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出血热防控致家长一封信(9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篇一:中学出血热防控致家长的一封信
尊敬的各位家长:
秋冬季是流行性出血热的高发季节,为帮助家长做好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现将有关知识告诉大家,希望做好预防。
一、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出血热称之为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包括野鼠及家鼠)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老鼠(黑线姬鼠)是主要的传染源,可经过多种途径传播给人。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
我省以关中地区(包含西安、咸阳、渭南、宝鸡等地)的出血热发病率最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每年有两个发病高峰,4-6月(或5-7月)会出现一个小高峰,在10月-次年1月会出现一个大高峰,现在正值出血热发病的高峰期,因此要做好防范工作。
二、出血热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播:携带病毒的鼠类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可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人体而感染。
2、消化道传播:进食被病毒鼠类排泄物污染的水、食物经口腔粘膜及胃肠粘膜感染。
3、接触传播:被带毒鼠类咬伤或皮肤损伤口直接接触带毒鼠类的排泄物、分泌物感染。
4、虫媒传播:被鼠类体表寄生的螨类叮咬可引起传播。
5、垂直传播: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三、出血热的临床症状
出血热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它的传染性较强,一定要引起注意。由于这种疾病的症状与感冒十分相似,因此许多人都无法辨别。
早期症状
早期出血热患者出现的症状与感冒类似,比如流鼻涕、咳嗽、发热等等,还有的患者会出现水肿及尿液变少的现象,这些症状又会被误以为是急性肾炎。之所以出血热会与感冒及急性肾炎相混淆,主要是由于出血热存在潜伏期,这个时间大约为半个月。
晚期症状
如果感染性病毒进入身体内,会损伤毛细血管,从而引起发热。此时患者会出现怕冷的症状,体温可以升高到39-40度,发热大约会持续一个星期,同时身体还会出现剧烈疼痛、腰痛乃至全身酸痛等中毒症状,一些病情严重的患者还会有休克的表现。持续高热4-6天时,患者的体温会出现大幅度下降,从而威胁到生命。
并发症
1、肠道出血
以呕血、便血最为常见,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2、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可以表现为呼吸急促,出现发绀,肺部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和干湿啰音。常于发病2—6天内因呼吸窘迫导致急性呼吸衰竭而死亡,病死率高达67%。
3、心源性肺水肿
主要临床表现是患者突发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痰、头痛、头胀、烦躁不安、皮肤湿冷、大汗淋漓等。
四、如何预防出血热
1、接种疫苗
接种出血热疫苗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最有效手段。学校建议师生和家长,无特殊情况,接种出血热疫苗应接尽接。
2、灭鼠和防鼠
灭鼠是防止本病流行的关键。定期组织灭鼠活动,降低鼠类密度。
3、清洁环境
做好室内外环境卫生,保持居室干燥和通风、床下不放杂物和食品、生活垃圾日产日消、及时清除积存垃圾;灭螨、防螨。
4、搞好食品卫生
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和食物保藏等工作,杜绝病从口入;粮食、食品等应储存在严密无缝的容器内,并加盖以防鼠污染,切勿暴露堆放。
5、做好消毒工作
对发热病人的血、尿和宿主动物尸体及其排泄物等,均应进行消毒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6、注意个人防护
不要直接用手接触老鼠及其排泄物;经常接触可能有老鼠活动的土壤和植被的园林、清洁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穿工作服、戴手套;不坐卧草堆,劳动时防止皮肤破伤,损伤后要正规消毒包扎,在野外工作时,要穿袜子,扎紧裤腿、袖口,以防螨类叮咬;一旦出现发热、肌肉酸痛、皮肤出血点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篇二:中学出血热防控致家长的一封信
家长朋友们,您好!
最近流行性出血热已进入高发期,xx、xx、xx等沿山区县为高发区,通常在秋冬季的11月到次年1月有一个大高峰,在春夏季的5月到7月有一个小高峰。发病季节性与鼠类繁殖、活动及人的活动接触有关。为了您和家人的身体健康,也为预防流行性出血热在校园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师生身体健康,特提醒家长熟悉掌握以下基本常识和预防措施。请您认真学习以下内容。
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即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症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
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出血热病毒主要宿主和传染源是鼠类。野鼠型出血热的传染源是黑线姬鼠,家鼠型出血热的传染源为褐家鼠。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三痛:头痛、腰痛和眼眶痛
三红:颜面、颈、胸等部位潮红
三点:软腭、腋下、胸背部出血
如何预防流行性出血热?
(1)接种出血热疫苗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最有效的方法。
(2)灭鼠和防鼠是关键。
(3)做好室内外环境卫生,保持居室干燥通风,生活垃圾及时清除。
(4)粮食、食品应存放在严密的容器内,并加盖以防鼠污染。剩饭菜必须加热后方可食用。
(5)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
防鼠灭鼠以及做好自身防护是预防出血热的主要措施。应尽量避免在水边、草地等老鼠容易出没的地方活动,避免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污染物。在果园、菜园、养殖场等重点场所,可以长期实施防鼠灭鼠的措施。在野外尽量穿长裤、长衫,以及不露脚趾的户外鞋,以防被鼠类咬伤。此外,接种出血热疫苗是个人预防出血热的最有效办法。出血热高发地区的16岁-60岁的人群,要积极到就近的接种单位,进行全程规范的出血热疫苗接种。在流行区进行野外探险、旅游、耕种等活动,或者有较长期的野外户外工作任务,可以提前接种出血热疫苗进行预防,防止被感染。
冬季是传染病高发期,希望各位家长朋友也多加注意,让孩子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尽量不要带孩子去人群密集场所,如孩子出现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流涕、恶心、出疹等症状,请您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诊,并及时告知班级老师,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
篇三:中学出血热防控致家长的一封信
尊敬的家长:
你们好!
秋冬季节是流行性出血热传染病的多发季节,学校是人群密集场所,容易出现传染病的高发、频发,一旦爆发,危害性极大。为了预防和控制出血热传染病的发生,保护广大师生和家长的身体健康,维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现就将流行性出血热病防控有关注意事项告知如下:
一、流行性出血热的感染途径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潜伏期为5-46天,一般为1-2周,它主要是通过被鼠咬伤或进食被老鼠排泄物(屎、尿)污染的食物等途径而感染。
二、流行性出血热的症状
典型表现为起病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粘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有肾脏损害。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
三、预防出血热的措施
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是最有效的保护手段,16岁-60岁人群全程免疫3针,其中前两针间隔14天,第三针间隔1年,不受流行季节和地域限制,安全可靠有效。
预防出血热的根本措施是灭鼠。因此,还要做好以下事项。
1、搞好室内外环境卫生,室内保持整洁,定期通风,衣物、被褥等生活用品要勤洗勤晒。及时清理垃圾,消除鼠类栖息活动的隐蔽场所,切忌玩鼠,被打死的老鼠要烧掉或埋掉,从而控制和消除传染源。
2、为了杜绝病从口入,要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严防鼠类污染食物,餐具、食物应加盖或放置在老鼠不能接触到的地方,饮用水应煮沸,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方可食用。
3、加强消毒工作,对发热病人的血、尿和宿主动物排泄物及其污染器物,以及死鼠等,均应进行消毒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流行性出血热尚无特异性病原疗法,发病后只能对症治疗,因此,预防尤为重要。
提醒广大家长朋友,一旦发现自己有可疑症状,要及早到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
篇四:中学出血热防控致家长的一封信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
进入十二月,气温将明显下降,不少致病微生物随着一波波的冷空气“粉墨登场”,xx疾病控制中心提醒大家应警惕新冠肺炎、流行性出血热、诺如病毒传染、水痘、和流行性感冒等冬季呼吸道传染病。而我省出现出血热病例在今年呈上升趋势。出血热防控形势严峻。为了您家人的健康,请参与到出血热防控工作中。
一、什么是出血热?
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又叫肾综合症出血热。
二、感染出血热后会出现哪些症状?
典型症状为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及恶心、呕吐、胸闷,常见症状为出血热,潜伏期一般为两到三周。典型临床经过分为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
(一)、发热期: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症状,起病急。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疼痛症状。
(二)、低血压休克期:多在发热四到六日,体温开始下降时,或退热后不久,主要为失血将近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患者出现低血压,重者发生休克。
(三)、少尿期:24小时尿量少于四百毫升。
(四)、多尿期:肾脏组织损害逐渐修复,但由于肾小管回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复,以致尿量显著增多。
(五)、恢复期: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尿量减至三千毫升以下时,即进入恢复期,尿量症状逐渐恢复正常,复原需要数月。
三、出血热的传播途径?
第一、呼吸道传播,病鼠的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空气、尘埃,易感者吸入带病毒的尘埃而感染。
第二、消化道传播,病鼠的排泄物、分泌物污染水源或食物,可以经消化道黏膜而感染。
第三、接触传播,接触鼠的排泄物、分泌物或者是血液经破损皮肤伤口或黏膜而感染,偶尔被鼠咬伤而感染。
第四、虫媒传播,吸血节肢动物,螨类是鼠间的主要传播媒介,也是在鼠和人之间传播的途径之一。
第五、垂直传播,也就是母婴传播。
四、如何预防出血热?
(一)灭鼠和防鼠
灭鼠是防止本病流行的关键,在规定的时间内同时进行灭鼠。灭鼠时机应选择在本病流行高峰(5-7月和10-次年2月)前进行。春季应着重灭家鼠,初冬应着重灭野鼠。在灭鼠为主的前提下,同时做好防鼠工作,防止老鼠进入屋内和院内。
(二)灭螨、防螨
要保持屋内清洁、通风和干燥,经常用有机磷杀虫剂喷洒灭螨,清除室内外草堆。
(三)加强食品卫生
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要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食具和饮用水,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方可食用。
(四)做好消毒工作
对生活和工作区域进行定期消毒,并做好记录。
(五)注意个人防护
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不坐卧草堆,劳动时防止皮肤破伤,破伤后要消毒包扎。在野外工作时,要穿袜子,扎紧裤腿、袖口,以防螨类叮咬。经常开窗通风,保持房屋内卫生干净整洁。
出现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及恶心、呕吐、胸闷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并主动向医生说明情况。全社会共同努力清除鼠类动物是最有效的预防出血热的手段。预防出血热需要人人动手,让我们一起努力,远离出血热!
篇五:中学出血热防控致家长的一封信
尊敬的家长:
您好!冬春季是流行性出血热等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为预防流行性出血热在校园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师生身体健康,请您知悉以下有关出血热预防的相关知识。
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症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主要由鼠类(黑线姬鼠、褐家鼠、大白鼠)等啮齿类动物携带和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发热、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特征的严重的急性传染病。该病起病急、进展快、病情重,若救治不及时可引起死亡。但如果病毒感染后,能够早发现、早诊断、及时治疗,那么重症率和病死率可显著降低。发病呈现春季和秋冬季两个发病高峰,秋冬季高峰(10月份到下一年1月份)远高于春季高峰(4-6月份),潜伏期最短4天、最长60天,一般为7—14天。
出血热传播途径有哪些?
流行性出血热主要传播为动物源性,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传染给人体。该病不通过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主要通过老鼠作为媒介传播,传播途径如下:
1、呼吸气体:带病毒鼠排泄物污染的灰尘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而感染。
2、接触传播:被鼠咬伤,或接触带病毒鼠的排泄物、分泌物,病毒通过损伤的皮肤粘膜进入人体内而感染。
3、污染食物:食用被带毒鼠的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和水而感染。
4、母婴传播: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5、虫媒传播:鼠体表螨类吸了带病毒鼠的血后又吸人血引起感染。
如何防治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可预防的传染病,只要措施到位,就可以避免被病毒感染。防治的关键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1、防鼠灭鼠。防鼠灭鼠,这是本病预防的主导措施,防鼠为切断传播途径,灭鼠为消灭传染源。防鼠就要经常检查房间内可能存在的孔隙,密封所有的可能成为鼠类出入的孔隙。做好防鼠的同时,可在可能存在老鼠的地方安放捕鼠夹或投放毒鼠饵进行灭鼠。
2、疫苗接种。疫苗接种可有效预防流行性出血热。在我国,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的成功上市近20年,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本病提供有效手段,疫苗接种是个人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最有效措施。接种程序是每人全程接种3针次,即接种第1针后14天接种第2针,半年至一年加强接种第3针。
3、管好食品。妥善保管粮食、食物,可放在有密封盖厚塑料、玻璃或金属的容器内,或老鼠接触不到的地方;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食用;残羹剩饭不要乱倒;食具用前应煮沸消毒等。及时清洗洗餐具和炊具,清除溢出的食物。宠物食品及时收拾不过夜。
4、搞好卫生。室内外垃圾及时清理,杂物堆放定期整理,以减少鼠的食物、隐藏场所及鼠滋生地;先洒水后扫地,防止吸入带病毒尘埃;清除草丛等。
5、及时就诊。不明原因发热、曾接触过老鼠、吃过被鼠咬伤的食物、被老鼠咬伤,破损皮肤接触过鼠污染的器物等,应及时到综合医院就诊,就地治疗,要避免误诊。做到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就医,可显著降低病死率。
如何识别发现早期流行性出血热?
如果患者突然发病,畏寒或寒战,继之高热;可伴或不伴头痛、腰痛、眼眶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困倦无力,恶心、呕吐、腰痛及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面部、颈部和胸部潮红(三红),淤点和结膜充血等症状中之一或多项者;发病前1个月内有鼠类接触史或看见过老鼠、鼠排泄物;或所处地区为流行性出血热高发区等,可高度怀疑流行性出血热,应及时就医,并告之医生可能感染流行出血热。
各位家长,流行性出血热“可防、可控、可治”,只要我们做好日常预防、积极应对,就可以有效阻断它的传播与流行,保证我们和孩子的身体健康!
篇六:中学出血热防控致家长的一封信
尊敬的各位家长朋友:
大家好!冬季由于气候寒冷、干燥,容易发生多种传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就是其中的一种,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做好预防措施刻不容缓!现对出血热的症状、传播途径、预防等方面知识向全体家长提出以下宣传和倡议内容,请家长仔细阅读,积极配合。
流行性出血热的疾病简介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feverwithrenalsyndrome,HFRS),也称为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急性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其划归为乙类传染病。广泛分布于全球的55个国家和地区,我国是全球发病人数和病死人数最多的国家,从1950年-2016年,共发生患者1,627,013例,其中死亡47,054人。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数据,近10年,我国平均每年发病人数约10,000人,占全世界同期发病人数的50%以上。xx省属全国病例高发省份。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
疾病潜伏期一般为2-3周,临床上可分为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等五期,早期症状主要是发热、头痛、腰痛、咽痛、咳嗽、流涕等,极易与感冒混淆,造成误诊而延误病情,该病典型表现为:发热(38-40度)、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恶心、呕吐、胸闷、腹痛吐泻、全身关节痛、皮肤黏膜三红(脸、颈、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
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用一次性纸巾或干净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染特性、临床表现
本病宿主动物和传染源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所以鼠是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传播途径主要分为五种:
1、呼吸道传播:鼠排泄物若含出血热病毒,可污染尘埃后形成气溶胶颗粒,经呼吸道引起的人的感染。
2、消化道传播:鼠排泄物若含出血热病毒,可污染食物、水,被人误食后可感染此病。
3、接触传播:被鼠咬伤或者鼠类排泄物、分泌物直接与破损的皮肤、粘膜接触,可感染此病。
4、虫媒传播:老鼠体表寄生的螨类叮咬人亦可引起传播。
5、母婴传播: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流行性出血热的早期症状是发热(体温常在39-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颜面、颈、上胸部潮红),发病急,全身症状有浑身酸痛、极度疲乏的感觉,有的还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重症病人象喝醉酒一样,眼结膜和咽部充血,软腭、腋下、前胸等部位可见点状、条状出血点,并伴有眼结膜水肿及眼睑、面部浮肿等。该病可引发肾衰竭,严重者甚至可导致死亡。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措施
接种出血热疫苗是预防出血热最安全、最经济的办法。
1、年满16——60周岁可在对应辖区接种单位接种。接种剂数:出血热疫苗共接种3剂次,接种第1剂14天后接种第2剂,接种第2剂后6个月至12个月内接种第3剂。
2、灭鼠和防鼠是防止本病流行的关键,在流行地区要大力组织群众,在规定时间内同时进行灭鼠,灭鼠时机应选择在本病流行高峰(5月至7月和11月至次年的元月)前进行。春季应着重灭家鼠,初冬应着重灭野鼠。
3、灭螨、防螨,要保持屋内清洁、通风和干燥、经常用有机磷杀虫剂喷洒灭螨。清除室内外草堆。
4、加强食品卫生。做好食具消毒、食物保藏等工作,要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和食具。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方可食用。
5、做好消毒工作。对发热病人的血、尿和宿主动物尸体及其排泄物等,均应进行消毒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6、注意个人防护。在疫区不直接用于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不坐卧草堆,劳动时防止皮肤破损,破损后要消毒包扎。在野外工作时,要穿袜子,扎紧裤腿、袖口,以防螨类叮咬。
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同时请家长朋友们配合做好以下几点:
1、家长朋友认真阅读《告家长书》内容,遵循科学的方法,及时预防、及时接种、减少孩子生病的机率。
2、切莫隐瞒疾病,不愿医治。由于冬季传染病初期多有类似感冒的症状,易被忽视,因此身体有不适症状应及时到区第三人民医院就医,特别是有发热症状,应及时到区医院就诊治疗。
3、如果孩子有相关症状,应本着“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的原则,查清病情如实向学校汇报病情。
4、倡议各位家长就近到卫生防疫部门接种出血热疫苗。
感谢您的配合!
篇七:中学出血热防控致家长的一封信
建民初中广大师生:
大家好!秋冬季来临,又进入了出血热疾病的高发期。为了预防出血热的发生及传播,请大家注意灭鼠防鼠、及时接种出血热疫苗、注意饮食卫生及环境卫生等疾病防范。现将《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疾病——致家长的一封信》引发给你们,请各位家长高度重视。
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属于国家乙类传染病。我国高发,鼠类为主要传染源,人群均易感。具有起病急、病情重、病程长、病死率高、流行范围广的特点。潜伏期一般为2-3周,早期与普通感冒相似,易发生误诊造成严重后果。
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染源是什么?
鼠为主要传染源。野鼠主要是黑线姬鼠,家鼠主要为褐家鼠。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主要为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三大症状。具体表现为:
①起病急,高热达38度以上,全身酸痛、乏力、衰竭状;
②头痛、腰痛、眼眶痛,称“三痛”;
③面红、颈红、前胸红,称“三红”呈醉酒貌;
④眼睑浮肿,结膜充血水肿。眼结膜、上腭结膜和腋下皮肤等部位出现点状或片状出血点。
流行性出血热是如何传染给人的?
01带病毒的老鼠传染
①接触传播:老鼠咬伤皮肤或老鼠的尿、粪、唾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粘膜;
②饮食传播:老鼠的尿、粪、唾液等分泌物污染食物被人食用;
③吸入感染:吸入携带有汉坦病毒老鼠的尿、粪、唾液等污染的尘埃。
02蠕虫传播
寄生在老鼠身上或洞中的螨虫叮咬健康人,可使人患病。
如何预防流行性出血热?
灭鼠、防鼠
为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措施。灭鼠方法为在老鼠经常出入的地方投放灭鼠药、捕鼠夹和粘鼠板等多种方法;防鼠方法主要有保护老鼠的天敌,及时堵塞鼠洞,门窗和缝,排水口加铁栅栏,米面等粮食应放在密闭不易咬破的容器里等措施。
预防接种
接种对象为流行性出血热疫区的居民及进入该区的人员,主要对象为符合接种条件的16到60岁的高危人群。
注意饮食卫生
不吃生冷实物,特别是暴露在外的食物和水;剩饭菜必须加热或蒸煮后食用;残羹剩饭不要乱倒;食物放在老鼠接触不到的地方;餐具用前应煮沸。
搞好环境卫生
不到草地上嬉戏玩耍,避免接触老鼠的粪便、尿;时常曝晒被褥,防止滋生螨虫;室内外垃圾及时清理,杂物堆放定期整理,减少鼠类隐藏地及孳生地;清理脏乱杂物和废弃物时,要带口罩、帽子和手套,先洒水后扫地,防止携带病毒的尘埃飞扬。
以上就是有关流行性出血热的症状、传播途径、预防的知识。让我们共同学习,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做好传染病的防控,携手守护健康校园。
篇八:中学出血热防控致家长的一封信
尊敬的各位家长:
您好!
目前正值流行性出血热的高发季节,学校人口密集,是传染病的高发场所,一旦爆发,危害性极大。因此,为预防和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与传播,保护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现就流行性出血热防控知识告知如下:
一、什么是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主要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病,但有两个流行高峰,即4-5月小高峰和10月到次年1月的大高峰。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
二、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途径
流行性出血热主要传染源是老鼠。传播途径有:
1、呼吸道。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颗粒经呼吸道感染。
2、消化道。进食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水,经口腔粘膜及胃肠粘膜感染。
3、接触传播。被鼠咬伤、鼠类排泄物、分泌物直接与破损的皮肤、粘膜接触。
4、母婴传播。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5、虫媒传播。一般认为人群普遍易感,青壮年发病率高。
三、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主要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一般临床分为五期,即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潜伏期一般为7—14天,以两周多见,在发病初期,大多病人的临床表现像感冒、发烧,容易被忽视。
四、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治
1、防鼠、灭鼠是消灭本病的关键。要注意生活和工作场所的防鼠、灭鼠工作,在果园、菜园、养殖场、食品加工等重点场所可长期实施灭鼠、防鼠措施,及时打扫环境卫生,减少老鼠的藏身之地。
2、阻断传播途径,防止病从口入。要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食物贮藏等工作,防止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和食具。
3、加强个人防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到草地上嬉闹玩耍,避免接触老鼠的粪便及尿液;时常曝晒被褥,防止滋生螨虫;家庭垃圾日产日清,剩饭剩菜及时清理;保管好各类食物,最大限度降低鼠类滋生条件。
4、接种出血热疫苗是最有效、简单、可靠的办法,应尽早、全针次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
5、及时就医。一旦出现三痛(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红(面红、颈红、胸部潮红)等流行性出血热典型症状,要立即去正规医院就诊,尽早规范治疗。
家校配合
冬季是传染病高发时期,请家长朋友们配合做好以下几点:
1、请家长朋友认真阅读《告家长书》内容,遵循科学的方法,及时预防,减少生病的机率。
2、如果孩子有相关症状,一定及时到正规医院治疗,并如实向学校汇报病情。做好居家卫生消毒工作,做好个人防护,避免与其他人员接触。
让我们一起携手,共同为全校师生的健康平安而努力!
篇九:中学出血热防控致家长的一封信
各位家长朋友:
您好!
最近流行性出血热已进入高发期,为了您和家人的身体健康,请您认真学习以下内容。
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本文简称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每年我省关中平原各市都有出血热病例报告。今年由于前期阴雨连绵,导致周边多地被淹,部分低洼地段至今积水留存,以及周边基建开挖等原因,严重破坏了老鼠的生存环境,导致老鼠进入场院和室内散播病毒,各位家长要重点关注!
一、发病特点
肾综合征出血热潜伏期一般为2-3周。
典型临床经过分为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
(1)发热期
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症状。
起病急,有发热(38℃-40℃)、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黏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口腔黏膜、胸背、腋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淤斑,或呈条索状、抓痕样的出血点。
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发病初期和感冒相似,容易被误诊,若出现以上症状请尽快就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2)低血压休克期
多在发热4-6日,迟者可于第9病日左右出现,少数在热退后发生休克,这是与细菌性感染不同之处。多数患者在发热末期或热退同时出现血压下降。主要为失血浆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患者出现低血压,重者发生休克。
(3)少尿期
少尿期一般发生于第5-8病日,持续时间短者1天,长者10余天,一般为2-5天。多数患者继低血压休克期而出现,部分患者临床上没有明显低血压休克期,由发热期直接进入少尿期。尿中有膜状物排出者为重症。少尿期的临床表现为尿毒症、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严重患者可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和肺水肿。亦有少尿期与低血压休克期重叠者,此时应和肾前性少尿相鉴别。
(4)多尿期
多数患者少尿期后进入此期,少数患者可由发热期或低血压期转入此期。多尿期一般出现在病程第9-14天,持续时间短者1天,长者可达数月之久。此期为新生的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尚未完善,加以尿素氮等潴留物质引起高渗性利尿作用,使尿量明显增加。尿量每天4000-6000ml左右,极易造成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5)恢复期
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尿量减至3000ml以下时,即进入恢复期。尿量、症状逐渐恢复正常,复原需数月。
二、传播途径
近年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证明,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主要传播途径有:
1、接触感染,由带病毒动物咬伤或鼠的排泄物直接接触皮肤伤口使病毒感染人。
2、呼吸道传播是以鼠排泄物尘埃形成的气溶胶吸入而受染。
3、消化道感染。经受染鼠排泄物直接污染食物,吃入机体后受到感染。还有螨媒传播及垂直传播。
三、出血热的预防
1、灭鼠和防鼠
防鼠灭鼠是预防本病流行的关键。可采用粘鼠板灭鼠,堵塞鼠洞,防止野鼠进入室内;也可投放毒饵,门口采用防鼠板、下水道口加铁丝网等防止老鼠进入;也可用鼠笼鼠夹进行捕鼠灭鼠。
2、疫苗接种
接种出血热疫苗是预防出血热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西安市辖区16-60岁人群遵循知情、同意、自愿的原则接种出血热疫苗。西安市今年分配出血热疫苗有限,因此城区无出血热疫苗,外郊区县配发有出血热疫苗,有疫苗接种需求的16-60岁群众可咨询所在辖区疾控中心或自行前往有出血热疫苗的区县进行接种。
出血热疫苗全程规范接种共3针次,前两针间隔14天,第三针接种时间与第二针间隔一年。前两针为基础免疫,至关重要,请确保至少完成基础针次接种,获得一定免疫力。若完成基础免疫后超过一年,可随时对第三针进行补种。
3、个体防护
加强个人防护,防止接触传染。
(1)高峰期尽量不去野外老鼠有可能生存的地方游玩,避免在野外荒草地上坐卧、露营。避免与老鼠排泄物(尿、粪)或分泌物接触。
(2)不在不卫生的小饭馆就餐;不吃生冷特别是容易被老鼠类污染的食物、水和饮料等。住宅、办公室不要裸露摆放正在食用的食物,以免招引老鼠。
(3)在野外工作人员尽量穿长裤长衫、不露脚趾的户外鞋,以防被鼠类咬伤;同时要避免皮肤粘膜破损,如有破损,应用碘酒消毒处理。
四、被老鼠咬伤后的建议
被老鼠咬伤后,不建议立即接种出血热疫苗,因为出血热疫苗主要用于健康人群的预防接种,而不用于暴露后的应急接种。咬伤后,建议首先前往医院对伤口进行处理,然后自行观察两周,若在两周内出现发热、感冒症状,不要自己吃退烧药,立即去正规医院就诊,并告知医生有老鼠咬伤历史;若观察2周后无任何症状,这时则可以选择去接种点进行出血热疫苗接种,预防再次感染。
五、温馨提示
1、人与人之间是不传染的。
2、出血热疫苗属于灭活疫苗(死病毒疫苗),疫苗本身不会引发感染。有疫苗接种需求的可咨询所在辖区疾控中心进行接种。
相关热词搜索: 出血热 封信 防控 中学出血热防控致家长一封信(9篇) 中学出血热防控致家长的一封信 中学疫情防控致家长的一封信版权所有:求精文档网 2018-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求精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求精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180158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