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我与二十大故事3篇

时间:2022-05-21 11:45:02  阅读:

我与二十大故事3篇

我与二十大故事篇1

  抗日战争时期,在晋察冀边区抗日革命根据地,有一个英勇善战的八路军小战士,专门使用弹弓作为消灭日本鬼子的武器工具,屡建奇功,成为远近闻名的抗日小英雄。

  这个著名的英雄小八路名叫石勇,当年只有13岁,是大王村的儿童团团长。他有一个比他小3岁的妹妹石兰。他俩是一对孤儿,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是在一次日本鬼子大扫荡中被杀害了。他俩对日本鬼子有着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立志发誓要消灭这些吃人魔鬼豺狼,为死去的父老乡亲们报仇雪恨。

  由于两兄妹的年纪太小,不能正式加入到八路军队伍,直接上前线杀敌,只好带着同村的几十个小伙伴们,一起帮助八路军站岗放哨、传送情报、散发传单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大王村儿童团的每个团员都有“两杆枪”:一杆是红缨枪;一杆是弹枪(即弹弓)。这些自制的弹弓分别插在各人的腰带间,并挂着一个装有数十颗石子的小布袋。其中,制作最为精良的要数团长石勇那把弹弓:不锈钢做的手柄,半透明橡胶管做的皮条,牛皮做的皮夹。这是他那在八路军后勤部军需处当机械师的大表哥,在他满10岁时专门做来送给他的纪念品。这跟那些用树桠做手柄,轮胎做皮条,帆布做皮夹的土弹弓相比,更显得洋气得多。

  石勇规定每个团员除了执行公务外,都得练习弹弓的射击技术,要求大家每发射出一颗石子,就必须要“稳、准、狠”击中目标。在村外有一片广阔的山溪小沟,是他们练习“枪法”的理想场所。那里有无数从大山上随水流冲走下来的大小鹅卵石,是取用不尽的“弹药库”。

  打靶场设在一个面向山崖的开阔地,在几十米远的高台上,并排竖立一块块石片,他们一起朝那个方向弹出石子,看谁击中目标又快又多又准。

  在长期的刻苦训练中,石勇练成了一名弹弓神手,他能在100米开外,准确有力的击中目标,想打哪里就能打中哪里,说打左眼决不会打着右眼。他不但能打中一动不动那些死目标,而且还能打中天空的飞鸟、地面的跑兔那些移动的活目标。

  大王村距县城有60多公里,整座城市被日伪军占据,日军中队长名叫龟田,给他当翻译是个卖国求荣的叛徒汉奸。由于大王村是八路军的老革命根据地,因而是敌人经常出没的地方。

  一天,龟田带领一队日本鬼子,在汉奸王翻译的指引下,乘坐军用摩托车和汽车,浩浩荡荡朝大王村驶去。大王村位于大山腹部,两面是陡峭的斜坡,中间是进村唯一的道路。敌人的到来,早被站岗放哨的儿童团员们发现,通过山顶上的“消息树”,信息很快传送到了村子里。村民们立刻朝后山转移,八路军和游击队作好了迎敌的战斗准备。他们在进村道路上埋下地雷,迅速将拉雷的导线绳索牵到数十米外的伏击圈内。

  当敌人刚转过弯道,进入伏击圈内时,趴在最前面的石勇,第一个看见坐在三轮摩托舱里的汉奸王翻译。这个身材矮胖的王翻译名叫王金标,原是八路军的政治教员,在一次战斗中被敌人俘虏,经不住严刑拷打叛变投敌,当了龟田的翻译官。半年前,就是他叛变革命出卖情报,把敌人悄悄引进大王村,将大部分来不及转移逃离的村民们杀害,其中就有石勇兄妹的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如今,仇人见面,分外眼红。石勇举起手拿的弹弓,对准汉奸王翻译那猪头般肥胖的圆脑袋,用力拉长皮筋带后突然一松放,只听“嗖——”的一声,那颗迅速弹射出去的小石子,不偏不倚正击中他的左眼。汉奸王翻译马上痛得大喊大叫,鲜血顿时顺着捂住受伤眼睛的手指缝里流了出来……就在此时,地雷爆炸,枪声四起,遭到突然袭击的敌人乱作一团,鬼哭狼嚎,哇哇大叫。

  过了一阵,被打得晕头转向的敌人,渐渐苏醒过来,负隅顽抗,凭借着有超强的武装实力,在原地用迫击炮和机关枪疯狂朝两边山坡还击。敌人猛烈的火力,将八路军和游击队打得抬不起头,有不少战士壮烈牺牲。看见敌人气焰如此嚣张,躲在乱石杂草丛中,跟敌人比较靠近的石勇,不由满腔怒火,恨得咬牙切齿。他用弹弓瞄准那些正在打迫击炮和机关枪的鬼子,接连不断弹射出一颗颗小石子。这些射出去的小石子弹无虚发,都一一击中鬼子们的头部。就在敌人火力减弱一瞬间,八路军和游击队马上进行反攻。随着嘹亮雄壮的冲锋号吹响,满山遍坡的埋伏人员一起朝山下冲去。敌人闻风丧胆,节节败退,仓皇逃回到县城据点。汉奸王翻译被送进医院,经过医生仔细检查,他的左眼已经报废。在手术中,从他的眼眶里取出了一颗裹着污血的小石头。从此,在汉奸王翻译的肥头胖脸上,又增加了一条斜戴着的黑色的眼罩。

  在这次反扫荡的战斗中,八路军和游击队取得了重大胜利。在召开战斗总结大会上,石勇英勇善战的行为,受到八路军总部首长的表彰。他那在晋察冀边区抗日革命根据地,用弹弓作武器打鬼子的故事,一直成为流传至今的佳话。

我与二十大故事篇2

  荆棘丛生的草地上

  满是血泡的脚印正在寻找黎明的曙光

  雪山,比阳光更刺目

  比盘旋的鹰的眼光还远

  高处和低处的念想

  让脚印留下了红花一样的香

  开在泥泞里,开在峭岩旁

  开在鸟也飞不到的地方

  脚印密集,很深,很长

  看上去像出鞘的剑

  它注定要在世人的思想里

  刻下醒目的印记

  一群人走到大路口越来越清晰了

  包括风雷雨雪

  包括万水千山

  包括黄天厚土

  没有比眼光更为高远辽阔的了

  从历史的泥泞里趟出来的一群人

  越来越矫健,越来越成熟了

  他们心系轩辕

  高瞻远瞩,留下了红灿灿的花香

  走到大路口的时候

  他们的微笑,越来越清晰

  与沧桑交过手的人是睿智的

  陪伴他们的人,同样

  有着热切的衷肠

  一群人明锐的眼光

  燃烧成红通通的太阳,在东方

我与二十大故事篇3

  宁夏银川军分区原副司令员、湖南省安乡县藉老红军周玉清每当提起长征路上的千难万险,总会讲起他与一张山羊皮的故事。

  时间追溯到1935年9月中旬,周玉清所在的红二方面军从湖南省澧县境内出发,一路历经千辛万苦,经过200多天艰难的跋涉和战斗,跨过了湘、鄂、贵、滇四省后,终于来到了四川甘孜,同红军四方面军会师。

  在甘孜休整的一天,连队弄到了一只90多斤重的山羊。羊肉吃完后,炊事员将剥下的羊皮丢在了荒地上。恰好,周玉清经过那里发现后,赶忙捡了起来,早就听说草地气温变化大,或许这张羊皮对以后会有用处的。于是,周玉清捡回去后,经过裁余补缺,缝成了一整张,带在了身边。

  新的征程开始了。

  一踏上荒漠的草地,不要说难见地上的动物,就连天上的飞鸟也很少见到。最难熬的是夜晚,地面是湿漉漉的一片沼泽地,宿营时难得找到一块平地。周玉清把羊皮铺在地上睡觉,这样既防潮又保温。

  草地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纵长500余里,横宽300余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红军过的草地主要是讲现在的川西北若尔盖地区。草地,其实就是高原湿地,为泥质沼泽。它的形成原因很多,主要由于黑白两河——黑河(亦称墨曲河)和白河(亦称葛曲河)自南至北纵贯其间,起了重要作用。两河的河道迂回曲折,叉河横生,地势低洼,水流淤滞而成沼泽。经年水草,盘根错节,结络成片,覆盖潴水。

  沼泽生长的植被主要是藏嵩草、乌拉苔草、海韭菜等,形成草甸。草甸之下,积水淤黑,泥泞不堪,浅处没膝,深处没顶。远远望去,似一片灰绿色海洋,不见山丘,不见树木,鸟兽绝迹,人烟荒芜,没有村寨,没有道路,东西南北,茫茫无限。

  草地天气,一日三变,温差极大。早上,太阳出得晚,很冷;中午晴空万里,烈日炎炎;下午往往突然黑云密布,雷电交加,暴雨冰雹铺天盖地而来,或者雾雨朦胧;夜间气温降至零摄氏度左右,冻得人们瑟瑟发抖。有时候行军时走着走着,霎时,狂风大作,天气冷得像一把把尖刀刻在人的脸上。有时候冰雹从天而降,砸得人无处躲藏。每当遇到暴风或冰雹打来,周玉清就将羊皮裹在身上御寒,或用树棍支架羊皮来当伞用。

  茫茫草地,一望无涯,遍地是水草沼泽泥潭,根本没有路。人和马必须踏着草甸走,从一个草甸跨到另一个草甸跳跃前进。或者拄着棍子探深浅,几个人搀扶着走。这样,一天下来,精疲力竭。

  刚到草地时,除了语言不通外,还与藏族同胞有一定的隔膜。藏族同胞受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宣传,将食品和物品等藏了起来。于是,红军想尽一切办法筹粮。将青稞脱壳搓成麦粒,再碾成面粉炒熟,便成了干粮炒面;宰杀马匹、牦牛,做成肉干以备食用;还要准备烧酒、辣椒或辣椒汁御寒。虽然尽了最大努力,红军筹到的粮食还是不够用。每个人最多带有8至10斤,一般的带有5至6斤,有的甚至只带3至4斤食品。

  准备的青稞麦炒面,需要用水煮和着吃,没有水,干吃很难受,且口渴难熬。一下雨,青稞麦被淋湿了,就成疙瘩,再用开水和就成了稀面糊糊,不经饿。如果吃黏疙瘩,又难以下咽。还有不少红军在进草地之前来不及磨面,带的就是青稞麦。这样的青稞麦只能一颗颗咬着吃,带的少,就一颗颗数着麦粒吃,尽量节省多吃一两天。咬青稞麦既吃不饱,还难于消化。一般战士准备的干粮,两三天就吃完了。这时候,草地才过一半,有的甚至不到一半。还有那么长的路程怎么办?就靠吃野菜、草根、树皮充饥。有的野菜、野草有毒,吃了轻则呕吐泻肚,重则中毒死亡。

  前边的部队还有野菜、树皮充饥,后续部队连野菜、树皮都吃不上,更苦。没有能吃的野菜,就将身上的皮带、皮鞋,甚至皮毛坎肩脱下来,还有马鞍子,煮着吃。有的战士饿得实在没吃的,就将别人或者自己屙出来的屎里没有消化的青稞麦,,一粒一粒挑出来,洗了再用茶缸煮着吃。吃是这样,喝也是这样。有的战士,人尿、马尿都喝过。

  每当肚中饿得咕咕叫时,周玉清便从草地里寻来一点野菜,再从捏紧的粮袋口子里倒出一丁点青稞面在磁缸子里面,掺在野菜里充饥。

  尽管如此,周玉清在出草地的最后几天里,把皮带和皮鞋都填进了肚子后,还是断了粮。

  怎么办呢?茫茫的草地里,路上行走的都是饿得摇摇晃晃的人影,沿途的树皮和野菜都剥光寻光了只好嚼着又苦又涩的草根度日。

  一天宿营时,周玉清铺开羊皮,正准备躺下去。突然,羊皮上肉腥的气味扑入他的鼻孔。他的心不由得怦然一跳:牛皮能吃,羊皮难道不能吃吗?一个冒险的意念闪现后,周玉清倏地从身上拿出刀来割下一条羊皮,在旁边篝火上燃烧起来。待出现谷粒般的小泡后,他就用水清洗,再用刀胡乱将羊皮切成一小片一小片的放在缸子里熬。水刚开,一股不可言状的腥味向四处漫溢,周玉清咽了咽口水后,狼吞虎咽地啃了起来……

  就这样,这张山羊皮成了周玉清唯一的粮食,维持了他3天的生命。走出草地时,这张羊皮只剩下一尺来宽,二尺来长的一小片了。

相关热词搜索: 二十 我与 故事 二十个故事 二十五个故事 二十三个故事 二十六个故事 21个故事 第十二个故事 第三十二个故事 十五个故事 第十八个故事 第二十四个故事

版权所有:求精文档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求精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求精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180158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