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齐桓公管仲鲍叔写发言稿(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篇一:以鲍为友,夫复何求
吕洋
尊敬的郑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
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句话似乎把读史这种修养品德、陶冶情操的行为给功利化、目的化了,在这种历史观下,浩渺史海中值得关注的似乎只有那千秋伟业、不朽功绩。今天交流会上我想邀请同学们换个角度,重新咀嚼管鲍之交这段千古佳话,抛开齐桓公的丰功伟绩,不论管仲的多谋善断,单从人间温情上重新解读这则佳话,感受一下与鲍叔牙为友的人间真情,好吗?
我认为,与鲍叔牙为友,即与理解为友。子曰:“君子贵人贱己,先人而后己。”这种高尚行为背后的实质即是理解,只有在对对方有充分理解的前提下,才能急人之所急,想人之所想,忧人之所忧,而鲍叔牙毫无疑问是这样一个充分理解朋友的人。管仲与鲍叔牙合伙经商,管仲得利多而出资少,世人以为管仲贪婪,鲍叔牙却维护说管仲上有老母需要赡养;管仲三次从军入伍,全都未战先怯,临阵脱逃,世人以之为懦夫,鲍叔牙却开脱道管仲老母在堂尚需尽孝;管仲三次拜官,却三次免职,世人都认为管仲无能昏庸,鲍叔牙却辩解道管仲只是时运不济怀才不遇。面对汹汹流言,悠悠众口,无论是维护、开脱、辩解都是无力且收效甚微的,唯有发自内心的理解,方可让无力变成有力,低效变成高效,让挚友在冷言冷语中感受到如沐春风。所以,我愿与鲍叔牙为友。
我认为,与鲍叔牙为友,即与倾力相助为友。左传有云:“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管仲与鲍叔牙为至交好友,与齐桓公却有不共戴天之仇。管仲为了帮公子纠争夺国君之位,险些将齐桓公一箭射死。于亲于仇,鲍叔牙都不应该推荐管仲为国相,且相国之位只有一个,推荐管仲意味着自己与最高权力无缘,可即便如此,鲍叔牙仍旧义无反顾地推荐管仲。管仲确实不负他望,辅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后世史官皆称鲍叔牙有识人之明,却忽略了,所谓识人之明,本质上却是朋友间的倾力相助,而倾力相助背后是纯粹得连功利也无法渗透的友谊。“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没有欲求的友谊当然坚不可摧,天长地久。所以,我愿与鲍叔牙为友。
同学们,鲁迅先生曾说过,所谓历史,不过是帝王将相的家谱,杀伐决断,残酷无情。现如今,曾经的帝王将相早已化作冢中枯骨,封建帝制也早已随着武昌的枪声灰飞烟灭,今日风华正茂之同学少年在此畅谈历史,自然不是为了抱残守缺,嗟叹凭吊,感受冰冷书页中流露出的脉脉温情方才不虚此行。愿我同学少年都能效鲍叔牙之为人,得鲍叔牙式之至友,相互理解,结伴同行,不虚此生。
以上便是我的分享,谢谢大家!
篇二:退一箭之耻,成万众归心
闵轩怡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分享我的感受和思考。管仲知恩图报,功勋卓越,可谓善也;鲍叔慧眼识才,谦逊礼让,可谓仁也。然而,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待人以宽、胸襟开阔的齐桓公。
春秋时期,齐桓公被管仲一箭射中衣带钩,唯有装死侥幸逃脱。那箭如同屈辱的烙印,刺痛着并镌刻于心底,他恨,堪堪避过箭羽,离死亡仅一步之遥,这叫他如何不恨?待即位为君,昔日的仇敌沦为了阶下囚,他本可轻轻一道指令便能报那一箭之仇,但他没有。为君者,用人以宽;成大事者,待物以公。和管仲的济世贤能相比,一箭之耻,忘了也罢。听从鲍叔之谏,善纳良言,是他成事之基石;一恕其罪,二拜为相,知人善用,是他立业的根系;不计一箭之仇,胸襟开阔,是他为君者的公心。于是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聚万众之心,终成一代霸业。
忆往昔,有多少“退一箭之耻”的故事在岁月的长河里熠熠生辉。蔺相如先国后家,忍辱负重,成就“将相和”令秦国不敢加兵于赵的佳话;清朝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迁墙退避三尺,汇成“六尺巷”邻里和睦温馨的气象。这些都是胸襟开阔、待人以宽的君子之行,一直为我们后人所敬佩称颂。
看今朝,有更多以宽待人“成万众归心”的故事不断点亮我们心灵的光芒。陶行知先生把民主与宽容的思想渗透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用四块糖果让犯错的孩子自我反省;周总理不计较理发师的失误,把错误归结到自己身上,反而赢得了众人的爱戴。不仅是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同样如此。疫情初始,中国被诸国纷纷围困,背上了莫须有的罪名,哪怕真相摆在世人的面前,我们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道歉。待疫情肆虐全球,各国应接不暇,中国不计前嫌,竭尽全力帮助海外国家。青山一道,风雨同担,道不远人,人无异国,秉承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中国主动向世界多国提供医疗专家、抗疫经验、医疗物资等方面的援助,彰显了危难中肝胆相照的大爱情怀和大国担当。“不计一箭之耻”,中国用火热的中国心温暖了世界,而世界终于“万众归心”,国际社会的赞誉回声嘹亮。
同学们,古往今来,无数的事实都证明了“退一箭之耻”的必要性,宽博的胸襟、无私的公心更早已深深镌刻在中国精神之中,吾辈生在黼部黼纪,更应怀着宽广的胸怀,待人以宽,待物以公,以众志成城彰显山河之志,以万众一心凝聚家国深情!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篇三:真心理解催生友谊之花
杜振邦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很高兴能在此发言,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管仲和鲍叔牙。
管鲍二人的故事要从一起经商开始说起。他们赚了钱,管仲总是多拿,人们都说鲍叔牙交友不慎,可鲍叔牙却说:“管仲要赡养老母,我让他多拿一点是应该的。”后来二人同去参军,两军对垒之际管仲总是撇下鲍叔牙自己先跑,旁人又以此为话柄提醒鲍叔牙,但鲍叔牙又说“管仲他上有老下有小,他是心有牵挂才会这样”。就这样,两人的交情日渐深厚。
可并非所有的友情都能一帆风顺。齐国动乱之际,管鲍二人却辅佐了齐国不同的公子。在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的争斗中,管仲曾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却被小白装死逃脱,且小白最终继位为君,即后来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
所谓成王败寇,这朋友二人的结局似乎只能是形同陌路。可是鲍叔牙却对齐桓公说道:
“您若想踏踏实实当个国君,那我便够用了;您若是志在天下,那您必须用管仲为相!”
桓公捐弃前嫌,从谏如流,以管仲为相,而鲍叔牙则甘居其下。
从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鲍叔牙这下真的是亏大了。我们认为朋友之间要礼尚外来,可在管鲍之交中,鲍叔牙似乎总是那个吃亏的,而且还乐此不疲,甚至甘愿让位,成就管仲千古一相的美名。但事情并非这么简单,让我们感到鲍叔牙亏大的事情还在后面:管仲临死时,齐桓公想让鲍叔牙接替他的位子,征求管仲的意见,没想到管仲坚决反对。
这个管仲是不是太不仁义了?而鲍叔牙是不是显得又过于厚道了?我们总是说,老实是无用的代名词,可放在鲍叔牙身上却又有些不妥。鲍叔牙是厚道,可绝非老实,他并不只是不招灾不惹祸,也不是胆小怕事不敢越雷池一步,而是颇有长者之风,有海川之量,有容人之度,更有识人之明。厚道的人看上去总是吃亏,可心中却隐藏着大智慧,他审时度势,顾全大局,深谙大智若愚之道,参透虚怀若谷之理。
早年二人做生意、当兵之时,鲍叔牙甘愿吃亏,是因为他能设身处地为朋友着想;那些解释,不是为管仲找开脱,也并非秉着息事宁人的态度,而是他懂得——能理解朋友,才能交下真朋友。后来举荐相国之位,也是因为知道管仲之才,出于大局才甘居其下。如若鲍叔牙是锱铢必较,那这段情谊也不会长久;如若鲍叔牙醉心功名,那也不会有齐国问鼎中原的盛况;更有甚者,假使自己的能力达不到国君的期许,即使身为相国那也是如坐针毡。
再来看管仲,他是个真性情的人,更是个聪明人。知道朋友对自己好,绝不沽名钓誉作表面的回报。其实在临终前,他拒绝鲍叔牙接任相位并非所谓恩将仇报,而是他也真正了解这位朋友。鲍叔牙为人正直,与奸邪小人势同水火,而在朝堂之上,这种做法稍不留神可能就会招致大祸。当时齐桓公的身边有易牙、竖刁和开方三个佞臣,管仲自己可以与他们周旋,却深知鲍叔牙无法做到,出于对朋友的爱护他才拒绝把相位留给鲍叔牙。可以说,两人惺惺相惜,彼此都是倾心相托,为二人的友谊抹上了传奇的色彩。
我们觉得鲍叔牙吃了大亏,其实那只是我们内心的功利心在作祟,似乎友情会因吃亏而变坏,会因利益而日疏。其实朋友之间本不该总是计较物质利益,等价交换那叫买卖,礼尚往来那叫生意。正所谓“相交遍天下,知己能几人”,鲍叔牙深知为友之道,应相互理解,真心相待,如若没有这份理解,那二人的友谊也就无所谓真,无所谓情了;而正是这份相互理解,才让友谊长存,让情谊生花。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谢谢大家!
相关热词搜索: 管仲 发言稿 齐桓公 齐桓公管仲鲍叔写发言稿 齐桓公管仲鲍叔写发言稿 齐桓公管仲鲍叔写发言稿作文版权所有:求精文档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求精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求精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180158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