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文写作经典素材之过渡句(第二期),供大家参考。
公文写作经典素材之过渡句(第二期)
社会篇
过渡句:
(一)
1.在今天的中国,能听到各种声音。两会会场中代表、委员纵论国是,报纸杂志上不同思想交流探讨,新闻评论跟帖动辄上千条,近2亿网民随时写下140字微博 条条声轨,汇成合奏,呈现这个时代多元多样的复杂图景和蓬勃活力。
2.我们迎来了表达的“黄金时代”,但仍有许多声音未被倾听。
3.无效的表达,不是没有表达,更不是不愿表达。
4.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上的弱势群体,也是现实中的弱势群体。
5.听见与被人听见,本是“社会人”的基本诉求;
说话与听人说话,更是现代文明的基本共识。
6.大部分沉没的声音背后,都有未被满足的诉求,都有被压抑、待纾解的情绪。
7.不可倾诉、不被倾听、不能解决,如果不主动“打捞”,太多声音沉没,难免会淤塞社会心态,导致矛盾激化。
8.发出声音,是主张利益的基础。
9.尽可能多地倾听社会各方面的声音,兑现社会公众的表达权,对于维稳大有好处。
10.在众声喧哗中,尽可能打捞那些沉没的声音,是社会管理者应尽之责。
(二)
1.“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是对问题应有的态度。
2.然而,过犹不及。
3.今天的中国,发展很快,矛盾高发,问题不少。
4.历史无非就是问题的消亡和解决,现实也无非是问题的存在和发展。
5.希望找到一个总开关,按一下就解决所有问题,肯定是空想。
6.解决问题的愿望迫切,可以理解,更应该重视。
7.抽象的价值,存留在理论之中;
具体的公正,则需体现在每一个人身上,不像喊喊口号那样简单。
8.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犹长。有时候,我们的确感到被问题“追着走”、“推着走”。这可以理解,转型期中国问题一大堆,公众和舆论更加敏感,未来的改革之路肯定也充满挑战。
(三)
1.“权利意识”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深入人心、影响社会、改变国家。
2.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走向权利的时代。
3.与此同时,时代的洪流往往泥沙俱下,在极短时期内高涨的权利意识,也呈现出某种“初级阶段”特征。
4.“在一个多少算得上是文明的社会里,一个人所能够拥有的一切权利,其唯一的来由是法律。”法学家杰里米·边沁的结论一针见血。
5.任何个人权利的行使,都必须在法治的轨道上,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不得损害社会的公共利益。惟其如此,自己的权利才能得到保障,他人的权利才能得到维护,社会的福利才会趋于最大化。
6.今天的中国,正处于从传统到现代的艰难爬坡中,法治观念必须“跟得上”权利意识的步伐。
7.“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任何社会行为一旦脱离法治视野,便不可能带来公共福利的实质增进,也难有公平正义的真正实现。
(四)
1.上周召开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xxxxxx再次提出“找到最大公约数”的问题。
2.这两年多来,很多人都有一个感觉:那条将我们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更加坚实。
3.这些共识作为主旋律,与无数个体的切身感受、情感意愿和心理预期不断交织、激荡,汇成当代中国精神世界的“最美和声”。
4.历史与现实证明,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
5.从寻找“社会共识”到建设“共识社会”,我们还需跨出一大步。
6.增强共识度,说到底是要增强民主的力量。
(五)
1.这个春节,一股浓浓的乡愁氤氲很多人心头。
2.他乡和故乡交织而成的时空中,一部当代中国的“双城记”带来无尽思考。
3.“难忘日间禾苗香,最忆夜半月如霜。斜晖脉脉千村照,黄水悠悠万里长。念少时,想亲娘,此心安处是吾乡。”
4.“融不进的城市,回不去的故乡”,对很多人来说,人生的路径并非归去来兮的田园诗,更像是进退失据、左右为难的岔路口。
5.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痛处。
6.举棋不定的“双城记”,诉说着无数个体的命运轨迹,又何尝不是城镇化进程中诸多问题的缩影?
7.比筑城造市更重要的命题是,如何在故园的地基上生长出孵化梦想的温床?
8.春节期间,一位曾在北上广打拼的网友热帖引发强烈共鸣。
9.这就是为什么在这一轮城镇化浪潮中,“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的宣示会引起强烈共鸣,“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的理念会如此振聋发聩,“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成为了当代中国最为激越的声音。
10.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愁”不是过去时,而是现在时、将来时。
11.实际上,随着创业就业环境改善,近年来一些地方开始涌动“返乡发展”潮,中小城市和广袤的农村大地,正为梦想的绽放培育新的土壤。
(六)
1.互联网应用的快速普及,无疑是近年来最让人瞩目的成长。
2.新集体生活的形成,离不开这些创造者、组织者和引领者。
3.如果说国人过去耳熟能详的集体生活,更多强调约束、规范和整齐划一;
那么今天的“新集体生活”,则可说是自由选择的结果。
4.作为技术支持者,需要理解技术的人文性。
5.作为内容提供者,需要把握内容的价值观。
6.中国现在有6亿多网民,从来没有哪种技术、哪个平台,能让如此多人如此密切地走在一起。这是多么巨大的市场,又是多么巨大的责任。
7.对于互联网管理来说,这两年是立规矩、讲规矩的关键阶段。
8.互联网“未知远远大于已知”,规则、文化、道德在新的疆域树立非一日之功,当此之时,更需激发、督促数字时代的“责任公民”,以更多“集体意识”“担当精神”,维护清朗、健康、生机勃勃的“网络共同体”。
(七)
1.从公务员考试热潮,到大型国企一职难求……近期,年轻人到“体制内”去的现象,引来广泛讨论。
2.因为自谋职业等原因游离于“单位”之外的“社会人员”,一度成为不正当、不安定的代名词。而现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承担的社会管理功能大部分被剥离出去,越来越多“单位人”变成“社会人”。
3.少数事件从个体上升到群体事件,从直接利益冲突上升成“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社会关系中弥散的“焦虑感”、“紧张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社会结构的失衡。
4.个体境遇未必是时代的风向,却也折射出齿轮咬合间的摩擦和罅隙。
5.社会结构变化了,需要有更高的社会管理水平、更强的社会关系调节能力。
6.这让我们看到,社会结构变化后,协调社会关系的各个主体,市场、社会和政府,同样需要各归其位。寻求管理与服务的最佳结合点,找到配置资源更合理的方式,才能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形成更科学合理的社会结构。
人心篇
过渡句:
(一)
1.良好的社会心态在任何时候对一个国家民族都很重要。
2.就此而言,社会心态既指向未来发展的“软实力”,也承载“以人为本”的具体诉求。
3.焦躁疑惧、迷茫失落、愤青思维、拜金主义……在急剧转型中社会心态的失衡之势,是我们正在面对的挑战。
4.然而,扫描各地“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的塑造路径,发现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
5.其实,社会心态是社会现实的折射,是反映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关系的一扇窗口。
6.对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有些阶段难以逾越,有些困难难以规避,一些不良心态的滋生难以避免。
7.这一点极具现实意义。
8.有学者这样描述当前我国改革的基本态势:改革在与危机赛跑。
(二)
1.该给今日社会的道德水准打一个怎样的分数?这个问题想必难住了很多人。
2.老人倒下扶还是不扶,孩子被撞救还是不救,门前积雪扫还是不扫,路有拾遗交还是不交?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原本无需思考的问题,竟成为许多人现实的“两难选择”?面对一个“人心不古”的时代,我们自问:究竟是世风改变了我们,还是我们造就了世风?
3.指责“路人”,似乎成为当下一个普遍习惯。
4.道德想象是道德选择的前提。
5.道德从来不能单打独斗,制度的支撑不可或缺。
6.只有制度是向善的,道德才会是向上的。
7.制度固然重要,却不能包治百病。正如法律无法规定必须对陌生人微笑一样,道德的温情不能只靠法律涵养。
8.“你没有办法判断别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但你自己可以做一个好人。”
9.事实上,与某些宏大批判相比,个体努力所激发的道德能量更为巨大,并由此带来了道德的良性循环、构筑着道德大厦的坚实基础。
(三)
1.转型时代,增进共识面临着更多困难。
2.老话说,“若要公道,打个颠倒”,强调换位思考,以心换心。然而今天的社会,人们的雅量似乎越来越小,常常互不理睬、各说各话,甚至隔空对骂、挥拳相向。
3.谁应该是构建和增进社会共识的主体?
4.毫无疑问,在我们这个有着“民以吏为师”传统的社会,执一方之治权、领一地之教化的领导干部,理应作出更多的示范。
5.然而“一个巴掌拍不响”,一厢情愿的共识也是无源之水。今天,随着社会和市场不断发育,民间力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一味把求共识的担子压在别人身上,同样不是现代公民的应有担当。
6.在很多分歧难以调和的场合,我们常能见到这两种情形:……
7.正因如此,无论是巩固已有的共识,还是创造新的共识,都离不开最广泛的参与,都是全社会不可推卸的共同责任。而在增进共识的过程中,知识阶层和新闻传媒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8.毋庸置疑,监督、批评乃至反对,都是一个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但社会的进步,不可能在为监督而监督、为反对而反对之中达成。
9.真正的共识,都是在固守底线、理性探讨、反躬求己中循序渐进抵达。
10.在缔结共识上,知识分子是一支特别重要的力量。
11.寻求和增进共识的道路无疑是曲折和漫长的,但只要我们抱着彼此关心、共同建设的态度,不断增进自身的道德修养、法律素养和公民素养,学会倾听舆论热点中各利益相关方的表达,涵养包容差异的雅量,培养利人即利己的理念,那就没有绝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也不会有势不两立的冲突。
(四)
1.时代从来就是在每个人的参与中前行,正如习近平主席新年贺词所言,“改革是需要我们共同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2.有人曾说,“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要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前一句固然太绝对,后一句却理应成为现代公民的基本准则。
3.不要看轻了你的力量。法国作家杜·伽尔说过:“在我们所具有的一切缺点中,最为粗鲁的乃是轻视我们的存在。”
4.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历史里。重要的是,你有创造历史的豪情,也要有把豪情兑现为现实的行动。
5.你的行动,可能并不惊天动地,也无需生死抉择,但一事当前,请用最温暖的感受去抉择,用最宝贵的价值来权衡。
6.无数个你我,有暖炉般发热的志愿精神、有箭矢般传递力的法治精神、有太阳般放射光的自治精神,才有一个更好的中国、一个更好的明天。
7.“生活总是充满希望的,成功总是属于积极进取、不懈追求的人们。”那些最先朝气蓬勃地投入新生活的人,他们的命运是值得羡慕的,因为即便是逆流而上,他们也能在不断前行中获致充实的人生。
8.我们有理由期待,我们同样能以蓬勃的朝气、旺盛的精神,一起刷出真实的“存在感”,在一步一个脚印中,推动社会的整体前行。
9.“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改革者的豪迈宣示,也可以理解成对每个人的期许: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
路再长,走下去,就能到达。
(五)
1.相比于熟人社会的成熟礼仪, 我们还缺乏与陌生人交往的一套规则,还不太习惯在公共空间“好好说话”。
2.微博不断展示的话语暴力,无不揭示了这一点。
3.如此对比,并非贬低微博的平台意义。事实上,相较于微信,微博更具有公共平台的特征。
4.对待陌生人的态度,最能体现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5.在一个与陌生人频繁接触的社会,培养兼顾他人的公共空间意识,涵养自由与责任相平衡的表达伦理,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必须跨越的一道“现代化门槛”。
6.不同于私人领域的交流,可以随心所欲;
也不同于锁在抽屉里面的日记本,可以率性而为。在公共空间,有表达就有责任,有自由就有担当,有言论就有边界。
7.比自由更重要的,是宽容包容;
比观点更重要的,是议事规则;
比愤怒更有力的,是公共理性。
8.2500多年前,先贤孔子就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说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这肯定是重要一条。
(六)
1.曾有人说,批判精神,是呼唤进步的闪耀火花,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沉沦;
批判精神,是追求真理的神圣之光,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堕落;
批判精神,是面向未来的热切向往,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绝望。
2.诚哉斯言。
3.如果说问题是时代的呼声,那么批判则是对这呼声的回应。
4.然而,仅仅有批判精神,混沌的世界是否就一片澄明、丛生的问题是否就迎刃而解?
5.社会总有不完美,值得批判的事情岂止车载斗量。
6.问题是,如果人人都坐而论道,谁来为我们解决问题?
7.与解决问题相比,做个“批判家”并不难,对照理想,现实的缺憾俯拾即是。
8.社会的每一根毛细血管,都不能放弃对肌体健康所负有的责任。
9.批判是通向正义感的捷径,是体现存在感的绝佳方式,但历史的责任不允许我们满足于道德飙车。中国的进步,不只需要“好不好”、“该不该”的判断,也需要“行不行”、“能不能”的探寻。
10.……我们不仅要做提出问题的共同体,更要做解决问题的共同体。
11.“颠簸于批判主义的无边波浪之中,我们需要寻找一块陆地建构自己的理想。”
12.……站在这块剧烈转型的不完美土地,有人沉溺于愤世嫉俗,有人习惯于悲观抱怨,但总有一些人以行动肩起责任,用积极主动的点滴努力,积攒起改造社会的正能量。
13.时代不仅需要解构,更需要建构。不要把批判的自由留给自己,却把创造的权利让给别人。
(七)
1.毋庸讳言,今日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使精神传统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新的道德规范还在萌芽和生长之中。
2.曾几何时,“最美”的牺牲遭逢过故作老成的奚落,大雨中的救援受到过冷嘲热讽的戏谑。现实中一些不屑的语调,不信任的心态,都在无情中侵蚀着来之不易的道德信念。
3.须知,达成共识或需几代人的锲而不舍,撕裂共识却可能只在一念之间。精神建设的“道德热量”,需要你我共同的悉心善待。
4.正因负价值的弥散,才更应呼唤正能量的突围。
5.精神重建的挑战,常常也是道德觉醒的契机。
6.每一次否定,每一轮创造,无不将“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治理密码”深深刻入共存的价值记忆。
7.心灵的荡涤,不比物质的累积,不会一蹴而就。
8.正因此,精神建设比物质恢复更考验公众的耐心与宽容,易碎的“道德热量”更期待小心的呵护与友善的对待。
9.善待是一种胸怀。公共精神世界的融洽,首先体现为自我内心的和谐。
10.共同信念的完备需要制度激励的完善,需要自上而下的引导,也无法离开自下而上的信心凝聚。
(八)
1.有什么必要在肯定个体意识的同时,强调全局观念的“也要”?这正是社会治理的复杂性所在。
2.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没有哪种观念像个体意识与利益诉求一样,如此席卷人心。
3.观念的演进,源自奔流的实践。个体意识勃兴的背后,是告别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进程。
4.然而,“全局”从来不会因为对“个体”的强调就不复存在。辩证法的伟大在于,它永远提醒我们认识到问题的另一面。
5.中国社会已经进入利益多元的时代。如果我们承认权利和利益的多元多样,欢呼由此带来的文明进步,那么也必须承认这样的事实:不同的利益都要尊重,个体与整体必须协调。
6.权利是有边界的。正如谚语所说,你挥舞拳头的权利止于我的鼻尖。
7.社会的发展,将个体的尊严和福利推上了空前的高度,但也要看到,超乎历史条件和时代环境的个人主张,可能成为国家之痛。
8.从世界范围来看,20世纪以后,传统的权利概念经历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即绝对的、排他的权利须受到某种限制,以服从公共利益的需要。
9.不要总让“个体”与“全局”彼此排斥、互相追尾,不要总将对“全局”的考量,放在“个体”的对立面上。
(九)
1.要改变别人的观念,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2.问题是,如果说服不了别人怎么办?是依然尊重别人的观点,还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是捍卫别人的说话权利,还是认为别人不配有表达自由?是尝试理解别人的观点来由,还是直接贬斥别人的道德乃至智商?
3.在今天的舆论场里,类似观念交锋最终“剑走偏锋”的现象并不罕见:……
4.从观念的整齐划一走向意见的丰富多元,反映了我们时代的进步,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各种思想观念的交流交锋。
5.网上有一句名言,“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如果你跟一个人辩论,至少表明你认可了这种交流价值。
6.在“绝对真理”时代,什么都是单项维度,不允许观念交锋;
在“唯一正确”的社会,什么都是一元表述,不需要公共讨论。
相关热词搜索: 第二期 过渡 素材 公文写作经典素材之过渡句(第二期) 公文写作经典素材之过渡句(第二期) 公文过渡句的例子大全
版权所有:求精文档网 2018-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求精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求精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180158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