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时代对教师师德师风新要求9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师德是中华民族十分看重的美德之一。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2013年5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就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作出部署,将建立师德考核档案。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新时代对教师师德师风的新要求9篇范文,一起开看看吧!教育部16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这一意见和2018年出台的高校、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结合在一起,构建起完备的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制度体系。
突出师德师风建设,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对于推动教师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者意义重大。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明确要求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教育部近日先后印发了新时代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以及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并制定了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和处理办法,这一系列政策规章明确了新时代教师职业规范,划定了师德底线,是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抓手。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师德师风,为师之本。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突出师德师风建设,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对于推动教师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者、自我行为规范的践行者、爱岗爱生爱校的模范者意义重大。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新时代的新要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是打造中华民族这支“梦之队”的筑梦人。师德师风关乎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关乎教书育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落实,更关系到教育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师德师风不正势必会损害教师队伍的形象和声誉,给教育事业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务必下大力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师德、规范师行,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这是新时代对广大教师提出的新期盼、新要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也是新时代的新任务。教师肩负着神圣的社会责任,承载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不能仅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要立德树人,努力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在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上大有作为。只有这样,才能担负起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人们把学校里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承担教育和教学任务的人称为教师。教师的作用基本未超出“传道、授业、解惑”这一范围,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鸿沟。教师作为“主体”和“主导”,是教学过程的决定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个性的塑造者和教育活动的管理者,而学生则被框定在“被教育者”“被塑造者”“被管理者”的角色之中。随着我国教育由“教学大纲”向“课程标准”的转变,教师的角色也在悄悄发生变化。这是新时代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
1亲和力。现代的教师再也不能将知识垄断于一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在某些方面是教师的老师。学生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对潮流变迁的敏锐触觉更是教师所不及的。所以,教师要和学生拉近距离,对学生以诚相待,以自己的真情去感动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以自己的渊博学识去感染学生。这些都要求教师必须有巨大的亲和力,能和学生平等相处。像朋友似地交往,像亲人般地接触,和学生真正地融为一体。教师的亲和力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爱的情感,一种爱的艺术。没有爱心的教师,不会是一名好教师。教学的艺术首先应该是爱的艺术,而这种爱,尤其表现在对后进生的态度上:亲切而不失严肃,诚恳而不失原则。
那么怎样才能增强教师的亲和力呢?其关键在于教师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课前教师早到几分钟和学生聊聊天,学生回答问题后及时地请其坐下,学生作答有错要适当地点拨或鼓励,下课后让学生先出门,作业本上写下一段真诚的赞扬,上课时一个善意的微笑,甚至在篮球场上和学生进行一场比赛。等等,不经意间,或许就会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了学生信赖、敬佩、爱戴的亲密朋友。
2创新性。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着眼点。要培养富有创新性的学生,教师必须是创新性的教师。一个创新性的教师,不应只是简单机械地向学生传递知识,而应教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的本领。教师在内函的教学过程中,要敢于创新,敢于打破陈规,敢于建立新的体系和采取心的做法,要敢于对目前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现状说“不”。
教师要具有创新性并胜任创新性教学,首先自身必须做到剥削对才。教师只有加强理论学习,认真研究教材,创造性地用好教材,挖掘教材的创新性因素,才能为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服务,教师要具有创新性,就需要具备教育教学的多种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创新性教师必须用自己的创造力擦亮学生思维的火花。
3人文性。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要树立人文教育思想,坚持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中,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树立“以人为本”真的教育教学理念,将自己的教学定位为开发人的潜能,塑造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而不应该只着眼于教给了学生多少知识。在所有教学过程中应始终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为学生能够全面迎接未来的挑战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应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遗产培育学生,关注学生成长的需求和生活体验。尊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规律,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这些都是教师关注学生的人文性的最好体现。
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是建立在宽容和尊重的基础之上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关注课堂的活动及其实效,把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关注学生是否真的在学,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最终要上升到教育伦理的层面,形成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的教育伦理观,为每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负起责任。只有教师富有人文精神,同时关注学生的人文发展。我们所培育的学生才真正是个体的人,是文化的人,是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是具有生命价值的人。
在教育逐步走向现代化的新时期,社会呼唤教育,教育呼唤名师,学生渴望名师。。名师”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概念,其含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深化。传统意义上认为,名师是指在教育界影响广泛并拥有知名度和追随者的杰出教师。通俗地说就是学生最喜爱、家长最放心、同行最佩服、社会最敬重的教师。他们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楷模、科研的能手。但是,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教育走向现代化的新时期,社会希望名师具有与时俱进的素养,尤其是名优教师的师德素养也要与时代合拍,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教育,学生,家长,社会都对教师群体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做到师德与时俱进,才能真正成为新时期的名师。
一、理念应与时俱进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是知识剧增的时代,科技兴国,关键在教育。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提高国民的素质是教育的根本,会做人、会学习、会生活、会劳动、会创造,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所以教师的思想道德理念也必须与时俱进:
1、敬业思想要与时俱进。敬业思想除包括原有的意思之外,还应赋之于新的内涵。具体讲,创新教育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面对这场革命,教师应树立具有改造社会的精神,实现理想社会的历程的思想。所以新时代的敬业思想,更多的是指教师本人是否具备了创新教育的本领,在教育这个神圣的岗位上是否称职。要达到这种重新定位与勉励的境界,就应该使每一位教师树立起“三感”精神:使命感、危机感、紧迫感。只有教师自身感到所从事的事业不仅崇高而伟大,而且承担着一种特殊的使命时,重新定位的思想才会出现,随即也才会有一定的危机感、紧迫感。何为危机感?危机感就是认为自身随时都会有被时代发展步伐所抛弃的危险。紧迫感是在危机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紧跟时代,为创新教育而不懈努力,增添新本领的信心和决心。总之,敬业思想既是一种教师自身对事业的热爱与追求,更是一种对事业的“重新定位与自我勉励”,两者结合,才是创新教育中敬业思想的真正内涵。
2、爱生感情要与时俱进。爱生,随着时代的变化应该在内涵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创新教育的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参与性、民主性。要实现这一目标,对学生的关爱仅是基础,较强的爱生情感,才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手段。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认为的那样:“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爱生情感的另一方面就是希望所有的学生都成才,教师的爱又必须升华成一种一视同仁、不偏不依的爱,做到对每一位学生负责,用现代教育的手段发掘每一学生的个人潜能。此外,热爱关心学生必须以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为基础。这不仅是教师做好“育人”工作的前提,也是必须遵守的教育法规。
3、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研究教育规律、研究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教师要博学多闻,求真务实、不断学习、勇于探索。教师要以对国家、民族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自觉主动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教育思想,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
4、教师必须树立师生平等的学生观,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互助的同志式的关系。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一方面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帮助教师教学。“以情育人,热爱学生;以言导行,诲人不倦;以才育人,亲切关心;以身示范,尊重信任”既是教师的道德行为准则,又是教育的艺术。
二、师表应与时俱进
教师师表形象,就是教师的思想、道德、业务、作风、礼仪等素质综合的外在表现,是广大学生和家长对具体教师的印象和评价,这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既有外在的表现,又有内在的内容。新时期,教师要从书斋、教室、学校走出来,结束那种自我封闭、自我满足、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状态。除具有传统的积极的师表形象外,还要展示给学生一种具有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合作的人际关系的师表形象。
1、科学态度。科学需要创新,反之,要进行创新必须具有科学的态度。创新不是蛮干,更不是对原模式的改头换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需要教师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授课模式,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路,走“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路。这样,才能不断更新教育思想,更新教育内容和方法,调整教育结构,遵循教育科学性和前瞻性原则,实现创新教育的理想化目标。总之,教育科学的态度可以使人具有教育科研的能力,而教育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更能促使教师教育科学态度的不断完善。教育科学态度是教师师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2、创新精神。学生的创新精神得益于教师的培养,只有教师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才能影响学生,学生的灵魂里才能不断渗透着教师创新的人格魅力,血液里才能流淌着教师的创新教诲。为此,魏书生同志曾响亮地提出“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要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新的能力”。另外,创新教育决定着教师的工作必须具有全面的创新性,包括教育思想的创新、教学目标的创新、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评价与管理的创新、人际关系的创新等等。创新精神不仅是一种精神状态,更是一种智力特征、人格特征。
3、合作人际关系。这是教师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主要指教师自我与同事之间、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存在着若干社会关系。在实行创新教育的今天,就应该把“处理好各种关系”升华为合作意识。教师之间合作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所追求的是合作的效益,要突出效益,就必须突出三力: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向心力是目标一致的意思,强调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向着共同的目标齐心努力,共创辉煌;凝聚力是指一种合力,表现在教学中它既是一种互补,又是一种整合。通过长期的互补与整合,达到个体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战斗力强调的是个体之间能量释放的强度,也就是说,合作过程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科学的合作方法,同时还要能够表现出合作的强度。三者合一,就是教师之间合作意识的最佳状态。合作意识的另一方面是教师自身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对此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为平等尊重、协调沟通、互补共育。平等尊重指教师与家长处于平等的地位。平等尊重是教师自身与家长合作的基础。协调沟通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双方应对孩子共同负责,决定了教师与家长合作的客观要求。在两者的协调与沟通中,教师自身应该起主导作用。互补共育是讲两者之间应共同承担教育任务。总之,教师自身与家长的合作意识在创新教育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新时期,我们应把教师要处理好各种关系当作师表的基本组成部分。
只有教师师表中包含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合作的人际关系,才能培养学生们科学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及合作的意识。
三、素质应与时俱进
应试教育下的教师,基本上属于记忆型、传授型,或知识再现型,也称应试型。他们机械、呆板地把过去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灌输给学生,妨碍了各种人才的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教师素质,既包括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素质,敬业爱岗的职业道德,也要求教师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接受培训,充实和更新知识,提高水平和能力,成为教书育人的专家和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复合型人才。
1、科学文化素质。21世纪要求教师除了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必备的现代教育理论以外,还必须具有较广博的现代科技知识、人文知识和美学知识。教师在继续进行学历教育的同时,必须与时代同步,打破传统的知识结构,不断调整、更新、丰富、充实,以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2、能力素质。新型教师除具有传统的教学能力、教育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外,首先还应具有自我心理调控能力。自我心理调控能力是指教师能够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创新,摆正自己的位置,善于与他人交往等。其次是创造能力,就是善于求异创新,敢于对已有的界定、理解、诠释提出质疑,在新旧知识更替的交叉点上,把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结合起来,用新知识、新观念、新方面代替旧知识、旧观念、旧方法。大胆改革已经落后的教育教学模式,并不断地运用自己的技能和机智,为每个学生提供发挥创造力的环境。另外是综合再现能力,就是把现代的科学文化知识,结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社会经验、接受程度,加以综合、筛选,概括性地再现出来。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教育设施和教学媒介,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里,自主地能动地学习,促进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
3、身心素质。新时代的教师的身体和心理应是和谐发展。健康的体魄是一切素质的载体,有了良好的体质、充沛的精力、坚韧的耐受力,才能承担繁重的教育学者任务。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在注意加强自身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修养的同时,教师应注意加强自己的个性修养。教师的个性不仅影响学生知识的学习、智能的发挥,而且影响他们品德的形成和人格的塑造。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尊重、陶冶学生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无任何个性特色”。
师德建设,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教育课题。师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还必然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时代不同,师德的标准也不同。由此看来,师德有其独特历史的发展性。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走向深入的今天,改革开放的浪潮不断冲击着教育领域,使我国的教育改革在近几年来以其迅猛只有与时俱进的搞好师德建设,才能推进创新教育的深入发展。
在教育逐步走向现代化的新时期,社会呼唤教育,教育呼唤名师,学生渴望名师。。名师”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概念,其含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深化。传统意义上认为,名师是指在教育界影响广泛并拥有知名度和追随者的杰出教师。通俗地说就是学生最喜爱、家长最放心、同行最佩服、社会最敬重的教师。他们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楷模、科研的能手。但是,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教育走向现代化的新时期,社会希望名师具有与时俱进的素养,尤其是名优教师的师德素养也要与时代合拍,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教育,学生,家长,社会都对教师群体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做到师德与时俱进,才能真正成为新时期的名师。
一、理念应与时俱进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是知识剧增的时代,科技兴国,关键在教育。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提高国民的素质是教育的根本,会做人、会学习、会生活、会劳动、会创造,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所以教师的思想道德理念也必须与时俱进:
1、敬业思想要与时俱进。敬业思想除包括原有的意思之外,还应赋之于新的内涵。具体讲,创新教育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面对这场革命,教师应树立具有改造社会的精神,实现理想社会的历程的思想。所以新时代的敬业思想,更多的是指教师本人是否具备了创新教育的本领,在教育这个神圣的岗位上是否称职。要达到这种重新定位与勉励的境界,就应该使每一位教师树立起“三感”精神:使命感、危机感、紧迫感。只有教师自身感到所从事的事业不仅崇高而伟大,而且承担着一种特殊的使命时,重新定位的思想才会出现,随即也才会有一定的危机感、紧迫感。何为危机感?危机感就是认为自身随时都会有被时代发展步伐所抛弃的危险。紧迫感是在危机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紧跟时代,为创新教育而不懈努力,增添新本领的信心和决心。总之,敬业思想既是一种教师自身对事业的热爱与追求,更是一种对事业的“重新定位与自我勉励”,两者结合,才是创新教育中敬业思想的真正内涵。
2、爱生感情要与时俱进。爱生,随着时代的变化应该在内涵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创新教育的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参与性、民主性。要实现这一目标,对学生的关爱仅是基础,较强的爱生情感,才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手段。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认为的那样:“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爱生情感的另一方面就是希望所有的学生都成才,教师的爱又必须升华成一种一视同仁、不偏不依的爱,做到对每一位学生负责,用现代教育的手段发掘每一学生的个人潜能。此外,热爱关心学生必须以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为基础。这不仅是教师做好“育人”工作的前提,也是必须遵守的教育法规。
3、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研究教育规律、研究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教师要博学多闻,求真务实、不断学习、勇于探索。教师要以对国家、民族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自觉主动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教育思想,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
4、教师必须树立师生平等的学生观,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互助的同志式的关系。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一方面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帮助教师教学。“以情育人,热爱学生;以言导行,诲人不倦;以才育人,亲切关心;以身示范,尊重信任”既是教师的道德行为准则,又是教育的艺术。
二、师表应与时俱进
教师师表形象,就是教师的思想、道德、业务、作风、礼仪等素质综合的外在表现,是广大学生和家长对具体教师的印象和评价,这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既有外在的表现,又有内在的内容。新时期,教师要从书斋、教室、学校走出来,结束那种自我封闭、自我满足、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状态。除具有传统的积极的师表形象外,还要展示给学生一种具有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合作的人际关系的师表形象。
1、科学态度。科学需要创新,反之,要进行创新必须具有科学的态度。创新不是蛮干,更不是对原模式的改头换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需要教师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授课模式,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路,走“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路。这样,才能不断更新教育思想,更新教育内容和方法,调整教育结构,遵循教育科学性和前瞻性原则,实现创新教育的理想化目标。总之,教育科学的态度可以使人具有教育科研的能力,而教育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更能促使教师教育科学态度的不断完善。教育科学态度是教师师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2、创新精神。学生的创新精神得益于教师的培养,只有教师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才能影响学生,学生的灵魂里才能不断渗透着教师创新的人格魅力,血液里才能流淌着教师的创新教诲。为此,魏书生同志曾响亮地提出“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要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新的能力”。另外,创新教育决定着教师的工作必须具有全面的创新性,包括教育思想的创新、教学目标的创新、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评价与管理的创新、人际关系的创新等等。创新精神不仅是一种精神状态,更是一种智力特征、人格特征。
3、合作人际关系。这是教师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主要指教师自我与同事之间、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存在着若干社会关系。在实行创新教育的今天,就应该把“处理好各种关系”升华为合作意识。教师之间合作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所追求的是合作的效益,要突出效益,就必须突出三力: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向心力是目标一致的意思,强调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向着共同的目标齐心努力,共创辉煌;凝聚力是指一种合力,表现在教学中它既是一种互补,又是一种整合。通过长期的互补与整合,达到个体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战斗力强调的是个体之间能量释放的强度,也就是说,合作过程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科学的合作方法,同时还要能够表现出合作的强度。三者合一,就是教师之间合作意识的最佳状态。合作意识的另一方面是教师自身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对此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为平等尊重、协调沟通、互补共育。平等尊重指教师与家长处于平等的地位。平等尊重是教师自身与家长合作的基础。协调沟通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双方应对孩子共同负责,决定了教师与家长合作的客观要求。在两者的协调与沟通中,教师自身应该起主导作用。互补共育是讲两者之间应共同承担教育任务。总之,教师自身与家长的合作意识在创新教育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新时期,我们应把教师要处理好各种关系当作师表的基本组成部分。
只有教师师表中包含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合作的人际关系,才能培养学生们科学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及合作的意识。
三、素质应与时俱进
应试教育下的教师,基本上属于记忆型、传授型,或知识再现型,也称应试型。他们机械、呆板地把过去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灌输给学生,妨碍了各种人才的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教师素质,既包括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素质,敬业爱岗的职业道德,也要求教师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接受培训,充实和更新知识,提高水平和能力,成为教书育人的专家和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复合型人才。
1、科学文化素质。21世纪要求教师除了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必备的现代教育理论以外,还必须具有较广博的现代科技知识、人文知识和美学知识。教师在继续进行学历教育的同时,必须与时代同步,打破传统的知识结构,不断调整、更新、丰富、充实,以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2、能力素质。新型教师除具有传统的教学能力、教育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外,首先还应具有自我心理调控能力。自我心理调控能力是指教师能够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创新,摆正自己的位置,善于与他人交往等。其次是创造能力,就是善于求异创新,敢于对已有的界定、理解、诠释提出质疑,在新旧知识更替的交叉点上,把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结合起来,用新知识、新观念、新方面代替旧知识、旧观念、旧方法。大胆改革已经落后的教育教学模式,并不断地运用自己的技能和机智,为每个学生提供发挥创造力的环境。另外是综合再现能力,就是把现代的科学文化知识,结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社会经验、接受程度,加以综合、筛选,概括性地再现出来。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教育设施和教学媒介,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里,自主地能动地学习,促进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
3、身心素质。新时代的教师的身体和心理应是和谐发展。健康的体魄是一切素质的载体,有了良好的体质、充沛的精力、坚韧的耐受力,才能承担繁重的教育学者任务。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在注意加强自身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修养的同时,教师应注意加强自己的个性修养。教师的个性不仅影响学生知识的学习、智能的发挥,而且影响他们品德的形成和人格的塑造。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尊重、陶冶学生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无任何个性特色”。
师德建设,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教育课题。师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还必然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时代不同,师德的标准也不同。由此看来,师德有其独特历史的发展性。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走向深入的今天,改革开放的浪潮不断冲击着教育领域,使我国的教育改革在近几年来以其迅猛只有与时俱进的搞好师德建设,才能推进创新教育的深入发展。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习总书记对于教育定位、工作目标以及教育的首要问题和根本任务等进行了阐述。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着关键性作用。
新时代,新征程。随着新时代的步伐,教育部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准则结合教师队伍的不同特点,分别提出十条针对性的要求,包括坚定政治方向、自觉爱国守法、传播优秀文化、爱岗敬业、关爱学生、诚实守信、廉洁自律等方面,每一条既提出正面倡导,又划定师德底线。坚定政治方向、自觉爱国守法、传播优秀文化等是共性要求,爱岗敬业、关爱学生、诚实守信、廉洁自律等几个方面,结合教师中的不同表现、存在的问题以及在不同阶段教师队伍的差异性,提出不同要求,更贴合实际、更具有针对性。
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准则是结合新时代、新要求、新形势、新问题制定的教师职业行为规范,既有正面倡导、高线追求,也有负面禁止、底线要求,是对之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十条红线”等师德底线的继承和发展。
其次,准则规范的不仅是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还对教师提高政治素质、传播优秀文化、积极奉献社会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再次,准则是原则性规定,此前制定的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等规定与准则结合执行。
教师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力量,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我国大多数教师都敬重学问、关爱学生、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受到学生尊敬和爱戴。但是也有极个别人理想信念模糊,育人意识淡薄,放松自我要求,甚至出现严重违反师德行为,损害教师队伍形象,影响学生健康成长。
同时,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下,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需要日益增长,知识获取方式和教师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变化,这些都对教师队伍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制定教师职业行为准则,明确新时代教师的职业规范,针对主要问题、突出问题划定基本底线,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也为教师严格自我约束、规范职业行为、加强自我修养提供基本了要求。
新时代,新征程。让我们杨帆起航,坚守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长期以来,广大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呕心沥血,默默奉献,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了重大贡献。新时代对广大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为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规范职业行为,明确师德底线,引导广大教师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特制定以下准则。
一、坚定政治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得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及其他场合有损害党中央权威、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自觉爱国守法。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宪法原则,遵守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违背社会公序良俗。
三、传播优秀文化。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不得通过课堂、论坛、讲座、信息网络及其他渠道发表、转发错误观点,或编造散布虚假信息、不良信息。
四、潜心教书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不得违反教学纪律,敷衍教学,或擅自从事影响教育教学本职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
五、关心爱护学生。严慈相济,诲人不倦,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不得歧视、侮辱学生,严禁虐待、伤害学生。
六、加强安全防范。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教育,保护学生安全,防范事故风险;不得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遇突发事件、面临危险时,不顾学生安危,擅离职守,自行逃离。
七、坚持言行雅正。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举止文明,作风正派,自重自爱;不得与学生发生任何不正当关系,严禁任何形式的猥亵、性骚扰行为。
八、秉持公平诚信。坚持原则,处事公道,光明磊落,为人正直;不得在招生、考试、推优、保送及绩效考核、岗位聘用、职称评聘、评优评奖等工作中徇私舞弊、弄虚作假。
九、坚守廉洁自律。严于律己,清廉从教;不得索要、收受学生及家长财物或参加由学生及家长付费的宴请、旅游、娱乐休闲等活动,不得向学生推销图书报刊、教辅材料、社会保险或利用家长资源谋取私利。
十、规范从教行为。勤勉敬业,乐于奉献,自觉抵制不良风气;不得组织、参与有偿补课,或为校外培训机构和他人介绍生源、提供相关信息。
在教育逐步走向现代化的新时期,社会呼唤教育,教育呼唤名师,学生渴望名师。。名师”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概念,其含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深化。传统意义上认为,名师是指在教育界影响广泛并拥有知名度和追随者的杰出教师。通俗地说就是学生最喜爱、家长最放心、同行最佩服、社会最敬重的教师。他们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楷模、科研的能手。但是,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教育走向现代化的新时期,社会希望名师具有与时俱进的素养,尤其是名优教师的师德素养也要与时代合拍,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教育,学生,家长,社会都对教师群体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做到师德与时俱进,才能真正成为新时期的名师。
一、理念应与时俱进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是知识剧增的时代,科技兴国,关键在教育。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提高国民的素质是教育的根本,会做人、会学习、会生活、会劳动、会创造,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所以教师的思想道德理念也必须与时俱进:
1、敬业思想要与时俱进。敬业思想除包括原有的意思之外,还应赋之于新的内涵。具体讲,创新教育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面对这场革命,教师应树立具有改造社会的精神,实现理想社会的历程的思想。所以新时代的敬业思想,更多的是指教师本人是否具备了创新教育的本领,在教育这个神圣的岗位上是否称职。要达到这种重新定位与勉励的境界,就应该使每一位教师树立起“三感”精神:使命感、危机感、紧迫感。只有教师自身感到所从事的事业不仅崇高而伟大,而且承担着一种特殊的使命时,重新定位的思想才会出现,随即也才会有一定的危机感、紧迫感。何为危机感?危机感就是认为自身随时都会有被时代发展步伐所抛弃的危险。紧迫感是在危机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紧跟时代,为创新教育而不懈努力,增添新本领的信心和决心。总之,敬业思想既是一种教师自身对事业的热爱与追求,更是一种对事业的“重新定位与自我勉励”,两者结合,才是创新教育中敬业思想的真正内涵。
2、爱生感情要与时俱进。爱生,随着时代的变化应该在内涵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创新教育的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参与性、民主性。要实现这一目标,对学生的关爱仅是基础,较强的爱生情感,才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手段。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认为的那样:“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爱生情感的另一方面就是希望所有的学生都成才,教师的爱又必须升华成一种一视同仁、不偏不依的爱,做到对每一位学生负责,用现代教育的手段发掘每一学生的个人潜能。此外,热爱关心学生必须以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为基础。这不仅是教师做好“育人”工作的前提,也是必须遵守的教育法规。
3、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研究教育规律、研究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教师要博学多闻,求真务实、不断学习、勇于探索。教师要以对国家、民族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自觉主动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教育思想,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
4、教师必须树立师生平等的学生观,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互助的同志式的关系。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一方面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帮助教师教学。“以情育人,热爱学生;以言导行,诲人不倦;以才育人,亲切关心;以身示范,尊重信任”既是教师的道德行为准则,又是教育的艺术。
二、师表应与时俱进
教师师表形象,就是教师的思想、道德、业务、作风、礼仪等素质综合的外在表现,是广大学生和家长对具体教师的印象和评价,这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既有外在的表现,又有内在的内容。新时期,教师要从书斋、教室、学校走出来,结束那种自我封闭、自我满足、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状态。除具有传统的积极的师表形象外,还要展示给学生一种具有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合作的人际关系的师表形象。
1、 科学态度。科学需要创新,反之,要进行创新必须具有科学的态度。创新不是蛮干,更不是对原模式的改头换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需要教师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授课模式,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路,走“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路。这样,才能不断更新教育思想,更新教育内容和方法,调整教育结构,遵循教育科学性和前瞻性原则,实现创新教育的理想化目标。总之,教育科学的态度可以使人具有教育科研的能力,而教育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更能促使教师教育科学态度的不断完善。教育科学态度是教师师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2、创新精神。学生的创新精神得益于教师的培养,只有教师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才能影响学生,学生的灵魂里才能不断渗透着教师创新的人格魅力,血液里才能流淌着教师的创新教诲。为此,魏书生同志曾响亮地提出“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要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新的能力”。另外,创新教育决定着教师的工作必须具有全面的创新性,包括教育思想的创新、教学目标的创新、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评价与管理的创新、人际关系的创新等等。创新精神不仅是一种精神状态,更是一种智力特征、人格特征。
3、合作人际关系。这是教师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主要指教师自我与同事之间、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存在着若干社会关系。在实行创新教育的今天,就应该把“处理好各种关系”升华为合作意识。教师之间合作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所追求的是合作的效益,要突出效益,就必须突出三力: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向心力是目标一致的意思,强调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向着共同的目标齐心努力,共创辉煌;凝聚力是指一种合力,表现在教学中它既是一种互补,又是一种整合。通过长期的互补与整合,达到个体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战斗力强调的是个体之间能量释放的强度,也就是说,合作过程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科学的合作方法,同时还要能够表现出合作的强度。三者合一,就是教师之间合作意识的最佳状态。合作意识的另一方面是教师自身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对此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为平等尊重、协调沟通、互补共育。平等尊重指教师与家长处于平等的地位。平等尊重是教师自身与家长合作的基础。协调沟通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双方应对孩子共同负责,决定了教师与家长合作的客观要求。在两者的协调与沟通中,教师自身应该起主导作用。互补共育是讲两者之间应共同承担教育任务。总之,教师自身与家长的合作意识在创新教育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新时期,我们应把教师要处理好各种关系当作师表的基本组成部分。
只有教师师表中包含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合作的人际关系,才能培养学生们科学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及合作的意识。
三、素质应与时俱进
应试教育下的教师,基本上属于记忆型、传授型,或知识再现型,也称应试型。他们机械、呆板地把过去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灌输给学生,妨碍了各种人才的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教师素质,既包括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素质,敬业爱岗的职业道德,也要求教师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接受培训,充实和更新知识,提高水平和能力,成为教书育人的专家和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复合型人才。
1、科学文化素质。21世纪要求教师除了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必备的现代教育理论以外,还必须具有较广博的现代科技知识、人文知识和美学知识。教师在继续进行学历教育的同时,必须与时代同步,打破传统的知识结构,不断调整、更新、丰富、充实,以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2、能力素质。新型教师除具有传统的教学能力、教育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外,首先还应具有自我心理调控能力。自我心理调控能力是指教师能够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创新,摆正自己的位置,善于与他人交往等。其次是创造能力,就是善于求异创新,敢于对已有的界定、理解、诠释提出质疑,在新旧知识更替的交叉点上,把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结合起来,用新知识、新观念、新方面代替旧知识、旧观念、旧方法。大胆改革已经落后的教育教学模式,并不断地运用自己的技能和机智,为每个学生提供发挥创造力的环境。另外是综合再现能力,就是把现代的科学文化知识,结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社会经验、接受程度,加以综合、筛选,概括性地再现出来。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教育设施和教学媒介,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里,自主地能动地学习,促进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
3、身心素质。新时代的教师的身体和心理应是和谐发展。健康的体魄是一切素质的载体,有了良好的体质、充沛的精力、坚韧的耐受力,才能承担繁重的教育学者任务。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在注意加强自身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修养的同时,教师应注意加强自己的个性修养。教师的个性不仅影响学生知识的学习、智能的发挥,而且影响他们品德的形成和人格的塑造。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尊重、陶冶学生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无任何个性特色”。
师德建设,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教育课题。师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还必然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时代不同,师德的标准也不同。由此看来,师德有其独特历史的发展性。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走向深入的今天,改革开放的浪潮不断冲击着教育领域,使我国的教育改革在近几年来以其迅猛只有与时俱进的搞好师德建设,才能推进创新教育的深入发展。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人们把学校里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承担教育和教学任务的人称为教师。教师的作用基本未超出“传道、授业、解惑”这一范围,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鸿沟。教师作为“主体”和“主导”,是教学过程的决定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个性的塑造者和教育活动的管理者,而学生则被框定在“被教育者”“被塑造者”“被管理者”的角色之中。随着我国教育由“教学大纲”向“课程标准”的转变,教师的角色也在悄悄发生变化。这是新时代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
1亲和力。现代的教师再也不能将知识垄断于一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在某些方面是教师的老师。学生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对潮流变迁的敏锐触觉更是教师所不及的。所以,教师要和学生拉近距离,对学生以诚相待,以自己的真情去感动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以自己的渊博学识去感染学生。这些都要求教师必须有巨大的亲和力,能和学生平等相处。像朋友似地交往,像亲人般地接触,和学生真正地融为一体。教师的亲和力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爱的情感,一种爱的艺术。没有爱心的教师,不会是一名好教师。教学的艺术首先应该是爱的艺术,而这种爱,尤其表现在对后进生的态度上:亲切而不失严肃,诚恳而不失原则。
那么怎样才能增强教师的亲和力呢?其关键在于教师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课前教师早到几分钟和学生聊聊天,学生回答问题后及时地请其坐下,学生作答有错要适当地点拨或鼓励,下课后让学生先出门,作业本上写下一段真诚的赞扬,上课时一个善意的微笑,甚至在篮球场上和学生进行一场比赛。等等,不经意间,或许就会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了学生信赖、敬佩、爱戴的亲密朋友。
2创新性。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着眼点。要培养富有创新性的学生,教师必须是创新性的教师。一个创新性的教师,不应只是简单机械地向学生传递知识,而应教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的本领。教师在内函的教学过程中,要敢于创新,敢于打破陈规,敢于建立新的体系和采取心的做法,要敢于对目前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现状说“不”。
教师要具有创新性并胜任创新性教学,首先自身必须做到剥削对才。教师只有加强理论学习,认真研究教材,创造性地用好教材,挖掘教材的创新性因素,才能为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服务,教师要具有创新性,就需要具备教育教学的多种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创新性教师必须用自己的创造力擦亮学生思维的火花。
3人文性。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要树立人文教育思想,坚持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中,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树立“以人为本”真的教育教学理念,将自己的教学定位为开发人的潜能,塑造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而不应该只着眼于教给了学生多少知识。在所有教学过程中应始终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为学生能够全面迎接未来的挑战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应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遗产培育学生,关注学生成长的需求和生活体验。尊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规律,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这些都是教师关注学生的人文性的最好体现。
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是建立在宽容和尊重的基础之上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关注课堂的活动及其实效,把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关注学生是否真的在学,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真正地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最终要上升到教育伦理的层面,形成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的教育伦理观,为每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负起责任。只有教师富有人文精神,同时关注学生的人文发展。我们所培育的学生才真正是个体的人,是文化的人,是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是具有生命价值的人。
为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推进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现就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师德师风建设全过程,严格制度规定,强化日常教育督导,加大教师权益保护力度,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激励广大教师努力成为“四有”好老师,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方向。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确保教师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主体作用得到全面发挥。
——坚持尊重规律。遵循教育规律、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和师德师风建设规律,注重高位引领与底线要求结合、严管与厚爱并重,不断激发教师内生动力。
——坚持聚焦重点。围绕重点内容,针对突出问题,强化各地各部门的领导责任,压实学校主体责任,引导家庭、社会协同配合,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坚持继承创新。传承中华优秀师道传统,全面总结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师德师风建设经验,适应新时代变化,加强创新,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不断深化。
3.总体目标。经过5年左右努力,基本建立起完备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和有效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全面提升,教师敬业立学、崇德尚美呈现新风貌。教师权益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教师安心、热心、舒心、静心从教的良好环境基本形成,师道尊严进一步提振。全社会对教师职业认同度加深,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显著提高,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二、全面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
4.坚持思想铸魂,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师头脑。健全教师理论学习制度,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化、常态化学习,重点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学习,使广大教师学懂弄通、入脑入心,自觉用“四个意识”导航,用“四个自信”强基,用“两个维护”铸魂。依托高水平高校建设一批教育基地,同时统筹党校(行政学院)资源,定期开展教师思想政治轮训,使广大教师更好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5.坚持价值导向,引导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体现到学校管理及校园文化建设各环节,进一步凝聚起师生员工思想共识,使之成为共同价值追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科技创新文化,充分发挥文化涵养师德师风功能。身教重于言教,引导教师开展社会实践,深入了解世情、党情、国情、社情、民情,强化教育强国、教育为民的责任担当。健全教师志愿服务制度,鼓励支持广大教师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厚植教育情怀。重视高层次人才、海外归国教师、青年教师的教育引导,增强工作针对性。
6.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和党员教师作用。建强教师党支部,使教师党支部成为涵养师德师风的重要平台。建好党员教师队伍,使党员教师成为践行高尚师德的中坚力量。重视在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完善学校领导干部联系教师入党积极分子等制度。开展好“三会一课”,健全党的组织生活各项制度,通过组织集中学习、定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经常开展谈心谈话、组织党员教师与非党员教师结对联系等,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涉及教师利益的重要事项、重点工作,应征求教师党支部意见。
三、大力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7.突出课堂育德,在教育教学中提升师德素养。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引导广大教师守好讲台主阵地,将立德树人放在首要位置,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把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增强育人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避免重教书轻育人倾向。加强对新入职教师、青年教师的指导,通过老带新等机制,发挥传帮带作用,使其尽快熟悉教育规律、掌握教育方法,在育人实践中锤炼高尚道德情操。将师德师风教育贯穿师范生培养及教师生涯全过程,师范生必须修学师德教育课程,在职教师培训中要确保每学年有师德师风专题教育。
8.突出典型树德,持续开展优秀教师选树宣传。大力宣传新时代广大教师阳光美丽、爱岗敬业、甘于奉献、改革创新的新形象。深入挖掘优秀教师典型,综合运用授予荣誉、事迹报告、媒体宣传、创作文艺作品等手段,充分发挥典型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开展多层次的优秀教师选树宣传活动,形成校校有典型、榜样在身边、人人可学可做的局面。组织教师中的“时代楷模”、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国家教学名师、最美教师等开展师德宣讲。鼓励各地各校采取实践反思、情景教学等形式,把一线优秀教师请进课堂,用真人真事诠释师德内涵。
9.突出规则立德,强化教师的法治和纪律教育。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系列文件等为重点,提高全体教师的法治素养、规则意识,提升依法执教、规范执教能力。制订教师法治教育大纲,将法治教育纳入各级各类教师培训体系。强化纪律建设,全面梳理教师在课堂教学、关爱学生、师生关系、学术研究、社会活动等方面的纪律要求,依法依规健全规范体系,开展系统化、常态化宣传教育。加强警示教育,引导广大教师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坚守师德底线。
四、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
10.严格招聘引进,把好教师队伍入口。规范教师资格申请认定,完善教师招聘和引进制度,严格思想政治和师德考察,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和把关作用,建立科学完备的标准、程序,坚决避免教师招聘引进中的唯分数、唯文凭、唯职称、唯论文、唯帽子等倾向。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结合实际探索开展拟聘人员心理健康测评,作为聘用的重要参考。严格规范教师聘用,将思想政治和师德要求纳入教师聘用合同。加强试用期考察,全面评价聘用人员的思想政治和师德表现,对不合格人员取消聘用,及时解除聘用合同。高度重视从海外引进人才的全方位考察,提升人才引进质量。
11.严格考核评价,落实师德第一标准。将师德考核摆在教师考核的首要位置,坚持多主体多元评价,以事实为依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全面客观评价教师的师德表现。发挥师德考核对教师行为的约束和提醒作用,及时将考核发现的问题向教师反馈,并采取针对性举措帮助教师提高认识、加强整改。强化师德考核结果的运用,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年度考核应评定为不合格,并取消在教师职称评聘、推优评先、表彰奖励、科研和人才项目申请等方面的资格。
12.严格师德督导,建立多元监督体系。完善多方广泛参与、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师德师风监督机制。加强政府督导,将各级各类学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落实情况作为对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的重要测评内容,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师德师风问题多发的地方开展专项督导。加强学校监督,各级各类学校要在校园显著位置公示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举报电话、邮箱等信息,依法依规接受监督举报。强化社会监督,探索建立师德师风监督员制度,定期对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情况进行监督评议,向教育主管部门反馈,将监督评议情况作为学校及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13.严格违规惩处,治理师德突出问题。推动地方和高校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文件规范,制定具体细化的教师职业行为负面清单。把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恶劣的突出问题作为重点从严查处,针对高校教师性骚扰学生、学术不端以及中小学教师违规有偿补课、收受学生和家长礼品礼金等开展集中治理。一经查实,要依规依纪给予组织处理或处分,严重的依法撤销教师资格、清除出教师队伍。建立师德失范曝光平台,健全师德违规通报制度,起到警示震慑作用。建立并共享有关违法信息库,健全教师入职查询制度和有关违法犯罪人员从教限制制度。
五、着力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氛围
14.强化地位提升,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制定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决策、重要文件充分听取教师代表意见。各地重要节庆日活动,邀请优秀教师代表参加。做好优秀教师表彰奖励,依法依规在作出重大贡献、享有崇高声誉的教师中开展“人民教育家”荣誉称号评选授予工作,健全教书育人楷模、模范教师、优秀教师等多元的教师荣誉表彰体系。完善表彰奖励及管理办法,依法依规确定荣誉获得者享受的政治、生活待遇,加强对荣誉获得者后续支持服务。
15.强化权利保护,维护教师职业尊严。维护教师依法执教的职业权利,推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教师教育管理学生的合法职权,研究出台教师惩戒权办法。学校和相关部门依法保障教师履行教育职责,对无过错但客观上发生学生意外伤害的,教师依法不承担责任。教师尊严不可侵害,对发生学生、家长及其亲属等因为教师履职行为而对教师进行侮辱、谩骂、肢体侵害,或者通过网络对教师进行诽谤、恶意炒作等行为,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从严处理,构成违法犯罪的,依法追究相应责任。学校及教育部门应为教师维护合法权益提供必要的法律等方面支持。
16.强化尊师教育,厚植校园师道文化。从幼儿园开始加强尊师教育,加快形成接续我国优秀传统、符合时代精神的尊师重教文化。推进尊师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通过尊师第一课、9月尊师主题月等形式,将尊师重教观念渗透进学生的价值体系。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可结合实际统筹有关资源,因地制宜安排一线教师特别是长期从教教师进行疗休养,重点向符合条件的班主任和乡村教师倾斜。做好教师荣休工作,礼敬退休教师,弘扬尊师风尚。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障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的民主权利。加强家庭教育,健全家校联系制度,引导家长尊重学校教育安排,尊敬教师创造发挥,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学习教育。
17.强化各方联动,营造尊师重教氛围。加强展现新时代教师风貌的影视文学作品创作,善用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等新媒体形式,传递教师正能量,让全社会广泛了解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支持鼓励行业企业在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时“教师优先”。鼓励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体育场馆以及历史文化古迹和革命纪念馆(地)等对教师实行优待。鼓励社会团体、企业、民间组织对教师出资奖励,或通过依法成立基金、设立项目等方式,支持教师提升能力素质、进行疗休养或予以奖励激励。
六、推进师德师风建设任务落到实处
18.加强工作保障,强化责任落实。各地各校要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弘扬尊师重教传统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夯实学校主体责任,压实学校主要负责人第一责任人责任。高校要强化党委教师工作部建设,明确将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其主要职责。各地各校要建立健全责任落实机制,坚持失责必问、问责必严。财政部门要坚持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投入重点予以优先保障,按规定统筹现有资金渠道支持师德师风建设。依托现有资源,建设一批师德师风建设基地,加强工作支撑,提高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
版权所有:求精文档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求精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求精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180158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