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大国工匠2023年度人物事迹摘抄(6篇)

时间:2024-09-01 11:38:01  阅读:

篇一:大国工匠人物事迹摘抄

  

  2023年大国工匠人物事迹简介

  2023年大国工匠人物事迹简介

  在2023年,大国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工匠人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以下是其中几位工匠人物的事迹简介。

  王亚明,江南刺绣大师,是2023年大国工匠人物中备受瞩目的人物之一。王亚明从小对刺绣艺术情有独钟,通过多年的坚持和努力,他成为了江南刺绣的代表性刺绣大师。王亚明的作品不仅技艺精湛,还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个性。他的作品多次在国际刺绣比赛中获奖,为国家争了光。王亚明也积极推广江南刺绣艺术,组织展览、讲座和培训活动,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李明杰,航空器设计师,是2023年大国工匠人物中的佼佼者。李明杰毕业于国内一流的航空工程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飞机设计工作。他在航空器设计领域具有独到的见解和出色的创新能力。李明杰设计的新一代客机在性能和安全性方面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成为国内航空工业的骄傲。他还积极参与国际航空论坛和交流活动,在国际航空界树立了自己的声誉。

  刘明慧,陶瓷艺术家,以其精湛的陶瓷技艺成为2023年大国工匠人物中备受尊敬的人物。刘明慧自幼喜爱陶瓷艺术,通过多年的刻苦学习和实践,成为了国内领先的陶瓷艺术家。她的作品融合了传统和现代元素,以其细腻、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了国内外的赞誉。刘明慧还积极探索陶瓷艺术与实用功能的结

  合,设计出了许多实用且具有艺术性的瓷器,为陶瓷艺术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

  王明霞,木工艺术家,以其卓越的木工技艺在2023年大国工匠人物中脱颖而出。王明霞擅长运用传统木工技艺制作出精美的木雕作品,她对木材的理解和创造力使得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生命力。王明霞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木工艺术展览中获奖,成为木工艺术界的代表性人物。她还积极培养学徒,传承木工艺术,并通过教授木工技艺培养更多的木工艺术人才。

  以上是2023年大国工匠人物的部分事迹简介。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在各自领域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并为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事迹不仅激励着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于工匠之路,也为大国的工匠精神注入了新的活力。

篇二:大国工匠人物事迹摘抄

  

  2023大国工匠人物事迹

  2023年,是中国工匠精神蓬勃发展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一批杰出的工匠人物崭露头角,展现出卓越的技艺和专业素养,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以自己的辛勤努力和专注精神,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和改革。以下将介绍其中几位令人瞩目的大国工匠。

  A先生:航空航天领域的工匠英雄

  A先生是一位航空航天专业的工匠,他从事飞机零部件制造已有二十年之久。他对于航空航天领域的热爱和专业水准备受到众人赞誉。他精通各类航空工艺和技术,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参与了多个航空航天项目,包括研制成功的新一代商用客机和火箭发动机的研发工作。

  在参与这些项目的过程中,A先生一直保持着极高的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他精益求精,对每一个细节都严格把关,力求达到零缺陷的目标。他自觉担当着为中国乃至全球提供安全可靠的航空航天产品的使命,始终努力追求卓越。

  B女士:医疗设备行业的工匠楷模

  B女士是一位医疗设备行业的工匠,她从事医疗设备设计和生产近十年。她的悉心关注和扎实工作赢得了同行的称赞和顾客的赞誉。

  B女士在医疗设备的设计和生产过程中,注重产品的可靠性和功能性。她耐心聆听了解客户对产品的需求,帮助客户解决实际问题,确保医疗设备能够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稳定运行。她的设计作品在国内外医疗设备展上多次获奖,成为行业的典范。

  C先生:建筑领域的建筑大师

  C先生是一位建筑领域的工匠,他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出色的技术而闻名。他注重建筑与自然的融合,追求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

  C先生的作品遍布全国各地,每一座建筑都代表着他对于建筑艺术的理解和追求。他擅长利用材料的特性,创造出富有创意和功能性的建筑设计。他的作品被列入多个国际建筑奖项的候选名单,赢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

  以上这些人物,他们展现出了中国工匠精神的力量和魅力。他们不仅仅是技术的高手,更是具备高度责任心和职业道德的楷模。他们对于自己在行业中的定位和责任有着清醒的认识,凭借独特的专业素养和工匠精神,在各自领域中不断追求卓越。

  在新时代的中国,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发扬是非常重要的。工匠们以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无私奉献,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的事迹和精神也激励着更多的人加入到工匠队伍中,推动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在2023年,大国工匠的事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发展中的中国。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在提高产品质量方面有所作为,更是在为国家的工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他们的努力,中国的制造业不断创新,不断发展,走向世界舞台。

  让我们向这些大国工匠致敬!他们是新时代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工匠精神的典范。让我们一起为他们点赞,共同见证一个强大的中国工匠队伍的崛起!

篇三:大国工匠人物事迹摘抄

  

  大国工匠中的人物年度事迹及感悟7篇

  大国工匠中的人物年度事迹及感悟精选篇1有的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点漏点,有的人能将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这不是神话故事里的神奇力量,而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身上最普通的工作经验。他绘火箭焊心脏,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如此高难度的焊接技术,不管反复看几次,都不禁让人感叹这究竟是技能还是艺术。技术与艺术,精神与工作,有时候就在这样的岁月里刻成了美美与共的极致。

  在工作时,管延安要进入完全封闭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安装操作仪器。按照规定,接缝处间隙误差要小于一毫米,他却能做到零缝隙。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全凭自学成为这项工作的第一人。他所安装的沉管设备,已成功完成16次海底隧道对接。

  李政道博士说过:“越往前走,技术就精神化。”《大国工匠》中播出的这八名工匠,是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的代表,他们以聪明才智、敬业勤勉,书写着一线劳动者的不平凡,他们为我们的时代、为我们的社会做出突出的贡献,谱写了“德技双馨”的大美,无不令人叹服。望我们的新闻媒体能够借鉴《大国工匠》的成功经验,把更多的镜头、画面、时段和版面留给广大职工和一线劳动者,讲好劳动者的故事,展示劳动者的风采,从而让更多的劳动变成创造,让技术变成艺术,让劳动成为一个个“匠心筑梦”的旅程。

  大国工匠中的人物年度事迹及感悟精选篇2央视热播纪录片《大国工匠》,引发各行业热议。纪录片分别讲述了八个平凡工匠的不凡经历:錾刻人生孟剑峰,“两丝”钳工顾秋亮,航空“手艺人”胡双钱,火箭“心脏”焊接人高凤林,LNG船上“缝”钢板的张东伟,高铁研磨师宁允展,捞纸大师周东红和深海钳工管延安。八个工匠,八个传奇,不靠上名高中、不靠进名大学,而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成为国宝级的顶级技工,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作为工人队伍中的一员,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理,潜心观看,坚持每天一集,把八集的节目看完。看完,莫名的,有一种感动、震撼、自豪,更多的,是陷入深深的沉思。

  电视录制画面里,他们跟我们一样,以厂为家,有封闭的厂房车间,有轰隆的机器设备,身着朴素的工作服,一样会面临很多困难,有些工种伤眼睛伤身体,手上会摸出血泡,甚至磨得没有纹路,一样会为工作亏欠家庭,去幼儿园接孩子孩子感动到哭,工作中一样会很累,有时候一个姿势五个小时的坚持,加班熬夜家常便饭,一样的机械重复化,一样的单调乏味化,但是他们靠精湛的技艺,精益求精的决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的恒心,却在平凡的岗位上闪闪发光,站在了作为工人的荣耀之巅。

  他们中,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的漏点,有人把密封精度控制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还有人检测手感堪比X光那般精准,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来说,他给火箭焊“心脏”,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但是他依旧漂亮的完成焊接任务,不由人不折服。孟剑峰告诉我们,对待工作要执着到痴迷;顾秋亮告诉我们,对待工作要精心研究,学习不止;高凤林告诉我们,对待工作要端正态度,尊重工作;张东伟告诉我们,对待工作要喜爱热爱,坚守岗位;宁允展告诉我们,对待工作要凭实力干活,实事求是;周东红告诉我们,对待工作要耐得住寂寞,吃得苦中苦;管延安告诉我们,对待工作不要轻易放弃,最好坚守一生,他们在用实际行动为我们书写出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工匠精神”。

  所谓的工匠精神,就是用精益求精的态度,把一种热爱工作的精神代代相传,它要求我们,不仅仅把工作当做一种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的执着,对所做事情和生产产品的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在“品质从99%提高到99.99%”的极致追求中努力求索,通过不断的改进,不断完善,提高产品质量,最终以一种复合自己严格要求的形势存在。

  有一组数据值得我们关注,截止现在,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837家,荷兰有202家,法国游196家,为什么这些长寿企业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是一种偶然吗?秘诀就在,他们都在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时代在呼唤,因为时代需要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国家总理在呼唤,因为总理需要将它写入政府报告,神木电化也在呼唤,因为神木电化需要它帮助企业推波助澜保驾护航,顺利前行,而且越行越远。上半年,神木电化成功转型,实现逆势盈利,而且,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企业发出一声呐喊:全员行动,全神贯注,全力以赴,坚决打赢达产达标攻坚战,坚决打好扭亏为盈翻身仗。神木电化虽然不是研发火箭,高铁,大桥的高端制造行业,但是同样拥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同样需要拥有纯正“工匠精神”的高技术工匠和“工匠精神”的注入,来进一步规范告诉大家,对待工作需要专注和坚守,精益求精,热爱本职、脚踏实地,尽职尽责,躲开喧闹,回归宁静,在技术方面,默默坚守,苦心探索,胸怀追随企业到白头,一干就是一辈子的匠人之心,以赤城的心意和踏实的努力,集聚起微小而庞大的力量,为企业做有力推动,造就一个在风雨中岿然不动,屹立化工行业之巅的百年神木电化。

  大国工匠中的人物年度事迹及感悟精选篇3在这周日晚自习期间班主任同我们一起看了《大国工匠》,看完之后感慨很多。

  大国工匠,技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一丝漏点,又热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分之一,还有检测手感,堪比x光那般精准等等。就拿中国航天科技集一院飞机总装厂高技师高级技师方文墨来将,他给飞机焊心脏。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1.6毫米,是飞机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0.1秒,是完成焊接技术,不由人不折服!这些“大国工匠”,基本都是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是践行劳动精神的最好引路人。他们以聪明才智,敬业勤勉,书写着一线劳动者的不平凡。他们为我们的时代,为我们的社会做出突出的贡献,让我们为之震惊,为之叹服,为之激动,为之点赞。

  我以后一定努力好好学习,学习他们刻苦精神,把这些精神应用到我的专业课中来,刻苦扎实的学习专业课知识,在实训时积极认真参加实训,多练习,以创造出一个优异的成绩而努力!

  大国工匠中的人物年度事迹及感悟精选篇4《大国工匠》这部系列新闻报道带给我的不只是震撼,更是一种启发。影片讲述了为长征火箭焊接发动机的国家高级技师高凤林等8位不同岗位劳动者,用他们的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这群不平凡的劳动者的成功之路,不是进名牌大学,拿耀眼文凭,而是默默坚守,孜孜以求,在平凡的岗位上,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最终脱颖而出,跻身“国家级”技工行列,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这些“大国工匠”都是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以为高铁列车制造磨工,手工打磨工件,精度可以控制在0.05毫米,全国独一无二的技术水准。可这位精湛技艺的工件,却没坐豪车、没住豪宅,镜头前只是一家三口的蜗居;我作为一名正在学习技能的学生,没有像他们那样一丝不苟的献身技能技术,却一味的享受着所处的物质生活,为此我感到羞愧。

  在播出的八名大国工匠中,他们既没有光鲜的学历,也没有超人的天赋,但他们却用勤奋刻苦的钻研精神,在本职岗位上将职业技能追求发挥到极致和完美。

  他们的技术值得我们学习,但是在他们身上,却还有一种力量,更值得我们学习和拥有——那就是刻苦钻研地精神、一丝不苟地态度,精益求精的作风,爱岗敬业的品德和争创一流的勇气。

  大国工匠中的人物年度事迹及感悟精选篇5在岁月的长河里泛起的点点涟漪恰似平凡生活中不平凡的你。总有那么一些人,会触及你的灵魂,会抨击你的心灵深处,也许他们没有憾动世界的壮举,也没有感动世人的经历,却总会牵扯你生命里的某根弦,让你不由自主的向他们靠拢。当今社会需要这样的匠人精神,我们也需要这种无私奉献,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来勉励自己,奋勇前行。

  一个人的成功,除了他们拥有的高素质高文化之外,还需要拥有不畏艰苦,奋战一线,努力创新的钻研精神。在三月一号晚上观看的央视颁奖典礼中,给我最直观的感受莫过于"技术强国"。每一位在不同岗位上的技术工人,用他们的刻苦钻研,辛勤付出,不懈努力,创造着一个个不可能而却又可而为之的奇迹,也在诠释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至理名言。

  最令我震撼的是见证高铁技术从追赶者变成了领跑者的"中国速度"─李万君。“技能报国”是他终生夙愿,“大国工匠”是他至尊荣光。多年的勤学苦练,李万君把焊枪使得出神入化。两根直径仅有3.2毫米的不锈钢焊条,可以被分毫不差地对焊在一起,不留一丝痕迹;20米外,只要听到焊接声,李万君就能判断出电流电压的大小、焊缝的宽窄、焊接质量如何。而后,李万君又带领团队攻克了美国纽约地铁列车转向架焊接难题,通过32道焊接把4厘米厚的钢板严丝

  合缝地焊在一起,用超探、射线技术检测也看不到任何缺陷。这样的技艺令我们叹为观止。

  大国工匠中的人物年度事迹及感悟精选篇6我是一名铁路工人,昨晚观看了“大国工匠”后,我体会到工匠和普通工人不一样的是,工匠的工作不单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从中获得快乐。

  《大国工匠》讲述了不同岗位劳动者,用他们的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这群不平凡劳动者的成功之路,不是进名牌大学、拿耀眼文凭,而是默默坚守,孜孜以求,在平凡岗位上,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最终脱颖而出,跻身“国宝级”技工行列,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宝剑锋从磨砺出。我在收看该系列节目时,发现他们文化不同,年龄有别,但都拥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热爱本职、敬业奉献。365行行行出状元,不管在哪个行业只要付出努力都会获得不少收获,干一行爱一行,不管在哪个平凡的岗位上只要努力都能开出幸福花。

  我作为一名90后,参加工作已经6年了,我们这个行业就是没有节假日,一年四季都在外地工作,顾不上家,有人问我这样对孩子好吗?我想说那不然呢,为了生活没办法。我们所在的商合杭高铁明年就要通车了,我们也要加班加点好好在奋战一年,若干年以后我和家人坐高铁从亳州段通过我会很自豪的说你看这一段是我曾经参与建设的,我觉着很自豪,付出值得。虽然我们的成就没有到达工匠这个地位,但是在我心中我们这些为了高铁早一天开通的建设者们也是大大的工匠。

  大国工匠中的人物年度事迹及感悟精选篇全国劳模大会的召开,是对我们一线工人的充分肯定,也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崇尚劳动已成为我们劳动者永不消失的荣耀。

  九十年代起,中国经济大潮汹涌澎湃,使大多数人产生了金钱至上的思想观念,好多年轻人都不愿到生产一线工作,要么经商做生意,要么考公务员,使得我们制造业一线年轻技术工人严重断层。

  抓质量要一丝不苟。“大国工匠”中的几位高级技师,生产的都是飞机、火箭、高铁、轮船,是一批质量要求相当高的产品,如有0.1%的质量问题,飞机可能坠落、高铁可能脱轨,轮船可能沉没,这些产品要求的是100%的保证质量。我们的干部和职工在平时质量管理中动不动就是“差不多”、“还凑合”,这些词都不能用在我们的质量管理中,我们的产品质量也要求是100%。这就需要我们的一线职工在各自的岗位上,要一丝不苟,想办法、动脑子,把质量确确实实提上来。我们大家要明白一个道理,我们机械制造业的品牌不是靠广告宣传能换来的,是靠过硬的质量和优越的性能从用户的口碑中换来的。我们全体员工要时刻把质量放在心中,不合格的工件坚决不入库,不合格的产品坚决不出厂,要有持之以恒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把产品做好,只有这样,我们的企业才会不断地发展壮大,大家才能过上越来越幸福的生活。

  未来的高级技术工人会大有作为。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年的飞速发展,经济总量已有显著提高,已跃居世界第二,但是粗放式的发展,过度依靠于消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也使得中国的制造业量大而不精,因此,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必然趋势。要转型升级,就务必有一批高水平的技术工人,再先进的机器也是透过人制造出来的,没有能人产品永远也不可能升级。我们企业过去是生产中小型产品为主的企业,我们的部分职工过去只是制造小型产品,此刻升级为制造大型数控产品及生产线,这些都要求我们的一线职工要提高自身素养,学习先进技术,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过去的生产一线工人是最底层,此刻的生产一线工人是最顶层,尊重知识、崇尚劳动,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望全体职工努力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的技术水平,技术水平提高了,你才会大有作为。

  请大家看一下“大国工匠”这个报道,向全国各行业的优秀技师学习,大家会从中受到启发的。期望全体一线职工勤学习,肯钻研,爱岗敬业,在不久的将来,很多人都会成为百圣源的工匠,成为中国的工匠。

  胡双钱就是其中一位拥有非凡技术的匠人,至今,他都是一名工人身份的老师傅,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制造中国大飞机团队里必不可缺少的一份子。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立项,对胡双钱来说,这个要做百万个零件的大工程,不仅仅意味着要做各种各样形状各异的零件,有时还要临时救急。一次,生产急需一个特殊零件,从原厂调配需要几天的时间,为不耽误工期,只能用钛合金毛坯来现场临时加工,这个任务交给了胡双钱。

  在节目里,胡双钱所讲述的任务难度广大,令人难以想象:一个零件要一百多万元,关键它是精锻锻出来的,所以成本相当高,因为是有36个孔,大小不一样,孔的要求是0.24毫米。

  0.24毫米,相当于人头发丝的直径,这个本来要靠细致编程的数控车床来完成的零件,那是只能依靠胡双钱的一双手,和一台传统的铁钻床,仅用一个多小时,36个孔悉数打造完毕,一次性透过检验,也证明胡双钱的金属雕花技能。

  这些大国工匠,基本都是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他们以聪明才智,敬业勤勉,书写着一线劳动者的不平凡,他们为我们的时代,为我们的社会做出突出的贡献,让我们为之震惊,为之叹服,为之激动,为之点赞。

篇四:大国工匠人物事迹摘抄

  

  2023大国工匠个人事迹

  2023大国工匠个人事迹篇1杨戌雷从一名基层工人成长为污泥处理行业的领军人物,并成为党代表。尽管如此,杨戌雷仍笑称自己和团队是“土八路”。

  “近年来,我国更加重视资源型及生态环保型社会的建设,污水污泥处理作为保护水环境的最后一道防线,也已成为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守好这道防线,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杨戌雷说道。

  驻守在长江岸边的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承担着上海约1/3的污水处理,也是亚洲最大的污水处理厂。

  外人走进厂里的污泥处理车间,犹如走进一片钢筋水泥浇筑的管道森林,但杨戌雷每天在这里爬上爬下,看一眼焚烧炉火焰大小,就能判断污泥焚烧是否充分。每一个管道阀门在哪,都烂熟于心。

  2023年白龙港污泥处理工程建成调试,当时年仅29岁的杨戌雷担负起了整个污泥处理系统的调试和接管工作。

  如此浩大的工程宛如一座横亘在眼前的大山,整个污泥处理团队包括杨戌雷在内的100多人,完全是零基础。从来没有相关经验的他,所面对的是当时国内处理规模最大、工艺最复杂、技术最先进的污泥消化、干化、深度脱水三大污泥系统。当时负责干化系统的德国工程师,听说杨戌雷带的团队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多岁,耸耸肩头,不敢相信他们能够成功。

  2023大国工匠个人事迹篇2董礼涛说,一种为了国家工作的热情,支撑他整整3年没日没夜地钻研,按要求完成所有任务。那3年他头发白得特别快。“重点工程、西气东输、秦山核电站……听到这些名字,那种自豪感,只有参与的人能够了解”,董礼涛骄傲地说道。

  “处于开放的时代,就要打开门,伸出手,当今的制造不只是去除加工”,最近,他带领工作室的伙伴们,探索、应用3D打印增材制造技术,先是在公司进口设备的维修备件上获得成功,免去国外购买,而后他们又将结构复杂的零件,打印出实体,大大方便了工艺分析和操作工人的正确读图。

  “大国工匠有大责任,更要有大担当、大作为。”正如董礼涛所说,从制1造大国成为制造强国是所有中国产业工人共同的梦想,立志产业报国的董礼涛正秉承家国情怀,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和行动,在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征程上接续奋斗着。

  2023大国工匠个人事迹篇33月1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四川省总工会承办,成都市总工会、新都区委、新都区人民政府协办的2023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活动,在四川省成都市揭晓10位“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下称“年度人物”)和40位提名人选。

  10位“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是: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彭菲,哈电集团汽轮机厂公司数控铣工、特级技师董礼涛,上海城投污水处理有限公司白龙港污水处理厂高级技师杨戌雷,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张帅坤,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水轮机装配特级技师崔兴国,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研究馆员吴顺清,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许映龙,南方电网云南昆明供电局变电修试所继电保护工、特级技师李辉,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变压器厂工艺技术员、特级技师张国云,金川集团铜贵有限公司贵金属冶炼工、特级技师潘从明。

  2023大国工匠个人事迹篇4“完全没想到,这是一个惊喜。”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许映龙说。眼前的他,朴实、寡言,与他同台风“赛跑”时的自信、侃侃而谈相比,判若两人。前不久,许映龙当选2023年全国先进工作者,他说:“努力工作是本分,成绩属于整个团队,比我优秀的人很多。”

  26年来,许映龙与台风的故事数不清,道不尽。

  2023年,超强台风“威马逊”刷新1949年以来登陆我国陆地台风的强度纪录。自“威马逊”编号以来,许映龙就进入“战备状态”,与同事时刻紧盯台风发展动向,随时发布动态信息。事实证明,在“威马逊”刚进入南海时,许映龙就对其后期强度做出了正确预测。

  2023年6月29日,热带风暴“温比亚”向南海逼近。他白天都忙着监视分析台风。在趁夜归家途中,雨后湿滑的路面让疲惫的他重重摔了一跤,右腕粉碎性骨折。但第二天,他打着绷带回到工作岗位。他说:“人本来就不多,我倒下了,别人就得多值班。”

  然而,让许映龙最难忘的,却是“桑美”和“鲇鱼”。

  2023年,超强台2风“桑美”给浙闽地区造成严重影响。当时,许映龙和同事去登陆地点实地调研,看到台风过境的惨状,感触颇深:“准确预报台风,对减小社会及民众损失意义重大。我要求自己必须认真对待每一个台风。”

  而2023年的超强台风“鲇鱼”则是许映龙心中永远的痛。“这是一次失败的教训。”

  他说,当时大家没有完全考虑到西风带系统和南半球系统对“鲇鱼”路径的影响,因此,对其路径的预报不够准确。待“鲇鱼”进入南海,出现北翘趋势后,他们才调整了预报路径。

  在许映龙看来,“未谋胜,先谋败”,在台风面前,唯有长存敬畏之心,才能时刻警醒。他牵头组织完善多项台风业务预报流程和服务规范,带领预报团队开展台风96小时和120小时预报试验及业务运行和概率预报等开拓性工作,还紧跟国际前沿台风预报技术,积极参与重大台风或疑难台风技术总结及相关科学开发应用工作。一路走来,作为“追逐者”的许映龙,与台风的“距离”已越来越近。

  2023大国工匠个人事迹篇5董礼涛,今年47岁,是汽轮机公司重点工程事业部一名普通的数控铣工。我发言的题目是《工于心匠于行,坚守产业报国理想》。

  我是地地道道的三大动力二代,受父母影响,从小就对哈电集团三大动力心驰神往。1989年,17岁的我从汽轮机厂技工学校毕业,进入汽轮机厂当上了铣工学徒。

  当时,全国劳动模范“转子大王”刘义明是我的“偶像”。受到那些模范工匠和我师傅的感染,我立志要成为这个行当里的“状元”。从此,我开始踏踏实实学本事。

  上班时,我每天早早来到车间,围着机床边干边琢磨。工作之余,我就找来专业书籍学习,弥补自身短板,后来取得了本科学历证书。遍地的油泥,嘈杂的噪音,艰苦的工作,铁屑扎得伤痕累累的双手,都不能动摇我这颗初心。我给自己先定了个小目标:别人能干的,我也能干;别人干不了的,我要想办法干,而且还要干得更好。凭着这股信念,我的技艺不断提高,并逐渐摸索出了一些让老师傅都挑大拇指的诀窍,成了车间的“技术达人”。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工作仅3年,我就夺得了汽轮机厂“铣工状元”“技术大王”等荣誉。1997年,凭借在市级大比武中的优异表现,年仅253岁的我成为了汽轮机厂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高级技师。荣誉是对过去的肯定,但我从未因此停下前进的脚步。2023年,首次以我个人命名的“董礼涛——超超临界百万机组主汽阀阀杆键槽加工法”在全公司推广,人们开始叫我“董师傅”。

  尽管取得了一些小成绩,但我不想做“井底之蛙”。2023年,公司为我提供了一次宝贵的机会,赴德国学习五轴联动铣车复合加工中心的操作技术。这趟学习为我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不仅开拓了视野,更提升了水平。

篇五:大国工匠人物事迹摘抄

  

  2023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观后感300字

  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观后感字

  篇1有一群劳动者,他们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进名大学,而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他们成为国宝级的顶级技工,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国际劳动节之际,让我们向他们致敬!

  钳工胡双钱的手,工作30多年来,老胡创造了打磨过的零件百分之百合格的惊人纪录。在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的首架样机上,有很多老胡亲手打磨出来的“前无古人”的全新零部件。——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

  胡双钱

  捞纸工周东红的手,经他手捞出晒成的宣纸,每张重量误差不超过1克。30年来,周东红始终保持着成品率%的记录,他加工的纸也成为韩美林、刘大为等著名画家及国家画院的“御用画纸”。——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

  周东红

  在工作时,管延安要进入完全封闭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安装操作仪器。按照规定,接缝处间隙误差要小于一毫米,他却能做到零缝隙。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全凭自学成为这项工作的第一人。他所安装的沉管设备,已成功完成16次海底隧道对接。——港珠澳大桥钳工

  管延安

  北京apec会议上,我国送给外国领导人及夫人国礼之一——“和美”纯银丝巾果盘,是孟师傅在只有0.6毫米的银片上,经过上百万次的精雕细琢才打造出的“丝巾”。航天英雄、奥运优秀运动员、汶川地震纪念等奖章都是出自孟剑锋之手。——国家高级工艺美术技师

  孟剑锋

  殷瓦焊是世界上最难的焊接技术,殷瓦板牛皮纸一样薄,一条lng船上的手工焊缝长达13公里,一个针眼大小的漏点,都有可能带来致命后果。张冬伟的焊接技术不但质量百分百有保障,外观上也完美无缺。——沪东中华造船集团焊工

  张冬伟

  他是crha的首席研磨师,是中国第一位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被同行称为“鼻祖”。从事该工序的工人全国不超过10人。他研磨的转向架装上了列高速动车组,奔驰8.8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圈。——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

  宁允展

  焊工高凤林35年专注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被称为焊接火箭“心脏”的人。多枚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他焊接的发动机的推动下顺利飞入太空,其中就有送嫦娥卫星去月球的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0.08毫米,是高凤林焊接生涯里挑战过的最薄记录。——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特种熔融焊接工

  高凤林

  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其组装对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在中国,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只有顾秋亮。成功把“蛟龙”送入

  海底后,他的新挑战是组装中国首个完全自主设计制造的米载人潜水器。

  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观后感字

  篇2心怀崇敬,观看了央视的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颁奖典礼,难抑心潮澎湃。十位在不同岗位上的普通技术工人,凭借刻苦钻研,辛勤付出,别具匠心地把工匠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攻克了一个又一个世界性难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叹为观止的奇迹。从他们身上,我切身感受到“十年磨一剑”这种工匠精神的平凡和伟大,感受到“技术强国”这四个字的千钧之重。十位年度人物用他们的行动诠释了平凡的岗位同样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业绩的真理。而这不平凡的业绩正是来源于他们的坚守,来源于他们的勤恳,来源于他们的精益求精。而这些恰恰是工匠精神的完美演绎。感慨并品味着他们的事迹,我不禁心绪起伏,身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们的工匠精神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能从中汲取什么?对我们的教育事业又有什么引导和启示呢?传承中国文化的不仅仅是唐诗宋词京剧昆曲,还有更多的各行各业的匠心独运的不朽精神扮演着不可或缺的灵魂作用,这种精神才真正包含着与我们教育事业相关的每一个细节。思虑良久,我想: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我们更需要坚守,更需要勤恳,更需要精益求精。坚守我们的岗位,爱岗敬业,静心从教。认真备课,上课,帮助学生健康成长,这就是勤恳。不做重复性工作,多阅读,多汲取更多的知识,用新的理念武装自己,在工作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持续,在每一个环节都秉持精益求精,这才是我们教师应该做的。教育是国家的立国之本,那么,我们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也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工匠精神,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让我们祖国更加强大。

  近几年听到很多人在提工匠精神,看完《大国工匠》,才体会到什么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在设计上追求独具匠心、质量上追求精益求精、技艺上追求尽善尽美的精神,蕴涵着严谨、耐心、踏实、专注、敬业、创新、拼搏等可贵品质。这些“工匠”们勤恳敬业、干练稳重、遵守规矩,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产品在手中升华的过程;他们执著、坚守、精进,不断追求极致与完美。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为火箭铸“心”的高凤林,他是焊接火箭发动机的中国第一人,“0.08毫米,这是火箭燃料输送管道壁的厚度,焊枪停留在上面不能超过0.01秒,否则就会焊穿管壁,他将发动机的合格率由29%提高到92%”多么令人震撼的一组数据,震动着每一个国人的心。

  虽然我们是一名老师,接触不到这些精密仪器,但是在平时的工作中也要以这种精神时刻鞭策自己。第一就是敬业,热爱我们的教育事业,常怀一颗敬畏之心,因为教书育人容不得半点差错,同时将这种严谨、专注、拼搏的精神也传递给我们的学生。第二就是精业,作为老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要自己努力学习更多知识,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才能在自己的领域做到精益求精。第三是奉献,作为一名老师,更要有奉献精神,其实说到奉献,我周围也有很多默默奉献的同事,如王欣欣老师,她经常很晚了还在班级里或办公室里忙碌,儿子只能在一旁默默等她完成所有工作才能回家。其实这样的老师还有很多很多,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付出,不求回报,从而赢得学生、家长、同事的信赖与信服。这些同事是我最好的榜样,我也会像他们学习,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工作,脚踏实地,努力提升自己。

  工匠精神: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

  中国,一个历史悠久,文明千年的大国,从吃穿住行,到工农商学兵各行各业,传承千年的工匠精神绵延不绝。小到0.01的尺寸,大到跨越千里的工程,精到毛细针管的分毫修补,准到点滴的校对符合,无一不是工匠精神的完美体现。

  看着电视上那些貌似与我的生活并无紧密相关的行业和人物,头脑中想到的却是劳动技术课上的生动画面。“老师,为什么一定要画木工加工线啊?差不多不就行了?我想早点动手操作。”“不就差一点吗?老师干嘛要对我要求这么严格?”“我只会用剪刀,能不能不用刻刀?我害怕!”“老师我做不好,我放弃了!”……

  是啊,我就是这么较真的老师。孩子们啊,这一分一毫看似不重要,但是代表了劳动的态度。这好与不好不重要,态度决定一切,难不难看没关系,步骤操作是规矩。原谅我的较劲与严格。因为,你们是未来的我大中国的脊梁,是未来我大中国的工匠,是精神的传承者,是希望。电视节目有结束的时候,一个个奖杯代表了坚持和精神。多希望在未来的大国舞台上可以看到曾经跟我学习,玩耍,提问甚至被较劲到哭鼻子的孩子们,精神不灭,奋斗不止。

  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观后感字

  篇3《大国工匠》据了解,这是央视新闻推出的一个系列片,该片主要讲述了中国八位高级技师的敬业、爱国的精神,以及在其领域起到的重要性和极力突破极限的能力。

  刚开始,我是对这些毫无兴趣的,毕竟影视界这么发达,不如去看个美国大片过瘾。但是,随着视频的打开,我一下子就被里面的镜头所吸引!只见镜头里,一个带着焊接面罩的焊接工,不断的给一个大型的机器做焊接工作,即便他的脸庞被面罩所遮挡,但不难看得出他非常的认真。过了一会儿,焊接工把面罩摘了下来,露出的是一张中年男子的脸庞,他眼神专注,仿佛对外界的一举一动都不知情,脸上的皱纹如同刻上去一般清晰。他,就是火箭“心脏”焊接工——高凤林!

  说起这高凤林,他的成就可真是了不得。不仅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了一生的付出,更是以最佳焊缝成型第一个完成美国abs焊接取证认可,受到美国船检官员的称赞并被首推该试件为工艺评定试件。被国家评聘为特级技师!是中国焊接领域顶级精英之一!

  视频中的高师傅坦白,曾经有人用一套房子和高出几倍的工资挖他,这种巨大的诱惑怕是很多人难以抗拒。但是高师傅却拒绝了,原因是看到他们自己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打到太空,得到的一种成功的、民族的自豪感,是金钱所买不到的!看到这里,我不经直了直腰。这不仅是一个特级技师,还是一名民族英雄!

  视频的时间不长,等我们看完了高凤林,就经不住想再看下一部片子,好像这系列的片子有着无穷的魅力,等着我们去发掘。之前我所想的看美国大片的念头,便是瞬间没了踪影。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总算认认真真的看完了《大国工匠》这整个系列的视频。顿时,整个教室没人发出一丝声音,因为寂静无声的我们感到震撼!感动!同时还有发自内心的敬佩!

  视频里,这八名技师经过努力、坚持、研究,最后所突破的工业技术上的极限,所得到的成功,是生活在快节奏的我们所想象不到的!里面呈现出那一个个眼花缭乱的数据、不可思议的技术、令人头皮发麻的工业标准,更震惊的是,这八位师傅不仅完成了这些标准,还精益求精的取到了无人可达的更高的成绩。这震撼感,就像大锤子重重的击打在我的心脏上,发出了一圈又一圈的涟漪!不可思议——这便是我所能用语言才表达出的话。我无法想象一个钳工用他的双手打磨出各种精致、百分百合格的航空飞机零件。一个捞纸工,所捞出晒成的宣纸,每张重量误差竟然不超过1克。一个在深海工作的钳工,仅有着初中文化的他,经过努力的锻炼,做到了许多人做不到的仪器之间的零缝隙连接。一个lng船的焊接工能够连续完美焊接13公里长、仅有牛皮纸薄的殷瓦板!除此,还有好几位师傅的经典事迹,加起来一共八名。这一个个不可能,在他们手上变成了事实。这就是他们所带来的震感,这就是奇迹!

  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仅创造了奇迹,还经得住诱惑,勇于面对、敢于坚持。对那些出高价挖人的公司,统统都是拒绝的。高师傅也说

  了,他是人,他也动心过,但是为民族做出贡献,这些值得自豪的东西,金钱无法购买得到。是的,这八位师傅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也想多多的陪家人、给家里的老婆孩子多些温暖和生活上的关心。但是他们敬业的心,注定了他们要舍弃一些东西,才能去专心研究、发展,去突破更多的极限,可以说工作,就是他们第二个家。能面对诱惑而坚持本心,把一生都奉献在工作上、国家上,向全世界说明、打造了真正的“中国制造”。这种敬业精神,不愧为劳动楷模,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模仿!也值得我们感动,对得起我们所有人对他们的敬佩!

  回想起来,我的专业本是建筑工程技术,以后也会是一名技术员。以前的我,对这些方面并没有过多的想法,但看了这些视频令我改变了许多,也让我对这个专业更加充满了信心和冲劲。或许我以后的成就没有这八位师傅的那么耀眼,但是我一定要跟他们一样拥有这敬业爱业、奉献于国家、奉献于民族的精神!努力让祖国的工业领域增增日上,让全世界知道“中国制造”代表着品质,代表着中国民族魂!

  最后,我很感谢中央新闻,是他们的报道和发掘,让这八名可爱的、令人尊敬的师傅能够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也感谢领导们的组织,让我知道以及了解这些珍贵的视频、事迹,从而令我能够学习他们的精神,令我内心的空白处得到质的改变。

  他们的优秀,他们耿直的性格,他们默默埋头苦干的精神,会一直传承下去。相信不管是哪个领域的人,都能够从他们身上学习到重要、需要的东西,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八位师傅的名字吧。

篇六:大国工匠人物事迹摘抄

  

  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盘点

  一、秦世俊

  0.01毫米较量背后是20年锻造技术的支撑

  从事数控加工20年间,秦世俊潜心钻研,实现了镗削加工精度面粗糙度达到Ra0.13(表面粗糙度)至Ra0.18(表面粗糙度)的镜面级,誓让中国制造更具话语权。先后参与生产加工多个型号飞机零部件的科研等几百余项任务,多次参加同行业技术交流、国内外技术深造,学习推广数字化制造、3D打印技术等前沿数控加工技术,为提升企业技术进步和国家航空装备制造水平做出了卓越贡献。

  普通钳工到研发专家,伴随中国制造阔步前行

  从事钳工工作23年,始终奋战在生产一线,将钳工技能练得炉火纯青,将手工锉削的精度控制在“航天级”的0.002毫米,还带领团队改进和研发生产设备,其中集成机器人自动焊接、液压自动整型、检测和矫正等多工艺复合型自动机器人后桥壳焊接生产线,更是填补了中国的技术空白。完成创新项目1100项,交付自动化工艺装备2190台(套),并解决多个中国汽车工业的生产难题。

  三、成卫东

  给运输机器人当师父,推动打造世界级先进港口

  在25年的港口工作中,成卫东始终将提高生产作业效率当成自己的使命。结合生产作业实际情况,他发明了拖车“快”“准”“稳”工作法,工作效

  率提高了16.7%。为了提高拖车倒车作业效率,他练就了左右脚都能熟练驾驶拖车的技术,成为天津港当之无愧的“拖车王”。在天津港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建设中,他将自己多年的操作经验数据化、标准化,当起了机器人的师傅,让人的经验技能和智慧科技深度融合,为先进的智能设备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让无人化的机械设备作业效率持续提升。

  四、母永奇

  在幽暗的地层深处追逐光亮,寻梦而行

  参加工作12年来,他参与了高原铁路色季拉山隧道、深圳春风隧道、珠海隧道等大隧道掘进,驾驶着盾构机累计掘进里程达到28公里。川藏铁路雅林段开工建设,他带领团队技术攻坚,开工一年实现两台超大直径TBM运输、组装、步进,并实现月掘进613米,填补我国高原大直径TBM施工空白,为国内高原高寒地区长大隧道智能化施工提供了技术借鉴和经验借鉴。

  五、何小虎

  把普通的事情干到极致

  何小虎从基层一线操作工干起,锚定液体火箭发动机心脏“精刻师”目标,苦干实干加巧干,不断学习新技术、掌握新设备、挖掘新潜能,从普通工人成长为大国工匠,主要从事各型号液体火箭发动机涡轮泵、燃烧室等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加工,先后攻克多个技术难题,参与完成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工程等任务。他积极改进方法,将加工效率提升4倍,使刀具损耗减少80%,为“大国重器”的研制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苦练操控技巧,解锁毫厘间的操作密码

  承担白鹤滩水电站全球首台百万千瓦水电机组转子吊装任务的田得梅,带领班组成员一次次模拟转子吊装过程,详细讲解各个重要环节注意事项,一遍又一遍的对触电控制器、刹车片、行程限位、警报装置等桥机部件进行检查。吊装时,面临51毫米的吊装误差,她在眼睛无法看到的情况下,靠着多年经验,77分钟将转子顺利吊入1号机坑就位,一次性顺利完成全球首台百万千瓦水电机组转子吊装,全面吹响了全球首台百万千瓦水电机组攻坚号角。

  七、冯新岩

  “电网神探”守护万家灯火平安

  从事一线工作23年,冯新岩一直从事“大国重器”“中国名片”特高压领域最核心部件变压器(换流变)的检测工作,被誉为“电网神探”。在百万伏特高压电磁环境下,他能轻松辨别出特高压核心部件的异常放电信号。他累计发现设备重大缺陷100余次,避免因设备故障造成的经济损失数十亿元。

  八、周琦炜C919血管神经系统的建造师

  从ARJ21到C919,周琦炜历经六架试飞机和两架批产机的电气系统安装任务,可以分毫不差地把分布在飞机机头、机身、机翼、尾翼等全机各个区域的几万根线缆安装在一起的,由他牵头制定的《连接器端接组装标准工作法》《电气穿墙件安装标准工作法》等十余部标准作业法,弥补了国内喷

  气式飞机、电气系统安装调试实操的空白,从根本上提升了电气系统安装的质量和效率。

  九、孟维

  精密零部件的顶级雕刻师

  20多年来,从机械化的普通车床到数控车床,孟维始终要求自己站在技术最前沿,攻克一个个难题。孟维带领团队通过双槽刀分区控制技术、径向一体化自动装夹技术,先后攻克了单缸插销缸头、中心回转体、测长电缆卷筒等6种核心零部件难关,打破国外垄断,彻底摆脱了国外的技术掣肘。“全球第一吊”——XCA2600和XCC2600起重机的关键零部件,均是出自孟维及其团队之手。

  十、郭汉中

  掌握多门手工技艺,修复几千件文物

  手、眼、心合一,是郭汉中不断追求的至高境界。从事文物修复职业38年,他始终浸润在三星堆的世界中,不仅对文物的器形、材质、功能烂熟于心,更是苦心钻研掌握了雕刻、冶炼、钣金等多门手工技艺,经郭汉中手修复的文物达到六千多件。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匠人的国度。这些大国工匠,他们技术非凡,可敬可佩;他们也很平凡,可学可做,可追可及。

  经典大国工匠人物素材

  一、徐寿

  开创中国近代造船工业新局面

  150多年前,出身“草根”的徐寿,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精湛技艺,以“工匠”之身一举成为近代科学先驱,被清朝同治皇帝赐予“天下第一巧匠”的称号。

  父母早逝,为了养家糊口,徐寿不得不放弃八股诗文。生活的磨难和清王朝的日渐衰亡使他痛感诗文辞章毫无用处,他抱定了经世致用的思想。他先从农具、器物、艺术品制作开始,逐步掌握了铁工、木工、泥工、纺织等手艺,成了百巧万能的匠人。后来,徐寿到上海谋生,接触了洋人的制作工艺,他学习西方先进工艺,表现出超凡的创造能力。

  1862年,洋务派首领曾国藩点名征召徐寿到淮军在安庆的军械所。徐寿出手不凡,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就做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艘由蒸汽动力驱动的轮船——“黄鹄号”。“黄鹄号”所用材料均由徐氏父子亲自监制,并无外洋模型及外人之助,就连螺丝钉也是靠徐寿用锉刀一颗颗锉出来的。消息传到京城,清廷分外振奋,特赐予徐寿“天下第一巧匠”匾。之后,徐寿督办制造了多艘兵舰,促成北洋水师诞生,也开创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新局面。

  此外,徐寿创办了近代中国第一家引进、翻译西方科技类书籍的学术机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他亲自参与翻译的书籍共计290多万字,内容涵

  盖兵学、矿学、化学、船政、工程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化学元素周期表,也出自他手,他也被后世誉为“中国近代化学的开拓者”。

  【速用示范】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一味模仿,亦步亦趋,只能步人后尘,难以看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只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才能开辟一方天地,成就一番事业。晚清“第一巧匠”徐寿,独立自主制造“黄鹄号”蒸汽轮船,并创造性地音译元素中文名,至今沿用。徐寿创造了史上多个第一,为近代科技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由此观之,唯有创新才是开拓事业、成就人生、富强国家的不二法门。

  二、宋应星

  “雕虫小技”汇成鸿篇巨制

  宋应星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和科学家,被誉为“中国的狄德罗”。宋应星自幼聪明强记,“数岁能韵语”(作诗),年少时不仅掌握了经史子集的内涵要旨,还对天文、地理、农业等自然科学表现出了深厚的兴趣,求知若渴。

  第五次会试落榜后,宋应星决心研究实学。他将书斋命名为“家食之问堂”,希望能在家研究实实在在的学问。他走遍了当时中国技术最先进的省份,利用白描插图详细记录了农民和工匠的实际生产情况,既生动又不失准确。辛苦的汗水浇灌出了丰硕之果,“雕虫小技”汇集成了鸿篇巨制,一部全面记述中国古代工农业生产技术的科技巨著《天工开物》问世。《天工开物》记载了砖瓦、陶瓷、硫黄、烛、纸、火药、纺织、制盐、采煤、榨油等

  知识信息与生产技术,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科技著作,被译成多国文字传遍了全世界,被西方人称为“中国

  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天工开物》的序言中有这样一句话——“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着眼点在于总结劳动人民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智慧和经验。《天工开物》这部书,倾注了宋应星的心血,体现着他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他坚决驳斥鬼怪迷信之说,主张对事物的考察要用“试见”和“试验”的科学方法;对于未曾亲自检验的事物和现象,他决不随便下结论。

  【速用示范】

  作为一名科学家,宋应星博学、勤奋,有着探索自然奥秘和用先进科技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强烈愿望,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天工开物》的最后成书,是宋应星走出书斋,接近生产、接近劳动人民的产物。我国古籍浩如烟海,有关科学技术的书籍却很少,《天工开物》是我们今天研究古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宝贵资料。而且,他在著书的过程中坚持严谨、客观的态度,体现了当时难能可贵的科学精神。宋应星的思想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引领着他积极的人生。

  其实,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工作干的都不是惊天动地事,但只要用心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能从中见天地。当然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大国工匠,但如果能做到在平凡中育不凡,便是不负自己、不负时光。

  匠人金句

  1.我平时最喜欢听的就是锤子敲击时发出的声音。

  ——中国“深海钳工”第一人

  管延安

  2.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同仁堂第二代传人

  乐凤鸣

  3.不论是什么工作,做不好就是一个小工人,做好了就是一名大工匠。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席技师”

  魏红权

  4.人这一辈子拥有的时间是有限的,能做成的事情也是有限的!一旦认准了的事情,就要心无旁骛地做下去,要做就要做到底。

  ——公牛集团创始人

  阮立平

  5.顾客看不见,但我看得见,时间也看得见。

  ——(意)修书匠人

  梅伊·阿戈斯蒂诺

  6.你们辛勤劳作,在劳动中热爱生命,便是通晓了生命最深的秘密。

  ——(黎巴嫩)作家

  纪伯伦

  7.我一天也不能放弃工作,因为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令我感到很愉快。

  ——(阿根廷)球星

  里奥·梅西

  8.正常的人往往只是按部就班、偷懒和因循守旧的人,他们的正常只是不好好做事的借口。

  ——(加拿大)导演

  詹姆斯·卡梅隆

  9.我并不认为我的人生是一种职业生涯,我做过许多工作,我回应各种情况。那并不是什么职业生涯——那就是生活!

  ——(美)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

  史蒂夫·乔布斯

  10.我认为艺术家这个词最广泛的含义,是指那些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感到愉快的人,所以希望在一切职业中都有许多艺术家。

  ——(法)雕刻家

  奥古斯特·罗丹

  11.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加拿大)作家

  迈尔坎·葛拉威尔

  相关时评

  工匠精神在哪里:在平凡岗位取得不凡成就

  来源:工人日报

  乔然

  近日,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在江苏南京揭晓,十位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劳动者脱颖而出。他们手捧鲜花与奖杯走上舞台,面对镜头讲述工作的点滴和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作为此次采访活动的一员,我也有幸与各位大国工匠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与他们一起体验了南京的工匠文化。

  采访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十位大国工匠中唯一的女性田得梅,她是一名桥式起重机司机,负责机组设备零部件的起落安装。就是这样一位和我差不多大的90后,不仅练就了过硬的技术本领,而且总结出了一套适用于机组设备吊装的工作方法,驾驶着天车吊起两千吨的转子,以毫米级零失误的操作完成了全球首台百万千瓦水电机组转子的吊装任务。

  田得梅不善言辞,无论是上台领奖抑或面对镜头,经常紧张地说不出话。当我询问她荣获“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的感受时,她回答:“开心紧张。”然后就是良久的沉默。我问她如何理解工匠精神,她思考后说:“可能就是完成好队里布置的每一次任务,让吊装零件平稳起落。”对于毫米级零失误的操作,她说,没有想过背后承载的意义,只觉得是从业的基本要求。有精湛的技术却保持不骄不躁、保持谦逊,这也是诸多大国工匠的一个共同特点。

  从2018年首届“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评选开始,已经有几十位劳动者荣获“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他们的从业故事、技术本领、精神风貌,也通过媒体的报道家喻户晓。

  从基础建设到航天航空,从交通运输到文物修复,在和这些大国工匠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因身处不同领域而对工匠精神有不尽相同的理解——来自中国中铁的盾构操作工母永奇,对于工匠精神的理解是“吃苦耐劳”,因为他现在的工作地点在西藏雪域高原,恶劣的环境让他之前白皙的皮肤晒得黝黑脱皮;从事文物修复的郭汉中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更侧重于“心灵手巧”,因为在修复文物过程中,只有巧劲加一定的悟性才能恢复文物的本来面貌;从一名职高毕业的普通钳工成长为广西汽车集团首席专家的郑志明,对工匠精神的诠释是“精益求精”,他表示没有对于操作的精准要求,生产出的产品将无法使用……除此之外,还有飞机装配工周琦炜的“刻苦钻研”、天津港货车司机成卫东的“持之以恒”、火箭“心脏”钻刻师何小虎的“勇于创新”,等等。这是他们对自己职业的理解,也共同勾勒、描绘出了大国工匠应有的担当作为和精神品质。

  无论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还是推动中国制造、中国智造走向世界,大国工匠都是需要紧紧依靠的力量,工匠精神也是需要弘扬和传承的精神。评选“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是对顶尖技术技能人才工作能力和成绩的肯定,更是在号召更多劳动者学习工匠精神、践行工匠精神。某种角度上,无论身处何种职业、哪个岗位,对自身职业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每次工作精益求精的要求、在完成任务时细心专注的状态、解决问题时锐意创新的想法,等等,都是不可或缺的。

  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不平凡的成就。

相关热词搜索: 大国工匠人物事迹摘抄 工匠 摘抄 事迹

版权所有:求精文档网 2018-2025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求精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求精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粤ICP备18015855号-3