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2022年傅雷家书读后感1000字【优秀范文】

时间:2022-07-11 13:10:04  阅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傅雷家书读后感1000字【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2022年傅雷家书读后感1000字【优秀范文】

一、在教育孩子时,傅雷永远身作则。

傅雷、朱梅馥和全天下所有父母一样,都希望孩子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而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也会提出一些作为过来人的建议。书中写道“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而傅雷也的确是做到了这一点,他奉劝儿子要多努力,因为“勤奋比天赋更重要”。而他自己也一天花费十几个小时来进行他的翻译工作,他所翻译的《欧也妮·葛朗台》《巴尔扎克全集》《幻灭》《约翰·克里斯朵夫》等作品至今都是不朽的名作,后人还专门设立了“傅雷翻译出版奖”来表彰那些近代优秀的发育翻译家们,他在学术方面为我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尽管儿子在国外留学,他仍然时刻培养儿子爱国的思想观念。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时候,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的大多人们并没有足够文化艺术素养。对于以音乐表演艺术来谋生的钢琴家傅聪来说,在国外发展无疑是更好的选择。但傅雷在信中多次提到“你不是抱着一腔热情,想为祖国,为人民服务吗?而为祖国,为人民服务是多方面的,并不限于用音乐去安慰心灵———虽然这是你最主要的任务。”尽管傅聪不能通过音乐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去,但他可以通过用事实使别人受到他实质的帮助。

同时,傅雷也在思想方面教授了傅聪许多中国优秀哲学。书信中写到“富贵于我如浮云,在你我是一条极崇高极可羡的理想准则…。。或许是气质不同,并非多数中国人全是那么淡泊。我们不能把自己太理想化。“傅雷对于巴尔扎克笔下那些为了追求富贵奋不顾身的那些人十分不理解,并要求孩子要学习传统的中国哲学,可以看出他至始至终不忘初心

傅雷从1940年开始一直从事外国文学译著工作,同时参加马叙伦、陈叔通等筹备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建国后,任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及书记处书记。他应该是最希望党、希望国家发展的更好的,也是最最不应该被扣上“反党”的帽子的。或许傅雷倾注一番心血在这上面,到头来却受了当头一击,极度的失望或许是他自杀的原因之一吧。

傅雷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翻译家,更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观念现在看看也毫不过时。我认为现代家长们也应该学习他的教育方法。

翻开《傅雷家书》,一封封深情的家信映入眼帘,父母的谆谆教导、孩子的感恩之情,不觉已流入心间。

《傅雷家书》,创作于9~9经历了文革初期,文革前,傅聪去波兰留学。此后与父亲傅雷常常书信来往。文革时傅雷家遭到抄家,傅聪的书信只剩下残余的几通,所以文章中大部分为傅雷对傅聪写的书信,故名“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不仅仅是书信,还是傅雷和傅聪交流艺术的平台,处处可见深厚的艺术功底。在一篇篇清新的文笔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即使相隔万里,依然不减。

家书中最常见到的,还是关于音乐的内容。父子俩时常是在家书中畅谈自己对音乐的见解,对音乐作品的感悟,对艺术家的评论。傅聪曾获得第五届肖邦钢琴比赛第三名,是有名的钢琴家,受过国内外知名音乐家的赞誉。这些功劳与他严厉的父亲是密不可分的。

傅雷对小时候的傅聪严加管教。那时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四周被日本侵略者包围的上海孤城,连大气中都弥漫着一种罪恶的毒氛。傅雷先生不让孩子去街头游玩,他把孩子关在了家里,培养他的音乐和文化。他还十分注意孩子的言行举止和生活习惯,他要求孩子生活俭朴,学习认真,每天都要监督傅聪不停地连上几个小时的琴。不过傅雷并不是死板的教育。有一次,傅聪正练着琴,突然来了灵感,弹着弹着就跑到自己的调上了。父亲察觉到异常,便走下楼来。傅聪吓得赶忙回到谱子上去。但是这次,傅雷不仅没有责备傅聪,反而叫他弹自己创作的曲子,父子俩一起研究,并将刚才的曲子命名为《春天》。

傅聪长大后远出家门出国留学、演出,傅雷的家书也一直陪伴着他。傅聪在外艰苦奋斗时,家书便是他唯一的慰藉。9年9月3日凌晨,傅雷夫妇戴着沉重的精神镣铐,离开了这个世界。两个多月后,当傅聪从一位法国朋友那里得知噩耗后,顿时天旋地转,热泪纵横。

人爱其子,胜于一切。傅雷对孩子所灌注心血,全部融入到一封封家信中。傅聪在异国他乡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信念与精神。使他在海外孤儿似的处境里,好像父母仍是在他身边给他教导、鼓励和鞭策,使他拥有更多的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走自己正当的道路。他拒绝与祖国敌对的国家的邀请,从不做有损于祖国尊严的言行。这种热爱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在万里之外给他殷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

傅聪在艺术上的造诣,离不开父亲傅雷苦心孤诣的教诲。傅雷已去,家书仍留。傅雷家书给我们带来的爱与精神,永远影响着下一代。

《傅雷家书》是一本值得细看和咀嚼的书,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教育方式,而傅雷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值得推崇的,也是值得效仿的。

傅雷父子透过这些书信,不仅仅在两人间建立了牢固的纽带,也透过这一条纽带,使孩子与远离的祖国牢牢地建立了感情。

既然是父子之间的家书,那么书中最突出的,当然是浓浓的父爱了,或许每个父亲对他们的孩子都疼爱有加,但在疼爱的同时,不忘对其进行音乐、美术、哲学、历史、文学乃至健康等等全方位教育的,不知能有几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好的家庭,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好事,它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傅雷教育孩子的方法比较个性,他透过书信对远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指导,而且还透露了对儿子的牵挂和爱。

在书信中,他告诫儿子“人总得常常强迫自己,不强迫就解决不了问题,最基本的就是要抓紧时间”;
“做事要科学化,要彻底”;
“在外面世界均勿难为情,被人家随便多留,才能不打乱事先定好的日程”;
“修改小习惯,就等于修改自己的意识与性情”。这些难道不是我们就应引以为鉴的吗?

天下父母的爱都是一样的,我的父母虽不像傅雷那么出名,也不能说出让人立身处事的大道理,但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不管做任何事,都会先为我思考,为我打算。

《傅雷家书》中有着许许多多做人处世的大道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父母日常的教诲又何尝不是立身行事的准则呢?不错,很多家庭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是有多少家庭能够教育好孩子呢?在中国,家长都没有用心与孩子沟通,不了解孩子的状况,没有正确地引导孩子。

还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不打不成材,因而让孩子身心受到伤害,孩子不但没有变得懂事,反而更加叛逆起来。所以,家长们就应看看《傅雷家书》,而作为孩子的我们也要看看这本好书,因为它将会感染我们,让我们察觉到家长的用心良苦,懂得感恩,它更让我们懂得艺术的欣赏,在生活的处事做人,得到正确的指引。

不管过多久,傅雷先生的影响还将会一向存在,因为他的教育方式能够当做家庭教育的蓝本,而《傅雷家书》也会哭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

父爱,没有母爱的温馨与娇纵;
没有友爱的直接与热情;
却拥有了一种明智与深沉。

《傅雷家书》是傅雷以书信的形式写给他的儿子的一本家信集。那一封封书信,那字里行间,都表现着傅雷对儿子的浓浓的爱。当我在阅读时,脑海里不由地闪现出一个伏案写作的背影。看啊,他在为孩子的成就而骄傲微笑;
看啊,他在为孩子的受挫而眼含忧虑;
看啊,他在为孩子的骄傲而不满……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为了他的孩子。

傅雷是一个睿智,博学正直的学者,而他给我的最深印象却是他对儿子的严历家教。他无时无刻不在用书信鞭策和鼓励着他的儿子,教他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傅雷用自已的亲身经历以及人生经验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谨慎且一丝不苟,礼仪要得体。遇到困难不退缩不气馁,取得了成绩不骄傲,要更加地努力。但在此同时傅雷也对儿子的生活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劳逸结合,正确地理财,正确对待和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这些教诲都体现着傅雷的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父亲,他和傅雷一样也是一个对子女非常严厉的父亲,曾几何时,我也曾因此怨恨过他。在那时的我看来,他严肃、严厉、甚至有点不近人情。当我在取得优异成绩时,他并没有如我所想的那样夸奖我,只是淡淡的嘱咐我要继续努力,当我考试失利时,他也没有安慰我,只会皱着眉头,严肃的与我讨论失利的原因,我想,如果不是母亲告诉我父亲会在暗地里为我成绩高兴,为我失利担忧,我恐怕会一直怨恨父亲,一直理解不了父亲对我的`爱,而现在,我什么都懂了,他并不是不爱我,只是习惯性地把爱掩藏在厚厚的外壳下罢了。

在教育孩子上,父亲与傅雷的想法是相同的,他们用严厉掩饰着自己的温情,将期盼倾注在孩子身上。哪怕会被孩子记恨,会被孩子不理解,也依然坚持自己的选择。直到看到了孩子站在成功的封顶。

《傅雷家书》想表达的远不止这些,然而,我的拙笔却只能写出它最浅薄的一面,父爱,并没有母爱那般温柔,父爱深沉如壁石,于无言中坚定,执着的守望者我,给与我前行的力量,我想,我大概不会忘记这本书,不会忘记那些字句,不会忘记那样一个父亲,因为这会让我一生都受益匪浅,或许我做不到傅聪那般成功,但却能够尽自己所能,不至于让父亲失望,让他也可以像傅雷一样为自己的孩子骄傲。

在此。我想说,《傅雷家书》谢谢你,谢谢你让我看到那样的一个父亲,更谢谢你让我真正地理解那份明智又深沉的父爱。

翻开《傅雷家书》,一封封深情的家信映入眼帘,父母的谆谆教导、孩子的感恩之情,不觉已流入心间。

《傅雷家书》不仅仅是书信,还是傅雷和傅聪交流艺术的平台,处处可见深厚的艺术功底。在一篇篇清新的文笔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即使相隔万里,依然不减。

家书中最常见到的,还是关于音乐的内容。父子俩时常在家书中畅谈自己对音乐的见解,对音乐作品的感悟,对艺术家的评论。傅聪曾获得第五届肖邦钢琴比赛第三名,是有名的钢琴家,受过国内外知名音乐家的赞誉。这些功劳与他严厉的父亲是密不可分的。

傅雷对小时候的傅聪严加管教。那时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四周被日本侵略者包围的上海孤城,连大气中都弥漫着一种罪恶的毒氛。傅雷先生不让孩子去街头游玩,他把孩子关在家里,培养他的音乐和文化。他还十分注意孩子的言行举止和生活习惯,他要求孩子生活俭朴,学习认真,每天都要监督傅聪不停地连上几个小时的琴。不过傅雷并不是死板的教育。有一次傅聪正练着琴,突然来了灵感,弹着弹着就跑到自己的调上了。父亲察觉到异常,便走下楼来。傅聪吓得赶忙回到谱子上去。但这次,傅雷不仅没有责备傅聪,反而叫他弹自己创作的曲子,父子俩一起研究,并将刚才的曲子命名为《春天》。

傅聪长大后远出家门出国留学、演出,傅雷的家书也一直陪伴着他。傅聪在外艰苦奋斗时,家书便是他唯一的慰藉。9年9月3日凌晨,傅雷夫妇戴着沉重的精神镣铐,离开了这个世界。两个多月后,当傅聪从一位法国朋友那里得知噩耗后,顿时天旋地转,热泪纵横。

人爱其子,胜于一切。傅雷对孩子所灌注心血,全部融入到一封封家信中。傅聪在异国他乡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信念与精神。使他在海外孤儿似的处境里,好像父母仍在他身边给他教导、鼓励和鞭策,使他拥有更多的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走自己正当的道路。他拒绝与祖国敌对的国家的邀请,从不做有损于祖国尊严的言行。这种热爱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在万里之外给他殷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

傅聪在艺术上的造诣,离不开父亲傅雷苦心孤诣的教诲。傅雷已去,家书仍留。傅雷家书给我们带来的爱与精神,永远影响着下一代。

轻轻合上书,品味着书中诗般的文字、真挚的情感,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傅雷家书》虽说只是一部傅家书信的真实记录,但是通过这些飘洋过海,飞越大陆的书信,把千里之外的儿子与牵挂他的严父,亦如挚友,还有无微不至的母亲之间的情感紧紧相连,想想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不禁热泪盈眶。

楼适夷说过:“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这也是一部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没错,透过家书,父子二人对艺术深入的探讨中,饱含父爱的关切。他为了儿子,从小聘名师教他钢琴,后来又送去波兰深造。儿子不断学习,父亲不断翻阅古今音乐典籍,从诗词歌赋到古典浪漫时期的经典,为儿子提供最恰当的建议,有多深的父爱,才有如此伟大,这才真是呕心沥血!这也就能明白傅雷家教多么严,望子成龙的心情多么热切,他创造了无法达到的神话。从他对傅聪的指点中对我有很大启发:练习往往只是第一步,迈向成功必须靠理想和思想,灵魂便在其中。肖邦能在傅聪的琴键上重生,不是年复一年的磨练技巧,而是精神上的一致。“头脑是一切的总指挥。”

“美的音质来源于心的感受能力。”中国古典文化给傅聪以极大的帮助,常常捧一本书,品味五千年文明,欣赏汉唐风韵。人生活中不仅仅有疲惫、劳累,更有诗意,使人开朗,给人以奋斗勇气。傅聪曾说:“诗词在手边越读越爱它们,也越爱自己的祖国,人在他乡,心永在家乡,永在中国。”这与傅雷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学艺术在于为人民服务,做人、做教育家,给他人经验、借鉴。”“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就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拥有一颗真挚的心,才能撑起人生的境界,故赤子永不会孤独,没有鸢飞戾天之心,便不会失落,以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积极面对世间百态。”傅氏父子不断进步,至死也铭记于墓碑上。永留于心。傅雷总害怕儿子成名后高傲自大,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儿子谦虚做人,严谨做事,心中要有人格的尊严。傅雷夫妇的心血体现在傅聪的一言一行上。几年前,在西安音乐厅偶遇傅聪先生,看到先生在后台准备演出,与书后照片相似,我一眼便认出了他,举止儒雅,举手投足间溢满了的是教养,虽只是看到先生的侧影,但对傅氏家族的敬意油然而生,也不禁感叹傅雷教育的成功。

傅雷家书,伴随一生,带来的收益存于心里,即使傅聪没见到父母最后一面,但家书勾画出了他们的真情,“润物细无声”,合上书本,回味这些家书,对我做人、处事、立身具有极大的教育启示,受益终身。

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子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子,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

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子慕不减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傅雷是我国着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温厚善良,又端庄贤淑的东方女性。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

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至文革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

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就是凡事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

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经历也在不断的提高,在傅雷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西二种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懂得了许多,我更了解父母了。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

爱,是一种十分微妙的东西。爱,是一种习惯,无法预料,无法言语。爱,是一种无私的不求回报的付出。爱,是一件糖衣甜而不腻。

自从,我读完了《傅雷家书》这本书。我对爱的理解更深了,尤其是父爱。每个人都有父母亲,是他们给了我们生命,是他们养育我们长大。在成绩长过程中,我们都得到了父亲的教侮,母亲的慈爱。

傅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文艺评论家,妻子朱梅馥是一个温柔善良、贤淑的东方女性。他们的教育,让儿子成为了一个世界著名的钢琴演奏家。傅雷夫妇在长子傅聪留学波兰期间书写了长达186封的性情家信,信中既有父亲对文化艺术的探讨,又有思想上的交流,还有母亲对生活琐事的“唠叨”。

那一封封家书,傅雷先生放下做父亲的尊严,毫无顾忌地向儿子忏悔自己的过错,吐露自己的心声,消除父子间的隔阂,仿佛傅雷就在我身旁,从信笺中拿出一封信,深情地念给我听,让我陶醉着,沉浸着,铭记着。

“爸爸这一年来似乎衰老了许多,白发更多了。我也较去年廋了许多,常常要脸肿脚肿,都是心脏不健全的迹象。”这一句话是母亲写给儿子的。话语中,满满的都是父母的老态,在经历了岁月与人世的双重折磨,年纪才不过百的傅雷夫妇愈发衰老,身体和精神也较之前差了许多。而此时,两个儿子都没有陪在他们身边,不免让人感受到“英雄迟暮。”的无奈与凄凉。

是啊,现在的儿女在外为自己的事业而拼搏,拼出一片天地。又可知,家中的父母为他们而担心,他们的脸被岁月的痕迹布满,一颗颗“老人斑”烙印在脸上。头顶上的头发被岁月染上了白色颜料,父亲的头顶,莫名的地被岁月变成了一片“荒原”。可这一切,又不是父母对儿女的挂念与担心所付出的代价。又有的儿女不孝顺,在外外面花天酒地,追求潮流,挥霍着父母的“血汗钱”。不孝的儿女们在你们做着对不起父母的行为时,你们是否想过你们父母脸上的烙印,头顶的白发和“荒原”,醒醒吧,他们生是为了你们,死也是为了你们,难道你们不应该感恩他们吗?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傅雷夫妇的家书,亲情溢于字里行间,深深地让我感动,一股亲情的力量感染着我。这让我想到了我的父母亲。我的父亲对我的爱,绝不亚于母亲对我的爱。在雨天,母亲把伞送到我手中,这是雨中的母爱,淅淅沥沥。在网上,父亲为我盖被子,让我依然在床上酣睡,这是温暖的父爱。

在这里,我想对我的父母说一声:“我爱你们!”

八天的时间,把《傅雷家书》读完,二百封信,十三年的思念,十三年的叮咛,十三年的交流,十三年的嘱托。

世上绝少有这样的一对父子或母子吧!从五四年傅聪离开祖国赴波兰学习,漫长的十三年间,傅雷夫妇基本上是不间断地给儿子写信,在收集的二百封信中,没有看到傅聪回信的我们,却依稀在经历着傅聪的成长,在他成长的每一步,都能体会到父母殷切的期许与希望,饱含着傅雷夫妇在其成功路上的谆谆教诲,家风与教养透过这一封封家书来进行传递与传承,子女的成功不单纯只是个人努力的结果,更是父母言传身教的最好体现。

在这两百封家书当中,我们体会最多的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思念。古语有云,父母在,不远游。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傅聪是应其它国家邀请,代表国家参加比赛进而留学,我们可以想象得到,正是因家良好的家教以及傅雷夫妇深厚的艺术修养,才造就了当时优秀的傅聪,对于傅聪的出国,夫妇俩即是不舍,但又不能不舍,在多数的信件当中,我们可以看到父母并不羞于表达对孩子的思念和爱,对傅聪有时不能及时回信的抱怨,即便身边有傅敏陪伴,天下的父母都是这般对孩子的吧,既要放手又不舍放手。

其次,我们可以见识到傅雷夫妇深厚的艺术底蕴。我们可以看到双方对于艺术的交流与探讨,也能感受到他们之间的碰撞与共鸣,傅雷夫妇源源不断地将国内有价值的艺术资料邮寄给傅聪,也不断地对傅聪的作品加以评价及指导,更不时地督促傅聪应该到什么样的环境去培养自己的艺术灵感……艺术修养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

再次,我们可以感受到傅雷夫妇对傅聪家教之严,在很多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傅聪的批评,甚至于对其写信的字体,甚至于到某一个字,傅雷经常说傅聪的性格和他一样,就是这样的性格,需要怎么样弥补缺点。还有就是对傅聪人生之路的指引,从其在国外的日常生活,到渐渐长大后的恋爱与婚姻,甚至对从未见面的外国儿媳也纳入到教育的范畴中来,从夫妇两自身的琴瑟合鸣,指导双方如何互相体谅,从家庭经营过程中的柴米油盐,到如何精打细算地维持收支平衡,事无巨细,情意殷殷。在政治上相当敏感的当时,傅雷不但向傅聪通报国内的时局,而且嘱咐傅聪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因失言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在书信当中,我们最有感触的应该是我们并未体会到两人之间的代沟,我们可以感觉到他们之间沟通是比较畅快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在这个家庭中成员间的信任与平等,每封家书都会给孩子阐明一些道理,指引一些方向,在当时的环境当中,这种父子或母子间的关系并不常见,这种良好的家风也使傅雷夫妇能够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兄弟二人成为必然。

教养同样是个积累的过程,它与人成长环境的贫富无关,却与这个环境中的指引人息息相关,透过家书看傅雷夫妇,我们只能慨叹其二人的英年早逝,钦佩其二人的铮铮傲骨,也愿通过这些家书,能引起我们对家庭教育的反思,让这些家书,成为指引孩子正确道路的一盏明灯。

相关热词搜索: 傅雷家书读后感1000字 家书 读后感 傅雷

版权所有:求精文档网 2018-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求精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求精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180158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