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局关于以“两山”理念引领湖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高质量发展标定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新方位,成为未来一个时期最鲜明的导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大调研活动和市委“提标杆、破难题、助赶超”专项调研的部署要求,调研组立足奋力当好践行“两山”理念样板地、模范生这一重大使命,聚焦“经济发展离高质量要求还有哪些不足,新的发力点在哪里”这一问题,以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为切入点,通过采取“寻乌调查”式的方法、“开门听建议”的形式,深入调查研究,对湖州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的短板、今后努力的方向和重点举措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形成本报告。
一、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差距短板在哪里?主要表现在总量结构、产
出效率、动能后劲和服务供给四个方面。
1.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是最大的硬伤。
全市GDP、财政总收入两项核心指标全省占比相对较低, 2017年分别仅为4.78%、3.97%,人均生产总值82952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小,尤其是城市经济发展薄弱,造成规模效应不明显,发展能级不突出。产业结构还处于中低端,规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仅30.1%,低于嘉兴和绍兴;纺织、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等八大传统产业占比高达33.2%。这些因素使得产业附加值不高,规上工业增加值率为18.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2.效率不高、能耗不低是最大的痛点。
亩均效益低问题最为突出, 2017年全市建设用地亩均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18.13万元、 2.99万元和12.85万元,规上工业亩均税收为12.7万元、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每人12.07万元,与全省平均水平均有不小差距。经济增长对能源资源消耗的依赖度比较高,全市八大高耗能行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42.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3.动能不强、后劲不够是最大的危机。
重大项目尤其是引领性、标杆性的重大产业项目缺乏,投资规模大的单个工业项目更少。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强,研发投入偏低, 2017年规上工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1.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不多,科技成果产业化链条不够完备,重大创新平台的支撑作用不够明显。后备空间不足,对未来打造高能级平台带来较大制约。
4.服务不优、供给不足是最大的缺口。
通过“最多跑一次”改革,审批办事效率较以往有了明显提升,但“标准地”、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等突破性的重大改革,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不小差距。教育、医疗、文化等整体配套水平不够高,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不少企业面临人才引得来、留不住的难题。国家层面综合性的战略支持有欠缺,尤其是全省大力推进的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等战略,有的没有将湖州纳入最核心区域,海洋经济、自贸区也未覆盖到湖州。
二、目标定位是什么?就是聚
焦“两山”引领,聚力绿色发展,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样板之城。
对湖州而言,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聚力“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要求,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康庄大道、阳光大道、金光大道,以绿色发展为主要特色,以打造南太湖新区和沪湖绿色智造大廊道为龙头,以“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国家创新型城市等国家级试点以及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乡村振兴示范、全域旅游示范等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在平台、项目、人才、政策、环境、考核等方面统筹发力,在高质量基础上加快赶超,以质量追赶带动总量跃升,全力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样板之城。
基于湖州高质量发展的特色要求和调研掌握的情况,调研组初步提出,从今年起通过四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形成能够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四大系统,实现产品和服务质量、全要素生产率、发展动能、营商环境等的有效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处于全省前列。
1.构建绿色智能的产业支撑系统,努力成为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的“排头兵”。到2022年,全市形成以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信息经济、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四大新兴产业和金属新材、绿色家居、现代纺织、时尚精品等四大传统优势产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体系,八大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6%,规上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0%以上,数字经济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6%左右。
2.构建高效配置的要素支撑系统,努力成为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急先锋”。到2022年,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机制全面构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快于经济增长速度,居于全省前列。工业亩均税收年均增长15%,力争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单位增加值能耗力争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年均下降8%以上;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7万元/人·年,年均增长8%以上。
3.构建充满活力的创新支撑系统,努力成为发展动能提升的“名典范”。到2022年,创新在全市发展中发挥主要作用,人才在区域竞争中产生集聚效应,经济发展逐步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全社会R&D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85%;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00万人,累计引进大学生及其他各类人才30万人。
4.构建配套完善的服务支撑系统,努力成为营商环境提升的“新标杆”。到2022年,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务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全面达到一流水准,整体营商环境居全省和长三角前列。政府职能转变和治理数字化转型基本完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工作、政策、评价“四大体系”基本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深化,区域交通枢纽地位基本确立,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三、高质量发展路径怎么走?
重点朝着八个方面去突破。
1.坚持项目第一,加快重大项目落地大突破。深入研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把对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谋划招引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今后四年每个县区每年都力争引进和主体工程开工1个五十亿元以上的中高端制造业项目。大力实施市县(区)长项目工程,以“见工地、见设备、见产品”为标准,狠抓项目的竣工投产达效。深化招商引资和项目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形成“一个口子牵头、多头跟进服务”的项目引进推进新格局。
2.坚持实体为本,加快产业体系建设大突破。更加突出首位产业培育,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信息经济、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四大新兴产业,前三个到2022年规上主营业务收入均达到1000亿元以上,生物医药达到500亿元。改造提升金属新材、绿色家居、现代纺织、时尚精品等四大传统优势产业,到2022年规上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600亿元、 1000亿元、 700亿元和500亿元。大力培育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绿色金融、现代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融合。
3.坚持精准发力,加快企业主体培育大突破。围绕支柱型企业,通过企业上市、并购重组等措施,深化“金象金牛”大企业培育, 2022年数量达到20家以上。围绕成长型企业,加快培育“高技术高成长”企业、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到2022年新培育“双高”企业200家以上,瞪羚、独角兽企业数量明显增加。围绕创新型企业,加快培育科技型、创业型中小微企业,力争培育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3500家左右。围绕夯实主体基础,重点在绿色企业、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创建上求突破。
4.坚持能级提档,加快平台集聚提升大突破。按照高质量要求,谋划实施南太湖新区和沪湖绿色智造大廊道,分类打造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城市经济发展主平台、“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和融入上海同城化都市圈的主载体。系统推进万亩千亿大平台、各类专业园区、特色小镇和小微企业园建设,力争到2022年省级以上产业平台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到60%左右。把亩均固定资产投资400万元以上、亩均产值500万元以上、亩均税收30万元以上作为平台项目准入的刚性要求,切实提高平台集聚集约发展水平。
5.坚持颠覆常规,加快重大改革试点大突破。拿出“颠覆性、开创性”的改革创新举措,持续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快建成智慧之城、数字之城、移动之城。聚焦“一带一路”统领,在全省率先建设高质量外资集聚先行区,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深入推进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力争到2022年绿色贷款余额达到1000亿元。结合“五未”土地处置,深化“标准地”和“亩均论英雄”改革,到2022年原则上全部工业用地都要采用“标准地”供地模式。
6.坚持上不封顶,加快创新创业能级大突破。严格落实对科技和人才投入资金上不封顶的重大原则,深入实施“1+N”人才强市新政,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市。加快打通覆盖全市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高新园区”的产业化链条,到2022年建成众创空间200家以上,湖州科技城建设基本成型。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引导企业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到2022年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0件。
7.坚持底线思维,加快风险防范化解大突破。按照“资产覆盖债务、收益覆盖利息”的原则,以“关键是化解风险点”为主攻方向,加快落实划清“跑道”、“县区收权限、乡镇关闸门”等举措,确保债务风险保持在可控范围内。严厉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健全金融风险防控和监管体系,进一步加大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力度,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着力打造全国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8.坚持惠民富民,加快协调共享发展大突破。以治水、治气、治土、治矿、治废为重点,全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到2022年污染防治形势得到彻底扭转,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全域旅游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力争到2022年过夜旅客突破1.5亿人次。教育、医疗、养老等各类保障水平和文化、体育等服务水平更加适应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相关热词搜索: 对照 高质量 存在问题版权所有:求精文档网 2018-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求精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求精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180158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