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2022年度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10篇

时间:2022-12-06 12:35:06  阅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10篇,供大家参考。

2022年度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10篇

篇一:202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近期我学习了《义务教育中学数学新程标准》,学习体会如下: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新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喜欢数学要做到:

一、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直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我教学时注意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入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三、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

实践证明,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更深入细致的学习和理解。实施中学数学的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挖掘教学内容中可能蕴含的教育价值。通过长期的教学过程,逐渐实现课程的整体目标。因此,无论是设计、实施课堂教学方案,还是组织各类教学活动,不仅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合作交流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引导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积累基本经验,帮助学生形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二:202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进行了为期8天的新课标的研修活动,通过这次新课标培训,我了解到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有: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四是增强了指导性。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我认识到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结合现实生活,使学生从心中建立起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力量,体验数学的有用性与挑战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基于数学核心素养进行教学。核心素养有三点: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其实这三点归根结底就是明确要发展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趋势,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业质量监测试题中已经初现端倪了。未来的数学题可能会出现大段大段的文字,把数学关系隐藏在大段的文字中,让学生分析提炼;也可能会先介绍几个新知识新概念,然后让学生用新知识解决问题;未来的试题会更多的引导学生关注身边时事和身边的数学;未来的试题会考查学生的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未来的试题综合性会更强。以后死记硬背数学公式学数学,恐怕就行不通了。

通过学习也深深体会到:

1、师生互相作用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通过新课标解读,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过程,应当是学生和教师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我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有句话说得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2、通过新课标的解读,使我感受到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而我们的学生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我们应因材施教,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棵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去浇灌、呵护,才得以使他们健康成长。

3、通过反省和内省,既要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新课标的解读,能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学作出严格的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把课标和教科书结合起来,创新教、创新读、创新用,在用中创新。当然解读课标需要认真的态度,更需要常常进行研读时时体会。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我深深地知道,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为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会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这就是我最大的追求。因此,我首先得让自己再度成为学生,才能更有深度地去体会我们的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求所好。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

另外个人觉得我们教师教学中还需要做到以下这些方面:

1、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更多地在激发学生兴趣上下功夫,通过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充分展示数学的亲和力,激发学生的原动力。

2、引发数学思考,感悟数学的本质和价值。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新增核心素养内涵;课程内容全部更新优化整合;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形成了教学评的闭环。课程标准是教学的纲,这一系列的变化必然会带来教师理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改变,使我倍感压力,我会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细致地去研读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标准,用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教学,从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总之,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要坚定新课程的理念,坚持实施新课标,确“以为本”的思想,认真上好每节课,使得我的每个学在每节数学课都能有所收获,既学到数学知识,有能的提,思维的发展,数学思想的形成。使得不同的学在数学上有着不同的发展,为他们能成为我们国家未来的有才打好坚实的基础。以上就是我此次学习的点得体会,可能某些的认识还很肤浅,但我相信,我对颗对教育的执着追求的奉献之,在以后的作中会不断的提升,完善,时刻看到、认识、丰富。

篇三:202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这段时间仔细的研读了2022版新课标,课标详细讲述了每个学段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建议,让我明确了“2022版小学数学新课标”新在哪里、有哪些变化、新增了哪些内容等问题,将专家权威解读与自己的个性化解读相结合,形成体会和感悟,从而提高对学科目标、性质、理念的认识,清楚新课标对本学段的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的指导意义。

一、更新教学理念,灵活使用教学方法。

新课标把学生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二、强调核心素养

新课标中凝炼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通过学习核心素养的理解与表达,感悟到此次修订把数学核心素养导向贯穿于课程编制、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学科育人目标,核心素养贯穿于课标中的字里行间,形成清晰、有序、可评的课程目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了结构化教学内容,数学课程的四个领域有了部分内容的调整和整合,教学内容更注重结构化,尤其是在“综合与实践”领域,更加关注知识转化为素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深化了学习方式变革,从课标的教学内容说明这一部分中,除了对于有“内容要求”说明以外,还出现了“学业要求”的说明,这一改编很明确的提出了素养的教学一定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

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四基的继承发展,要求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一核心素养将贯穿学生的数学学习始终。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篇四:202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标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如何提高合作学习中的实效性?下面结合我的一些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问题引领,是小组合作交流的核心。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得如何,依靠教师主“导”得是否得当。因此,教师首先要重视教材与学生实际有机结合,设计有讨论交流价值的问题。

例如: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教学圆柱侧面积时,可设计学习交流问题如下:

复习:把圆柱体的侧面沿着它的一条高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体底面的(),宽等于圆柱体的()。也可能会得到一个()形,这时圆柱体的底面周长等于圆柱体的()。

动手小操作:尝试把一个圆柱体的侧面沿着它的高剪开,你有什么发现?

观察探索:(结合看书本第33页例1)

①观察剪开的圆柱侧面,想一想如果知道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②你能用字母表示求圆柱侧面积公式吗?

小尝试:量一量你刚才剪开的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计算它的侧面积。

小发现:如果知道圆柱的底面直径或半径,又该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呢?(小提示:r=1→d=→c=→s侧=)你能用字母公式表示出来吗?

这样的设计,既让学生能消除学习新知识的困惑,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合理分组,是小组合作交流的前提。

做好“组织”工作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因此我们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充分考虑到:

人员配置合理化。合作学习小组以4人为一组,男女生人数搭配均衡;性格喜好搭配得当,性格内向的和性格外向的分到一起;学习能力层次搭配有低、中、高,这样有利于优势互补,互相促进。

人员分工任务化。各小组以组长为组织核心,根据各组员的特点作合理分工,汇报、展示、记录,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在交流过程中,小组长充当主持人角色,力求做到人人有话说,不能让优生包办一切,也不让后进生躲进被遗忘的角落。小组成员分工每周一换,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与合作意识。

小组交流程序化。根据小组内的学习层次,把组员编号。如可分A、B、C、D号,后进或不善言语的为A,中等层次为B,成绩较好为C,组长为D。针对学习内容的不同及学习难度的高低,指定按不同的顺序进行交流。可让A、B号组员先发言,C、D组员作补充,把交流的主动权让给后进生,有利于小组团结互助意识的培养,同时也能提高小组的整体素质。

三、示范引领,是小组有效交流的助燃剂。

教师的示范引领。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缺乏合作交流的经验,因此教师的示范引领显得至关重要。教师抛出一个需要小组交流的问题后,可不必急于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可以请几位同学先在全班面前与老师展开交流,让学生学有榜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组的榜样力量。教师也可适当挑选在交流学习中表现较为突出的小组作示范,让该小组享受成功的体验,同时也成为大家追赶超越的对象,达到双赢的效果。

四、培养习惯,是小组合作交流的关键。

小组学生合作交流习惯的培养,是落实小组合作交流实效性的关键。学生在合作交流时应逐步养成以下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遵守课堂纪律的习惯。

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学生进行思考领悟的前提,学会倾听是最重要的。善听者往往也善于思考,我们要教给学生一些倾听的方法:如听清楚发言的同学说了些什么;对发言同学的观点进行归纳;听听他的观点与自己的有什么不同等,让小组交流合作促进学生共同提高,

五、多元评价,是小组合作交流的动力。

《数学课程标准(2022)》中指出,评价维度要多元化,在关注“四基”“四能”达成的同时,特别关注核心素养的相应表现。我们应结合学习内容、学生学习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如,可以制订小组间的评分制度,小组内合作交流评价表等,让合作学习量化。

学生互相评价。可以从学生交流情况、责任落实、倾听、合作、分享等方面设计评价内容。评价可以用星级表示(最多获五星),也可以赋分值评价(10分)。通过评价,引导学生更多的挖掘组员的闪光点,让学生学会辨证的看待自己、看待每个组员的活动结果,通过外在的舆论调整自己的思路、改进活动的方式,使互评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教师合理评价。教师的评价重点落实更到讨论交流的过程,对讨论交流过程中出现的细节作适时的点评指引。要对组内所有成员的合作做为评价的标准,让学生知道老师的赞许是由于他在小组交流中不断完善的成果。以此来鼓励学生在合作中应做到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小组合作交流有了质的提升,也就意味着我们的课堂效率一定有质的提高,“合作交流”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个过程,是一种当今社会人才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与素养。只要我们遵循着这样的理念,教师和学生都会在每节充满生机的课堂中不断历练,不断成长!

篇五:202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这段时间大家讨论最多的话题是课程标准解读,课标是一根指挥棒,指引老师们明确教学的方向。这段时间我们在学校教研活动上全体数学教师学习讨论,并聆听了多位专家的讲座,真是受益罪浅。通过学习让我再次感受到了新课程标准:课标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核心概念、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方面都进行了修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薄的认识。

一、学习新课标,正确定位教师角色。

从新的课标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以,有效的数学活动是应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因此教师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使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得到更好有效的发展。

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是“容器”,只需要我们教师去填满,教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还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需要做的是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多一些自由的体验。要允许“存异”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不同观点,让学生充分暴露和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发表独特地见解,并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除此之外我们要赋予孩子们一双数学的眼睛,教会他们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世界。那么,这样数学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命活力。

三、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现在我教一年级的学生,我就不能只干巴巴的讲,我经常会借助有趣的故事,生动的生活事例,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新教材新理念的实施,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只要我们能更好的践行课标新理念,我们的教学舞台将是精彩的,我们教育成果将是丰硕的。

篇六:202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与传统的教学观念相比,教师这一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性角色的定位发生了重大改变。那么,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充分发挥课堂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在自身认知、心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主动探索、求知的学习活动,真正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健康的品格与爱好呢?张金丽老师展示了两节优秀的课例。其中一节学习《图形的运动——平移》这一课中,这位老师的设计非常精彩,循循善诱,娓娓道来。这位老师设计了两只可爱的小蚂蚁扛着一根薯条齐步往前走,把薯条看作一条线段,两只蚂蚁看成两个点,观察薯条的位置变化。在有趣的情境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可以看出,在整节课中,学生是在快乐中学习的,他们通过自主思考,探索中完成的。我也在反思我的教学是否也做到了给足时间给学生思考、探索、以及表达。以教学《认识七巧板》一课为例。首先让学生欣赏生活的以不同形状拼成的动物、建筑,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有趣之处,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之美。紧接着引出课题《认识七巧板》,让学生观察手中的七巧板,小组交流。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探索、动手实验,将七巧板分成几大类。再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类的特点。最后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动手设计出有趣的图案。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发展个性,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篇七:202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2022年数学课程标准对于课程目标有了新的变化,第一次以文件形式明确提出对核心素养的要求及对核心素养内涵的具体阐述。这是2022年数学课程标准相较于2011年版本的一个新变化,也是我们之前并没有高度重视的一部分内容。那么什么是核心素养?在这里我想用小小的篇幅与大家共同学习和体会。

核心素养是新时期新要求下对于培养学生全面终身发展而提出的新目标。它包含三个方面:(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三会”是在2011年数学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和“四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加以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再结合新时代背景完善得出的一个新的课程目标的内容,它包含了了对于数学基本思想三个方面(抽象、推理、模型)的理解和运用,并对不同学段提出了不同的标准和要求,涵盖数学能力的各个方面。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这次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

一、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科学。它包含研究内容的抽象、研究方式的抽象、研究过程的抽象。数学也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我们可以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数学规律并利用数学规律。人的本能中就拥有利用数学观察世界的能力,一个孩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可以感知物品的多少并能够准确地进行物品多少的比较,这种能力是可以加以培养并利用的,这就是数学的眼光。2022数学课程标准提出:“通过数学的眼光,可以从现实世界的客观现象中发现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能够抽象出数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属性,形成概念、关系与结构;能够理解自然现象背后的数学原理,感悟数学的审美价值;形成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想象力,主动参与数学探究活动,发展创新意识。”“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即数学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结合2011年数学课程标准的数学基本思想的理解,数学的眼光可以说是对于抽象能力的更广泛解释。数学的眼光不仅限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研究对象,而是对”提出数学问题”这一能力做出明确要求。而形成概念、关系和结构,理解数学原理,培养主动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则是对抽象能力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

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的眼光表现为数感、量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空间观念与创新意识。小学阶段要求主要培养符号意识、数感和量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初中主要培养抽象意识、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其中,量感是数学课程标准首次提出的新能力要求,特别值得我们关注。量感在新课程标准中解释为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即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并对理解度量的意义,掌握运用合适单位的能力,掌握度量的方法,会利用度量工具等方面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很多国家的课程中,量感也是作为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模块存在的,新课程标准中把量感区分于数感单独列出,强调了量感培养的重要性。它区别于数感,不仅是要培养抽象能力培养对数和数量关系的敏感性,而且还需要建立数学直观,结合图形与几何的内容,建立起对长度、面积、体积、重量等抽象概念的直观认识,培养对于单位这一重要工具的认识和正确的应用,我们在教学中也应该对量感有更深的理解和重视。

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数学思维是对现实世界理性的思考,对数学教育来说,培养数学思维至关重要。历史长河中,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数学,人类通过数学认识世界,发现客观规律,利用数学模型形成对世界的科学认知,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工具,它可以用来认识我们的世界。所以,数学思维是认识现实世界,思考现实世界的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我们需要在帮助学生在青少年阶段逐步建立起系统科学的数学思维,并让学生能够在自我的思维架构中建立起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数学思维具有数学的严谨性,可以帮助学生建立逻辑思维的雏形,通过推理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建立起现实与数学知识的逻辑联系,还可以帮助人们借助数学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我们在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方法叫做创设情境,就是在现实场景中套入数学模型,把对现实的文字表达代入到数学的思考方式中来,利用逻辑推理理解现实问题做出方法的选择,再运用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思维主要依靠的就是逻辑推理,是数学严谨性的具体运用,也是人们形成逻辑思维的重要基础。

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思维主要表现为: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或推理能力。对这两种能力的培养要求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是数学教育中需要重点培养的两种能力。运算能力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从小学阶段初接触数学知识开始,学生就已经开始学习加法和减法两种运算方法,并被要求拥有较高的正确率。这是因为这两种运算中就已经蕴含着模型思维和逆运算两种思维方法,也为后期学习乘除法以及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课程标准指出:“运算能力有助于形成规范化思考问题的品质,养成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快速正确地运算有助于学生培养数感,形成对数和数量关系的感性认知,从而养成数学直觉,这对于数学思维的形成至关重要。而推理意识和推理能力主要是依靠让学生完整独立地感受从事实提出数学问题并分析问题从而推出结论的这一推理过程,在这些推理过程中,学生可以逐步形成对数学概念、定理和法则的认知和理解,并从结论中得到一般规律,推导出相似问题的解决方法,锻炼逻辑表达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锻炼逻辑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的习惯,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理性的思考方式。

三: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数学是一种系统严谨的语言,数学可以通过数据、符号、图形、模型等手段科学准确地表述现实世界。每天人们都在用数据观察着世界的变化,记录着科学的进步,而数据仅仅是数学语言中的一种。符号、图形、数字无时无刻不在为我们的生活服务。马克思曾说过:“任何一门科学只有成功的du运用到数学的时候,才算是真正达到科学的程度。”数学不仅是表达生活的有力工具,更是科学界的一门通用语言,而且数学也是全世界通用的一门学科,具有广泛的应用和共识。数学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理解数学语言,从而学会运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形成对于数学语言的清晰认知和准确应用。

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语言主要表现为:数据意识或数据观念、模型意识或模型观念、应用意识。小学主要表现为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和应用意识,初中表现为数据观念、模型观念和应用意识。数据意识和数据观念主要依托于对数据的意义和随机性的感悟,知道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学会分析数据并知道数据是随机出现的,知道如何运用平均数、概率等手段科学地统计数据,并学会观察数据,学会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观察规律。模型意识是数学中最重要的意识,数学模型是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要让学生知道数学模型的具体概念,知道数学建模的重要性,参与并感知数学建模的过程,并让学生理解从实际问题中如何抽象出数学模型,利用数量关系和运算找出特殊问题中的一般规律,并用一般规律解决一类数学问题。比如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的追及问题,就是路程模型的一种灵活运用,是路程=速度x时间这一数学模型的变化形式之一。应用意识顾名思义可以理解为对于数学语言和数学模型的主动运用,在形成数学思维的基础上,利用数学符号和模型对现实现象和规律进行解释和分析,从而解决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数学应用还普遍存在于其他学科上,所以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出了体会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的要求,我们作为数学教师还应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拓展知识体系,触类旁通,与其他学科老师合作,积极努力展开跨学科的多角度知识学习,建立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是数学一般性、严谨性和广泛性的完整体现,也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数学素养寄予的新的要求和希望。2022年数学课程标准的改革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完成这一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数学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我们应熟记核心素养“三会”的具体要求,认真思考“三会”的内涵,把每一项都努力渗透到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去,开拓思维提升素养,不断学习和提高教学能力,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不断为学生更新和完善数学知识体系,帮助学生运用“数学之眼光”,形成“数学之思维”,使用“数学之语言”,完善“数学之思想”,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和学习能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八:202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通过对《新课标》中关于《统计与概率》知识的学习,我对数学统计与概率的认识更加深刻,同时也有了新的发现。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各项活动都离不开对数据的分析与统计,数据的统计和分析被人们广泛应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也将统计与概率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关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学习,画统计表(图)、求平均数等技能的学习是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学习过程中更应该使孩子“亲近”数据,加强对孩子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

通过对《新课标》中关于《统计与概率》知识的学习,我对数学统计与概率的认识更加深刻,同时也有了新的发现。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各项活动都离不开对数据的分析与统计,数据的统计和分析被人们广泛应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也将统计与概率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

课标强调学生要更新学习观念,学习有用的数学,教师也要更新教学观念,注重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统计与概率的学习对学生日后的社会实践生活是非常有用的,新课标就非常重视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当中有这样的描述:“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更体现了统计与概率这一知识在小学阶段学习的重要性。

总之,统计与概率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联系实际,体会统计思想给我们带米的方便,通过调查实际生活的问题,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转化为数学知识,并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对学生将来的发展非常有用。

篇九:202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2022年5月13日上午,作为xx市第八批市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在主持人程xx老师的引领下,有幸聆听了马云鹏教授聚焦核心素养,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在线解读,使我受益匪浅,收获颇多。下面我根据自己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谈一些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要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生成性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会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学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运用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这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

三、共同探讨,提升能力。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把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大胆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说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在多元化的评价中体验成功。新课标指出:“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全面、多元,多用激励性评语。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会动脑筋等等!这些评价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的乐趣,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篇十:2022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近期通过各种方式学习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印象最深的是:小学数学课程要体现一致性和整体性。

关于“数”的一致性。史宁中教授指出,整数、分数、小数本质上是一个整体,从数形成与发展的角度而言,整数除法运算出现不够除的情形,产生了分数,分数运算不方便,产生了小数;从数组成的角度而言,整数、分数、小数均是基于“计数单位”建构的。数的概念的一致性,主要体现在:计数单位是构建数的基础。所有数都是基于计数单位来建构的。整数和小数的计数单位就是十、个、十分之一等,即通常所说的数位;分数的计数单位就是分数单位。建构整数、分数与小数的关键是计数单位,因此教学“数的认识”时应当强调计数单位。

分数的计数单位(也就是分数单位)不像整数那么明显,分数的计数单位虽然可以按大小从左至右排成一列,但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没有明确的倍数关系。这给分数大小比较以及分数运算(尤其是加减运算)带来了不便。于是,要把不同的计数单位转化成相同的计数单位,这样才能比较大小、进行加减运算。

小数0。1的计数单位是1/10,0。01的计数单位是1/100。小数是基于十进位值制来建构的,认识小数的关键是认识基于十进制的小数计数单位。如果把整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序排列在一起,会发现:小数计数单位是整数计数单位的自然延伸,小数的产生是自然而然的。小数是“十进分数”,这里说的“分数”只是一个描述计数单位的工具,“十进”(或“十分”)才是本质。认识整数时,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反过来,把计数单位“百”平均分成十份,一份就是计数单位“十”;把计数单位“十”平均分成十份,一份就是计数单位“个”。以此类推,把计数单位“个”平均分成十份,一份就是“个”的十分之一,称其为十分位……可以看出,小数作为十进分数,所蕴含的分数意义是非常弱的。小数意义的教学重点在于位值制。按照“逢十进一”和“退一作十”的规则建构出来的小数,可以和整数一起构成完整的位值制系统,这才是小数的意义和核心所在。

作为一线教师只有明白了“数”的一致性,抓住了统领性概念,才可以拨开笼罩在数及其运算表面的层层面纱,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案例,带领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知识的一致性与整体性,使学生学会用整体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相关热词搜索: 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 解读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10篇 2023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2023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和感悟

版权所有:求精文档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求精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求精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180158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