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读书交流会发言稿6篇(完整)

时间:2022-07-09 14:00:05  阅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书交流会发言稿6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读书交流会发言稿6篇(完整)

读书是指获取他人已预备好的符号、文字并加以辨认、理解、分析的过程,有时还伴随着朗读、鉴赏、记忆等行为。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读书交流会发言稿6篇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读书交流会发言稿篇1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这本书。Ppt出示,书的封面(介绍于永正)于永正全国名师,江苏省特级教师,1995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语文教育方面是泰斗级的人物,有很深的研究。并且是很有教育情怀,对教育很有研究的真正的专家、教授、作家。

  当时,在郑州国培时,听学员提到过他,又听至少三、四个老师说到过他,于是就很好奇,这本书是10月份就从网上买了这本《于永正:我是怎样教语文》。在10月18日这天,我翻看了几页,就感觉这本书是我最先看的。(笔记本第一页10月18日ppt出示)可是直到后来准备,评职称讲课答辩的事,把读书这件事放后了。但这本书是装在包里,每周都随我回家、外出、到校,可以说有时想读,但心静不下来。11月12日讲完课又开始,(第二页11.12日ppt出示)静心地读到现在。今天已经是11.23日(PPT出示笔记11.23),我才读了一半。是我读书以来,读得最慢的一本书。读得慢,也好。

  读得慢,一是因为书中的某篇某句某个观点,或让我身同感受,或让我醍醐灌顶,或让我跃跃欲试。

  所以,读读停停,脑中不断翻出前面读过的一些语文教学或教育方面的书,翻出一些教师的公开课,用书中的一些观点去看,去想这些,似乎是站在几个山头之上,俯瞰全貌,虽是模模糊糊,但总好似有些清楚。

  读得慢,也让我知道了。读书,不急。首先从心态上不要把自己逼急,可以有个小计划,每天读多长时间。但不要硬性计划每天读几章或多少页,因为有的东西,匆匆读过后,到后面才发现,无意识中还是会复读前面读的快的部分,回头算一下,还是不如慢慢读。所以,不急,计划每天的读书时间,而不去计划读多少。

  读得慢,是还有一个心理原因。像这样的书,我舍不得读得快。现在才读了一半就想,读完,我再去哪儿找一本像这样让我入眼的书?对我帮助这么大的书?好像小孩买了心爱的食物舍不得快吃完;
买了漂亮的衣服舍不得穿一样。

  《语文新课程标准》从识字、写字、阅读教学、习作、口语交际等方面对教学目标有了规定。这几项也是语文教学最最核心的问题。怎样做好这几项,这本书里都有答案。

  要想正确认识语文教学,要正确认识语文的功能。也就是:让学生学习语文是做什么的?这个问题。在这里,大家也可以讨论一下。

  总结一下,大家刚才的讨论:除了学好语文,适应现在的考试外,就是会用语文应付生活,有良好的语文素养……这就是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工具性让我们会用语文说话,书写,表达观点,从古到今,跨越几千年的那么多知识是怎样传下来的?就是靠语文,靠文字永久留下来的。人文性就学生通过学语文,通过文章中的语言文字,让我们获得丰富的内心感受,有感情,会审美,会更好地生活。

  但于小学生来说,学习一门学科是需要拾级而上的,也是为了有一个统一的量化标准。所以,国家统编了教材,学校就有了各年级不同的语文教材。从这方面来看,语文教材是孩子学习语文的例子,但不是全部。一个教师花了很大功夫去教好教材,并不代表他教了好语文。

  要学好语文靠的是什么?(大家可以讨论)

  教师的语文课要上好、要让学生有兴趣学……

  于永正老师说:“教语文就抓好两个方面读和写就行了。”读,就是多读书,多读教材以外经典的书。写,就是写好字,写好作文

  1.

  山东省高密市第一中学语文的高考成绩总不尽如人意。李希贵先生任校长后,实施了一个名叫“语文实验室计划”。“计划”规定:高中每周六节语文课,四节放手让学生读书(包括课外书)。老师只讲教材的精彩之处,表达的方法和语文知识。一位教高一的语文老师大不以为然,悄悄推开教室的门,对读书的学生说:“别听李校长那一套,不讲怎么行呢?”于是又讲起来。此事被李校长知道了,于是他请高一的老师出一张语文试卷,让他读小学六年级的儿子和读初中一年级的侄女也参加了这次高一年级的统考。结果,他的儿子考了83分,侄女考了84分,均高于平均分80点几。李校长笑着问:“我们讲了那么多,有用吗?”老师们默然。

  这项计划实施以后,高密一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幅度提升,彻底改变了高考时语文成绩低迷的局面。精讲,多读,局然就成了!

  2.

  1997年,吉林市丰满区对全区3000多名毕业生统考,语文成绩前17名的学生都是区第实验小学杨巧云老师班上的,班里的其他学生排名也很靠前!杨巧云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人,怎么能教出成绩这么优秀的学生?匪夷所思!这件事惊动了省教研室的邓治安主任,他带人到实二小支调研,看看杨巧云老师是怎样教语文的。杨巧云老师说,六年来,她只抓了两件事,一是读书,大量地读课外书;
二是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要坚持写。别的家庭作业基本不留。她拿出保留的一部分的学生日记,这些日记从篇幅上看,有的几百个字,有的几千个字,有的只有几句。内容也是包容万象,有记事、状物、写景、还有写读书心得的。后来教育专家们分析:杨老师的课可能上得没有什么“彩”,但她按照学语文的规律云教了。六年来,她坚持引导学生读书、作文,使学生养成了读写的习惯,这是最大的彩!靠读书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仅结实,而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3.

  于永正先生说:说到读写习惯,不由想起了我自己的学生时代。

  我是在山东老家读完小学的。1954年夏,小学毕业后才到徐州。那时,我们山村老师的教学方法绝对是“原生态”的。到了四年级,张老师还一句句地领着我们读课文,所有课文都要求背诵。到了五、六年级,徐老师和白老师都是串讲,多数课文都要求背诵。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每天写一篇大楷,写四行小楷。值得一提的是,到了高年级,白老师特别重视课外阅读。那时的画书(连环画)很流行,《新儿女英雄传》《小英雄雨来》、古典四大名著都有书。看了画书,便想看原著。我读的第一本是《三国演义》,似懂非懂地读,读到“诗曰”“有诗赞之曰”就跳过去。《水浒传》也读了好几遍。从小就觉得读书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有书必读,就像牛吃草一样,是草就吃。读初中一年级时,受到李老师的启迪和激励,萌发了当作家的念头。心中有了梦想,有了憧憬,读书便由兴趣变为一种志趣,成了一种追求,一种自觉。那时,常到父亲的办公室里读报。时间长了,觉得不读便像缺了什么似的。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养成了读书读报的习惯。这是我最感谢老师的地方之一。

  怎样教语文?我的老师告诉我: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因为,语文能力是长期读书积淀而成的。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的语文能力(即让孩子掌握语文这门工具,受到人文熏陶)。

  语文能力是什么?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他和学生的语文成绩有关,但关系有时不太紧密。有的村干部,没有上过多少学,但讲起话来却头头是道。很有说服力,这就是语文能力。那他们的表达能力是从哪儿来的?对,是从大量的实践中认识、训练出来的。

  那么学习语文的“大量”就是课外书。阅读,是一种能调动很多内脏神经协调的一种行为。读了一本书,一个故事,一篇文章,你首先要思考吧!要知道他写的是什么,你在无形中训练的是理解能力;
你会跟别人讲,里面这个故事中的谁很可笑,谁很勇敢,这说明你会感受,这是感受能力;
你甚至会把自己想象中书中的某个人,我们常说的浮想联翩,这是想象能力。最后,你可能会通过读书,明白了什么道理。这是你感受到了书中的“人文性”。我们常说“那么长的一本书,你都能讲中其中的故事情节。读后,你都能知道写了什么。不要说一篇短的教材中的课文了,理解它,那不是小菜一碟吗?”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红学家冯其庸先生读到小学五年级时,由于抗日战争爆发,无学可上了,只好回家务农。书包里装的一本从学校借来的《三国演义》,成了他唯一的读物,他不知读了多少遍。他一边务家,一边继续找书读。其间读了《论语》《孟子》《古文观止》等著作。有的似懂非懂。17岁那年,他在哥哥的支持下,考上了镇上办的中学。教国文的丁约斋老师说冯其庸比别人读的书多,悟性好,说他肯定是“书香书第”。冯先生说,他是真正的“稻草门第”。后来,丁老师对他非常器重,这使他很受鼓舞。

  冯先生的例子告诉我们,教语文和学语文一样,都是一个“读”字——多读书。从老师这个角度上,要激发兴趣,教给方法,教学生多读书;
从学生角度上说,自己要多读书。

  特别是对于班上语文成绩不好的学生,更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

  一个学生请家长买课外读物。

  家长说:“语文书还没有读好呢,买什么课外书?”

  一句话噎得学生直翻白眼。似乎成绩不好,就没有资格问津课外读物。

  大谬不然。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越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越是应当多读课外书。每本书,每篇文章,都为读者展现出一个崭新的天地,使他们开眼界,长见识,受熏陶(其中自然包括语言)。智力越是低下的学生,越应当为他们打开一些认识周围世界的窗口——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窗口就是书。

  下面是于老师班上的例子:

  一年秋天,我班上转来一位叫杨鸣的学生。我指定他朗读。一个长句子他分三次才读完。这一“鸣”,便露了馅。我对家长说:“老实说,孩子语文成绩不好。可以断言,他的作文前言不搭后语,而且写不长,什么事一到他笔下,好像就没有了似的。”

  几句话,把家长的眼都说直了。

  “您真有眼力!”家长叹服说:“每篇作文他都写不长,像兔子尾巴似的。”什么眼力?这是经验。连学过的课文都读不流畅的学生,百分之百的语文水平低下,百分这百的写出的文章不通顺。原因很简单:语感不好。

  我说:“这样吧,从今天开始,您的孩子必须完成这样一项家庭作业——读课外书。您要为孩子多买点课外书,例如国内著名童话,专家为青少年改写的古典名著,等等。总之,要有一定情节的,这样能引起孩子的读书兴趣。要出声读,不是默读。每天坚持半小时。累了,声音可以轻一点。开始,在没有兴趣以前,可以强制他读,时间可以短一点,比如说十分钟、二十分钟。”

  家长像得了法宝似的,退着出了办公室。

  有到一年,大见成效。杨鸣在参加班级举办的“五一”征文比赛中荣获实实在在的二等奖。我在他的文章后面写了四个鲜红的大家:“一鸣惊人!”

  家长逢人便宣传:“于老师有办法!”

  这个办法叫“治本”。学习语文,仅靠课本那点“烟火”熏,远远不够;
要靠大量的课外读物去熏。我几乎在我所有的学生的作文薄上都写过这样的话:“请和书籍交朋友!”

  再说说我班里学生小乐,他是这学期才转过来的。因为是新生,我对他不了解,上课也特别注意他,他不跟读,不张嘴,不做作业,不回答问题,不做作业。有几次,我看他无所事事,就指名他起来读课文。刚点完他的名字,其他同学大笑起来。跟他一起转过来的几个女生说:“老师,他也不认识字(因为他们中间已经有一个不认识字,不会读课文的)。”但他还是很给我面子的,拿起书,眼光盯在书上,像看个新鲜事物一样,看了好大一会,才开始断断续续地读,只读了几个字,就停下来,原来是后面一个字难到了他。看到这样的情况,我很着急,就在课堂上或私下里找他说过很多次,上课要好好听讲,要有信心之类的话,但这种现象没有多少改变。

  他第一次的作文只写了半张作文纸,他对我说:“老师,我不会写,不写,行不行?”我心里一凉,想这孩子真是不会,成绩肯定是不行了,虽然没有考试,但从这段时间的表现以及他说的话,我知道他的语文不是一般的差。

  后来无意中我发现他喜欢读书,每天中午都到图书室借书,看书。我的班上每天中午都有至少30分钟的自由阅读时间,他读课外书时,可是很专注的,从来不走神。有时,下课也不出去玩,可以说是只跟课外书亲。这个发现,让我又惊又喜。抓着了个闪光点,就大大鼓励,有时还邀请他讲一段书里的故事,他看得更投入了。我建议孩子们写日记,他的日记里很多都是写“今天我读了一本**书,里面有……”一天都不落。我又抓住他一个闪光点:每天坚持写日记,日记里写自己读的书。隔几天,给他个鼓励性的批语互动他写的内容。这次考试,破天荒,他的作文认认真真纸写得满满的。从只写6行的第一篇作文,到坚持读写,现在能写出几百字的作文,除了我的唤醒,更多的是书籍带给他的力量。

  上课的精神状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出声读书,每节课都举手好几次,回答问题。并且自信心超强,非常喜欢上学。

  上次,他的家长来校给他请假,问我:“小乐在学校成绩怎样?回家说得是挺好的,说他学会了很多东西,会读书,会做题,整天在家念叨学校的事。”

  我如实汇报:“成绩不好……”

  可没等我说完,他爷爷打断我的话说:“我知道,以前他是大白板,什么都不会。怎么像他说的那样,会那么多?”

  孩子的学习真没有进步多少。但他的学习状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了学习的激情,对自己抱有希望,会主动去学习,分享,想进步。内在的改变,往往能带到外在改变,他在不断进步。

  这些孩子的转变靠单靠家长的叮咛嘱咐,靠我们教师的说教,或者补课,收效甚微,特别是有的从一年级学习习惯就没有养成,基础知识不是缺了一天两天的“老差生”。这样的学生,学习成绩本来就差,很容易失去学习的信心。而学校又是一个凭学习成绩“论资排辈”的场所,虽然我们老师们不以分数衡量孩子,但教育大环境是这样,孩子成绩差,自己她会感觉很自卑。很多差生都是破罐子破摔这样的心态,在教室里坐了一节又一节课。

  我觉得《当代教育家》杂志主编李振村先生说:“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要让孩子充满梦想和激情,这比学到多少知识更为重要。”有了憧憬和向往,人的心里才会变得格外丰富,或许能唤醒他们的自信心,学习和持续进步的热情。

  这是读课外书给小乐带来的变化。读课外书,让他看到了很多有趣的东西,再上老师的表扬,提高了他的自信心,把他的注意力重新拉到了课堂上。

  关于语文教学我就谈到这里。再说说怎样做个语文教师。

  于永正先生还有一句话:“语文课本里有人文性,老师这本书里也要有人文性。而且老师身上的人文性对学生的影响,要大于语文书里的人文性。”

  还有一个教育家说过一句话:“教学不只是一门技术,成败全在于教师本身。”

  “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去,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教育就是榜样。”

  这些耳熟能详的至理名言,无不提醒着我们:要想让孩子们成为怎样的人,自己首先要成为怎样的人。

  就语文教学方面,自己要想让孩子读书、写字、作文。自己首先要爱读书,、写好字、做好文。

  在这里,我前面写过一短篇关于语文教师的小文(前一篇微信链接语文……),现在再看起来,很浅陋,很片面,但多少会给人点启发。

  我教语文三年来,刚开始不知识于老师的这句话。但幸好我早知道德国福禄贝尔的一句话,“教育之道无他,爱和榜样而已。”

  这句话也是我的一句座右铭,放在教室的日历上。激励着我不断学习,学做孩子们的领路人和他们的榜样。

读书交流会发言稿篇2

  大家好,我代表一小组在这里跟大家交流我寒假读的书籍。

  我喜欢看沈石溪的书,在寒假里我读了三本沈石溪的书。分别是,《雄狮去流浪》《红飘带狮王》《王妃红叶猴》。这三本都是非常有趣的动物小说。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雄狮这个系列了。主要讲了狮子都有驱雄的本性。很不幸,红飘带、黑鬓毛、大头狮、刀疤脸、桃花眼这五只狮子也经历了同样的驱雄。他们历尽千辛万苦,寻找食物,击败鬓狗、跨越沙漠。大战犀牛。原以为有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时,却又和人类产生矛盾。一只又一只的狮子死去,最后只剩下红飘带一只狮子了。他潜伏六年,为的是打败帕蒂鲁狮群的掌门狮。却又被黄巨鬓和辫子雄狮抢先一步。遇上了接受不了黄巨鬓残忍的杀幼行为而逃出了狮群。与红飘带单独组建了一个狮群,自己的孩子却又被黄巨鬓雄狮给杀死了。后来他们收留了一只无鬓狮子。他们出去狩猎的时候遇上了大象正在袭击帕蒂鲁狮群,便出手相救,最后被雌狮们一致推选为狮王,却又因为残忍的杀幼行为,而遭到蜂腰雌狮的唾弃,蜂腰雌狮离开了红飘带。

  我还给大家推荐一套书,蔡骏的《人间》。这是一部悬疑小说,分为上中下三本。讲述了一个被换了脸的人,原本叫古英雄现在却叫高能,并且拥有读心术,发现自己原来是蓝衣社的社长,探寻兰陵王的秘密。认识了混血美女莫妮卡,后在美国被人误以为成为杀人凶手,关进了申肖克监狱,认识了从天机回到人间的童建国,并逃出了监狱,洗清了罪名。莫妮卡遇难,便让古英雄当上了天空集团的总裁。

读书交流会发言稿篇3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要与大家交流的是:作家冰心语“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有感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确,读书,可以拓宽我们的眼界,获得丰富的知识;读书,能引导我们明理,学会如何做个有修养的人;读书,还能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曾说过:“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乏味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作为教育工作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离不开书的滋养,就像花朵离不开阳光的呵护,草儿离不开雨露的滋润。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有效地教书,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更好的育人,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久远”。

  读书能使人收获知识和智慧,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啊,书中有知识,那是聪慧而勤奋的先人们,在漫长的时间之流中,探寻和打捞出来的闪光的珍珠;书中有情感,那是真诚与多情的人们,活生生的生命力量的凝结;书中有精神,那是勇敢而坚韧的人们,在不断的追求中,将理想上升为行动生长而成的生命之华;书中有思想,那是长久的思考与无畏的批判者,以全部的精神力量种植的永恒之果;书中有智慧,那是用生命的证悟与理性的考问,融会而成的灵魂之光……

  读书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极致。一本好书,一杯香茗,便可送走一个苍白的早晨或风雪黄昏。朱自清大师说:“缓缓地咀嚼一番,便会有浓密的滋味从口角流出。”这浓浓的滋味就是书味,读书之味。真个是:“博览群书添雅趣,缕缕书香胜饭香。”人生乐趣在读书,有书为伴心甘甜。读好书,能知晓人生之难,体味天地之大,寂寞而不孤,受苦而不悲,受创而不馁,受宠而不惊,如闲云野鹤,保持着一种雍容雅怡,潇洒达观的境界。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人生中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上,书是一个人精神上的朋友,是这个世界能馈赠的最好、最优秀的礼物。

  我们都知道,站在巨人的肩上,我们可以看得更远;以书作垫脚石,我们可以攀得更高。“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暴十寒。”让我们以审视的目光阅读书籍,与书为友,以书为鉴,让一缕书香伴你我同行!

  谢谢大家!

读书交流会发言稿篇4

  最近,我们学校开展了“读书月”活动,大家纷纷带书到学校看。一到中午,大家都陶醉在书的海洋中……

  以前我看书都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管它三七二十一。一句话只看它三五个字就以为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所以,书中大多意思、前因后果我都不知道,就不了了之,扔在一旁得过且过。而且,我每本书只读一遍。

  但是,这次老师要求做笔记,多读几遍。我仔细地照着做了几遍,书的意思渐渐清楚了。以前我没发现的东西我现在都发现了。例如,人物的动作、语言都可以体现出人物的心理活动,令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环境的描写更可以体现出人的欢乐、悲哀、忧愁、喜笑颜开……种种情绪。这一切为什么我以前没发现?难道书读多了,由兴趣,认真,到最后的精品(精细品析)可以找出这一切?

  “读书百遍,其意自现”看来是真的。的确,只有书读多了,才能理解意思,开阔视野,不断增加知识。看来,我以前那套读书方法行不通。不过,我又发现了另一种读书方法——多看,仔细。真希望这能陪伴我走得更远、更远。

读书交流会发言稿篇5

  萧伯纳曾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我们每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我有一种思想,你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我们每人都有两种思想。”读书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必修课。今天,在这里召开“读书交流会”,其目的不仅是老师就自己读书,而在于大家相互交流,分享,欣赏。本学期联校为我校分发了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一书,我校班主任人手一本,认真阅读,做笔记,写心得、体会或感想。今天,我校选出四名优秀班主任代表,来谈谈读《班主任工作漫谈》一书的心得、体会、感想或建议。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一书,涵盖了以班主任为主题的全方位教育、教学管理的策略和实施方法,涉及到了班级管理的方方面面,内容丰富、通俗、生动、易行,每一章,每一节甚至每一段都寓意深刻,让人读后受益匪浅。今天,我校就以《班主任工作漫谈》第一章、第一节《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为主题,由班主任代表谈谈自己读书后的心得体会、感想或建议。下面先由张枝老师发言

  对,马老师所说的这些深有同感,从大学到乡村小学,从一名学生突然成为了一名班主任,当面对38名学生的喧哗时,心里还真有点不太适应,有时也想逃避,也有时会抱怨,但是责任感告诉我:这半年不是来混日子的,既然学校这么信任我,让我当了班主任,那我就不该让他们失望。所以我从开始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带好我的第一批学生们。学校条件依然有限,学生依然那么调皮,但是只要改变心态就真的可以去容纳很多。我以前看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人一直向别人说他能移走高山,之后他在众目睽睽之下表演了移山之术,迅速地翻过了高山。在众人疑惑中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山不过来我就过去”,我感觉到这个故事所体现的哲理与魏书生老师“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不能要求环境适应自己,只能让自己适应环境。只有先适应环境,才能改变环境。所以当我们面前有一座高山时,不要抱怨,增强自己的力量翻过去就好。——张枝

  嗯,张老师的发言非常精彩。我想,魏书生老师把这个环境与自己心态的问题圹在第一章第一节也一定有他的用意,不管是在哪里教书,城市或乡村,条件优越与否,学生听话与否,这都是客观环境,不能随我们的意愿而改变,并且在我们去教书之前已形成,成以我们要改变的是自己的心态,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遇到一个不尽人意的环境,总要以改变自己做起,才能适应环境。——张婷媛

  在魏书生先生《班主任工作漫谈》这本书里,我最感兴趣的就是他所提出的“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这一观点,我认为这不仅适用于班级管理而且适用于社会生活。魏书生先生在书中提到“人总要面对一个不尽不意的环境,总要从改变自己做起,才能适应环境,进而使环境朝着如人意的方面呈改变一丝改变一毫。通过这个使我深刻明白,面对随时会转变的环境,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从改变自身做起。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一切。以自身的例子来说,我作为一名支教老师。身份一下子从学生转化为老师,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这个转变最初很困惑。但是也深深地明白。这是我无法改变的现实。所以我要学会适应这、个改变,适应现在所处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学生和我的双赢。——张梦雅

  刚刚听了张老师的话让我想起了我自身和我的一个学生。刚才前面几位张老师已提到我们从一名学生突然变为一位老师,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大学到小学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刚开始确实有些不适应。但后来想想,环境是不可能改变的,唯一可以改变的就是自己。就如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一书中所说“人不能要求环境适应自己,只能让自己适应环境”。还有我的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可能以前的班主任都非常宠着他,但我不像其它老师那样向着他,他做错了事我该说的说该罚的罚,于是他就产生了一种抵触我的情绪。课下我找他谈话问他为什么。他说:“我以前老师不是这样教的”。我告诉他:“既然你已经成我的学生,就应该想办法适应我的方法,老师教了那么多学生,不可能使你们都能一下子适应,只有你们慢慢地适应老师,你回去好好想,希望你以后能够好好配合老师。”我跟他那样说了之后,他好像也明白了许多,后面的日子里他进步了不少。可见,人总要面对一个不尽人意的环境卫生,总人从改变自己做起。才能适应环境,进而使环境朝着如人意的方面改变一丝一毫。——宋萍萍

  总结语:我校的张枝、张梦雅、宋萍萍三位老师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及张婷媛老师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分别谈到了自己对《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的心得体会。

  众所周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班级虽小,但它却像一个社会,也存在着一个管理问题。作为教师,要当好班主任,管理好班集体,就必须掌握一些班级管理的理论、方法、技巧,学习借鉴一些先进的班级管理经验,而魏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一书正谈到了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方方面面。

  班主任工作十分繁琐、复杂,听了以上老师的发言,我们或多或少的会受到一些启迪。

  魏老师在书中还写道:一个人首先要适应环境,享受美好生活,生活不能没有理想,但人类不能以理想主义的目光苛求生活。当代人应该少埋怨环境,多改变自我。人应学会自我更新,今天的我应该比昨天的我有新的认识,新的发现、新的能力。只有自己不断更新了,世界在我眼里就总是新的。这是多么纯朴而富有哲理的话语。

  通过我亲自读书与交流,我深感:二十一世纪的教师要做学习型与反思型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承担教育的重任,只有时刻思索才能不断发展,我愿所有的教师都能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让好书伴随教师成长,让阅读成为习惯。

读书交流会发言稿篇6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你们好!今天我给大家演讲的题目是《读书的乐趣》。

  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思想的宝库。读书可以让我们无知的领域不断缩小,读书可以让我们更加丰富起来,成熟起来。

  俗话说:“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读书可以使我们感受到茫茫宇宙的无限神奇,埃及金字塔的灿烂和瑰丽文化,尼亚加拉大瀑布的壮观和震撼,海洋世界的浩瀚和富饶,而不必亲临其境;读书使我们可以超越时空的局限与人类历史上一些先贤伟人进行无声的交流和探讨,而不必回到过去,回到从前。

  读一本好书可以让我们分清美丑,识别善恶,明辨是非,让我们渐渐地高尚起来,纯洁起来。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是啊,读一本好书使我们可以从圣贤和智者的叮咛中顿悟人生的真谛,从伟人的人生记录中感悟崇高的境界和高尚的情怀,从科学家奋斗的文字里体会攀登的艰辛和执着,从英雄可歌可泣的故事中找到与命运抗争和搏击的无穷力量以及坚强意志。

  我也曾切身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受家庭的熏染,我从小就爱读书,因为父亲和母亲都是书迷,一天到晚都在看书写作。而且我家的书比较多,父母亲单位图书馆更有数不清的好书,只要我想读都能读得到。虽然我还不太明白古人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真实意蕴,也还没达到“三更有梦疏作伴”和“为书消得人憔悴”的程度,但现在读书的的确确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我一直手不释卷的读着,完全沉浸在知识编织的美丽世界中。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的这句至理名言曾激励着无数学子发奋读书。书中有许多乐趣,我们读着也感到快乐。同学们,为了我们的进步和成长,为了我们伟大祖国的进步和繁荣,让我们一起读书吧!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相关热词搜索: 发言稿 交流会 读书 读书交流会发言稿6篇 读书交流会发言稿6篇 读书活动交流会发言稿

版权所有:求精文档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求精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求精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180158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