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法五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2-08-05 13:05:03  阅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法五篇【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法五篇【精选推荐】

  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宣传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思想宣传范文】一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正确方法。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改革全局,深入把握改革规律和特点,系统谋划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路径和有效方法,形成了丰富、全面、系统的改革方法论,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科学指导和行动指南。

  1.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改革的根本价值取向。

  人民群众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改革的力量源泉。没有人民的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

  人民群众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评价主体。人是衡量改革发展的最终尺度,是评判改革成效的最终标准。改革方向对不对,改革措施准不准,改革成效好不好,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党在领导改革的全过程中,要将群众放在最高位置,“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

  人民群众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主体。全面深化改革的各个阶段、全部过程,都必须体现人民立场。改革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根本目的则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推进改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改革发展的过程成为为民造福的过程,成为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

  2.以问题为导向

  问题是时代的口号,是改革的先声,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

  其一,问题无所不在。问题即矛盾,躲不过绕不开。不存在无矛盾的社会,不存在无问题的国家。面对各式各样的问题,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从个性问题中寻找共性问题,善于从普遍性问题中抓住其特性,善于从杂乱的问题中把握要害问题,善于从问题的趋向中洞悉问题的转变。

  其二,问题倒逼改革。问题是改革的导向,改革源于问题,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历史不会终结,问题也不会终结,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社会发展没有止境,改革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这是历史发展的逻辑,也是改革推进的逻辑。

  其三,问题性质决定改革方法。改革方法是否管用,改革措施是否得当,取决于是否抓住了问题的要害。比如说,中国的问题主要还是在经济领域,所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所以我们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可见,提出的这些改革方法,都是源于对中国问题的精准把握。

  3.增强改革定力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上,强调要增强改革定力,深刻阐明了改革攻坚期的重要原则方法,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一是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不走老路、不走邪路。世界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不实行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必须头脑十分清醒,这个方向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是一个大国,在涉及改革方向等大是大非问题面前,绝不能犯颠覆性错误。

  二是坚定不移将改革进行到底,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命运所系。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证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面对未来,我们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要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我们要破解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

  4.加强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是谋划改革的重要方法。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指出,“所谓顶层设计,就是要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作出统筹设计”。顶层设计重点在于谋划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总体原则,制定一揽子改革方案,明确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

  顶层设计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强调:“设计改革措施胆子要大、步子要稳。”“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这就要求我们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胆子要大,就是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步子要稳,就是方向一定要准,行驶一定要稳,尤其是不能犯颠覆性错误。”坚持蹄疾步稳谋划改革,战略上要敢于进取,战术上则要稳扎稳打。步子稳不是保守,只要经过了充分论证和评估,只要是符合实际、必须做的,该干的还是要大胆干。同时也要看到,胆子大不是蛮干,顶层设计必须稳妥审慎,三思而后行。对于一些攻坚难度大的改革,不要幻想设计出一招制胜、立竿见影的顶层方案,需要久久为功、步步为营,持续探索、持续发力方能见效。

  5.鼓励基层创新

  基层创新是改革落地的重要方法。基层作为改革落地的关键一环,强调,“中央通过的改革方案落地生根,必须鼓励和允许不同地方进行差别化探索。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越重,越要重视基层探索实践。要把鼓励基层改革创新、大胆探索作为抓改革落地的重要方法”。使改革更加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更好造福群众。

  对标顶层设计。基层创新在“顶层设计”的指引下进行。基层改革的原则和目标必须对标顶层设计,否则就会碎片化;但具体实施要考虑到地域差异、文化差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宜搞一刀切。

  摸着石头过河。“‘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过程,对改革规律的发现也是一个过程。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可能穷尽对改革的认识,改革的必然王国都会存在,改革的未知领域都会存在,都需要摸索着前进。改革风险越大,不可控因素越多,“摸着石头过河”越是不能掉以轻心。因此,从哲学的高度来看,“摸着石头过河”过去有用,今天有用,将来依然有用。

  尊重群众创造。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在民主集中的基础上有序推进。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越繁重,我们越是要善于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汲取经验智慧、完善政策主张,使改革的方案设计和政策举措更接地气、更符合群众期待,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6.注重整体协同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革涉及面之广、变革之深、难度之大前所未有,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在广度上,改革的涉及面大大拓展。我们“不是推进一个领域改革,也不是推进几个领域改革,而是推进所有领域改革”。改革的高度关联性决定了改革必须系统联动、整体配合、协同一致。重大改革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更需要全面考量、协同推进。不能畸轻畸重,也不能单兵突进,“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难以奏效,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

  在深度上,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今天的改革由目标到结果都大大深入了,必须统筹谋划和协同推进。强调,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协同,既抓改革方案协同,也抓改革落实协同,更抓改革效果协同,促进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

  在难度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40年前。指出:“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是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的深层次改革,是触动利益和灵魂的高难度改革,是根治顽瘴痼疾和体制机制弊端的深层次变革,只有权衡各方,系统谋划,协同推进,才能避免出现较大震动。

  7.要讲“两点论”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改革与法治、改革发展稳定等若干重大关系,要讲两点论,依照辩证法办事。

  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全面深化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不是相互对立的,“既不能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中央与地方。中央和地方都是改革的责任主体、实施主体,是推进改革的重要力量。全面深化改革,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地方要吃透中央精神,吃透中央制定的重点改革方案,在坚持全国一盘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结合地方实际确定改革重点、路径、次序、方法,使地方改革精准对接中央要求。同时,中央也要吃透国情,吃透地方实际,出台的总体性改革方案接地气,能解渴,能落地,在坚持全国一盘棋的情况下,释放给地方尽可能大的施展空间。

  改革与法治。改革和法治,要一体考虑,一体推进,不可偏废。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任何重大改革都必须于法有据,“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

  改革发展稳定。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三者应当保持合理张力,实现动态平衡。指出,“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具有坚实基础。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动态的,不能因为改革中潜藏着风险,就质疑改革;不能因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就否定发展;也不能因为稳定总是相对的,就无视稳定的极端重要性。

  8.重在抓落实

  全面深化改革,关键在落实。指出:“制定出一个好文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关键还在于落实文件。”全面深化改革,“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品格的最好阐释。各级党委政府,各级领导干部,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既当拥护改革、推进改革的改革促进派,又当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改革实干家,共同做好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

  改革争在朝夕,落实难在方寸。今天,全面深化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已经出来,能否确保改革方案落地落实,能否确保党中央确定的改革方向不偏离、党中央明确的改革任务不落空,能否确保改革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关乎改革成败,关乎政道人心,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美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全党必须聚焦聚神聚力抓改革落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盯住抓、反复抓,直至抓出成效。

  抓落实要讲究章法,注重节奏。强调,“要有序推进改革,该中央统一部署的不要抢跑,该尽早推进的不要拖宕,该试点的不要仓促推开,该深入研究后再推进的不要急于求成,该得到法律授权的不要超前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要掌握好节奏,对条件已经成熟、各方面要求强烈的改革,要下定决心加快推进;对各方面认识还不一致、但又必须突破的改革,要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关系,尽可能寻求最大公约数、凝聚改革共识;对实践发展有要求、但操作上一时还不那么有把握的改革,可以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推开。改革任务越是纷繁复杂、千头万绪,越是要注重优先顺序、方法步骤。任何时候,改革不能自乱阵脚、失了方寸。

  【思想宣传范文】二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我国改革开放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的伟大社会变革,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继续扩大开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将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改革开放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

  马克思被公认为“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实现人类解放的光辉思想,首先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我国改革开放40年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支配着整个社会发展进程。这是一个客观规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就是要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通过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加符合客观规律。事实上,改革开放的历程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变革实践中不断探索规律、认识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从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到科学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再到科学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党的xx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时代推进党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必须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正是在系统回答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彰显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从九个方面深入阐发了在新时代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重大任务。这九个方面提纲挈领地凝练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真理性的深刻认识。继续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就要认真学习实践这九个方面。

  改革开放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出发点,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精髓。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40年改革开放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其中最宝贵的经验之一就是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改革政策的根本依据,作为判断改革措施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邓小平同志指出,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指出,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党对改革开放的领导和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有机统一,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40年来,改革开放之所以能风雨兼程、砥砺前行,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奥秘之一就是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强调:“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越繁重,我们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越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为深化改革开放夯实群众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刻体现了我们党一贯坚守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充分彰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依靠力量,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和利益固化藩篱,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40年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生动体现,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是为了坐而论道,而是为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因此必须充分贯彻其实践性。40年前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为改革开放作了思想上的准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实践第一,用实践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改革开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法宝。正是因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我们党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基本国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取得的伟大成果。

  党的xx大以来,一再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每一步发展、每一个方面的发展,都要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探索、推动、完成。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要进一步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改革开放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

  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历经百年沧桑而不衰,在今天依然闪烁耀眼的真理光芒,从根本上说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能够不断解答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适应时代变化而发展。正如指出的,“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我国改革开放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4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带领中国人民走上改革开放之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党深刻洞察时代变化,实现了伟大的理论觉醒。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要赶上时代,就不能一切从本本出发,就不能思想僵化、迷信盛行,而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通过改革开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出发,对一系列时代课题作出的深刻回答。中国从此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正如指出的,“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的时代潮流、新的时代特征,要求我们必须深入回答和解决新的时代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不断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进一步展现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思想宣传范文】三

  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以及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了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的重大命题,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取向和独特品质,鲜明标示出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的坚强决心,突出彰显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担当和从容自信。必须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际与国内相统一的高度,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重大命题的时代价值。

  大理想:高举信仰的伟大旗帜

  一个政党的理想信念是它的政治灵魂,决定着政党的方向、道路和抱负。有大抱负才能有大作为,有大理想才能有大成就。理想信念是指引方向的旗帜,如果没有远大理想的指引,一个政党就会在前行道路上迷失自我、软弱涣散,甚至分崩离析。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基础之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之上,建立在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崇高价值取向基础之上,是人类社会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具有最为强大的指引力、感召力。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英勇奋斗。”正是有了坚如磐石的信仰信念,才书写了我们这个大党大国的传奇和理想。97年来,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都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守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不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为了真理而斗争、为了理想而斗争,向世人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信仰坚不可摧。

  大智慧: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科学的指导思想是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一个政党是不是具有大智慧,主要表现在其能不能坚持科学的指导思想,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善于把科学思想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便始终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在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的指引下,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革命时期,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在改革开放时期,创造性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原创性贡献,从根本上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为解决人类问题、建设美好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在这一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必将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取得辉煌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船必将劈波斩浪驶向光辉的彼岸。

  大情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政党,人民情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特有的高尚情怀。深刻指出:“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在马克思主义政党诞生之前,一切政党都是统治阶级利益的代言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而马克思主义政党则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站在人民的立场,探索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而不懈奋斗。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杰出代表,中国共产党从人民中走来,依靠人民发展壮大,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历来有着深厚的人民情怀。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情怀表现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表现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表现在团结带领全体人民,以自己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

  大境界:永葆大公无私的道德情操

  境界决定胸怀,境界事关前途。一个政党的境界与它的理想信念、根本立场、价值准则息息相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坚守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价值取向,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因而能够摆脱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以唯物辩证的科学精神、无私无畏的博大胸怀,领导和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党的初心和使命决定了我们党除了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因此能从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出发,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检视自己,有缺点克服缺点、有问题解决问题、有错误承认并纠正错误,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共同目标而奋斗,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有效避免了西式政党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导致社会断裂的弊端,因而具有天下为公、求同存异的博大胸怀和崇高境界。

  大视野: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对于一个政党而言,视野广阔才能把握大势、运筹帷幄,才能始终赢得战略主动。中国共产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因而具有深远的历史眼光和宽广的世界眼光,总能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宽广视角,作出符合时代要求、面向未来发展、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正确抉择。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能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选择正确道路,不断为人类作出新贡献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共产党能够从社会主义520xx年的宽广视野,考察世界社会主义源头及其演进,深刻感悟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坚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信念。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我们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不动摇,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体现了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体现了一种深层次的历史思考、历史总结和历史自觉。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带领国家和民族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使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大手笔:绘就宏伟发展蓝图

  对于一个政党来说,所谓大手笔就是既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科学制定面向未来、引领未来的行动纲领、发展蓝图,又要有富于创造性的具体举措,把蓝图变为现实。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立于时代潮头,紧扣历史特点,科学谋划全局作出战略安排,并以一系列务实举措,把握战略主动,赢得斗争胜利。我们党用自己的大手笔铸就了大成就,不仅引领我们党实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转变,而且带领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功。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科学制定了中国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的发展蓝图,提出了“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规划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路线图。这样的大手笔、大格局,充分展现了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战略家的远见卓识和恢弘气度。

  大作为: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要向世界展现出“大的样子”,就必须有大的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作为不仅人民公认,而且早已彪炳史册。最根本的就体现在,成立97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为中华民族发展和人类发展作出了重大历史性贡献。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97年来的伟大历程,我们党领导人民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并且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重要动力源。

  大定力:把握未来中国发展方向

  对于一个政党来说,有没有定力,直接关系到面对挫折和挑战时能不能咬定目标不动摇,坚定前进方向不移易。党的xx大以来,每当遇到国内和国际重大挑战时,每当遇到国际风浪变化时,总忘不了提醒和告诫全党,要保持战略定力。这种大定力既是把握方向、统揽大局、统筹全局的大自信,又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大魄力,更是思想统一、步调一致的大团结。中国共产党是高度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也是具有大定力的政党。这种大定力表现在97年一以贯之,始终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始终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始终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始终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表现在始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形成了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表现在具有高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当代中国,这种大定力最根本的是全党具有高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具有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强大的战斗力。

  大担当:肩负建设美好世界的崇高事业

  有没有担当精神,能不能承担起该担当的责任,体现了一个政党的风范和境界。大政党必须有大担当。马克思主义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最大政党,其大担当表现在,不仅勇敢肩负起对民族命运的担当,为人民幸福的担当,而且还勇敢肩负起建设美好世界的担当。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这道出了我们的大担当之大在何处。早在1956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党的xx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更多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鲜明提出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积极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明确提出并积极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性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同各国分享中国的发展机遇,实现共同繁荣,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大担当,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了新的更大贡献。

  大品格:在不断自我革命中守正出新

  政党作为一种政治集团,如果没有一定的品格,是难以持久活跃于历史舞台之上的。这种品格就体现在有没有自我革命精神,能不能随着时代变化、事业发展推进自身建设,这反映出对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演进。一个政党如果不能随着社会进步、事业发展而推进自身建设,管好党治好党,就必然会落后于时代,被时代淘汰。回顾党的奋斗历程可以发现,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带领人民不断战胜艰险,创造辉煌,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始终重视自我革命,始终重视管党治党。1920xx年召开的古田会议,1942年开始的延安整风运动,都是我们党进行深刻自我革命的成功实践。正是依靠和发扬这种自我革命的精神,我们党才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坚定的决心、顽强的意志、空前的力度,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管党治党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和务实举措,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继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指明了前进方向,也充分彰显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的大品格。

  【思想宣传范文】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党的建设要“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必须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是使我们党更加坚强有力、始终朝气蓬勃的内在要求。

  着力调动全党积极性。积极性体现为广大党员、干部出于对党的事业的高度认同,在干事创业、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具体体现为党员、干部富有激情、富有进取心的工作态度。党员、干部的积极性是其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首要动力。党员、干部没有积极性,对工作消极应付,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无法贯彻、工作部署就无法落实。当前,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党员、干部出现了精神懈怠、为官不为的不良倾向,严重阻碍了党的事业发展。指出:“要更广泛更有效地调动干部队伍的积极性。这个问题极为重要,现在看来也十分紧迫。”调动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必须在全面从严治党过程中将严管与厚爱有机统一起来,对党员、干部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不断增强其荣誉感、归属感、获得感,不断增强其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充分调动其想作为、敢作为和善作为的积极性。

  着力调动全党主动性。主动性体现为党员、干部出于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主动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自觉自为状态。只有具有主动性,党员、干部才能在胜利时、顺境中做到不骄傲不自满,在困难时、逆境中做到不消沉不动摇,在各种风险挑战面前做到不屈服不退缩。只有具有主动性,党员、干部才敢于坚持原则、坚持党性,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问题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困难敢于挺身而出,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调动党员、干部的主动性,就要教育引导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尊重和落实党章赋予党员的各项权利,畅通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增强党员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干部考核评价的激励鞭策作用,使政治坚定、奋发有为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鼓励,使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的干部受到警醒和惩戒。

  着力调动全党创造性。创造性体现为党员、干部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善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党员、干部的创造性是我们党最宝贵的智力资源,是我们党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精神动力。党员、干部的创造性往往是其经过长期探索、刻苦钻研甚至经过挫折后取得的。惟其宝贵、惟其难得,更要珍惜、更要保护。调动党员、干部的创造性,必须在全党大力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要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党员、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对党员、干部的失误错误进行综合分析,对该容的大胆容错,不该容的坚决不容,保护党员、干部的创造热情。为创造性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和平台,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强化能力培训和实践锻炼,促使党员、干部全面提高本领尤其是改革创新本领,增强其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底气和勇气。

  【思想宣传范文】五

  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党的xx大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推进,人们的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但思想文化领域仍存在一些值得警惕的倾向。例如,一些人一味否定中华传统文化,文化虚无主义还有一定市场;一些人唯洋是举,成为“西方文化优越论”的奴仆。消除这些忘掉民族根基、丧失文化自信的错误倾向,需要大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5020xx年来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根”之所在。千百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大一统和发展壮大的文化基础,也是民族团结的桥梁与纽带,成为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根脉。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魂”之所系。比如,中庸、和谐、包容,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这些思想理念贯穿于中华民族发展史,体现着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之“魂”、崇尚自然之“魂”、注重和谐之“魂”,演变成一种文化特质传承下来,凝聚成中华民族的灵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发展中也经历过困惑与迷茫。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兴起,中华民族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列强的欺凌,近代中国暴露出生产方式、社会制度和文化观念的落伍。在西学东渐过程中,欧美国家构建的“西方中心主义”也像病毒一样被植入一些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遭到了他们的全盘否定。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使命,在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重建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当前,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风云激荡,一些西方国家不遗余力地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如果不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就难以实现文化自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会失去“根”与“魂”。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牢固的文化根基和精神魂魄,需要既坚守本根又与时俱进。一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挖掘,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将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于世界文化之林。二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立性与包容性协调发展。既拓展世界视野,积极借鉴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呵护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以宽广胸怀面对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在多元文化互鉴中博采众长;又深深植根于本民族文化,认识和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维护好我们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独一无二的文化身份。三是发挥人民群众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作用。把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加强宣传普及,着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传承发展的新格局,让新时代的中国人都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发展者,让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活起来、强起来。

相关热词搜索: 深化改革 正确 方法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法五篇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法五篇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坚持什么样的方法论

版权所有:求精文档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求精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求精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180158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