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都市教育科研规划“新冠肺炎疫情与成都教育应对”专项课题基于资源共享教师在线教研实践研究报告,供大家参考。
成都市教育科研规划
“新冠肺炎疫情与成都教育应对”专项课题《基于资源共享的教师在线教研实践研究》
课题
研
究
报
告
四川省成都市中和中学课题组
2020年9月
1
《基于资源共享的教师在线教研实践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为积极响应教育部提出的“停课不停学”倡议,在线教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家对在线教学的效果褒贬不一,为切实提高在线教学的质量与满意度,深入开展基于资源共享的教师在线教研意义重大。
一、课题的提出
早在本世纪初,各地区已先后投入巨资建立教育城域网,推行在线教研,各级各类教研组也在不同程度上践行着在线教研。直到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一时间在线教研完全取代了传统的集会式教研,在线教研受到空前重视,而在由传统集会式的教研活动向在线教研过渡的过程中,在线教研现状面临着以下几方面突出的问题:(1)在线教研的有效性有待提高,基于资源共享的教师在线教研策略和在线教研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探究;(2)网络教研资源呈现片段化,不成系统,难以长时间、高频率、系统化地服务于在线教学。(3)组织者缺乏在线教研组织管理经验,在线教研并未达到良好的效果,加之部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薄弱,面对新技术有些力不从心,参与热情有待提高。
二、研究的意义
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在线教研以其独有的快捷性、共享性、开放性、交互性的优势,深受大家青睐,在特殊时期也承担着神圣的使命。首先,在线教研突破时空的局限,教师随时随地都可借助网络平台交流沟通,增加了教研活动的频率、拓展了沟通的范围、提升了教研活动的参与度和灵活性;其次,在线教研能实现资源的共享。网络资源形式多样,更新及时,通过在线教研可以实现最大范围的优势资源共享;再次,在线教研还能帮助营造区域教研民主氛围,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最后,一旦在线教研网络形成,在网络环境下就能开展教研活动,大大降低了教研成本。
三、课题的界定
在线教研是一种数字化教研,是指在网络环境下,各学科教学研究人员、教师和学生,以互联网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通过网络教研平台提供的运作空间,开放性地进行具有个性化的教学研究活动。它改变了传统教研的研修方式,是网络化、信息化时代教研发展的必然。本课题探索出基于资源共享的教师在线教研机制具有实践性、跨区域互补性、共享性、共赢性和示范性的特点。课题组对分布式资源共享在促进教师在线教研中的高效开展作了深入研究,同时还设计出教师专用的即时通讯软件有效提升了在线教研管理实效。
四、研究方案概述
2
(一)研究目标
1.基于资源共享的教师在线教研策略的实践研究;
2.基于资源共享的教师在线教研模式的探究;
3.在线教研组织管理经验的总结。
(二)研究内容
1.教研资源的丰富度和系统性为资源共享搭建平台;
2.建构基于资源共享的教师在线教研“研磨式”课堂观察模式,提升在线教研的有效性、实效性;
3.设计在线观课和课堂测评量表。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过程
2020.03-2020.06
第一阶段(基础理论研究阶段)
成立课题组
填写《课题申报书》
拟定课题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查阅、搜集相关文献资料
制定研究计划
2020.06-2020.08
第二阶段(实践研究阶段)
教研资源的丰富度和系统性为资源共享搭建平台
建构基于资源共享的教师在线教研“研磨式”课堂观察模式,
提升在线教研的有效性、实效性
设计课堂观课和课堂测评量表
2020.09-2020.09
第三阶段(成果总结阶段)
收集、整理资料,总结提炼形成研究成果
3
五、课题研究成果
(一)认识性成果
1.基于资源共享的教师在线教研机制的特点
(1)实践性教师专业成长路途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同伴和行动,每一位参加在线教研的教师都会从自身的实践中得到经验和方法。同时,在后续教学中接受新课程理念,运用新的授课方式,由于教研中不同的教师从不同视角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改进措施,所以可以借鉴其中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手段、策略等,通过自我纠正反思,将问题具体化,再形成专业指导意见,进而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在线教研还可以重建与创生实践性知识,促进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家”,这符合建构主义教学实践模式提倡的新型教师专家成长的方式。本课题组紧紧围绕在线课堂教学实践,将其贯穿于备课、上课、反思的全过程,让参与在线教研的教师互相合作与交流,进行思维的碰撞、智慧的共享,并实现共享的可视化,形成珍贵的课程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2)跨区域互补性以跨区域教师个体为单位,根据教学特色、专业自由之间的联合互动,遵循教师的任务驱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的成长规律,从而促进教师个体素质的提升。此外,通过集中在线交流,实现一课多磨,同行们一起观摩、讨论和交流,提升教师磨课和评课能力,不同角度和多样的教学方法更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3)共享性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媒体素材、试题、试卷、课件、案例、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及网络课程等。在线教研在平台上开展,就可以实现资源之间的互通,即便使用的教材不同、学生之间的基础不同,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挖掘网络共享资源,甚至得到想要的帮助,解决困惑的问题,充分彰显在线教研的资源的共享性。
(4)共赢性在线教研的研修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以前的传统教研模式,参与教师可以不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团修”模式,这种模式可以集合学科教师的集体智慧,发挥各自的长处,互补并改善教学方式、方法。此外,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形成的自身独特的风格和良好的习惯,平时所处的环境是相互独立的,较难发现自身的问题。通过在线教研平台的交流、互动,可以充分发挥各自区域的优势,不断刺激教师不断改进自己教学方法,促进教师对自身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5)示范性在线教研活动通常选取相关课程中具有方向性、前瞻性的课题或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教师在课堂实录中观摩分析,通过在线教研平台提供了主题具体、程序合理、高质量的课例展示,具有很强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2.分布式资源共享促进教师在线教研高效开展
资源建设是在线教研的基础与前提,为了有效解决集中式资源建设带来的重建设而轻应
4
用的问题,课题组提出采取分布式资源共享的方法有效了解决这个问题,使在线教研活动高效开展。
从资源的结构来看,教育资源的提供者——教师是分布的,例如某个教学设计的共享和交互的价值从高到低排列:首先是备课组和学校内部的共享,其次是市级范围内的共享,再次才是省级,甚至全国范围内的展示。因此,较好的共享策略是按照现有的组织架构建立网络共享空间,兼顾资源的集中共享和分布式共享。具体做法是需要建立“学科组—学校—全区—全市—全省”的纵向架构,同时在这套架构上又形成课题组、年级组、兴趣群等横向群组联系,再在每一个交叉上开辟共享空间,建立“学科组共享”“年级组共享”“学校共享”“市内共享”“省内共享”“课题组内共享”等,这些共享节点通过教师信息终端自动反映到教师的电脑桌面,如此就形成了一个以教师为本位的分布式的基于资源共享的教师在线教研的体系。课题组还探索了云计算时代如何建立虚拟化的教研群组、进行分布式共享资源的发布与存储。
建立分布式资源后,如何实现各节点间的信息传递?在互联网上取得成功应用的电子邮件其本质上就是一种分布式的资源交互形式。在电子邮件系统中,信息来自不同的网络服务器,邮件(资源)都被存储在邮箱账号所在的服务器上,任何时候都可以与其他服务器上的邮箱通信,从而实现资源交互。如果某个服务器上有资源共享区,就形成了一个分布式的共享结构。课题组建立的“微博客”就是一种支持与即时通讯、移动短信等对接的博客形式,教师通过“微博”能直接将即时消息、手机短信等发布到博客网页上,这种形式增强了教研实时性与广泛性的探索。同时,在“疫情”期间,教师充分利用即时通讯终端如网校平台模式、腾讯会议模式、数字学校模式等实现在线会议和通知提醒,基于语音、视频实现远程课堂直播,即远程听课、研讨。并进一步与教师博客、网络资源库、办公自动化等系统进行整合,实现一站式登录,形成以教师需要为本位的桌面信息终端,提升了在线教研针对性、高效性。
当然,在线教研也可以采取腾讯QQ的形式,腾讯QQ是一种集中式的即时通讯工具,是基于封闭的腾讯会议,只能在系统内通讯,难与其他软件互联。当集中教研时也可以在区域内提前发布在线教研的时间、培训主题和形式、主讲专家简介、培训要求等,教师可根据需要选择参加,然后将资源共享于网络平台上。还可以优化网络平台,开发回看视频功能,这样就能充分运用在线平台实现网络教研的资源共享,进一步提升在线教研的质量和效益。
3.课题组设计的教师专用的即时通讯软件有效提升在线教研管理实效
“教师在线(TeacherLive)”是本课题组设计的一套新型软件,可以安装在教师的电脑上,实现教师在线教研的功能,同时还可对各类信息系统进行“以人为本”的整合,对各类
5
在线资源进行有效管理与利用,实现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将正确的信息传送给正确的人。以下是在线教研与信息整合的具体做法:
首先,在“教师在线”平台上呈现与现实组织架构相对应的教师动态花名册。基于花名册实现异地教师的“零”距离沟通。教师通过花名册可以看到本校的组织架构和成员,以及教师以自己定义的网络教研组成员,也可以是非本校成员、兴趣组等,并可以获知各成员的在线状态(工作短语、离开、上课、忙碌等)。教师之间可以随时建立联络和互动,开发视频公开课,以及按分组实现资源的存储与共享。
其次,“教师在线”充当教师全方位个人信息助理,实现以人为本的信息整合,可将博客和教研网站的用户名保存在软件设置中,实现一站式的博客登录,甚至能够记录更多信息化平台,如资源网站、成绩管理、学籍管理、OA系统、私人电子邮箱等用户名和密码,实现“教师网络通行证”。同时,还可以实现网络课程表设置、日常在线教研管理、教研工作安排等协同办公应用,从而大大提升了在线教研管理实效。
(二)操作性成果
建构基于资源共享的教师在线教研“研磨式”课堂观察模式,提升在线教研的有效性、实效性
1.开发课堂观察评价量表
课堂观察是指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
究,自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专业活动的观察与一般的观察活动相比,前者要求观察者带有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与研究。
表1 开发课堂观察评价量表
2.建构课堂观察整体框架
课堂教学涉及的因素很多,需要设计一个简明、科学的观察框架作为具体观察的“脚手
6
架”。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设计从四个维度,即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建构课堂观察的一级指标,借鉴课堂观察理论分别从不同视角建立二级指标,结合学生实际建立三级指标,从而建构课堂观察的整体框架。(图1)
【案列1】: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的课堂观察
一、观察课程性质
1.教学核心和目标
本节课通过对细胞核功能和结构的学习,树立结构与功能观;借助探究细胞核功能的四个实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以及合作精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具体包括:(1)阐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的生命观念。
(2)对伞藻的实例进行了改编,设计成一个探究素材,通过资料分析和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做出假设、设计实验、演绎推理等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3)了解有关核移植克隆技术以及三亲婴儿等生物新技术,提高学生的兴趣,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意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体验生物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学习的社会责任
2.教学策略
教师采用英国通过“三亲婴儿”法案的话题的问题式教学情境导入新课,运用导学案学习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此问题情境富有生命关怀和社会关注,除可激发学生的上课兴趣外,同时使学生对生命增添一份责任感和敬畏感,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归纳导学案上的信息、
7
回答相关问题、小组讨论等实现教学目标,完成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路径。本节内容建议安排2课时
二、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观察
1.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英国通过“三亲婴儿”法案的视频,画图讲解三亲婴儿的原理,引出细胞核的应该有怎样的功能,又有什么样的结构与之功能相适应,导入新课。
【观察分析】通过生物科学新技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白现在学习的知识能用在生活中,能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情感共鸣。且问题情境具有生物学意义和社会现实意义,本身就比较贴合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2 .细胞核的功能
伞藻嫁接和核移植实验:教师首先常见伞藻有两种,一种是菊花形帽:一种是伞形帽。研究发现,伞藻具有非常强的再生能力,比如人为去掉伞藻的帽,过一段时间后,柄上会长出新的帽;人为切断伞藻的柄,还可以再接回去。接着提出问题去掉帽的伞藻能长出新的帽,如果做两种伞藻柄相互移植的嫁接实验,那么长出来的帽会是哪种形状呢?学生思考讨论,首先提出假设,①与足有关,②与柄关,③与足和柄都有关。接着对此假设作出相应的预期实验结果。在此过程中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回归课本得出结果,我们的第一种假设的结果正好和科学家的实验结果一致,说明假设一成立一一伞帽的形状与足有关。
为了确定帽的形状主要与足中的细胞核有关,而不是与足中的细胞质有关。能根据什么实验来进一步探究呢?学生答:核移植。学生提出核移植的实验方案。根据核移植实验证明伞藻的形态建成由细胞核控制。
【观察分析】本部分内容中最重要的要数伞藻嫁接和核移植实验了。学生通过分析该实验,逐步提高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从教师直接前面三个实验,到教师步步点拨,学生模仿实验,合作设计第四个探究实验,层层拔高思维难度,锻炼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凭借小组交流和口述实验方案,提高科学交流与表达能力。
3.细胞核的结构
本部分内容以问题串形式进行这部分的教学。
生物学的观点:结构决定功能,功能与结构相适应。我们学习了细胞核的功能,知道了细胞核是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那么细胞核有什么样的结构决定了细胞核这样的功能呢?提问1:细胞核要调控细胞的方方面面,不可避免的要和细胞质发生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什么结构与这一特点相适应?讲述:核膜是选择透过性的膜,允许细胞核所需要的小分子物质通过,核膜上有核孔复合体,是大分子蛋白质和RNA等进出细胞核的通道。提问2:细胞核内这个最明显的结构是什么呢?这种结构有何特点呢? 讲述:呈圆形或椭圆形,是由某些染色体片段构成。在蛋白质合成旺盛、生长活跃的细胞,核仁较大;而在代谢缓慢的细胞中则较小,如神经细胞。细胞质中哪一种结构的形成与核仁有关?所有核糖体的形成都与核仁有关吗?说明理由。
8
我们是想从结构上来探寻细胞核为什么能控制遗传和代谢,讲到这里我们好像并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教师课前布置任务做染色质、染色体的模型,现在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学生分组展示,教师考察学生掌握情况。①图中细长丝状的是什么结构?染色质存在于细胞分裂的间期,它的成分是什么呢?②它是如何变成染色体的呢?染色体又是如何变成染色质的呢?③在染色质和染色体相互转化的过程中成分是否发生改变呢?④如何用一句话概括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总结染色质,成分是蛋白质和DNA,由于DNA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因而控制了生物的性状,所以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代谢与遗传的控制中心。
【观察分析】教师不断提问设疑,引出学习内容,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会自主思考,质疑,信息提取、分析、归纳以及结论推理,并通过形象的模型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对抽象知识的具象化,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在这些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将会不断指向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
三、课堂文化观察
立足教学目标,本节课采用课中提问、学案习题、课后交流等评价方式。课中及时提问巩固知识,课后以导学案习题(选择题等)检测学生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情况。教师与学生交流情感,分享生命价值观,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达到了课堂设计的效果,最终实现目标性教学设计。
【总结反思】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并以教学目标为核心,选择合适教学情境和学生活动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的布局上,教师遵循教材的安排,以一个能引起广泛关注的教学情境引入课堂,在整个过程中衔接好知识间的连贯性。在学生学习环节,除了设置齐答、单独回答外,还设置了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学案学习等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几乎让每个学生都很好地参与到课堂学习环节,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特点。教师注重内容选择的趣味性、探究性和生活化。例如“三亲婴儿”的技术、伞藻实验的重设计等,这些内容不仅辅助课堂重难点的呈现,帮助达成课堂目标,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当然,此类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教学流于形式,目标难以实现,教学资源不足等。指向核心素养的生物教学设计研究的探索与实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构建在线教研的“研磨式”课堂观察的操作模式
首先,教研组结合教学实际分类归纳出具有共性的研究课题,将其作为课堂观察主题;
其次,选定课堂观察的对象,即具体的授课教师、授课班级和授课时间;
第三,确立观察点,如将“课堂提问的效率”作为观察点,还需要细化成以下四个方面:①课堂设计是否合理;②是否符合学生认知;③时机是否恰当;④提问效果如何等。
通过几位教师设计的个性化观察量表进行记录,分组对视频进行详细评价,并按照以上四个观察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展开沙龙式讨论,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
9
10 基于课堂观察的磨课流程包括,教师撰写教学设计、试讲一、试讲二、公开课、展示课,最后在充实更新教学设计。其间,经历3次磨课与1次更新的过程。(图2)这样的研磨式的课堂观察模式,符合建构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引导者、指引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运用情境、协作、对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 主动性、积极性”的理念,逐步形成以青年教师成长发展为中心,课题组成员作为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充分利用在线教研的优势,既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又为教师在线教研搭建了很好的平台。
【案列2】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细胞能量的通货——ATP ”课后议课
试讲一课后磨课:
生物教研组的老师针对本节课的设计以及围绕主题研修情况进行了研讨 ,普遍认为这节课虽然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做了一些尝试,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远远不够,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只有少部分的同学参与到课堂中来,大部分同学仍然置身事外。所以我针对以上意见改进教学设计,上了第二节课。
试讲二课后磨课:
第二节课经过改进后,生物教研组的老师都认为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增多了,比如让更多的同学来回答问题,通过让学生自己书写反应式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
但是学生在参与课堂的过程中目的性不强,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自己看书的过程中并没有思考教师给出的问题,让一个学生起来展示方程式时其他学生无所事事。我们一致认为要想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教师的引导要更有针对性,让学生自学时有法可循,并能在自学中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将知识转化成自己的东西。所以提高“自主学习有效性” 也是本堂课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以上的意见我重新改进教学设计并上了第三节课。
公开课课后反思:
这个课例是我们围绕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行的一种尝试。
第一节课教师在教学
设计中没有充分的引导,学生学得比较被动,课堂交流也不活跃,学生参与度远远不够。第二节课,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思考问题,自己找出答案,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但是只有极少数学生积极参与,而相当一部分学生看书的目的不明确,热情不高,没有参与意识,不积极发言,处于看热闹状态。
还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尽量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同一问题的性质和解决方法。通过学习和反思,根据“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转变教师角色,充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在第三堂课中我将原来的问题设置成填空题,使学生能更有针对性的看书,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并解决问题,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自主学习的有效性。在三次授课中,我们研究的主题是如何充分发挥学习生物学的主动性,不同的阶段,我们的理解不同,表现的教学行为也不相同: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人翁。
●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并对所解出的问题适当加以拓展发散。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及创造思维的能力可以在质疑、解疑、释疑过程中培训和提高。
总之,通过本次尝试,使我们真正认识到:只有以学生为主体,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践新课程的道路上,即使有再大的困难,再多的坎坷,有了校本教研这一群策群力的研究形式,任何困难都终将被一个个的击破。
六、研究成效
(一)基于资源共享的教师在线教研促进教学研究方式变革
通过实践研究,课题基地学校的教师研究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教师开始从不知道如何运用互联网+转变为熟悉在线教研平台功能的熟练运用,从个人的研究行为转变为团队共同体的合作研究,教研的潜能得到开发,研究效果凸显。
(二)产生了积极良好的社会效应
课题组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基于资源共享的教师在线教研”为主题的赛课活动、展示观摩、专题讲座等研究活动,促进了多所学校对基于资源共享的教师在线教研方式的理解与实践。半年来,课题组成员与参研教师市内学校进行线上展示课观摩、专题讲座等活动达十余次,这些活动都受到了各校教师的热烈欢迎,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七、问题与反思
11
新时代呼唤着新的教研方式。未来的教学研究,应当如何引导教师去学习,知识的爆炸
式增长、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网络教研形式的不断完善,必将深刻影响教研方
式的变革。
本课题的研究在课题组成员的协作下已取得了预期成效,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还
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一)继续深化研究成果,探索成果推广形式
在课题组全体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研究圆满完成了研究任务,实现了研究目标,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基于资源共享的教师在线教研的实践探索并没有结束,我们还将继续
运用信息技术与教学研究深度融合,充分开发在线教研功能,在教学实践中提炼更丰富的研
究策略,巩固和深化本次研究成果。借此机会,继续探索在更广的范围内进行成果推广的方式,以发挥课题研究成果的最大效益,切实提升区域内教育、教学、教研的整体水平。
(二)继续发挥在线教研平台的优势,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以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接下来课题组将继续围绕基于资源共享的在线教研通过组织在线赛课、专题培训、主题研讨等活动引领教师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有所提升,进而带动所在学校中学生物教育教学发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三)继续改善教师教研方式,充分挖掘教研潜能
教育教学研究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课题探索基于资
源共享的教师在线教研的方法和策略,关注教师教研能力提升,继续探索帮助教师优化教研
方式和培养研究能力的策略,促进教师在线教研的能力,促进区域内教学效益的提升。
12
相关热词搜索: 新冠相关课题 在线 成都市 成都版权所有:求精文档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求精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求精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180158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