和环境。加大力度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运行机制,加快由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突破口,“一企一策一专班”推进省属国企改革,探索多元化改革模式,力争三年时间省属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比例进入全国第一梯队。推动森工集团、吉粮集团、大成集团等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战略重组。支持吉盛公司争取金融资产管理牌照,组建吉林省铁路建设投资公司。同步推进市属、县属国企改革取得实效。推动央企融合地方发展,释放示范、扩散和带动效应。完成“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和国企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等工作。创新举措深化财税金融改革。统筹抓好预算管理制度和税制改革,落实消费税适当后移征收环节政策,衔接中央下划的税权,稳定收入来源。加快重点领域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提高保障能力。健全地方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完善金融发展链条,促进金融产品创新,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探索组建区域性信用增进公司。抓好企业上市辅导培育,确保3户、争取6户企业上市。加快省农信系统体系化重塑。充分发挥东北振兴金融合作机制作用,常态化举办“金融助振兴—吉林行动”地方专场。支持东北亚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推进吉林银行增资扩股。组建省级再担保机构,对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平均费率降至1.5%以内。
(四)紧扣扩大开放合作,集聚要素拓展空间。积极应对中美经贸摩擦影响,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扩大开放,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深化全方位对口合作,学好浙江经验、用好浙江资本,推动
各类园区、企业、项目全面对接。加快吉林与浙江、长春与天津对口合作平台扩面提挡,促进产业承接、产品输出。持续抓好延边与宁波对口扶贫协作工作落实。深化多层次战略合作,制定实施融入国家各区域重大战略行动方案,建成各大战略区域辐射东北亚的产业基地、物流基地、培训基地。常态化加强东北地区合作对接,与黑龙江省共同落实好《哈长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与辽宁省合作融入环渤海经济圈,推动东北地区东部绿色经济带、西部生态经济带建设。深化紧密型专业合作,加强与国内外各类商协会、经商机构、产业组织联络,建立长期合作机制,筹办好2022年世界中医药大会第六届夏季峰会、第三届东北亚医药暨康养产业博览会、世界隐形冠军暨中国单项冠军大会等活动。深化前瞻性共建合作,深入推动部省合作机制落实,争取国家支持。启动编制《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规划(2021-2035年)》。推进中国(吉林)自贸试验区报批和筹建工作。支持白山市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深化开放性国际合作,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连通“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丝路吉林”大通道。推进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提升中新吉林食品区合作层次。发展服务外包,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稳定“长满欧”运行,加快“长珲欧”开通,稳妥推进中蒙俄国际大通道建设。拓展国际和地区航线,推动航班增量。全省进出口总额增长3%左右。
(五)紧扣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以“数字吉林”建设为引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着力破解产业结构、经济结构问题,深化发展方式“七个转变”,无中生有、有中生新,增强发展活力。
优化产业布局。重点以“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为抓手,打造差异发展、特色发展、集聚发展新格局。今年全面布局、全面推进。“一主”,发挥“长春现代化都市圈”辐射带动作用,实施好964个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长春交通大环线,搭建好37个重要平台,打造领跑全省“新引擎”。“双廊”,再造传统优势、提升产业水平,抓好700个工业走廊项目、99个医药产业化项目,着力构建工业“一核双廊八通道”协同空间布局。“双带”,加快珲春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促进图们、龙井、长白省级边境合作区健康发展,推动珲春中俄互市贸易区扩区改造,抓好口岸联检设施等重点项目建设。“双线”,坚持查干湖、松花湖、长白山“两湖一山”旅游互动,冰雪避暑互济,东部西部互助,文化旅游互补,绘好旅游地图,规划建设东北边境风景廊道、2条大循环线路、8条小循环线路和n条微循环线路,打造全域旅游新名片。“双通道”,内联外扩,通江达海,稳步推进“滨海2号”国际交通运输走廊,搞好珲春至扎鲁比诺既有公路改造,改善出海通道条件。加快通化国际内陆港务区建设,加强与丹东港铁海联运合作。“双基地”,完善产业链、服务链,构建创新创业“新高地”。建设长春北湖“双创”服务功能区、光机所众创中心等3大类42个项目,抓好白城北方氢谷、北方云谷、高载能产业绿色发展基地和新能源产业示范基地,打造“白城—长春”吉林西部氢能走廊。“双协同”,加快长吉一体化、长春公主岭同城化协同发展,统筹推进基础设施配套、产业招商、项目布局。同时,适时启动长春四平一体化协同发展工作,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活力。
打造现代产业集群。继续抓好“四大产业转型升级工程”,立足优势特色,壮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现代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方面,重点突破核心技术,谋划整车项目,大力发展红旗、解放、奔腾等民族品牌以及合资品牌汽车,引进系统供应商、技术供应商,配套一汽,做大做强汽车产业。打造中国红旗国际汽车城。支持长春市全产业链发展汽车产业,聚焦技术创新、产业配套、出行服务、人才培养,形成完备的汽车产业集群。加快推进一汽吉林汽车有限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建设辽源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基地、四平市新型专用车产业集群。冰雪旅游及生态旅游产业方面,因地制宜用好得天独厚冰雪资源和生态资源,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突出冰雪运动、冰雪旅游、冰雪装备、冰雪文化以及休闲、康养、度假、体验等,瞄准“三亿人上冰雪”年度份额,打造自身特色,做精冰雪产业,做足“白雪换白银”的文章,兑现生态资源价值。做好联创北大湖小镇等项目前期工作。建设吉林·中国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全省各级各类滑冰场所超过500个,滑雪场达到60座。农产品加工产业方面,继续发展粮食加工及转化,着重发展现代食品工业,突出休闲食品、餐桌食品、保健食品、特医食品等,把品种做全、把品质做优、把链条做长。做响吉林大米、杂粮杂豆、人参、食用菌、梅花鹿等“吉字号”品牌。医药健康产业方面,聚焦生物制药、化学制药、生物细胞、中药、医疗器械,布局企业和项目,推动重组类药物等品种加快发展,释放生长激素、胰岛素等大品种产能;
完善大健康全产业链,打通医、养、药链条,做好做大做精。电子信息及数字经济产业方面,抢抓5g规模商用契机,加快布局5g网络通信基础设施。推动大数据向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现代物流、全域旅游等全方位拓展。探索区块链技术在社会信用、农产品溯源和供应链管理等领域应用,鼓励推进技术创新,融合发展相关产业。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数字创意、影视制作等新兴产业,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城市智慧优化升级,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促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同时,完善石油化工、轨道交通、通用航空、冶金建材、新材料等其他产业体系,提高发展水平。
推进创新创业。坚持建链、延链、强链、补链一起抓,建立“政—产学研用”创新联盟,把我省科教优势用起来,把省外创新资源引进来,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形成创新驱动高地。积极争取建设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建长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华为研究院及联合创新中心、科大讯飞东北亚研究院等项目建设。开放共享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充分发挥省政府发展战略研究院、省工业技术研究院、省科技创新研究院作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推动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光机所、长春应化所、长春地理所等大学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大《技术市场条例》实施力度。强化“双创”“双引”,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引进企业带动引进人才,坚决扭转人才外流趋势。研究制定就业优先、留住人才优先、吸引人才回归优先等政策,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实现合作发展、融合发展。启动实施“长白山人才工程”,评选表彰吉林省杰出创新创业人才,启用高层次人才“吉享卡”,落实好人才“18条政策”和“1+3”配套细则,打造人才政策升级版。争取全国“双创周”主会场落户我省,依托大企、大院、大学打造“双创”平台,推动“双创”向农村延伸,高质量建设一批创业培训实训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培育成长型中小企业。大力支持返乡入乡创业,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创建一批返乡入乡创业示范县、示范载体、示范项目。
(六)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决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任务,必须精准发力,奋力冲刺,攻城拔寨,交上合格历史答卷。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必须坚持高站位、务实抓,一鼓作气,乘势而上,既坚决完成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和国家成效考核反馈问题整改任务,又举一反三,全方位扫描,主动发现问题,补齐短板,确保实现现行标准下剩余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把握脱贫攻坚质量标准,既不拔高也不降低,既看数量更看质量,脱真贫、真脱贫。要盯紧每一户每个人,因户施策,因人而异,把各项脱贫举措定准定好,并全程关注实施效果。坚持边脱贫边建立“两不愁、三保障”长效机制,实现脱贫工作常态化、机制化,切实做到“四个不摘”,关注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加强监测和帮扶,努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夯实产业扶贫,完善保险保障机制,提升贫困村贫困户自我发展和持续增收能力。坚持扶智与扶志、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增强内生动力。不仅要脱贫,今后还要致富,继续在致富路上奔跑,走向更加富裕的美好生活。扎实推进污染防治。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确保实现阶段性目标。全省地级以上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85%以上;
优良水体比例达到62.5%以上,河湖劣五类水体比例控制在4.2%以下。推动煤炭消费减量,有序推进清洁取暖。持续推动辽河流域、饮马河、查干湖治理保护,全面消除地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继续抓好城市出入口周边及公路铁路两侧环境整治。持续推进“绿盾”专项行动和侵占破坏生态环境问题专项整治。全面完成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年度整改任务,确保销号清零。建立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开展国土空间保护和修复。配合推进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坚持“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政策,确保不发生重大金融风险。坚持“不无序刺破引爆,依法控人控资产控账户,穿透流向,追赃挽损”,积极稳妥推进互联网类金融风险防范处置,完成非法集资陈案三年攻坚行动阶段性处置任务,巩固突出风险稳步趋降态势。加强政府债务风险评估,切实做好防范化解工作。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落实城市主体责任,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七)紧扣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之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切实把好事办好办实办下去。
持续办好民生实事。重点实施十个方面36项民生实事。确保将符合条件的零就业家庭全部纳入援助范围,实现城镇零就业家庭至少1人就业,援助率达到100%。对2万人次残疾人进行技能培训、帮助7000名城镇残疾人实现创业就业。按国家统一部署适时调整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待遇水平。提高城乡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改造2000万平方米城镇老旧小区。改造1.8万套各类棚户区。解决好1.1万户棚改逾期未安置问题。支持200个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等场所改善服务条件。为10万名有需求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为3000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为200所中小学配备冰雪运动设备器材。在9个县级中医院(二级)建设中医药特色老年健康中心。新改建农村公路1000公里、改造危桥50座、实施安防工程1000公里。新增、更新常规城市公交车500辆,其中新能源客车比例不低于40%。巩固提升80万农村居民供水保障水平。农村偏远地区新增4g基站100个以上。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快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全面推动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专项治理,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以上。提高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深化大学区改革,创建“温馨村小”,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深化高中阶段考试招生改革,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实施中高职“双高计划”,加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深化高校分类管理改革,加快“双一流”“双特色”建设,推动新农科建设。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积极引导毕业生留省就业。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扩大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范围。中小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向群众开放。继续承办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举办第三届中俄冬季青少年运动会。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统收统支省级统筹制度,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全面实施“一县一策”“一企一策”扩面征缴,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扎实做好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工作。全力推进“健康吉林”建设,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加快多层级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建设。全面做实医疗保障市级统筹,实现基金统收统支。完善养老政策体系,加快建设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基本民生保障水平。推进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确保基本无拖欠。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做好双拥共建工作,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深化民兵调整改革。推进红十字事业改革。大力发展老龄、慈善、妇女儿童、残疾人、地方志、志愿服务等事业,全面做好外事侨务、民族宗教、气象、防震减灾、人防、测绘、社区治理等工作。
努力保持社会安全稳定。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开展各类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加强新业态领域安全监管,提高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以市域社会治理为重点推动社会治理,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吉林。在严打深挖行业治乱、长效常治上下功夫,打赢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实行药品分类监督制度,建设智慧药监,让人民群众安全放心用药。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打造“综合性”“一站式”调解工作平台,把历史信访积案化解好,把现实突出问题解决好。加强边境管控和基础建设,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
三、持之以恒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级政府必须从自身做起,坚持执政为民、夙夜在公、忠诚履职、勤勉尽责,努力打造人民满意政府。
旗帜鲜明讲政治。政府机关首先要讲政治,政府工作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政府工作人员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我们工作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必须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汇集民智民力,赢得民心民意,与人民群众紧紧连在一起。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倡导和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等政治价值观,坚决彻底肃清孙政才和苏荣、王珉流毒影响,净化政治生态。
解放思想转作风。针对思想观念短板,按照省委部署,来一场彻底的思想大解放,锤炼过硬本领,大刀阔斧变革,争分夺秒实干,让作风焕然一新。推动思想解放深入到基层,唤起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坚决破除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坚决摒弃等靠要思想和大而化之的做派,坚决整治好高骛远、盲目跟风、不推不动等顽疾。破除官本位思想、体制情结、圈子文化、凡事靠关系等陋习,树立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的良好风尚。切实用好试行的《关于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办法》和《关于加强受处理处分干部教育关怀和管理使用的办法》,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更好地激励各级干部担当作为。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在严格问责、精准问责、慎重问责上下功夫,从制度上让干部放下思想包袱,旗帜鲜明地为踏实做事、担当作为的干部撑腰鼓劲。
科学施政重法治。政府必须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依宪执政、依法行政。政府工作必须体现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着力建设法治政府,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启动法治政府建设达标创建和示范创建活动。自觉主动接受人大监督、政协监督和各方面监督,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完善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广泛听取意见,确保依法合规。做好“七五”普法验收,深入开展宪法学习宣传“七进”活动。实施府院联动机制。推进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落地。着力打造诚信政府,说到必须做到,承诺必须兑现,坚决整治“新官不理旧账”等问题。全面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编制完成各级政务公开事项标准目录,实行政务过程和结果全公开。总结推广梅河口市“四个一”活动模式,推动基层治理服务创新。
勇于担当抓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省政府要带头向“不担当”的行为宣战,向“不落实”的顽症开刀。发挥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作用,主动作为、主动负责,上下贯通、一抓到底,实打实地谋、实打实地干,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完善抓落实的目标体系、责任体系、工作体系、考核体系,形成完整工作闭环。推行专项工作“施工图”模式,机制性设计、清单式细化、时限性分工、责任式落实。健全专班推动工作制度,让专业人干专业事、干出专业水平、干出实际成效。加强督查督办和绩效考核,强化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紧盯不落实的人和事,坚决惩治弄虚作假、做表面文章、欺上瞒下、懒政怠政等行为。持续为基层减负,整治“文山会海”,让基层干部集中精力服务群众、推动发展。
清正廉洁做表率。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各级政府必须驰而不息正风肃纪,坚定不移反腐倡廉。深挖细查“四风”隐形变异表现,坚决防止反弹回潮。盯住重点领域、重大项目、重要岗位,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强化审计监督和风险管控。各级政府必须带头过紧日子,坚守节用裕民之道,勤俭办事,厉行节约,坚决压减一般性支出,绝不搞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严厉惩治民生资金、教育医疗、食品药品安全、生态环境、扶贫领域等方面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强化行政问责和效能监察,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展示新时代政府工作人员的崭新风貌。
各位代表!
决胜小康使命在肩,振兴号角催人奋进。让我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省委坚强领导下,全力攻坚,创新实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胜利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加快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而努力奋斗!
篇二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一、2022年工作回顾过去的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以及对我省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支持东北地区深化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做好“六稳”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按照省委十二届四次、五次、六次全会部署要求,着力打好三大攻坚战,做好“三篇大文章”,推动“五头五尾”,围绕建设“六个强省”目标,抓投资、抓项目、抓招商、抓营商环境、抓改革开放创新、抓解放思想,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民生持续改善,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初步预计全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59.6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3%。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8%。落实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1.6%。预计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和8.5%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5%左右。
一年来,面对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复杂局面,在省委坚强领导下,我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在振兴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激发了全省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奋进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隆重集会庆祝大庆油田发现6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国务院发来贺电。全省上下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干成了一些多年想干而没有干成的事,期盼已久的战略举措落地生效,许多标志性工程和关键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振兴发展成效正在显现,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成为时代主旋律。(一)三大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脱贫攻坚扎实推进。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完成年度脱贫攻坚任务,贫困发生率由0.65%降至0.07%,剩余10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剩余5个国贫县达到脱贫摘帽条件。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持续打好原生态、蓝天、碧水、净土、美丽乡村五场保卫战。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3.2%。淘汰县级城市建成区10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1137台,燃煤电厂1362兆瓦机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3.3%。四大水系改善向好,新出现的3个劣Ⅴ类国考断面全部消除,优良水体比例同比上升16.1个百分点。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80%以上。坚持底线思维,持续动态排查风险点,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主动仗。化解重点企业信用风险。推进31家农信社改制。政府债务管理进一步加强。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取得积极进展,金融乱象得到有力整治,金融风险有效防控。
(二)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贯彻落实“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方式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执行国家认定的小煤矿整合关闭标准,做到真管真关真淘汰。初步核算全年减税降费274亿元左右。多措并举降低企业用电成本49.3亿元。完成龙煤集团和建投集团债转股65亿元。全省新登记企业近10万户,增长12.4%。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增长5.8%。以“办事不求人”为切入点,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实施黑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出台关于重塑营商新环境的意见,省市县三级建立营商环境建设监督机构。从上学难、看病难、办证难、办事难等涉及群众和市场主体切身利益的痛点难点问题入手,全力推进“办事不求人”,群众和企业的获得感满意度大幅提升。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建成全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以“键对键”减少“面对面”。大力推行“网上办、一次办、我帮办”,不动产一般登记实现5个工作日内办结,企业开办时间由8天压缩至3天以内。实行“首席服务员”“告知承诺制”“承诺即开工”等举措,营造“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的社会氛围,“投资必过山海关”的市场预期和社会认同明显增强。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农垦、森工行政职能移交基本完成,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组建伊春森工集团,伊春市完成行政区划调整。龙煤集团完成社保职能移交,改革脱困持续深化。大庆油田剥离办社会职能基本完成。一批以“国之重器”为代表的央企依靠深化改革效益大幅提升。新组建的七个省级投资运营集团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运行效率逐渐提升。清理僵尸企业124户,38户地方国企完成混改。启动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省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所办企业脱钩和集中统一监管取得进展。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意见,以及加强金融服务民企20项政策措施。完成省市县三级机构改革,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以“头雁行动”留住科教领域“四梁八柱”,首批支持92个团队,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873人。新晋4位院士,在黑龙江工作的两院院士达42位。实施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三年行动计划。高职、技工院校分别实现扩招4万人和3万人。(三)新动能培育取得新成效。把有效投资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基础设施投资补短板,大力推进百千万工程和百大项目建设。积极发挥规划引领项目的先导作用,编制完成全省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国际航空枢纽和干支线机场、城乡垃圾污水处理、水利、天然气管网等重点规划。百大项目建设取得重大成效,全年共实施百大项目110个,完成年度投资1325.8亿元。玉米加工、煤电、铜冶炼、燃料乙醇等一批重要项目投产,牡佳高速铁路、三江平原14灌区田间配套工程、石化、汽车、食品等一批重要在建项目加快建设,会展、旅游、生物制药等一批大项目签约落地。佳鹤铁路、京哈高速哈尔滨—拉林河段改扩建、哈尔滨机场第二跑道附属工程等开工建设。交工一二级公路975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5509公里。哈尔滨地铁1号线三期工程投入运营。招商引资年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全省实际利用外资5.4亿美元,增长15.6%;
实际利用省外资金预计实现1575亿元,增长5%。网上零售额预计增长32%。新一轮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新成立科技型企业17023家,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50家。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2%。有效发明专利达2.5万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6.5件。设立百亿元龙江振兴基金。2家企业分别在科创板、港交所上市,2家企业报证监会申请上市,9家企业接受上市辅导。高水平承办第二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哈工大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哈工程极地技术与装备等国家重点创新平台建设进展顺利。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在孵企业总数达到7063家,增长30.7%。(四)现代农业和绿色发展优势不断释放。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立足抗灾夺丰收,粮食总产达到1500.6亿斤,实现“十六连丰”。大豆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1067.6万亩。耕地轮作休耕面积1415万亩。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分别达到7470万亩、650万亩。新建生态高标准农田780万亩。奶牛存栏107.6万头,生鲜乳品质优势持续扩大。肉牛出栏281万头。有效防控非洲猪瘟疫病,生猪出栏1702万头。成功举办第二个农民丰收节、第七届绿博会和第二届国际大米节,北大仓“黑土地”牌大米蝉联国际大米节金奖。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20万个。生态屏障作用进一步增强。启动实施小兴安岭—三江平原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工程。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开展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试点。“北国好风光,尽在黑龙江”旅游品牌正在叫响。全面推进全域旅游和文旅融合发展,成功举办第二届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依托必到必游核心景区、重点旅游线路,开发冰雪游、避暑游、森林游、湿地游、自驾游等“冰爽”“凉爽”拳头旅游产品。全省智慧旅游平台上线运行。设立旅游诚信基金,优化旅游市场秩序。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2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84亿元,分别增长19%、19.6%。(五)开放合作高地建设加快。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运行。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投产输气。同江铁路大桥、黑河公路大桥即将通车,黑河跨江索道开工建设。哈尔滨、绥芬河综合保税区功能进一步完善,对俄经贸合作区达到16个,黑河、绥芬河、东宁3个跨境经济合作试验区片区挂牌。积极参与举办中俄建交70周年和中俄地方合作交流年系列活动。高规格高水平举办第六届中俄博览会和第三十届哈洽会。俄罗斯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开始工作。对俄全方位合作优势进一步巩固。借助第二届进博会、中日经济合作会议等,积极扩大与日本、韩国、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6.4%,其中出口总额增长18%。口岸进出口货运量增长8.6%,进出境人员增长13.2%。区域协调发展迈出新步伐。发挥哈尔滨省会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立足“一江居中、南北互动、两岸繁荣”,高起点高质量推进哈尔滨新区建设。推动四煤城城市转型企业转业职工转岗。深化与广东省对口合作,签署总投资近3000亿元的合作协议,深圳(哈尔滨)产业园区落地。深化与吉林省战略合作,推动哈长一体化示范区发展。(六)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在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坚持财政支出向民生领域倾斜,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86.1%,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确保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城乡低保标准实现十三连增。全省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到1850个,新增养老床位1.5万张。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标准达到上年度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80%。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贴标准、基本公共卫生人均经费标准分别提高6.1%和25.5%。统一全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政策并提高报销比例。25个品种38个规格常用药品平均降价59%。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扎实做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食品药品抽检合格率分别达到98.5%和99.4%。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08所,基本消除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所有县域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评估认定。6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文化惠民工程实现全覆盖,市县“两馆”和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普及率达到98.6%。全省广播电视无线数字化覆盖主体工程建成。建设各类体育场地设施2478处。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2.8万套、农村危房改造7.8万户,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6.6万户。改造城镇老旧供热管网1212.8公里。开展哈尔滨智慧供暖试点。巩固提升了131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水平。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不断深化。刑事案件发案量持续下降,社会大局安全稳定。面对1961年以来汛期最大降雨量和严重洪涝灾害,坚持“宁可十防九空、不能万一失防”,雨情汛情就是命令、一线就是岗位,高效协同配合,精准预警预防,众志成城,夺取抗洪全面胜利。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大力开展河湖“清四乱”行动,行洪能力明显提升。深化消防执法改革,完成消防救援队伍改革转制。森林防火取得较好成效。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36.4%、27.4%,全省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向好。退役军人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国务院新闻办举办的“新时代黑龙江重振雄风再出发”专场新闻发布会广受关注,展示了70年沧桑巨变和良好风貌。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正“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强化工作落实抓出成效。政府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做到只减不增。国防动员、民族宗教、普法宣传、法律援助、外事侨务、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广播电视、统计审计、档案史志、参事文史、地震气象、人防供销、援藏援疆等各项工作及妇女儿童、老龄和残疾人事业都取得新进展。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根本上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得益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对黑龙江的亲切关怀、把脉定向,还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以钉钉子精神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龙江大地落地生根。在此,我代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驻省中央直属单位、驻省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致以崇高敬意!向关心、支持黑龙江振兴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感谢!在看到发展成绩和积极变化的同时,我们还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困难和挑战。制约黑龙江振兴发展的“三偏”和“四个短板”问题依然突出,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实体经济困难较多,部分地区财政收支平衡矛盾突出,营商环境还要持续改进,人力资源集聚能力还需加强,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政府系统一些公职人员法治意识、服务意识不强,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这些问题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二、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2022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做好政府工作至关重要。我们要按照省委部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对我省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从“五大安全”战略高度,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着力解放思想,着力优化营商环境,着力集聚各类人才,加快建设“六个强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加快推进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今年全省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3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以内。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不低于经济增长幅度。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以上。脱贫攻坚任务完成,现行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做好今年各项工作,要深刻认识高质量发展是解决黑龙江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支持东北地区深化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向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焦发力;
要清醒面对形势,增强必胜信心决心,大力推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主动认识变、把握变、引领变;
要善于把外部压力转化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强大动力,抢抓机遇,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要把国家赋予的“五大安全”战略定位与自身优势结合起来,把中央支持与激发内生动力结合起来,把短期投资补短板稳增长与长期招商调结构促发展结合起来,围绕建设“六个强省”目标,坚持实施百千万工程,推动百大项目建设,以“六抓”促“六稳”。围绕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切实把脱贫攻坚作为决胜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回头看”,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实现剩余贫困人口脱贫,确保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方向不改、力度不减,加快完成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意见整改,重点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龙江最宝贵的原生态优势,让绿色成为龙江最亮丽的底色。深化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加大对金融乱象整治力度,加强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防范和处置,增强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继续稳妥推进重点领域、高风险领域风险处置,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二)持续抓投资抓项目抓招商引资。扩大有效投资是当前顶住下行压力的重要举措。积极加强项目谋划。抓住国家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和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大力提质增效的重要机遇期,加快项目建设。按照规划布局在先、基础设施及产业项目储备跟进、项目库做实的要求,加快完成项目前期工作,推动项目成熟并尽快实施。扎实做好项目融资,做到“资金跟着项目走”,发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融资牵引作用,积极鼓励民间投资,促进补短板、调结构、惠民生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实施新一轮百大项目攻坚战。续建牡佳高速铁路、佳鹤铁路改造项目,整体实施哈伊高速铁路新建和北黑铁路改造升级项目,启动哈尔滨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建设高速公路558公里,建设普通国省干线公路1100公里,加快推进“醉美龙江331边防路”建设,建设农村和林区公路6000公里。开工建设中俄界河治理三期工程和关门嘴子水库。加快三江连通工程论证,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利用俄气资源,建设与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相连的省内骨干支线管网,实施“气化龙江”。推进城镇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以及老旧供热供排水管网改造。完成剩余存量垃圾治理、黑臭水体整治、重点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建设任务。畅通百大项目绿色通道,加快项目审批进程。紧盯开工率、投资完成率、资金到位率,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树牢招商引资是加快经济发展生命线意识,围绕农业、生态、对俄合作、冰雪、矿产等优势资源,制定产业链招商图谱,强化产业招商。瞄准珠三角、长三角,以及港澳台、日韩、欧美等地区和国家开展招商。充分利用哈尔滨新区、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跨境经济合作试验区等载体,以及进博会、中俄博览会、哈洽会、中国粮食交易大会等平台,引资引智。利用市场化手段,开展委托招商、代理招商、小分队招商、敲门式招商。完善“专班+园区”“目标+考核”机制。以优质政务服务提高企业对发展环境的认可和信任,敢于投资,愿意投资,让龙江成为投资兴业的一方热土。(三)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根基,推进结构调整必须增强实体经济竞争力,大力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以百千万工程为总抓手,加强产业规划、政策引领和园区承载,做强做大企业,培育一批百亿级骨干企业,发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石墨及深加工、有色金属、钢铁、生物医药、玉米加工、乳制品等优势产业,着力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以数字龙江建设为引领,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力争年底实现市地5g网络覆盖,加快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应用和企业上云,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围绕制造业质量提升,持续推动技术改造、智能改造和绿色改造。支持上下游产业协同配套。主动承接沿海省份产业转移。立足资源优势和科教优势,克服气候、地理位置等影响制造业成本的不利因素,大力发展以新兴、高端、高附加值、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等产业为主的寒地产业经济,全力构建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新的产业结构。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坚持把振兴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提升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主动对接新一轮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协同创新,参与国家重点科技计划,建设高端创新平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围绕装备、能源、化工、食品、新材料、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新一代信息技术、种业及农机装备等重点产业,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开展联合攻关,力争产出一批高水平成果。支持成熟军工技术溢出,促进“军转民”“民参军”,重点发展航空航天装备及配套、船舶及海洋工程配套,应用小卫星、卫星遥感及北斗导航系统应用,军民两用材料及制品等产业。继续实施新一轮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精准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领军企业。提升科技园区承载能力。加大科技创新政策完善与落实力度,研究制定提高科技型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等激励措施。(四)促进服务消费提质扩容。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顺应国内消费需求新变化,把握消费升级趋势,挖掘消费需求潜力,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高水准制定好全省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不断完善骨干旅游线路布局,推进百个重点文旅产业项目建设。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办好第三届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推进医养康养结合,扩大天鹅颐养经济走廊城市合作范围。大力发展冰雪赛事、冰雪文化、冰雪旅游、冰雪娱乐、冰雪装备、冰雪教育、冰雪节庆等,加快把冷资源催生为热经济。做好民宿、汽车营地、旅游租车等配套服务。加大“精准”和“靶向”宣传推介。用好旅游诚信基金,持续整治旅游市场秩序。培育发展休闲旅游、医疗康养、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家政服务等新增长点。办好“哈夏”、冰雪节、新博会、绿博会、啤酒节、时装节等特色节庆,引入外部消费,促进假日消费、节庆消费、夜间消费、定制消费,拓展会展经济,“以节兴市”增强城市活力。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加快传统商贸服务业转型升级。(五)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完善省内区域空间布局,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推动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提升哈尔滨作为中心城市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更好发挥好省会城市龙头辐射带动作用。汇集哈尔滨与长春、哈尔滨与大庆之间的创新资源、产业基础和高端人才,促进哈长、哈大一体化发展。促进规划一体化,实现错位互补、竞合发展;
推动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实现发展要素一体化,促进各类要素无障碍流动;
推进公共服务公共产品一体化,形成分建共享机制。发挥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绥化等省内其他综合城市的带动功能。推动大庆建设百年油田,支持非常规油气科研和开采,以“油头化尾”为抓手,延长“化尾”产业链。落实好促进四煤城转型发展政策,支持煤化工等产业发展,加快培育接续替代产业,推动石墨等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和利用。推动大小兴安岭等重点国有林区资源保护和生态产业发展,促进大兴安岭、伊春建设生态林城。持续推进兴边富民,完善有利于稳边固边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基础,推动黑河等沿边地区人口和生产要素集聚,形成若干个具有一定规模人口的边境城市。(六)扎实推动乡村振兴和生态建设。以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为重点,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实现地力、种子、种植、加工、储运、销售等全过程安全和全产业链增值增效,巩固黑龙江粮食在“中国粮食”“中国饭碗”中的地位,不负国家期望,坚决当好粮食安全“压舱石”,争当农业现代化排头兵。推动北大荒农垦集团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实施黑土地战略性保护。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地力提升为导向,新建生态高标准农田843万亩,落实农业“三减”4500万亩。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加大对大马力农机具购置补贴,推广大机械深翻,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还田利用率达到65%以上。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加快三江平原14灌区田间配套工程建设,扩大工程换水、灌溉节水、休耕停水面积,新增置换地下水面积326万亩。打好寒地黑土、绿色有机、非转基因三张牌。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分别增加到7650万亩、850万亩。加快种子基地建设。放大优质粳稻、玉米、大豆优势。发展蔬菜、鲜食玉米、食用菌等高值高效作物。发展坚果、浆果、森林种养殖、道地药材等特色经济。巩固生鲜乳优势。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做好生猪稳产保供工作,力争年底前生猪生产恢复到常年水平。组织一批龙头企业与国际标准对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发展地理标识保护产品。持续扩大农产品营销,继续办好国际大米节等活动,实现“种得好、产得优、卖得俏”。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冷链物流和农村电商,加快建设玉米、水稻、乳、肉4个千亿级产业。围绕加工龙头建基地,引导农民调整种养结构,由市场机制实现种植者、养殖者与加工者高效对接,以需定产,扶持就地加工农产品增值,持续提高农民收入。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做强特色产业和民营经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切实保护好绿水青山。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建设生态强省。编制好全省国土空间规划“底图”,实现“多规合一”“多图合一”。牢牢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积极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完成营造林100万亩。基本淘汰县级城市建成区10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全面消除国考断面劣Ⅴ类水体。加快推进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建设,全省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90%以上。加大水源地污染治理力度,巩固提升剩余72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水平,建立农村饮水安全长效运管机制。加快城市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建设后备水源地。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加快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分类治理工作。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科学稳妥推进“厕所革命”。(七)向深化市场化改革要动力。发展和改革高度融合,发展前进一步就需要改革前进一步,要以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实施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继续推动龙煤、农垦、森工改革。深入开展“三项制度”改革,深层次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不断激发国有企业活力、提高运行效率。开展扭亏增盈、僵尸企业处置专项行动。通过资源资本注入和市场化投资运营体系建设等方式,支持七个投资运营集团做强做优做大。引导龙江振兴基金加大对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与新医药、新能源与节能等领域的投资。完成省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所办企业脱钩和集中统一监管。深化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加快推进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落实好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保障民营企业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推进法治龙江、诚信龙江建设。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继续整治“新官不理旧账”,执行好各级领导联系企业家制度,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推动“政银企保”合作,支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发展,完善扩大再担保功能,帮助中小微企业缓解融资难。开展名企名家名牌培育行动,发挥企业家才能,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奖励有贡献的优秀企业家,营造激励企业家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持续打造“办事不求人”的政务服务品牌。认真落实国务院和黑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建设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诚信守约的人文环境、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以及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推动“办事不求人”长效化机制化常态化,拓展延伸服务领域,更好服务群众和市场主体,让不求人就能办成事成为新常态。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政策成效。深化“放管服”改革,继续推进简政放权。动态调整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全面落实哈尔滨新区省级审批权限。深入开展市县营商环境试评价。推行以“证照分离”为重点的商事制度改革,最大限度缩短企业开办时限。深化工程项目建设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加快建设省级电子政务云,大力推进各部门数据集中和交换共享,消除信息孤岛,政府信息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建好全省电子政务服务一张网。切实增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行跨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对新兴产业等进行包容审慎监管,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严格贯彻落实政府投资监督相关要求,决不允许领导干部利用职权和职务影响违规插手工程项目,决不允许领导干部受托在项目审批、资金分配、工程结算等方面说情打招呼,决不允许领导干部及配偶、子女及其配偶违规经商办企业,一经查实绝不姑息。谁砸黑龙江的牌子,就砸谁的饭碗。以良好营商环境吸引各类企业和人才“再闯关东”,让“投资必过山海关”变成“投资争过山海关”。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开展“金融助振兴”活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优势重点产业支持。积极引进风险投资、创业投资、产业投资等投融资机构,以及各类金融中介机构。推进各类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在自贸区新设机构。推动银企对接,创新融资方式,发展科技金融,扩大信贷、保险、期货等业务规模。加强与第三方平台合作,发挥大数据评估助贷作用,推动发展普惠金融。实施“紫丁香计划”,支持企业上市,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八)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前沿。统筹贸易、投资、通道、平台等资源,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努力“打造一个窗口、建设四个区”,加快建立以对俄和东北亚为重点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紧紧围绕国家赋予的沿边开放战略定位,发挥自贸区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实现投资贸易便利化自由化国际化。做到先行先试、复制推广,在人才引进和建立激励机制上大胆试大胆闯。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带动对俄合作。充分利用同江铁路大桥、黑河公路大桥即将开通的机遇,加快同江铁路口岸、黑河公路口岸和黑瞎子岛公路口岸建设,继续缩短通关时间。支持哈尔滨建设国际内陆港,建设面向俄罗斯和东北亚的国际物流枢纽,大力发展对俄跨境国际邮政小包航空物流。用好边民互市贸易优惠政策,开展互市贸易进口商品落地加工。吸引优质企业参与进口农产品、林木产品等大宗商品加工,推进从贸易到加工再到产业的深度发展。继续发挥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地方合作理事会和省州长定期会晤机制作用,促进中俄地方间合作高质量发展。参与组织好在叶卡捷琳堡举办的第七届中俄博览会。积极开拓多元化市场。巩固对港澳台合作,扩大贸易合作规模。重点开展与日韩在农业、文化、经贸等领域合作,与欧美国家在经贸、冰雪、旅游、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合作,与澳新在畜牧业、乳制品等领域合作。扎实推进对口合作。复制借鉴广东改革开放成功经验,推动双方以重点项目带动农业、旅游、金融、对俄、园区建设等各领域合作。促进黑龙江自贸区与广东自贸区对口合作。(九)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要用汗水和辛劳让振兴发展成果更多惠及龙江人民。推动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加大援企稳岗力度,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工作。扎实做好四煤城转岗职工再就业服务。就业扶持政策更多向中小企业倾斜。支持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发展。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三年行动计划,完成技能培训35万人次。推进高职院校和技工院校扩招工作。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确保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持续提高城乡低保和特困供养标准。加强省级财政对临时救助支持力度,推动民政领域购买服务。保障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加大居家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新增养老床位1万张。为落实全面二孩生育政策提供保障措施。聚焦办好教育留住人。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新建和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00所以上。启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建设,完善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提升普通高中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持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解决好一些家长反映中小学生身体发育快课桌小影响孩子健康的问题。继续实施“头雁行动”,完善“头雁+团队+平台+项目”模式。启动实施“春雁行动”,吸引更多青年骨干人才留在龙江、扎根龙江。大力支持有潜质的高校和学科向“双一流”迈进。推进产教融合,创新发展职业教育,加强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高校及专业集群“双特”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及专业“双高”建设、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及专业“双优”建设。规范引导民办教育发展。推进“健康龙江”建设。深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国家试点城市和县(市)建成紧密型医联体。全面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政府补贴标准,强化医保资金管理。深入实施“健康龙江”专项行动,有效推进地方病、尘肺病、脑卒中防治和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扩大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品种范围。转岗培训1500名全科医生,为农村定向培养300名全科医生,继续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招聘500名执业医师。基本公共卫生人均经费补助标准由69元提高到74元。全面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加强食品药品监管。构建完善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建设一批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基层数字文旅驿站、旅游厕所等公共文旅设施。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结合备战北京冬奥会,拓展冰雪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推进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打造城市15分钟健身圈和30分钟冰雪健身圈。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强风险评估和预警,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强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推进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供暖建设,辟建更多停车泊位,合理布局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持续深化严打整治行动,确保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全面胜利,建设“平安黑龙江”。深化双拥共建,做好退役军人服务管理保障工作。(十)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效能。坚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政府工作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自觉接受法律监督、民主监督、监察监督和人民监督。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此次“我向省长说句话”征集网民意见建议5万余条,并予以充分采纳,我们将继续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畅通各种渠道倾听民声、了解民意、服务民生,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解决好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专项整治漠视群众利益的问题。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强化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做到凭专业说话、按规矩办事,全面提高政府系统公务员履职尽责的本领和能力。高度重视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工作。坚持勤俭节约,政府带头过紧日子,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建立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全程留痕、责任可追溯的监督机制,把有限资金真正用到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上来。以更宽眼界更大改革力度,高质量编制好全省“十四五”规划。加强廉洁政府建设。强化审计监督。推动建立问责机制。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聚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驰而不息纠治“四风”。切实为基层减负。引导政府公职人员知重负重、攻坚克难,面对矛盾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挺身而出,当斗士而不是当“绅士”,奋勇当先、实干担当。健全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为担当者担当,让实干者实惠。各位代表!站在第一个百年目标实现的历史节点上,我们满怀信心!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黑龙江篇章的征程上,我们要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把初心和使命转化为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自觉行动,把党中央的关心支持和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汇聚成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倾注心力为黑龙江人民谋幸福,为黑龙江发展谋振兴!各位代表!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奋发有为,为推进黑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篇三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自治区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一、2022年工作回顾2022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我区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3月5日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7月15日至16日又亲临我区考察并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为新时代内蒙古发展指明了方向,极大鼓舞了全区各族人民。一年来,在自治区党委领导下,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初步核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9%,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5%和10.7%。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区属“僵尸企业”基本出清。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为各类市场主体新增减负41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降低2.3个百分点,利润增长3.2%。京呼高铁建成通车,赤峰至京沈高铁连接线即将建成,集大高铁、包银高铁开工建设,锡林浩特至丹东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引绰济辽”、东台子水库等工程进展顺利。新建通用机场4个,民用机场达到33个。天骄航空通航运营,大飞机学院正式招生。12个盟市均开通了5g试验基站。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编制现代能源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支持举办第二届内蒙古国际能源大会。可再生能源并网装机达到4240万千瓦,占总装机三分之一。锡林郭勒至山东特高压配套煤电项目顺利推进;
中石化鄂尔多斯煤制烯烃项目开工建设;
中为鄂尔多斯能源煤炭地下气化示范项目投产;
国电投乌兰察布风电基地一期600万千瓦示范项目开工建设,是全球陆上单体规模最大风电项目;
乌海赛思普非高炉冶炼项目开工建设,冶炼工艺由“碳冶金”向“氢冶金”转变;
全球首个5g无人驾驶矿用车在白云鄂博投入运行;
显鸿科技“蒙芯”射频芯片应用在区内外交通、电力、物流等领域。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58.6%,稀土化合物、石墨及碳素制品产量分别增长11.4%和9.6%。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业总收入增长12%,呼伦贝尔森林草原旅游列车正式运行。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增速高于上年;
直接融资1857亿元,同比翻了一番。第四次经济普查工作全面完成。
(二)聚焦突出问题精准发力,三大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实行风险等级评定,强化政府债务管理,隐性债务完成年度化解任务的270.7%,“十个全覆盖”拖欠工程款全部清偿。投放纾困基金和风险防控基金257.4亿元,支持65家企业化解债务风险。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672.9亿元,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在中央支持下,妥善处置了包商银行风险。在多家金融机构支持下,公路投资公司债务实现重组,包钢集团77.35亿元市场化债转股落地,全区市场化债转股总金额234亿元,企业债务风险明显降低。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开展脱贫攻坚专项行动,预计20个国贫旗县摘帽、676个贫困嘎查村出列、14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全年投入财政专项资金99.23亿元,其中深度贫困地区投入增长23.4%。在全国率先开展扶贫资产清查和管理试点。北京市及中央单位在资金、人才、技术和产业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扶贫协作、定点扶贫成效显著。认真整改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全区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比例89.6%,提前完成“十三五”二氧化硫、氨氮减排任务。修编“一湖两海”治理规划,呼伦湖二期治理工程13个项目全部开工建设,水质恶化趋势得到初步控制;
岱海主要水质指标稳定向好;
乌梁素海生态补水6.15亿立方米,整体水质由劣五类稳定提高到五类。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年度治理任务全部完成。农用地污染状况详查通过国家验收,全区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优良。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完成营造林136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944万亩。开展大兴安岭毁林开垦整治行动。出台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自然保护区内96.7%的工矿企业退出。乌兰浩特、康巴什、根河被授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阿尔山市被命名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支持举办了呼伦贝尔国际绿色发展大会。(三)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牧区发展取得新成效。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新增高标准农田144万亩。调整种植结构,压减籽粒玉米种植,增加大豆、青贮玉米种植。推进马铃薯主粮化,对马铃薯主产区给予补贴。在五原县等地实施盐碱化耕地改良试点,取得可推广技术模式。农牧业再获丰收,粮食产量达到730.5亿斤,肉类总产量257万吨。制定奶业振兴政策措施,在磴口、和林格尔开展优质牧草种植试点,奶牛存栏和牛奶产量实现恢复性增长。11个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入选2019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天赋河套区域品牌影响力居全国第二,产品溢价20%以上。整治农村牧区人居环境,农村牧区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22.4%,提高6.3个百分点。建制嘎查村硬化路和宽带基本覆盖,偏远农村牧区用电升级改造基本完成,“大棚房”专项整治任务全面完成。在新巴尔虎右旗、阿巴嘎旗开展牧区现代化试点,在突泉县开展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在正蓝旗开展牧区改厕试点。(四)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发展动力不断增强。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市场主体增长7.2%,民间投资增长6.9%。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压缩到100个工作日,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时间缩短三分之一。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90%以上本级国有资产纳入统一监管。国有林场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大兴安岭林区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全区进出口总额增长5.9%,我区开行中欧班列增长20.4%。实施“一带一路·光明行”蒙古国行动,开展投资贸易合作、辽代文物展览、医疗服务、教育文化交流等活动。中蒙两国签署建设二连浩特—扎门乌德经济合作区协议。第三届中蒙博览会成功举办。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等毗邻地区,建立政府间定期会晤及交流合作机制。实施阿联酋赤峰“一带一路”草畜一体化项目,实施以色列巴彦淖尔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加强与日本、白俄罗斯等国家务实合作。乌兰察布—二连浩特陆港纳入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乌兰察布保税物流中心获得批准,鄂尔多斯综合保税区、巴彦淖尔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营。支持举办了第二届阿尔山论坛。深化与科技部、上海交大、华大基因、中国商飞、平安集团、华为、腾讯、北斗航天集团等战略合作。召开第三届蒙商大会,蒙商影响力持续扩大。(五)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全力稳定和促进就业,城镇新增就业26.3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119.6%;
城镇登记失业率3.7%,低于控制目标。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得到有效治理。棚户区改造超额完成年度任务,乌兰察布市被国务院确定为棚户区改造工作激励城市。103个旗县市区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7个百分点。中央民族大学附中呼和浩特分校开始招生。提高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解决了部分退役士兵社会保险问题。降低大病保险起付线,提高报销比例,高血压、糖尿病等门诊用药纳入医保范围。“光明行”活动累计实施复明手术2.6万例。苏尼特左旗、四子王旗鼠疫疫情得到有效防控。河套灌区入选世界灌溉遗产名录。乌兰牧骑开展异地交流演出。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场馆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累计建成1271块社会足球场,提前完成“十三五”建设任务。我区体育健儿在国家级以上赛事中获得冠军116个。深入推进平安内蒙古建设。全面加强矿山、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提升食品药品、消防、交通等领域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铲除一批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人民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们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27个集体和33名个人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称号。都贵玛同志荣获“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编纂《汉蒙法律实用大辞典》。达斡尔语、鄂伦春语、鄂温克语语言文化大数据采集与平台建设进展顺利,鄂伦春语辞典编纂完成。党的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国防动员、双拥优抚、统计调查、地震气象、社会科学、档案史志、参事文史等工作得到加强,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红十字会等事业发展。我们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努力提高政务服务水平。提请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议案9件,制定、修改和废止政府规章6件,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1346件,办复率100%。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地方预决算公开度在全国排名第三,自治区政府举办新闻发布会137场,压减会议32%,压减规范性等文件53%。制定行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实施办法,各级财政压减一般性支出28.7亿元。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自治区配套办法,驰而不息纠正“四风”,政府公信力、执行力不断增强。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穿全过程。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着力解决办事难问题,打破信息壁垒,基本建成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自治区本级行政权力事项由3278项压减到947项、压减71%,市场准入、项目审批等500多项政务服务实现了一站式办理;
着力解决房地产、安全生产等领域的突出问题。落实属地责任,解决了88万套房屋办证难、入住难、回迁难遗留问题。锡林郭勒银漫矿业和乌兰察布东兴化工安全事故,教训极其深刻,我们认真反思工作中的不足,开展了矿山安全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组织专业人员对化工企业进行安全评估;
着力防范化解政府债务和金融风险,全区政府债务率持续下降;
着力推动补短板,高铁、航空、能源等一批重大项目取得突破。坚持试点先行,开展了牧区现代化、优质牧草种植、盐碱地改良、厕所革命、垃圾分类处理等试点工作。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们经历了严峻的困难和风险挑战,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攻坚克难的结果。在此,我代表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各族人民,向所有关心支持内蒙古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新动能发展不足,营商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生态建设和污染防治任务艰巨。财政金融领域风险仍然较高,一些地方财政运行困难。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群众还有不满意的地方。一些政府部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依然存在。我们一定直面问题和挑战,勇于担当,恪尽职守,决不辜负人民期待。二、2022年工作安排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我们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做好政府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
城镇新增就业22万人以上;
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登记失业率4.5%以内;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
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做好今年工作,我们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党中央对自治区的战略定位,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持续用力,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对照相关定性定量指标,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各项工作要更精准、更精细。严格执行退出标准和退出程序,完成现存贫困人口脱贫任务,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检验。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脱贫长效机制,稳定扶贫政策。做好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的监测和帮扶。强化产业扶贫,带动贫困户持续增收。加强扶贫资产管理,提高扶贫资产使用效益。深化京蒙扶贫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开展脱贫攻坚普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聚焦突出问题,把各项治理措施落实到位。推进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和工业炉窑治理,抓好“散乱污”企业、散煤燃烧、柴油货车污染等专项治理。加强呼包鄂、乌海及周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落实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水生态综合治理措施,推进达里湖、哈素海、东居延海等湖泊治理。整治污水处理厂排放不达标问题,保护饮用水水源地。控肥、控药、控水、控膜,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控重金属行业污染,完成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加强政府债务管理,进一步完善考评机制和奖补政策,确保完成年度化解任务。稳妥处置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风险,完成包商银行股权重组。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二)大力优化营商环境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提升政府服务效能。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解决部分领域审批手续繁琐、办理时间过长、效率偏低等问题。企业开办时间压减至3个工作日以内,不动产登记时间压减至5个工作日以内。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一网通办、异地可办。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行投资项目承诺制和部门代办制。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降低企业用电、物流等成本。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坚决治理多头重复检查。鼓励引导民营企业改革创新,促进民营企业规范健康发展。切实保障民营企业依法平等获得和使用资源要素,清理与企业性质挂钩的歧视性规定和做法,完成清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加快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金融业生态环境,加大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信贷投放力度,支持更多优质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设立自治区金融租赁公司,组建再担保集团。(三)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制造业,做好资源转化增值文章和现代能源经济文章,支持企业发展下游产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精深加工度,着力提升产业链水平。推进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在化工、装备制造、钢铁和有色金属加工、乳制品加工等优势特色领域,打造一批产业集群。紧跟世界能源技术革命新趋势,合理布局和有序推动风电、光伏等产业规模化、基地化发展,加快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创建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积极布局5g通信应用和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产业。推动智能化改造,在高危行业、高强度生产环节推行机器换人。建设稀土新材料、石墨电极材料、石墨烯等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建设呼和浩特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统筹规划工业园区布局,清理整合有名无实和产业同质化的园区,关停并转高耗低效园区和“散乱污”企业。科学确定工业园区定位,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单位面积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率。深入实施“科技兴蒙”行动,加强基础性、应用性研究,重点在能源、材料、装备制造、生态环境、农牧业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充分发挥政府科技投入引导作用,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有机融合,建立科技创新成果供需对接机制,促进研发成果转移转化,推动军民科技协作和融合发展。创建呼包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国家和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我区布局。做好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工作。(四)着力扩大有效需求推动消费稳定增长,扩大实物商品消费,完善便利店、社区菜市场等便民消费设施。聚焦多样化需求,引进发展新商业模式,提升改造商业步行街,发展会展经济、夜间经济、信息消费。推进医养康养结合,多渠道增加养老、托育服务供给。继续扩大文化、体育、旅游等消费。打造内蒙古品牌电商,发展农村牧区电子商务,增加物流网点,降低物流成本。大力发展高铁经济,积极融入京津冀大市场,吸引消费、产业和要素向我区集聚。推动“内蒙古味道”“内蒙古音乐”“内蒙古影视”与“内蒙古旅游”融合发展。在做好草原、森林、沙漠和火山、冰川遗迹等旅游的同时,抓住“十四冬”和冬奥会机遇,利用各类场馆设施和冰雪资源,大力发展冬季旅游,做好冰雪经济。实施黄河文化系统保护工程,依托黄河湿地、准格尔大峡谷、长城遗址,以及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建设黄河几字弯旅游线路,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切实增加有效投资,加强交通、水利、能源、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自然灾害防治重大工程,推进市政管网、停车场、冷链物流、城乡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实施交通强国第二批试点项目。推进在建高铁、公路、机场等项目,抓好鄂尔多斯至榆林高铁、通辽至齐齐哈尔高铁、齐海满高铁、锡林浩特至太子城快速铁路建设及前期工作,推进集通铁路电气化改造、乌兰浩特至阿尔山铁路改造。集中建设一批通用机场,促进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推进岱海生态应急补水等水利工程。加快储能设施、新能源基地和能源运输通道建设。加强项目储备和项目前期工作,用好专项债券。(五)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区土地资源丰富,水是清洁的,土是干净的,这是生产力,也是竞争力。我们必须保护好、利用好这个优势,坚持绿色兴农兴牧,积极发展生态农牧业,增加优质农畜产品供给。推动农牧业产业向优势地区集中,建设玉米、马铃薯、奶牛、肉牛、肉羊、绒毛等优势农畜产品产业带和产业集群,实行标准化、规模化经营。支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推动更多优质品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推进通辽、赤峰、河套灌区等地区高效节水灌溉,扩大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解决地下水超采和水资源浪费问题。抓好耕地轮作和盐碱化耕地改良,提高耕地质量。完善和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加快奶业振兴,建设优质奶源基地,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提升乳制品核心竞争力。完善市场准入、检测检验、标准化建设等扶持政策,推动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健康发展。继续实施粮改饲,扩大优质牧草种植,加快草畜一体化发展。实施现代种业工程,推进奶牛、肉牛、肉羊育繁推示范项目,建设玉米、马铃薯等优势作物良种繁育基地,提升农畜产品品质。落实白绒山羊、双峰驼等国家保种任务,做好蒙古马保护工作。大力发展现代草种业,把内蒙古建成中国草种的资源库。着力改善农村牧区环境。坚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因地制宜推进“厕所革命”。加强村容村貌整治,完成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深化农村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壮大集体经济。引导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密切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抓好牧区现代化试点,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六)加强绿色内蒙古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把保护草原、森林作为首要任务,开展大兴安岭及周边地区退耕还林还草还湿试点,推进退化草原生态修复国家试点。推进大青山生态修复。做好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呼伦贝尔国家公园申报工作。加强新巴尔虎黄羊自然保护区管理,打开黄羊等野生动物迁徙通道。从严控制草原核心区新建风电、光伏和矿山项目,支持在荒漠地区、采煤沉陷区、矿区排土场建设光伏电站和风电基地。节约集约用地,推进荒漠化土地治理。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加强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和高耗能项目节能审查。提高再生水利用率,强化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全面退出自然保护区内矿业权。持续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实施矿山用车电动化改造。建设绿色矿山、绿色工厂、绿色建筑。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推进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划定并严守“三区三线”,编制实施国土空间规划。制定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用能权、排污权、林业碳汇交易等改革。建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评估体系和碳汇储备评估机制。(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制定区域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差异化考核、奖补、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发挥比较优势,统筹自治区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加快东部盟市振兴,突出生态功能,发展碳汇经济,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加强呼包鄂及乌兰察布协同发展,推动产业集中集约集聚,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加快乌海及周边地区转型发展,推进阿拉善北山成矿带资源勘探开发。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黄河流域水源涵养提升、水土流失治理、湿地生态系统修复等工程,建设沿黄生态廊道。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为重,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科学编制规划,促进沿黄资源要素集中集聚、产业绿色发展。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建设智慧城市、宜居城市。发挥好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提升盟市、旗县所在地和中心镇服务功能,支持特色小镇发展。(八)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制定和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做好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完成自治区本级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导国有资本向产业链中高端和新兴产业布局。深化电力体制和输配电价格改革,建立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的电价机制。实行国有金融资本集中统一管理,提高地方金融监管水平。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按照零基预算要求,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开拓多元化市场,培育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大力发展泛口岸经济,发挥口岸和国际通道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平台建设。加强口岸与腹地之间、航空口岸与陆路口岸之间的协作,促进大宗进出口产品落地加工,把通道经济变为落地经济。申报设立中国(内蒙古)自由贸易试验区。进一步密切与港澳地区经贸合作,深化与国家部委、其他省区市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中央企业的合作,跟踪落实战略协议。深入落实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政策措施,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九)推进文明内蒙古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学习英雄,学习楷模,提升全社会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讲好内蒙古故事,充分展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充分展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一往无前的精神风貌。繁荣文艺创作,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推进草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做好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巴丹吉林沙漠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建成内蒙古革命历史博物馆、契丹辽博物馆。实施“智慧广电”工程,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演艺等事业,发展文化产业,让文化软实力成为新的竞争力。(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把稳定就业作为重中之重,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建设全区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促进求职、用工需求和培训精准对接,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问题。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增加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资源,改善苏木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提升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办学水平,推进“双一流”建设。开展高职扩招提质三年行动,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办好特殊教育,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继续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构建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建设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新校区。实施健康内蒙古行动。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设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升社区医疗和远程医疗服务能力。做好重大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重大疾病用药纳入医保。加快蒙中医院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发展,办好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自治区级统收统支,实现工伤保险自治区级统筹,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完善城乡低保、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制度,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农民工按时足额获得工资。加快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支持社会组织、人道救助、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全面落实妇女发展纲要和儿童发展纲要,保障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合法权益。做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持续解决房地产历史遗留问题,改造城镇老旧小区,做好城市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工作,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发挥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加强国防动员、国防教育和人民防空工作。创新社会治理,健全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信访法治化。加强公共法律服务,深化普法宣传教育。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格安全生产责任,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和质量监管,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做好地质、气象、测绘等工作。“十四五”时期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我们将充分征求意见,深入研究论证,高质量编制好“十四五”发展规划。三、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我们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到位,做到令行禁止、政令畅通。我们要坚持依法履职,提高行政效能,建设法治政府。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强化审计监督,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深化政务公开,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认真履行依法作出的承诺,建设诚信政府。我们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建设廉洁政府。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过紧日子,节俭办一切事业,今年自治区本级压减专项业务费10%、非重点专项资金20%。我们要切实强化责任担当,以求真务实的作风,紧盯问题不放手,把工作做扎实、做到位,把“最后一公里”问题解决好。各位代表!内蒙古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源地,也是革命老区,具有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在新时代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的殷切嘱托,是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共同的历史责任。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推进兴边富民行动,提高非一线边民补助标准,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保护、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加强少数民族古籍保护整理和研究,做好城市民族工作。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各位代表!2022年,我们隆重庆祝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共同见证了新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共同见证了70年来内蒙古发生的巨大变化。2022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将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不断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努力建设美丽内蒙古,书写新时代“模范自治区”新篇章!
篇四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2022年工作回顾刚刚过去的一年,是极不平凡、极不寻常的一年。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按照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强化“六稳”举措,加快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坚定信心、砥砺前行,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23.6亿元,剔除新增减税降费因素,同口径增长7.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8%;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12元、增长9%,其中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4328元和12858元、增长7.6%和9.8%。原州、海原、同心、红寺堡4县(区)可望脱贫摘帽,109个村脱贫出列,10.3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由3%下降到0.47%,脱贫攻坚战迈出了关键性步伐。一年来的主要工作和成效是:
(一)多措并举稳增长,发展质量稳步提升。沉着应对持续加大的下行压力,加强月调度、季分析,制定高质量发展意见,实施“创新驱动30条”“降成本30条”等措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落实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预计新增减税降费141亿元,投放纾困基金25.8亿元,新增贷款420亿元,清理拖欠民营和中小企业账款96.5亿元,大幅降低了实体经济成本。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政府隐性债务下降22%,企业信用风险、非法集资等得到妥善处置,房地产去库存周期保持在11个月以内,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加强东西部科技合作,实施科技创新“五大行动”“人才18条”,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家,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1.3%左右,区域创新能力由全国27位提升到23位。培育“专精特新”企业122家,整治“散乱污”企业425家,淘汰落后产能409万吨,新能源装机突破2000万千瓦,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分别达64%和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6%。加快园区改革创新和低成本化改造,吴忠金积工业园跻身国家绿色园区行列,宁东基地成为西北第一个产值过千亿元的化工园区、位列全国第6。建设高标准农田149万亩,粮食生产实现“十六连丰”、总产373万吨,特色优势产业占到了农业总产值的87.4%。完善促消费政策措施,特色旅游、软件信息、电商零售等实现两位数增长,现代金融、商贸物流、健康养老等快速发展,西夏区、沙坡头区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扎实开展“项目提质增效年”活动,宝丰焦炭制烯烃、隆基单晶电池、银西高铁、包银高铁、乌玛高速等加快建设,泰和对位芳纶、伊利绿色智能一期、银川国际航空港综合交通枢纽、宁夏老年大学等全面建成。特别令人振奋的是,宁夏首条高铁银川至中卫高铁的开通运营,圆上了全区人民期盼多年的高铁梦。
(二)治理环境优生态,城乡面貌大幅改善。落实“生态立区28条”,继续深化蓝天碧水净土“三大行动”,认真整改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扎实推进贺兰山、六盘山、罗山生态保护修复。严格落实五级河(湖)长制,黄河宁夏段出境断面连续两年保持Ⅱ类优水质。pm2.5、pm10浓度分别下降5.9%和14.9%,地级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87.9%,森林覆盖率达15.2%。加快银川都市圈一体化,推进固原海绵城市建设,全区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建成智慧城市管理系统20个,开建地下综合管廊62.3公里,改造老旧小区59个、棚户区7507套,新增停车泊位7.4万个。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8%,城镇化率提高到59.8%。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全面完成“大棚房”清理。建设美丽村庄132个、美丽小城镇20个、特色小镇12个,改造危窑危房3.8万户,新建卫生户厕11.8万座,新改建农村公路1700公里,乡村环境更加靓丽。(三)深化改革扩开放,动力活力明显增强。出台优化营商环境“1+16”政策文件,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3个工作日内,全区每天新增市场主体300多家。工程建设领域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宁东基地降成本促实体经济发展经验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推行“不见面、马上办”改革,上线运行“我的宁夏”app,600多个事项实现“指尖办”,3200多个事项可以“掌上查”,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连续两年排名全国第11位。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基本完成,区属国有企业混改比例达33.7%。实施“引金入宁”计划,出台支持企业“上市10条”,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宝丰能源主板上市,融资结构日趋优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两权抵押”改革试点进展顺利。复制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154项,获批中国(银川)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聚焦经贸合作,高水平举办第四届中阿博览会,参会人数、签约项目均创新高。深入开展“高质高效招商引资年”活动,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438亿元、增长13.8%,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7.2%。积极参与陆海新通道建设,常态化运行中卫—中亚、石嘴山—俄罗斯等国际货运班列。银川河东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跨入千万量级大型机场行列。(四)完善服务促均衡,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举办了“同升一面旗、同唱一首歌”等系列活动,营造了共庆祖国华诞、共享祖国荣耀、共铸复兴伟业的浓厚氛围。扎实推进“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超过80%,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稳步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步伐加快,部区合建宁夏大学、共建宁夏医科大学进展顺利。加快建设“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五级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县域综合医改试点成效明显,银川市、石嘴山市国家城市医联体启动建设,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疾病应急、医疗救助制度实现全覆盖。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创排更多精品力作,秦腔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荣获文华奖,与广播剧《闽宁镇》一同被授予“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成功举办自治区第十五届运动会、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重大赛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体育健身成了城乡群众的新时尚。(五)统筹兼顾惠民生,人民福祉持续增进。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将75%的财政资金用于民生事业,办成了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好事。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深化闽宁扶贫协作。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01.6亿元,“两不愁三保障”存量问题全部清零,建档立卡户饮水安全问题基本解决。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城镇新增就业7.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9.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劳动关系保持和谐稳定。连续15年调增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连续四年调高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标准,持续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医保、低保、专项救助标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加强重要农产品保供稳价,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1%。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掉了一批黑恶势力,公众安全感不断提升。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工作连续三年国家考核为优秀等次。强化食品药品监管,以“四个最严”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决治理宗教领域突出问题,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局面进一步巩固。银川市、石嘴山市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组建了五级退役军人服务机构,军地合力做好退役军人工作的典型经验向全国推广。人民防空、应急管理、地震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不断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统计、档案、参事、文史等工作又有新进展。妇女儿童、青年、老龄、残疾人、红十字、慈善等事业实现新发展。尤其令人欣喜的是,银川都市圈西线供水一期工程开闸供水,180万群众喝上了安全甘甜的黄河水。(六)改进作风提效能,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自觉把党的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始终,全面加强政府党组建设,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工作安排。认真执行重大事项向党委请示报告、重大决策出台前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制度,提请自治区党委研究重大事项47件,提请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制定、修改和废止地方性法规29件。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08件、政协提案429件,办复率均达100%。深入推进“七五”普法,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扎实开展“基层减负年”活动,全年文件精简41.3%、会议减少35%,“三公”经费压缩6%。集中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信访总量下降20.9%。从严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之以恒纠治“四风”问题。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审计监督、财政监督,规范公共资源交易,严查违纪违法案件,有效惩治群众身边的“微腐败”。强化督查激励和效能考核,对工作成效明显的给予奖励,对工作消极应付的严肃问责,政府公信力、执行力、落实力进一步提升。回望过去一年,我们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付出了辛劳,收获了果实,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自治区党委正确决策的结果,是自治区人大、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凝结着新时代全区奋斗者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各族人民,向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全区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各界人士,向中央驻宁单位、驻宁部队、武警官兵、公安民警,表示衷心感谢!向支持宁夏改革发展稳定的中央和国家部委、兄弟省(市、区)、港澳台同胞、海内外朋友,致以崇高敬意!事非经过不知难。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全区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市场需求增长放缓,部分企业经营困难,投资下滑幅度较大,项目接续严重不足。二是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创新驱动能力不强,新旧动能转换不快,发展质量效益亟待提升。三是风险隐患不容忽视,一些重点行业企业金融风险防控不确定因素较多,有的市县(区)债务化解难度加大。四是民生领域还有薄弱环节,城乡居民增收压力较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高。五是政府自身建设仍需加强,个别地方和干部中还存在不想为、不敢为、不会为的问题。等等。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二、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今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当前,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我区仍处于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过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巨大跨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坚实。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重大政策的深入实施,我区发展将迎来十分难得的机遇。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决心,保持战略定力,一起砥砺奋进,一起攻坚克难,就一定能够让梦想变成现实,以实干赢得未来,开创宁夏更加美好的明天!今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牢牢抓住“三个着力”重点,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持续实施三大战略,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守好三条生命线、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努力建设好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左右,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和7.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上述目标难度不小,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我们必须稳中求进狠抓发展。坚定不移抓好发展第一要务,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该稳的坚决稳住,让稳的基石更加坚实,该进的积极进取,让进的鼓点更加有力,努力实现经济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我们必须把握关键优化治理。坚定不移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结构性矛盾、体制性障碍,把显著的制度优势转化成实际的治理效能。我们必须紧扣目标补齐短板。坚定不移把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这个目标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盯住这个任务定思路、想办法、增措施,坚决啃下硬骨头,奋力完成硬任务,确保全面小康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我们必须坚守底线防范风险。坚定不移树牢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把握主动权、下好先手棋,守好三条生命线,不断推动我区高质量发展乘风破浪、行稳致远!为此,要着力抓好以下重点工作:(一)聚焦扩大有效需求,着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坚持稳投资、扩消费双轮驱动,充分挖掘市场潜力,释放内需,稳定预期,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狠抓精准有效投资。强化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稳增长必须稳投资的理念,投量投向投效并重,建设管理运营齐抓,确保投资平稳运行。高效率建设项目。今年,自治区确定重点项目80个,完成投资500亿元以上。大力实施120万吨煤制烯烃、41万吨锂电材料、日产2000吨高端液态奶等重大产业项目,着力推进包银高铁、中兰高铁、宝中铁路中宁至固原段扩能、银昆高速太阳山至彭阳段等重大交通项目,加快建设固海扩灌更新改造、清水河流域城乡供水、引黄灌区绿网提升等农林水项目,切实抓好宁夏美术馆、银川中医院等社会民生项目,以项目大建设助推经济大发展。高标准服务项目。实行领导包抓、清单管理、奖补激励等措施,及时协调解决项目用地、审批、资金等具体问题,确保早开工、早建成、早见效。完善重点项目督查考核办法,签约项目抓落地,落地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进度,力争每一个项目都能成为新的增长点。高水平谋划项目。紧盯国家政策取向,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功能配套、生态环境保护、交通电力设施、农村水利工程等重点领域,谋划实施一批补短板、增后劲、惠民生项目,充实区市县项目库,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盘子,形成梯次推进、接续跟进的项目建设局面,确保持续投资有抓手、长远发展有后劲。高质量招引项目。压实市县(区)招商引资主体责任,强化部门服务保障职责。完善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机制,适当降低部分基础设施项目资本金比例。支持市县(区)立足优势特色高效招商,鼓励园区围绕集群发展精准招商,引导企业依托产业链配套招商,注重发挥商协会作用,吸引更多民间资本投向实体经济。全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增长10%。力促消费扩容提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实施扩消费行动计划,解决影响消费的重点难点问题,带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用好服务业引导资金,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大力发展商贸物流、现代金融、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扶持发展医疗健康、养老托育、文化体育等生活性服务业,新培育5个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加快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提升景区品质,丰富产品供给,开发生态游、休闲游等业态,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全年旅游收入和游客人数均增长20%以上。培育假日经济、绿色消费、品质消费,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改造提升商业步行街和城市商圈,发展农村电商,完善流通体系,助推现代消费向农村延伸。实施质量强区战略,打击制假售假行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让广大群众愿意消费、放心消费。稳定企业生产经营。巩固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稳定煤炭供应,扩大电力直接交易规模,加快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进一步降低企业用电、用气、物流等成本,全年降低实体经济成本100亿元以上。强化政银企协同联动,健全政府融资性担保体系,综合运用政府投资基金、风险补偿基金、纾困基金等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三农”的信贷支持,全年新增贷款600亿元以上。启动大企业梯度培育计划,用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扩大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范围,新增“升规上限”企业100家。实行区市县三级包抓机制,完善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制度,紧盯骨干龙头和停产减产企业,加强运行监测预警和要素保障,尽最大可能帮助他们纾难解困、提振信心、加快发展。(二)聚焦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落实“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大力转方式、调结构、换动能,进一步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加快制造业发展。瞄准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实施产业集群培育工程,优化产业、产能、产品结构,构建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新体系。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以上。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深化工业对标十大行动,抓好重点技改项目100个,新培育制造业领军企业15家、“专精特新”企业100家,力促电力、冶金、有色、建材、纺织等提层次、强实力。推动新兴产业“小苗成大树”。发展工业互联网,助推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培育智能工厂、绿色工厂20家,力促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快成长、上规模。推动数字经济“领跑新赛道”。支持银川中关村双创园、石嘴山网络经济园、中卫西部云基地等高水平发展,培育软件服务、5g商用等业态,加快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应用,力促数字经济深融合、大发展。加快园区优化升级。强化园区主阵地作用,扩增量与调存量两手抓,扩规模与提效益两促进,进一步强壮实体经济筋骨。优化园区功能布局。完成开发区总体规划修编,突出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打造集中度高、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基地。强化宁东基地与太阳山园区等一体化发展,打通煤化工、石油化工、现代纺织产业链条,建设国内领先的现代煤化工基地。推动园区创新发展。统筹运用资金扶持、综合奖补等激励措施,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资源向园区聚集,大幅提升园区的服务力、吸引力和聚合力。推进园区低成本化建设。加大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提高园区亩均投入产出效益。有效整治“散乱污”企业,分类处置“僵尸企业”。推行产业绿色化改造、资源循环化利用、企业清洁化生产,打造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为高质量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健全财政创新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出台高新技术企业扶持政策,用好科技创新投资基金、科技后补助资金等,实施重点研发项目100个,培育科技型企业100家,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4%。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深化东西部科技合作,整合优化各类创新资源,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及基地,转化一批应用成果,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融通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严厉打击侵权行为。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落实股权激励、科技奖励等政策,真正把企业、科研单位,特别是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让他们既有科技创新的成就感,又有成果转化收益的获得感。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强化用才育才引才举措,用好本土人才,培养实用人才,引进紧缺人才,建设独具特色的西部人才高地。(三)聚焦全面小康目标,着力打好三大攻坚战。紧盯底线任务,打好重点战役,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把短板补得更扎实,把基础打得更牢靠,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西吉县脱贫摘帽、剩余1.88万贫困人口脱贫,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抓好产业扶贫“六大行动”,建好用好扶贫车间、扶贫产业园区,让有条件的贫困户至少有一个增收产业、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综合运用教育、医疗、金融等组合政策,切实做好大病患者、丧失劳动能力等特殊群体兜底保障,为贫困群众吃下“定心丸”。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输血与造血同发力,深化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推进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开展“百企帮百村”行动,让贫困群众有信心脱贫、有能力致富。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有效防止返贫和新的贫困。适时开展“回头看”,不断巩固脱贫成果,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户、不少一人。确保实现污染防治阶段性目标。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化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四尘”共治,打赢蓝天保卫战。推进城市建成区集中供暖及散煤治理,加强施工扬尘、柴油货车、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完成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地级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80%,pm2.5、pm10平均浓度继续巩固改善。推进“五水”同治,打好碧水保卫战。深入落实河(湖)长制,严格保护饮用水源地,稳定消除劣Ⅴ类水体。加快实现城镇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达标,黄河流域水质优良比例稳定在73.3%以上。加强“六废”联治,打好净土保卫战。实行土壤环境质量分类管理,综合防控农业面源污染。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处理,规划建设一批垃圾焚烧、危固废集中处置、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优化环境治理方式,对企业既要依法依规监管,更要主动帮扶指导,推动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要求,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强化市县(区)举债偿债主体责任,对债务风险红色等级地区实行限制措施。实施政府债务全口径动态监测,坚决遏制增量,有序化解存量。加强金融综合监管,强化风险预警管理,稳妥处置重点企业信用风险,有效防范地方法人银行、交易场所、民营企业经营风险,重拳打击非法集资、金融诈骗、套路贷等违法金融活动。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分类指导,加强保障性住房供应,释放改善性住房需求,规范住房租赁市场,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四)聚焦生态宜居建设,着力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立足全境位于黄河流域的实际,严格空间规划管控,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推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坚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保护好黄河流域生态安全,保障好母亲河长治久安。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强贺兰山、六盘山、罗山生态保护修复,建设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系统。全年营造林120万亩以上,治理荒漠化土地90万亩、水土流失80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15.8%。改革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健全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完善资源有偿使用、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办法。坚持以水定产、以水定城、以水定人、以水定地,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鼓励农业节水有偿向工业、城镇用水转移。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把环境质量底线、严控资源利用上线,筑牢祖国西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实施银川都市圈协同发展规划,推进城际交通、信息通信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发挥银川市的龙头作用,带动石嘴山市、吴忠市、宁东基地融合发展,增强都市圈的承载力、辐射力。支持固原市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中卫市建设区域物流中心和全域旅游城市,打造带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出台促进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因地制宜培育县域特色产业,壮大县域整体实力,提高城镇集聚能力,高标准建设美丽小城镇20个、特色小镇12个。全面取消城区人口落户限制,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化率再提高1.5个百分点。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下足“绣花”功夫,建设智慧城市,优化建管体系,推动城市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发展。推进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森林城市建设,实施停车场、充电设施、热力燃气等市政补短板项目,新建一批街头绿地、小微公园、城市绿道,改造老旧小区242个、棚户区住房5300套,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8.2%。发展公共交通,优化交通组织,提倡绿色出行。科学管理城市,消除管理盲点和死角,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五)聚焦乡村全面振兴,着力补齐“三农”领域短板弱项。落实“四个优先”,推进“五大振兴”,夯实农业农村基础,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完善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把农业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效益。发展高效种养业,做大做强优质粮食、现代畜牧、瓜菜、枸杞、酿酒葡萄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推进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8%。建设国家级农业高新区,升级“老字号”,开发“原字号”,壮大“宁字号”,让“五大之乡”品牌更加响亮。健全农技推广体系,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到80%和60%。落实“米袋子”“菜篮子”负责制,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大兴农田水利,启动引黄现代化生态灌区建设,新建高标准农田90万亩,大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创意农业、观光农业等,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让农民在融合发展中分享更多收益。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注重历史传承,尊重群众意愿,科学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避免千村一面。以“一村一年一事”为抓手,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建设美丽村庄50个。加强公共服务配套,改造农村卫生户厕10万座、农村危窑危房1.08万户、抗震宜居农房2.5万户,实现危窑危房动态清零。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500公里,新改建通村达组公路300公里。推进“互联网+农村饮水”工程,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超过90%。发挥村规民约作用,推进移风易俗,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塞上农村既有乡愁记忆、田园风光,又有现代文明、舒适生活。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两权抵押”改革,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进一步激活农村长期沉睡的资源。实施“引凤还巢”工程,鼓励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农村建设。培养更多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让他们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创造更多财富,实现人生价值。(六)聚焦优化营商环境,着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加大改革力度,不断创新政策、优化服务、强化落实,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市场主体添活力,为高质量发展增动力。建设营商环境高地。贯彻《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落实“1+16”政策文件,完善配套措施,实现政务服务便捷高效、法治保障公平公正、市场竞争规范有序。深化放管服改革,紧盯企业和群众办事的堵点难点痛点问题,最大限度减环节、优流程、压时限、提效率。简化企业开办和注销程序,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基本实现“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优化企业投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推广多评合一、多图联审,推动施工许可、水电气暖报装、不动产登记等事项便利化。建立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提升“我的宁夏”app应用水平,加快实现“一窗全办、一网通办、容缺先办”。完善信用监管体系,探索“互联网+监管”,推进“双随机、一公开”联合监管全覆盖。开展营商环境第三方监测评价,实施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营商环境优不优,一定要让企业和群众来评判!推进市场化改革。围绕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加快水、电、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缩减政府定价项目范围。启动国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进产权结构、治理结构、组织结构改革,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和内控体系。完成区属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办企业改革,实现经营性资产集中统一监管。理顺各级政府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切实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注重开源节流,大力培植税源,不断增强财政“造血”功能。加快投融资模式创新,推动政府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发展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支持发行企业债、公司债,争取再有1-2家企业上市,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意见,研究出台具体措施,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活力和创造力。坚决清理各类歧视性规定和做法,大幅放宽市场准入,保障民营企业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按期完成民营企业账款清欠,决不能“新官不理旧账”,决不能增加新的拖欠。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民营企业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健康成长。建立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和投诉机制,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下功夫解决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让广大企业家安心搞经营、舒心办企业、放心谋发展。(七)聚焦融入一带一路,着力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加快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以全方位开放助力高质量发展。完善开放体制机制。复制推广自贸区经验做法,探索开展相关改革试点,争取国家支持设立中国(宁夏)自贸区。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制度,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促进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丰富完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全面实施进口“两步申报”改革,继续压缩整体通关时间,加快形成与国际标准相衔接的贸易投资制度,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开放载体平台。深化经贸务实合作,提升中阿博览会等平台功能,拓展领域,提高实效,扩大影响力。推动银川综合保税区与河东国际机场融合发展,培育建设临空产业集聚区。发挥各类口岸作用,加快银川国际公铁物流港建设,申建铁路一类口岸。加密国际国内航线,提高航班直达率,加快融入全国高铁网,构建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合作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提高宁夏国际货运班列运行效益,发展公铁联运、铁海联运模式,打造国际物流聚集区和西北地区重要物流中心。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统筹走出去、引进来,扩大对外合作交流。做好外贸综合服务,引导企业开拓多元化市场,发展跨境电商、服务贸易、服务外包等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外贸稳中提质。完善支持外资企业服务体系,加大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领域开放力度,吸引外商来宁投资兴业。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对接,密切与周边省区的合作共赢,积极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推动我区开放发展迈上新台阶。(八)聚焦保障改善民生,着力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老百姓享受更好服务、得到更多实惠。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完善支持创业就业政策措施,全年城镇新增就业7.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0万人,努力让城乡居民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加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服务,做好城市低收入者、下岗失业人员等困难人员就业帮扶。购买公益性岗位1万个,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加大援企稳岗力度,阶段性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稳定企业就业岗位。深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新就业形态和灵活就业。实施职业技能提升和高职扩招提质“三年行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0万人次左右,有效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拓展增收致富渠道。增收是群众的期盼。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和企业工资指导线,推广工资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健全收入分配激励和约束措施。完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和津补贴制度,提高基层工作人员待遇。强化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医疗机构收入分配自主权。落实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等政策,稳定工资性收入,保证转移性收入,挖掘财产性收入,扩大经营性收入,千方百计让城乡居民的“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的希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推进“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建好用好教育大数据平台,实现在线互动课堂、数字校园全覆盖,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线上汇聚、向基层下沉。提高城镇小区配建幼儿园比例,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超过5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1%。全面消除城镇学校大班额,补齐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短板,新建改建城市中小学和乡镇学校校舍35万平方米。加快高中阶段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3%。推进部区合建宁夏大学,支持宁夏医科大学、宁夏师范学院建设行业特色高校。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规范民办教育办学,支持特殊教育发展。开展中小学教师减负专项整治,建立良好的教育治理生态,让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守护广大群众健康。健康是幸福的保障。实施健康宁夏行动,让群众就医更方便、健康有保障。提升“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建设水平,加快区域医疗中心和医联体建设,全域医疗健康信息专网接入所有村卫生室,山区9县(区)所有乡镇配备智能辅助诊疗系统。深化县域综合医改,优化分级诊疗制度,加强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基层诊疗服务能力。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推进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打击欺诈骗保行为。开展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扩大使用品种范围,切实降低药品价格,减轻群众用药负担。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完善妇幼健康和生育服务,加强儿童和青少年近视防治。抓好重大疾病防控,免费筛查新生儿48种先天遗传代谢疾病,免费开展城镇低保和农村适龄妇女“两癌”筛查,对患病妇女每人补助1万元。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完善健身步道、足球场地等公共体育设施,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发挥社保兜底作用。社保是民生的底线。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要求,扎实抓好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等工作,扩大覆盖范围,提升保障水平,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完成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工作,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收统支。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城市低保标准每人每月分别提高5元和40元,农村低保标准每人每年再提高760元,惠及全区所有低保对象和60岁以上参保老人。做好失独家庭、困境儿童、残疾人关爱服务,孤儿养育津贴每人每月再提高200元,对全区建档立卡重度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对0-6岁残疾儿童开展康复救助,为3.2万名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围绕居家养老,鼓励发展社区养老服务,推进医养康养结合。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确保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今年,聚焦群众所需所急所盼所愿,突出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能完成,自治区本级统筹安排财政资金近80亿元,全力办好就业创业、文化教育、医疗健康、社保救助、城乡环境、农村公路等10个方面的民生实事。我们一定要把这些实事办实、好事办好,真正办到老百姓的心坎里!(九)聚焦共建共治共享,着力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牢固树立大社会观、大治理观,努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切实维护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强化核心价值观引领。贯彻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抓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弘扬良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打造基层文化阵地,强化精品文学艺术创作,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提振精气神。改造提升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示范点385个,开展“送戏下乡”等演出3000场次。推进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西夏陵申遗工作,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参事、文史和档案等事业。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加快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做实社区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和服务,探索“互联网+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健全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宁夏。坚决打赢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压实安全生产责任,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强化预测预警预报,建设专业化应急救援力量,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落实“四个最严”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做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防范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支持国防和军队改革建设,加强国防动员、双拥共建、人民防空工作,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交往交流交融,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融入各族群众血脉。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决治理宗教领域突出问题,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全区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汇聚“建设美丽新宁夏、共圆伟大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三、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各位代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权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是新时代加强政府建设的总体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始终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贯穿政府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一以贯之加强政府系统党的建设。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不折不扣执行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全面准确落实自治区党委各项工作安排,切实做到令行禁止、政令畅通。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请示报告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确保政府工作正确政治方向。始终做到依法行政。持续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围绕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能,完善政府权责清单,厘清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让“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共同发力。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高度重视司法、舆论、社会监督。全面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做到政务信息应公开尽公开。推行科学民主立法,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让法治成为政府工作的鲜明底色。始终做到实干为民。深入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完善联系基层、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强化市县(区)政府主体责任,压实部门职能责任,靠紧干部岗位责任,主动到改革发展的一线、急难险重的前线,推动工作、解决问题、抓好落实。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实现政务数据开放共享。探索扁平化管理模式,健全部门协调配合机制,推进政府治理转型。强化实干实践实绩导向,大力精文减会,改进调查研究,统筹督查检查,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完善激励机制,用好效能考核指挥棒,旗帜鲜明为实干担当者撑腰鼓劲,对懒政庸政者追责问责。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凝聚奋进新时代、争创新业绩的强大合力。始终做到清正廉洁。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切实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正“四风”问题,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疾。强化过“紧日子”思想,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坚决取消不必要支出,从严控制新增支出,确保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监督,严格执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坚决惩治各类腐败行为,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始终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各位代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自治区党委的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真抓实干,进一步奋力追赶,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为建设美丽新宁夏、共圆伟大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篇五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2022年工作回顾2022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和全国人民一道,隆重庆祝新中国70华诞,极大地激荡起坚定自信、团结拼搏的爱国情怀,凝聚起奋勇争先、逐梦前行的磅礴力量。中央先后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广东发展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带来新的重大机遇。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省委的工作要求,在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落实“1+1+9”工作部署,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扎实办好自己的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在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征程上迈出新步伐。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和“六稳”工作部署,积极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推动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坚持稳字当头,及时采取措施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坚定稳妥有效应对中美经贸摩擦,促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0.77万亿元、同比增长6.2%,佛山成为我省第三个经济总量过万亿元的城市。全省一二三产业比重调整为4.0∶40.5∶55.5,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3%。预计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7万亿元、增长4.5%,新增减税降费超3000亿元。促进投资较快增长、结构持续优化,固定资产投资近4万亿元、增长11.1%,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工业技改投资分别增长22.3%、12.9%。出台实施促进消费的29项措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7万亿元、增长8%,网上零售额、快递业务量分别增长19.3%、29.7%,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4%。全力稳外贸稳外资,外贸进出口总额7.14万亿元、下降0.2%,其中出口4.34万亿元、增长1.6%;
预计实际利用外资1500亿元、增长3.5%。推动金融业提质增效,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1.7%、15.7%,金融业增加值达8881亿元、增长9.3%。着力增强市场活力,新登记市场主体221万户、总量超1200万户,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达13家。落实“促进就业九条”,城镇新增就业14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2.25%,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9万元、增长8.9%。(二)充分发挥利好叠加的“双区驱动效应”,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我们认真落实中央重大战略部署,细化实化各项具体举措。出台我省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以“湾区通”工程为抓手,大力推动三地规则衔接,境外高端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全面落实,首期200亿元的粤澳合作发展基金运作顺利,建筑、旅游、医疗等职业资格认可取得新进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获批实施先行先试政策,支持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我省科技计划项目,首次实现省财政科研资金跨境港澳使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推进,港珠澳大桥运营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横琴口岸旅检大楼建成,皇岗口岸重建工程启动。民生领域合作取得新进展,港澳创业者纳入内地创业补贴扶持范围,与港澳共建13家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启动建设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成功举办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媒体峰会、文化艺术节、华侨华人粤港澳大湾区大会等重大活动。出台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若干重大措施,以同等力度支持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建立特事特办工作机制,赋予两市更大改革发展自主权,中心城市的核心引擎作用进一步增强。(三)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深入落实“科技创新十二条”等政策,持续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聚焦“卡脖子”问题组织实施九大重点领域4批研发计划项目。预计全省研发经费支出28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8%,区域创新综合能力保持全国第一,有效发明专利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稳居全国首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50项、中国专利金奖9项。完成三批共10家省实验室布局,获批建设全国首个中医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双一流”高校建设扎实推进,进入esi排名前1%的学科达77个。引进第八批44个创新创业团队,全职在粤工作两院院士达89人。高规格召开全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出台“制造业十九条”,部署实施“六大工程”,高起点培育一批国际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56.3%和32%,4k电视产量、5g基站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广州乐金oled、粤芯12英寸晶圆等项目建成投产。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超5万家,新增一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达40%。工业技改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9000多家企业实现“小升规”。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预计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提高到63.4%。(四)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大多元市场开拓和重大外资项目引进力度,开放型经济水平实现新提升。我们大力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投资贸易规则体系,努力把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出台外贸高质量发展32项措施,多渠道开拓国际市场,对欧盟、东盟进出口分别增长11.1%和6.9%。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45.8%,二手车出口试点顺利启动。深入落实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和“外资十条”,进一步减少市场准入限制,在用地保障、人才支持等方面营造更具吸引力的投资环境,预计实际到资超1亿美元项目数量增长19.4%。投资总额超100亿美元的湛江巴斯夫项目开工建设,成为我国首个外商独资大型石化一体化项目、我省最大的单一外资项目。惠州埃克森美孚、中海壳牌三期等重大外资项目顺利推进,ge海上风电制造基地正式开工。制定广东自贸试验区对港澳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推进商事登记确认制改革试点,获批复制自由贸易账户体系,累计向全国复制推广38项改革创新经验。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对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增长6.3%,国际友城基本实现沿线主要国家全覆盖。中欧班列实现每周9列常态化运行,出口货值增长31.2%。成功举办“读懂中国”广州国际会议、从都国际论坛、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等。与黑龙江对口合作全面加强。泛珠三角区域经贸、旅游等合作取得新成效。(五)强力推进精准脱贫和污染防治,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三大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坚持打歼灭战和持久战相结合,年度攻坚任务全面完成。精准脱贫扎实有效,累计近160万相对贫困人口实现脱贫,90%以上的相对贫困村达到出列标准,“两不愁、三保障”总体实现。深入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协助四省区110多万人脱贫。对口支援西藏、新疆、四川甘孜工作扎实推进。污染防治取得突破性进展,狠抓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整改,全面实施河长制、湖长制,茅洲河、练江水质明显改善,劣v类国考断面减少4个,深圳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完成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河湖“五清”“清四乱”专项行动成效明显,启动万里碧道规划建设。大气质量持续改善,六项污染物指标全面达标,pm2.5年均浓度下降到27微克/立方米。新建城镇污水管网7000多公里和一批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全面启动地级以上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完成违法建设治理1.65亿平方米、“三旧”改造7万多亩、矿山石场复绿765公顷。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成效显著,用三年时间完成64家农信社改制组建农商行的艰巨任务,累计化解不良贷款超过500亿元、不良贷款率下降8.7个百分点。非法集资、p2p网贷等风险整治扎实推进。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顺利完成年度存量化解任务,政府债务风险总体保持较低水平。制定省属企业投资项目负面清单,省属“僵尸企业”基本实现市场化出清。房地产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六)扎实推进产业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新成效。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0家、省级119家,实现主要农业县农业产业园全覆盖,园区主导产业总产值达1300亿元。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新增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4个,扶持1000个村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建成一批县镇村助农服务平台。新建高标准农田120万亩,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居全国前列。有效应对非洲猪瘟疫情,扎实抓好生猪稳产保供,主要农产品供应平稳。现代种业加快发展,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9%。加快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电商、休闲农业等蓬勃发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万元、增长9.6%,增速高于城镇居民1.1个百分点。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村庄规划实现全覆盖,全省自然村基本完成基础环境整治,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8.6%,农村人居环境逐步改善。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新改建公路6700公里、改造危桥538座。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市县可统筹使用涉农资金增长35倍。基本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有序推进。新垦造水田10万亩,累计拆旧复垦2万亩。完成“大棚房”清理整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大“万企帮万村”力度,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业取得新成效。成功举办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等活动,乡村文化、旅游、体育事业全面提升。(七)坚持补短板打基础利长远,狠抓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先导作用,大力优化全省交通网络布局,重点加强联通“一核”“一带”“一区”的高快速交通体系建设。新增高铁运营里程122公里、总里程达2027公里,新增高速公路493公里、总里程达9495公里、居全国第一,世界级机场群、港口群加快形成。梅汕铁路、穗深城际建成通车,开工建设广湛、梅龙高铁,加快建设赣深、广汕汕等高铁。开工建设4e级湛江新机场、韶关机场、珠海机场改扩建工程,顺利完成惠州机场、4e级揭阳潮汕机场飞行区扩建工程。南沙大桥建成通车,深中通道全面开建,完成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撤站任务。南沙港国际邮轮母港开港运营、可停靠世界最大吨位邮轮,建成汕头港广澳港区2个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北江航道实现千吨级船舶通达韶关。珠三角水资源配置、韩江榕江练江三江连通等水利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加快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惠州太平岭核电开工建设,阳江核电6号机组、台山核电2号机组、湛江大唐雷州电厂等投产发电,新增4个地市通天然气主干管网,沿海lng接收站、海上风电等项目加快建设。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重大产业建设取得新进展,揭阳中委广东石化、宝钢湛江钢铁3号高炉、茂名丙烷脱氢等项目加快推进。筑牢北部生态屏障,启动编制广东南岭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在东西两翼和北部生态发展区布局建设9家高水平医院和4家省实验室,启动新建迁建8所高校,省职教城首期工程交付使用。出台均衡性转移支付制度,将享受政策的县(市、区)从60个扩围至86个,实现全省财力困难县(市、区)全覆盖。完善生态保护区财政补偿转移支付制度,出台专门政策支持老区苏区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八)积极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我们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全省财政民生类支出1.21万亿元、占比约七成。全面完成省十件民生实事。创新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深入推进“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工程,从失业保险基金提取35亿元用于创业担保和贴息支出,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18万人次。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我省选手荣获8块金牌、占全国一半。加快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提高至78%,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职院校扩招12万人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4个百分点。提升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实现工伤保险基金省级统筹,大病保险筹资和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残疾人保障等底线民生不断加强,实现医疗救助市级统筹,新开工棚户区改造住房2.8万套。大力推进30家高水平医院建设,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共建8家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升级建设的47家中心卫生院全部开业,中医药和公共卫生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深化“三医联动”改革,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率先全面实施按病种分值付费,完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门诊用药保障制度,积极推进药品集团采购,群众医药负担进一步降低。扎实推进省直机关事业单位医保制度改革。出台养老服务发展若干措施,加快推进居家、社区、机构养老设施建设。实施建设文化强省行动计划,省级重大标志性文化工程“三馆合一”项目正式开工,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韩江流域左联作家活动旧址、中央红色交通线旧址等文物保护利用扎实推进,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保持全国首位。成功创建2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成功举办篮球世界杯和定向世界杯决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不断加强。应急管理体制改革进展良好,平安交通建设扎实有效,生产安全事故总量持续下降。设立省退役军人应急救助基金,全面建成退役军人五级服务保障体系,为176万户烈属、军属和退役军人等家庭悬挂光荣牌。国防动员体系更加健全,国防教育、军民融合、双拥共建等工作全面加强。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力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重拳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深入实施全民禁毒工程,社会大局持续平安稳定。成功承办首届世界律师大会。高质量完成广东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民族宗教、妇女儿童、广播电视、参事文史、地方志、档案、气象、地震等工作取得新成效。(九)以创造型引领型改革为牵引,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攻坚,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围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运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大力推进“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推动数据上云、服务下沉,“粤省事”实名用户突破2500万、809项服务事项实现零跑动,“粤商通”“粤政易”服务范围不断扩大,企业和群众办事更加便捷,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排名跃居全国第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全省信用联合奖惩一张网加快形成。大力推进“放管服”和强市放权改革,省级权责清单事项从3018项大幅压减至986项。持续推进减证便民,“百项疏堵行动”成效显著。实施企业投资项目分类管理和落地便利化改革,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全面签发不动产登记电子证照。推行“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企业开办全流程平均不超过3个工作日。出台支持中小企业用地、融资、知识产权保护的专项政策,完善粤商·省长面对面协商座谈会机制,建成涉企政策“一站式”网上发布平台和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完成年度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任务。省和广州、深圳共同出资参与南航集团股权多元化改革。优化省属国有资本布局,整合组建新的广物控股、铁投、广新控股集团。深化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管理改革,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等工作成效显著。一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持续深化“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增强了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依法执行人大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896件。支持政协履行职能,积极开展各类民主协商,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办理省政协提案694件。深入推进依法行政,率先建成全省统一的行政执法信息公示平台。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扎实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廉洁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坚持厉行节约,一般性支出压减10%以上。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大幅压减文件会议数量和督查考核事项,积极为基层减负。坚持问题导向,扎实抓好主题教育整改清单落实,有效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在省委的带领下,齐心协力、团结拼搏、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向驻粤中央有关单位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广东现代化建设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及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问题和挑战:一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任务艰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任重道远。国内外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外贸进出口面临不少挑战,工业经济仍处低位运行,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仍需持续发力,新兴产业尚未完全挑起大梁,构建多点支撑的产业体系还需加大力度。二是污染治理任务相当艰巨繁重,环保基础设施欠账仍然较多,生态环境建设面临新挑战。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难度较大,重污染河流和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需持续攻坚,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还存在短板,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水平不够高,生态保护修复还要持续加强。三是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农业农村存在不少短板,发展平衡性协调性有待进一步增强。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支柱产业还不强、带动能力不够,北部生态发展区绿色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依然繁重,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还需下更大功夫。四是一些领域风险隐患比较突出,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防灾减灾和维护社会稳定面临新的挑战。非法集资、p2p网贷等金融风险不容忽视,道路交通、消防等领域安全事故仍然多发,防灾减灾、食品安全监管存在薄弱环节,基层应急管理体系还不完善。五是法治政府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工作作风有待持续改进,行政效能还需不断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能力还不够强,一些干部担当精神不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然存在。“放管服”改革需要持续深化,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采取坚决有力措施加以解决。二、2022年工作安排2022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我们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做好今年工作,意义十分重大。综观国内外形势,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中美经贸摩擦等带来新的挑战。但更要看到,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拥有诸多独特优势、巨大潜力和不断迸发的创新活力,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广东经济总量大、韧性强,产业体系相对完备,正迎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重大历史机遇,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只要全省上下勠力同心、砥砺奋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就一定能战胜各种风险挑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纲”,以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为牵引,深入落实“1+1+9”工作部署,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得到人民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今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外贸进出口稳中提质、实现正增长;
城镇新增就业12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和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控制在5.5%和3.5%以内;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
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完成上述目标任务,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发展观,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作为一个体系整体推进,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各种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来,坚持从系统论出发优化经济治理方式,善于通过改革破除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遵循规律、科学施策,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我们将重点抓好十个方面工作。(一)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和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充分释放“双区驱动效应”,发挥广州、深圳“双核联动、比翼双飞”作用,牵引带动“一核一带一区”在各自跑道上赛龙夺锦,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深入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按照五大战略定位,与港澳共同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打造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聚焦规则衔接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优化珠三角九市在市场准入、产权保护、政务服务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粤澳新通道建设、皇岗口岸重建和深圳湾口岸24小时通关,完善港澳机动车便利入出内地政策措施。加快南沙国际航运贸易枢纽建设,积极争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扩区。推动珠澳合作开发横琴,规划建设粤澳深度合作区,加快澳珠极点建设步伐。抓好中新(广州)知识城等重大平台建设。全面落实中央惠港惠澳政策,实施“湾区通”工程,大力推进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推动在粤工作生活的港澳居民民生方面享有本地市民待遇,积极推进粤港澳合作办学、合作办医,强化生态环保合作,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全力支持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支持深圳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赋予深圳更加充分的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率先实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平台建设,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支持深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支持深圳用足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打造国际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提高超大城市社会治理水平。支持深圳建设文化强市,增加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供给,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支持深圳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创新城市空间统筹利用模式,打造可持续发展先锋。认真筹办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活动。支持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以支持深圳同等力度支持广州,强化省会城市、产业发展和宜居环境功能,建设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支持广州发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引擎作用,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试验区,打造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教育医疗中心,增强综合城市功能。支持广州提升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建设高水平文化产业基地和体育名城,以“绣花”功夫提升城市品质。支持广州打造老城市商贸业转型升级范例,提升金融、会展等发展水平,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强市。加快推进“一核一带一区”建设。推动珠三角核心区优化发展,形成带动全省发展的主动力源。完善跨珠江口通道和珠三角城际轨道网络规划,深入推进广佛全域同城化、广清一体化,加快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都市圈建设,支持珠海打造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规划建设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珠江口西岸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打造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重要发展极,支持汕头、湛江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探索推动广州、深圳与湛江、汕头深度协作,形成“双核+双副中心”动力机制,建设汕潮揭城市群和湛茂都市圈。支持湛江参与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在东西两翼布局更多重大产业项目,培育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世界级沿海产业带。支持各市建设临港经济区、滨海新区等平台,加快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提升产业承载力和带动能力。推动北部生态发展区绿色发展,积极创建广东南岭国家公园,发展休闲旅游、生物医药等产业,支持建设南药基地,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低碳新型制造业,建设高水平的大湾区“菜篮子”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制定实施新一轮对口帮扶计划,纵深推进产业、环保、民生等领域合作。加大力度推动老区苏区和民族地区发展。(二)认真落实中央“六稳”部署,加大力度扩投资促消费稳外贸,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稳定性和韧性。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推动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互促共进,千方百计稳定进出口,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加大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大力推进省和深圳市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加快完善高快速交通体系。推进广汕汕、广湛、赣深、梅龙等高铁建设,开工建设深茂铁路深江段、深南高铁江肇段、汕头疏港铁路,力争开工深汕高铁、揭阳疏港铁路、瑞梅铁路,加快推进汕头至漳州高铁、龙岩至梅州铁路、广中珠澳高铁、潮州疏港铁路、罗岑铁路等前期工作,建成广州南沙港铁路、广州东北货车外绕线、广清城际一期,启动汕潮揭城市群城际铁路建设。开工建设黄茅海通道、南沙至中山等高速公路,抓好深中通道等54个续建项目,推进莲花山通道、狮子洋通道、深汕第二高速、河惠汕高速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拥堵路段改扩建,年底前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1万公里。加快湛江、韶关、珠海等机场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深圳机场三跑道,推进广州白云机场三期、珠三角枢纽机场前期工作。加快南沙港四期、湛江港30万吨级航道改扩建、茂名博贺新港区30万吨级航道等港航项目建设,支持汕头广澳港区三期工程建设,抓好东江、北江上延、韩江航道扩能升级前期工作。推进惠州太平岭核电、陆丰核电、阳西电厂、大埔电厂二期等能源项目,实现天然气主干管网地市全覆盖。加快推进珠三角水资源配置、粤西水资源配置、韩江榕江练江三江连通、韩江高陂水利枢纽等重点水利工程。加强重大项目储备,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扩大国内消费市场。完善政策措施,培育消费热点。积极推动汽车消费升级,鼓励以旧换新,着力解决停车难、充电难问题,推进全省干线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全覆盖。培育壮大新兴消费,加快开发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等信息消费产品,提高家政、托幼服务水平,促进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等服务消费扩容提质。推进步行街、大型商圈改造提升,支持老字号传承创新,促进夜间经济加快发展。支持广州、深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强城市更新,推进城镇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支持加装电梯、完善配套设施,带动相关消费。加快发展农村电商,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拓展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支持优质工业品下乡。大力推进外贸提质增效。推进贸易强省建设,实施“粤贸全球”计划,办好境外广东商品展览会,培育壮大海外展销中心和海外仓,积极开拓多元国际市场。抓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和市场采购贸易试点,推动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健康发展,扩大二手车出口,提升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依托龙头电商企业“厂货通”模式,促进加工贸易企业拓展内外销。提升广交会、高交会、中博会、珠海航展、海丝博览会等展会影响力辐射力。推进丝路保险公司筹建,扩大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加强各类进口贸易平台建设,培育融资租赁、保税维修、汽车平行进口等新业态,扩大重要原材料、关键零部件、核心装备、优质消费品进口。加强综合保税区建设,推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版,压缩口岸通关时间,降低进出口合规成本。支持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资源开发,扎实办好境外合作园区,支持中欧班列开展多式联运和回程业务。(三)聚焦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全力以赴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瞄准短板弱项,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污染防治、风险防范重点战役,坚决啃下硬骨头、完成硬任务。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全面完成。突出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加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力度,确保相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相对贫困村全部出列。落实“四不摘”要求,稳定脱贫攻坚政策,持续加大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保障性扶贫力度,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及时做好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的监测帮扶,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谋划好2022年后扶贫开发工作。扎实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深化产业合作、劳务协作等,做大做强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市场,高质量完成帮扶任务。继续做好对口支援西藏、新疆、四川甘孜工作。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加强臭氧污染联合防控,加快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等优化调整,抓好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减排和柴油货车、工地扬尘治理,在物流、环卫等领域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加快港口岸电配套使用、内河船舶lng动力改造。推动茅洲河、练江等重污染河流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力争消除劣Ⅴ类国考断面,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地表水体优良率达到国家约束性指标要求。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改造,新建城镇污水管网5000公里。抓好固体废物处理设施建设,强化洋垃圾非法入境管控。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促进土壤资源永续利用。全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压实地方政府属地处置责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严厉打击非法集资,推进p2p网贷机构分类处置,实现行业风险有序出清。巩固农合机构改制成果,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积极防范化解地方中小银行机构、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等领域风险。严格实施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坚持“一城一策”、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四)创新科技体制和人才发展机制,大力提升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创新强省建设。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加快解决“卡脖子”问题,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增创科技创新环境新优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开展成果转化政策改革试点,积极探索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推进科技金融产业融合,推广落实普惠性科技金融政策,打造国际风投创投中心。完善孵化育成体系,推动孵化器、众创空间实现地市和珠三角县区全覆盖。改革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创建一批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加大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力度,营造尊重知识价值的良好环境。推进重点产业专利导航计划,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支持韶关、阳江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弘扬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加强科研诚信、科技伦理建设。依托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强化原始创新。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建立长效稳定支持机制,完善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体系,启动更多省企、省市联合基金,在信息科学、海洋科学、数理与交叉等前沿领域继续组织一批省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加快南方光源、冷泉系统等大科学装置前期工作,推进东莞散裂中子源、江门中微子实验站、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南海海底科学观测网、天琴计划、海洋科考船等建设,打造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一室一策”推进10家省实验室建设,积极争创国家实验室。深化省部院产学研合作,推动中科院等机构在粤建设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布局建设一批中试验证和应用示范平台。持续推进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积极对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大力实施九大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以揭榜制等方式支持集成电路、半导体材料、高端制造与检测设备、工业软件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尽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重大科技产品和装备。积极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推动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研制开发、使用和产业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领军企业建设一流研发机构,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达43%以上。持续开展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计划,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打造创新人才高地。优化实施“珠江人才计划”“广东特支计划”“扬帆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拓展全球化引才引智渠道,为归国留学人员和外籍人才在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建设国际高端人才重要集聚地。推进产学研单位之间人才顺畅流动,完善科研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实施科技型企业家申报高级职称直通车制度。优化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拔尖创新人才和紧缺人才培养。(五)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高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聚焦“六大工程”推进制造强省建设,筑牢实体经济发展根基,全面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着力提升制造业能级和水平,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制造等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做强做优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带和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推进沿海绿色石化产业带建设。加大稳链补链强链控链力度,增强产业链关键环节和优质企业根植性,培育一批产业控制力强的“链主企业”。加快建设湛江巴斯夫、深圳华星光电11代线、揭阳中委广东石化等项目,积极推进惠州埃克森美孚、中海壳牌三期、茂名丙烷脱氢、广汽丰田四厂五厂、现代汽车氢燃料电池系统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稳步推进5g通信网络建设,年内新建5g基站4.8万个,力争实现地级以上市5g网络覆盖、基本实现珠三角中心城区连续覆盖。推进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试验区建设,完善4k/8k产业生态体系。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壮大,积极布局发展氢能产业。建立重大产业项目引进“绿色通道”,强化用地、用能等资源要素保障。筑牢工业发展基础。大力提升工业“四基”能力,推动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的工程化产业化。积极发展智能制造,促进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推动省市共建特色优势产业,支持各地围绕主导产业探索差异化发展,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改投入,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力争推动8500家企业技术改造、4000家企业“上云上平台”、5000家企业“小升规”。支持东莞建设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支持云浮建设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园。提升工业园区产业承载能力和质量效益,全面启动珠三角核心区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攻坚战。积极构建广东先进标准体系,培育一批世界一流制造业品牌,加快建设质量强省。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智能传感、移动支付、新零售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在金融、民生服务等领域积极推广应用,打造区块链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筹建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国际海洋开发银行,促进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做优做强。构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完善城乡配送网络,推进批发市场、商贸集市转型升级。支持发展工业设计、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一批大型专业服务企业和品牌服务机构。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充分发挥我省海洋资源丰富和产业基础良好的优势,加快海工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船舶制造、海洋能源等产业发展,打造蓝色高端产业集群。抓好近海风电场开发建设,推动海上风电规模化发展。加快珠海、阳江、潮州等地沿海lng接收站建设,加大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建设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先导试验区。支持深圳组建海洋大学和国家深海科考中心,支持广州、湛江建设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推进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建设。着力打造智慧港口,推动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等提质增效,积极发展跨海岛旅游。高水平办好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有效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破解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建设更高标准的市场体系,进一步激活蛰伏的发展潜能。推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营造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制定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加快推动省属企业战略性重组,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和股权多元化改革,做强做优实业主业。以管资本为主加快国资监管职能转变,推动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完善市场化选人用人和激励约束机制。推进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试点。健全支持民营经济改革发展机制,加快清理与企业性质挂钩的歧视性规定和做法,保障民营企业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健全政企沟通常态化机制,实施新粤商培训工程,鼓励支持企业心无旁骛做实业。持续完善涉企政策和服务体系,认真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着力帮助企业解决融资、用地、用工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实质性降低企业负担。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贯彻落实《外商投资法》及配套法规,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保护外资合法权益。完善省领导联系跨国公司“直通车”制度,做好外资大项目跟踪服务。发挥驻外经贸机构、海外商协会、华侨华人等的桥梁纽带作用,联合港澳开展大湾区推介活动,加大对日韩、欧洲等地招商引资力度,鼓励跨国公司在粤设立总部型企业。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实施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完善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推进国际货物分拨集拼中心、国际贸易结算中心建设,更大范围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账户体系,推动广州期货交易所落地。加快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发展。抓好中韩(惠州)产业园等平台建设。加强知识产权海外护航,完善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机制。建设高素质的涉外法律服务队伍。密切与太平洋岛国交流,提升与国际友城合作水平。深化粤台经贸交流合作。完善市场监管体制机制。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开展商事登记确认制试点,年内实现市场监管领域“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进项目审批告知承诺制,促进项目落地便利化。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全面推广“互联网+不动产登记”,一般登记压缩到3个工作日内、抵押登记压缩到1个工作日内。深化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改革。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面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配合做好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评估工作。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纵深推进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管理改革,进一步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水平。加快分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调整优化省与市县收入划分体系,完善以功能区为引领的转移支付政策,加大省级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力度,赋予市县更大的资金使用自主权。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坚决压减一般性支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用好地方政府债券,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加强对存量资金的清理,盘活各类闲置资源资产。稳步推进健全地方税体系改革。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推动深交所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落地,大力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快省农信联社改革,做好省中小企业融资平台运营工作,推动港澳保险服务中心建设和“理财通”试点。(七)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努力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统筹抓好“五个振兴”,着力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标准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实施产业兴村强镇行动,扶持1000个村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建设50个以上专业镇,推进“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加快打造一批岭南优势产业带。支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创建“粤字号”农业知名品牌。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稳定粮食生产,落实生猪等“菜篮子”商品保供稳价措施,推动生猪家禽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乡村振兴科技计划和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岭南现代农业省实验室,加快广州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深圳现代生物育种创新中心建设。支持河源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深入实施农村科技特派员行动。大力建设广东数字农业试验区,支持珠三角地区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加快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扶持一批特色农产品“走出去”,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抓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和质量安全监管。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十百千万”示范创建工程,在“四沿”区域建设美丽乡村风貌带,在珠三角地区开展“五美”专项行动,完成全部行政村环境综合整治,抓好农房管控、风貌提升。基本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示范工程。加快农村公路、信息、水利、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全部自然村村内道路硬化、行政村集中供水全覆盖。推进削坡建房和破旧泥砖房整治,提升小水电和小型水库安全运行管理水平。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政策体系,加快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深化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进垦造水田和拆旧复垦。加快房地一体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工作,探索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模式。推行“点状供地”,落实设施农用地政策,加强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保障。深化集体产权、集体林权、国有林场、农垦、供销社、渔船渔港综合管理等改革。深入实施“头雁工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大力培育文明乡风。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积极开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试点示范,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建设。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深入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和“万企帮万村”“三师下乡”等行动,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和工商资本入乡促进机制,实施“乡村工匠”等工程,吸引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放开放宽除广州、深圳以外的城市落户限制,做强做优县域经济,不断提升中心城区、县城和中心镇承载能力。(八)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推进铸魂立德行动,夯实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实施文明创建提质工程,深化市县镇村“四级文明联创”,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推动“七个一百”精品项目下基层。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志愿服务,培育公共文明行为。做大做强主流舆论,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全国一流的新型主流媒体群。大力保护传承红色文化,建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打造红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水平推进“三馆合一”项目、广东画院新址等标志性文化工程,加快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粤北段建设。推动市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及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更好发挥公共文化机构作用。创建一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打造群众性文化活动和艺术惠民品牌。推进新时代广东文艺高峰工程,实施电影、电视剧、文学振兴和岭南美术、广东音乐、粤剧等岭南文化促进工程,推出一批文化精品力作。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建立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做好参事文史、地方志等工作。办好粤港澳大湾区媒体峰会、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共建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开展“广东故事世界行”,讲好中国故事、湾区故事、广东故事。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推进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全国竞争力的文化龙头企业。培育文化发展新动能,发展4k/8k影视、数字出版、动漫网游、网络视听新媒体等文化新业态,办好深圳文博会、广州文交会,建设全国文化创意创新中心和数字文化中心。推动广东卫视、珠影集团、文艺院团改革振兴、提质增效。实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深度挖掘红色革命、改革开放、南粤古驿道、古城古镇古村等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建设文旅融合示范区。抓好丹霞山、罗浮山等旅游胜地的综合开发,支持旅游龙头企业、品牌景区景点做大做强,实施乡村旅游提质升级行动,打造“粤美乡村”旅游品牌,全面提升全域旅游发展水平。建设体育强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建设社区体育公园、足球场地等公共体育设施,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建设“15分钟健身圈”。壮大体育产业,打造一批群众性体育精品赛事。深化足球改革发展,加快梅州足球特区建设。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做好2022年奥运会、全国冬运会等备战参赛工作,筹办好汕头亚洲青年运动会。(九)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高效利用各类资源,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加快建设美丽广东。推进国土空间利用提质增效。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科学谋划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编制实施省级国土空间规划,推动建设用地资源向中心城市、城市群、重大发展平台倾斜。统筹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合理确定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实现“多规合一”。用好中央赋予省级政府的更大用地自主权,实行增存挂钩制度,盘活利用闲置土地和低效用地。加快“三旧”改造,推动城中村、城边村、村级工业园等可连片开发区域土地依法合规整治入市。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严格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推动资源利用方式加快转变。坚决淘汰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在能源、冶金、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全面推进清洁化改造。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广绿色节能环保产品,推动煤炭综合利用和降低能耗。强化排污者主体责任,建立完善排污许可、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企业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等制度。打好违法建设治理攻坚仗,全年完成治理不少于1.4亿平方米。推进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打造城乡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加快发展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推行绿色生产和消费。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制定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持续开展“让广东河湖更美”大行动,高质量推进万里碧道规划建设,深入推进河湖“五清”“清四乱”,打造水碧岸美的生态廊道。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完成造林更新335万亩、矿山石场复绿600公顷,加大对国家储备林建设的支持力度,促进生态公益林扩面提质。扎实推进粤北南岭山区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加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推进海岸带、海岛资源保护,加大湿地、红树林保护修复力度。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落实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确保民生特别是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和改善。高度重视稳定和促进就业工作。把稳就业作为重中之重,稳定就业总量,改善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落实“促进就业九条”,更加精准实施援企稳岗政策,用足用好就业补助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全面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扩充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服务业就业容量。做好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异地务工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稳定就业,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托底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强化快递、网约车等新业态从业人员劳动权益保护,制定灵活就业人员用工服务管理办法。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坚决打赢根治农民工欠薪攻坚战。全面提升各级各类教育质量。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抓好乡村小规模义务教育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继续实施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和“创新强校工程”,加快新建迁建高校项目建设,力争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0%。积极推进大湾区大学、深圳理工大学、中山科技大学等筹办工作。推进高职扩招提质,加快省职教城二期建设。大力发展技工教育,推动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纳入高等学校序列。促进民办教育规范达标和品牌提升。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和特殊教育。全面推行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制度,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校园卫生、食品安全管理,提升校园安全文明水平。加快推进健康广东建设。坚持建高地、强基层,医防并重,构建“顶天立地”医疗卫生大格局。加快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推进30家高水平医院建设,高起点建设创新型专科医学中心。出台三级公立医院激励措施,启动粤东粤西粤北市级医院能力提升计划,全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开展三甲医院紧密型组团式帮扶,推动县域医共体建设全覆盖。深化“三医联动”,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扩大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品种范围,努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强重大疫病防控,完善慢性病防治、职业病防治、精神卫生、老龄健康、妇幼健康等服务体系,提升院前急救、自救互救能力,强化食品药品监管。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争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各类社保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推动失业保险基金省级统筹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市级管理,探索推进多层次养老保险。全面推开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工作。稳步推进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落实基本医保待遇清单、医保药品目录和药品支付标准,加快职工生育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加强医保基金监管,开展高值耗材治理,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医疗保障“一站式”结算。高度重视困难群众生活兜底,及时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统筹完善社会救助、儿童福利、慈善事业等制度,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加快落实幼婴照护各项措施,关爱留守儿童。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城市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大力发展租赁住房,新建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1万套。深入推进平安广东建设。坚决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种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盗抢骗、黄赌毒、电信网络诈骗、套路贷、非法校园贷、制假贩假、走私贩私、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违法犯罪行为,巩固全民禁毒工程成效,净化社会治安环境。完善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智慧新警务建设。加强全民普法和公共法律服务,推进信访工作改革创新,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调处化解机制。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强化安全生产,深入推进危化品、道路交通、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国家东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建设,加快实施自然灾害防治九项重点工程,提升气象现代化水平,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和军民融合。深化国防动员体制改革,完善双拥工作和军民共建机制,加强国防教育,大力支持驻粤部队改革发展。完善协调机制,推进重点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加快湛江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健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完善退役军人数据库,加强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待工作,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和困难帮扶援助,实施烈士纪念设施提质改造专项工程。开展退役军人学历提升计划,支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在全社会营造尊重退役军人、尊崇现役军人的浓厚氛围。全力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一是增加学前教育公办学位供给。二是健全学前至普通高中各学段生均经费保障制度。三是深入实施“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三大培训工程。四是推进疫苗冷链配送和预防接种标准化建设。五是提高低保、特困人员、孤儿基本生活补贴和残疾人两项补贴保障水平。六是新建和提升改造一批农村厕所、中小学厕所和城市厕所。七是进一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八是大力推进重点区域饮用水工程建设。九是加大食品抽检力度和食品安全信息透明度。十是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综合治理。三、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新形势新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要按照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部署,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入推进政府自身改革建设,积极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切实承担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管理社会事务、服务人民群众的重大职责,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政府履行职责全过程。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永恒课题和终身课题,始终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根本宗旨。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自觉接受监督。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和决定,落实省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制度。自觉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积极支持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认真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和省政协提案。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意见,注重听取社会公众和企业意见。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强重要领域政府立法,扎实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进一步发挥政府法律顾问的积极作用,推动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坚决取消不必要的、交叉重复的执法事项,探索实行跨领域跨部门综合执法,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建设全省统一的行政执法信息平台和行政执法监督网络平台,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做好行政应诉和行政机关履行法院生效裁判工作,健全行政裁决制度。推进政务公开,建设“阳光政府”。发挥审计监督、统计监督职能作用。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巩固机构改革成果,完善政府组织结构,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切实为人民群众用好权、服好务。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持续推进向市、县、镇放权工作,完善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大力推进“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加快完善全省云网基础设施,促进数据共享共用、业务系统互联互通,拓展“粤省事”“粤商通”“粤政易”服务深度和范围。扎实开展新一轮“百项疏堵行动”,持续推进减证便民。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探索管办分离多种实现形式,加快完成省属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坚持胸怀大局、为民务实,按照增强“八种本领”的要求,加快知识更新、能力培训、实践锻炼,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持续深化“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高质量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让广大干部在经风雨、见世面中长才干、壮筋骨。坚持不懈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纠正“四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为基层减负。各级政府要带头过“紧日子”,坚持厉行节约,严控“三公”经费预算,坚决取消不必要的项目支出。建立健全正向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推动广大干部勇于担当、敢于作为,更好地肩负起新时代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和重任。各位代表!全面小康即将如期实现,百年梦想即将成为现实。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坚决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努力推动我省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关热词搜索:
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